七版中医妇科学整理(更新版)18 (DEMO)

合集下载

中医方剂学七版表格整理

中医方剂学七版表格整理
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炙甘草
半夏泻心配芩连,
干姜人参草枣全,
辛开苦降除痞满,
寒热错杂痞证蠲.
4.清热剂
4.1清气分热
38白虎汤★
《伤寒论》
阳明气分热盛证
清热生津
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白虎膏知粳米甘,
清热生津止渴烦,
气氛热盛四大证,
益气生津人参添.
39竹叶石膏汤★
麻子仁丸脾约治,
杏芍大黄枳朴蜜,
润肠泻热又行气,
胃热肠燥便秘施.
逐水
26,十枣汤★
《伤寒论》
1.悬饮
2.水肿
攻逐水饮
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革更,干呕短气,水肿,二便不利,头痛目眩,苔滑,脉沉弦
芫花、甘遂、大戟、大枣
十枣非君非汤剂,
芫花甘遂合大戟,
攻逐水饮力峻猛,
悬饮水肿实证宜.
2.4攻补兼施
24.黄龙汤★
肠痈初起
泻热破瘀,
散结消肿
少腹疼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舌苔黄脉,滑数
大黄、桃仁、丹皮、冬瓜子、芒硝
金匮大黄牡丹汤,
桃仁芒硝瓜子襄,
泻热破淤散结肿,
肠痈初起腹痛康,
大陷胸汤
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泻热逐水
心下痛、心下至少腹硬满痛,据按
甘遂、大黄、芒硝
2.2温下
18.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寒积腹痛
温里散寒,
通便止痛
柴胡、黄芩、白芍、半夏、枳实、大黄、生姜、大枣
大柴胡汤用大黄,
枳芩夏芍枣生姜,
少阳阳明同合病.
和解攻里效无双.
29蒿芩清胆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少阳湿热证

妇科复习题答案(七版

妇科复习题答案(七版

妇科复习题答案(七版《中医妇科学》(七版)总论⼀、名词解释1、何谓中医妇科学?其包括哪些内容?中医妇科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认识妇⼥的解剖⽣理、病理特点、诊疗规律和研究妇⼥特有疾病的⼀门临床学科。

包括:⽉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

2.带下医?妇科医⽣最早见《史记.扁鹊列传》。

带下指腰带以下或带脉以下的部位。

妇⼥多“带下”病,所以古代称专门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医⽣为带下医。

⼆.填空1.★四乌贼⾻⼀芦茹丸,是妇科历史上第⼀⾸⽅剂,治疗⾎枯经闭,出⾃《内经》.2.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设妇科专篇的医著是《⾦匮要略》.3.把妇⼈列于卷⾸的医著是《千⾦要⽅》.4.妇产科独⽴分科始于宋代.5.设⽴“太医局”的朝代是宋朝.6.历史上最早使⽤针和药下死胎的医家是华佗.7.清代的妇科著作影响较⼤的是《医宗⾦鉴》《傅青主⼥科》《达⽣篇》.9.★“妇三岁不孕”出⾃《易经》.10.“寿胎丸”是防治⾃然流产的基础⽅,出⾃《医学衷中参西录》.11.妇⼈少年治肾,中年治肝,⽼年治脾的观点是从刘完素医家的学术观点中引申出来的.12.“胎教”最早记载在《烈⼥传》。

第⼆章⼥性⽣殖脏器。

“阴道”⼀词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门”⼀词最早见于《内经》。

⼀、名词解释1、胞宫奇恒之腑之⼀。

位于⼩腹正中,膀胱之后,直肠之前,下⼝连接阴道,4、⼦肠5、阴门⼥性阴道外⼝6、阴户⼴义:包括阴道⼝、四边及处⼥膜部位。

狭义:指阴道⼝,亦称廷孔。

7、阴器8、⽑际9、交⾻⼆、填空1、解剖⼀词,最早见于《灵枢·经⽔》。

2、胞宫的位置在《类经附翼》中说“⼦宫居直肠之前。

膀胱之后。

”3、“⼦门”⼀词最早见于《灵枢·⽔胀篇》;⼦宫之名最早见于,《妇科百问》。

4、古⼈认识⼥性⽣殖器官畸形有“五不⼥”和“⼥函男”(两性畸形)。

妇科五种病症统称,指螺(或骡)、纹(或纹阴)、⿎(或⿎花)、⾓(或⾓花)、脉五种病症。

万全《⼴嗣纪要·择配篇》:“五种不宜:⼀⽈螺,阴户外纹如螺蛳样,旋⼊内;⼆⽈⽂,阴户⼩如箸头⼤,只可通,难交合,名⽈⽯⼥;三⽈⿎花头,绷急似⽆孔;四⽈⾓花头,尖削似⾓;五⽈脉,或经脉未及⼗四⽽先来,或⼗五六岁始⾄,或不调,或全⽆。

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

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

中医妇科学复习提纲●总论1.《素问·腹中论》中记载的治疗血库经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3.胞宫具有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

4.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潮,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节律性”的周期性。

5.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多在13~14岁。

6.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

正常经期为3~7天。

7.正常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少,低于20ml为月经过少。

8.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

9.居经:身体无病三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

10.避年:身体无病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

11.暗经:终生不潮但是能受孕的,称为暗经。

12.激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垢胎”。

13.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14.月经产生的主要机理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

●月经病1.月经病的治疗原则:一是重在治本以调经;二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2.试述月经病的治疗原则答:①重在治本调经②临证中要分清先病和后病③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净,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塞流:即止血,用于崩漏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

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

一般用于出血缓解后的辨证论治。

复旧:即固本善后,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治法,如补肾、扶脾、疏肝,三经同调一调整月经周期,或促排卵使身体恢复正常。

1.最有意义的检查:诊刮和病检。

●闭经1.闭经:女子年逾16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称为闭经。

中医妇科学教材-大纲版

中医妇科学教材-大纲版

第二节月经先期
第三节月经后期第四节月经先后无定期
第五节月经过多
第六节月经过少
第七节经期延长
第八节经间期出血
第九节崩漏
第十节闭经
第十一节痛经
第十二节经行发热
第十三节经行头痛
第十四节经行眩晕
第十五节经行身痛
第十六节经行吐衄
第十七节经行泄泻
第十八节经行浮肿
第十九节经行乳房胀痛
第二十节经行情志异常
第二十一节经行口糜
第二十二节经行涪儡
第二十三节经断前后诸证
第二十四节经断复来
第九章带下病
第十章妊娠病
第二节妊娠恶阻第三节妊娠腹痛第四节异位妊娠第五节胎漏
第六节堕胎、小产第六节胎动不安第七节滑胎
第八节胎死不下第九节胎萎不长第十节鬼胎
第十一节胎水肿满第十二节妊娠肿胀第十三节妊娠心烦第十四节妊娠眩晕第十五节妊娠痫证
第十六节妊娠小便淋痛
第十一章临产病第二节难产
第三节胞衣不下
第十二章产后病
第三节产后血崩
第四节产后腹痛
第五节产后痉证
第六节产后发热
第七节产后身痛
第八节恶露不绝
第九节产后小便不通
第十节缺乳
第十三章妇科杂病
第三节子宫脱垂
第四节妇人腹痛
第五节癥瘕
第十四章前阴病第二节阴痒
第三节阴疮。

中医妇科整理

中医妇科整理

第一单元绪论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主要著作及其对中医妇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内经——奠定了妇科学的理论和临床基础。

金贵要略——最早设妇产科专篇的医著。

诸病源候论——综合性中医病因病理学巨著。

经效产宝——现存理论和方药较完备的产科专著。

妇人大全良方——妇产科史上划时代巨著。

女科证治准绳万氏妇人科景岳全书妇人规女科撮要傅青主女科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最早政府组织编写的妇产科教科书达生篇——临产六字真言医学衷中参西录沈氏女科辑要笺正第二单元女性生殖器官第三单元女性生殖生理一、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胎儿期、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生育期)、围绝经期、老年期。

二、月经生理:初潮13-14岁,周期21-35天,经期3-7天,经量30-50ml,经色暗红,不稀不稠无血块,无异味。

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1年以上,45-55岁。

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

居经(季经):三个月一潮。

避年:一年一行者。

暗经:终生不潮而能受孕。

激经(盛胎、垢胎):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

月经产生的机理:脏腑、天癸、气血、经络。

月经周期节律:行经期:周期第1-4天,经后期:周期第5-13天,经间期:周期第14-15天,经前期:周期第15-28天。

月经周期的调节:天人相应说肾阴阳转化说肾-天癸-冲任-胞宫轴说脑-肾-天癸-冲任-胞宫轴说心-肾-子宫轴的主调作用说三、带下生理四、妊娠生理:妊娠全程40周,即280天,预产期计算:月数加9/减3,日加7/农历14。

妊娠滑脉—中医候胎重要依据之一—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双胎(骈胎):一孕二胎。

品胎:一孕三胎。

五、临产与产后:临产:孕妇临产或半月数日前,胎腹必下垂,小便多频数。

试胎:妊娠到8-9月时,偶见腹中疼痛,惟不久可自行缓解。

中医妇科学全套教学及学习资料(珍藏版)

中医妇科学全套教学及学习资料(珍藏版)

中医妇科学全套教学及学习资料(珍藏版)目录中医妇科学知识点第一单绪论妇产科学是专门研究妇女特有的生理和病理的一门学科,包括产科学与妇科学两大部分。

⏹产科学:是研究妇女从妊娠、分娩、产褥全过程,并对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生理、心理、病理改变进行诊断处理的医学科学。

⏹妇科学:是研究妇女在非妊娠期生殖系统的一切生理和病理改变,对其进行诊断、处理的医学科学。

⏹在我国,妇产科学还包括计划生育。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第一节外生殖器亦称外阴,为女性生殖器外露部分,位于两股之间,前方以耻骨联合,后方以会阴为界。

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前庭球、前庭大腺、尿道口、阴道口、处女膜及会阴等)。

外生殖器:⏹阴阜:位于耻骨联合前方,为一隆起的脂肪垫。

⏹大阴唇:外阴两侧的一对皮肤皱壁,前接阴阜,后端于会阴处互相融合。

⏹小阴唇:大阴唇内侧,一对薄的扁平皮肤皱襞。

⏹阴蒂:外阴的前方,两侧小阴唇顶端的联合出,与男性的阴茎海绵体相似,分为三部分:前端为阴蒂头,中为体,后为脚。

⏹阴道前庭:两侧小阴唇之间,处女膜之外的菱形间隙,前为阴蒂,后止于阴唇系带。

1.阴道前庭包括:(1)前庭球:前庭两侧,并与阴蒂相接,后与前庭大腺相邻。

(2)前庭大腺:又称巴氏腺,两侧大阴唇后部内方,是阴道口两侧的腺体,开口于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中下1/3交界的沟内。

(3)尿道口:为一不甚规则的卵圆形小孔,位于阴道前庭的前部,阴蒂头的后方,较为隐蔽。

女性尿道短而直,长约2.5~4CM,易发生感染。

(4)阴道口及处女膜:阴道口位于前庭后半部,周围有一环形薄膜,为处女膜。

(5)会阴为阴唇后联合至肛门之间的软组织,由皮肤、肌肉及筋膜形成,构成骨盆底的一部分。

分娩时会阴承受压力最大,很易撕伤,故接生时应适当保护会阴。

第二节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两者合称为子宫附件.一、阴道⏹系性交器官、经血排出及胎儿娩出的通道。

⏹解剖特点:其上端呈顶棚环绕宫颈,称为穹隆。

我国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

我国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
① 念珠菌性阴道炎——凝乳状、或豆腐渣样、质稀薄而有臭气。外阴奇痒难忍。 ② 滴虫性阴道炎——灰黄或黄绿色,稀薄,或成脓性状,腥臭味,有泡沫。 ③ 细菌性阴道病——淡黄色或血样脓性赤带,质稀。外阴坠胀,灼热或疼痛。 ④ 老年性阴道炎——稀薄淡黄,或赤白,甚者为脓性。阴道烧灼感。
妊娠病: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为妊娠病,又称“胎前病”。
月经病
1.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一是重在 治本以调经 ;二是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 2. 试述月经病的治疗原则答:①重在治本调经②临证中要分清先病和后病 ③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净,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塞流:即止血,用于崩漏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 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一般用于出血缓解后的辨证论治。 复旧:即固本善后,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治法,如补肾、扶脾、疏肝,三经同调一调整月经周期,或促排卵使身体恢复正常。 1. 最有意义的检查:诊刮和病检。 闭经 1. 闭经:女子年逾 16 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 6 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 3 个月经周期者,称为闭经。中医学称之为“经闭”、“不月”、“月事不来”、“经水不通”。 2. 西医根据闭经部位的分为:子宫性闭经、卵巢性闭经、垂体性闭经、下丘脑性闭经、其他内分泌异常性闭经。 3. 治疗原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虚实夹杂,补中有通,攻中有养。 痛经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 1. 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痛经者,又称功能性痛经。以青少年女性多见。 2. 继发性痛经:由于盆腔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为继发性痛经,多见于育龄期妇女。

七版中医妇科学

七版中医妇科学
症状
面色晦暗;眼眶黯;小腹空坠;腰脊酸软;舌淡黯;苔白润;脉沈弱..
治则
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蓍、阿胶
肾虚
肾阴虚
月经
经血非时而下、量或多或少、色鲜红、质稠..
症状
两颧红赤、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无苔或舌绛少苔、脉细数..
治则
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方药
左归丸合二至丸
治则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
保阴煎
血瘀
月经
月经周期正常、量多、色紫暗或黑、质稠有血块..
症状
小腹疼痛拒按、块下则痛减、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脉涩..
治则
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
失笑散
月经过少
月经周期正常;但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
肾虚
月经
月经周期正常或后期、量少、色淡红或黯红、质稀初潮迟..
症状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夜尿、舌淡、苔薄、脉沈细无力..
治则
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方药
苍附导痰丸加桃仁、当归、红花、夏枯草
气滞血瘀
月经
经期延后;量多或少;淋沥不尽;色黯红;质稠或有血块;渐致闭经..
症状
婚久不孕;伴乳房胀痛;小腹胀痛拒按;胸胁胀痛;舌暗红或有瘀点;苔薄;脉沈涩..
治则
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方药
膈下逐瘀汤
肝经湿热
月经
月经稀发或闭经或紊乱..
症状
婚久不孕;体型壮实;毛发浓密;面部痤疮;经前乳房胀痛;大便秘结;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方药
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阳盛血热
血热
月经
月经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流出有热感、有臭气..

七版中医妇科学整理

七版中医妇科学整理
症状
小腹胀痛'胸胁乳房胀满'精神抑郁、善太息、烦躁易怒、舌淡苔薄、脉弦。
治则
理气行滞调经
方药
乌药汤
月经先后无 定期
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提前或错后超过七夭以上者,又称经乱;月经量多兼经期延长皆可渐致崩漏。
肾虚
月经周期或先或后、量或多或少、色黯淡、质桶=
症状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大便滴薄'小便清长、夜尿、舌淡'苔簿'脉沈细无力。
方药
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阳盛血热 血热
月经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流出有热凰、有臭气)。
症状
头晕面赤、心烦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数≡
治则
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
清经散
肝郁血热 血热
月经
月经先期、量或多或少、色深红或紫红、质稠夹血块。
症状
头晕目眩、□苦咽干、精神抑郁、烦躁易怒'乳房胸胁小腹胀痛、善太息'便干'舌红苔黄、脉弦 数。
治则
燥湿化痰调经
方药
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茸归汤
血瘀
月经周期正常或后期、量或多或少、色紫黑、质稠夹血块。
症状
小腹疼痛拒按、块下则痛减、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脉沈涩或弦涩。
治则
活血化瘀调经
方药
通瘀煎或桃红四物汤
经朋店
孑过七天以上,甚至达到两周。
气虚
周期正常、经期延长、量多、色淡红、质稀。
症状
面色晃白、神彼肢倦、腹胀纳呆、面浮肢肿、大便澹薄、带下量多、舌淡苔薄、脉缓弱无力。
治则
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方药
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矢汤
闭经

七版中医妇科学整理之欧阳美创编

七版中医妇科学整理之欧阳美创编
症状
婚久不孕,伴乳房胀痛,小腹胀痛拒按,胸胁胀痛,舌暗红或有瘀点,苔薄,脉沈涩。
治则
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方药
膈下逐瘀汤
肝 经 湿 热
月经
月经稀发或闭经或紊乱。
症状
婚久不孕,体型壮实,毛发浓密,面部痤疮,经前乳房胀痛,大便秘结,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治则
泻肝清热,除湿调经
方药
龙胆泻肝汤
痛 经
时间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骶部疼痛,剧痛难忍,甚则影响工作或学习,症状伴随月经周期性反复发作。
月经先期、量多、色深红或鲜红、质稠或有血块。
症状
头晕面赤、心烦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则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
保阴煎
血 瘀
月经
月经周期正常、量多、色紫暗或黑、质稠有血块。
症状
小腹疼痛拒按、块下则痛减、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脉涩。
治则
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
失笑散
月经过少
月经周期正常,但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
月经
量少、色黯淡、质稀。
痛经
经后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喜按。
症状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夜尿、舌淡红、苔薄、脉沈细。
治则
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方药
调肝汤或益肾调经汤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它部位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多发于30至40岁妇女,青春期发病者较罕见,腹腔镜检查在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治则
益气养血调经
方药
人参养荣汤
气 滞 血 瘀
月经
平素月经正常,突然月经数月不行。
症状
小腹胀痛拒按、块下则痛减、胸胁乳房胀满、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脉弦涩。

七版中医妇科学整理

七版中医妇科学整理

闭 经 妇女年逾十八岁,月经尚未来潮(原发性闭经)或月经闭停半年以上未来潮者(继发性闭经)。
月经 初潮迟、月经后期、量少、色黯淡、质稀、渐致闭经。
症状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夜尿、舌淡暗、苔薄白、脉沈细。 肾气亏损
治则 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方药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月经 初潮迟、月经后期、量少、色红、质稠、渐致闭经。
痛 经 时间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骶部疼痛,剧痛难忍,甚则影响工作或学习,症状伴随月经周期性反复发作。 月经 行而不畅、量少、色紫黯、夹有血块,如腐肉样物质 痛经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阵痛拒按,块下则痛减。
气 滞 血 瘀 症状 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满、精神抑郁、善太息、烦躁易怒、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脉沈涩或弦涩。 治则 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方药 膈下逐瘀汤或痛经方 月经 量少、色不鲜,如黑豆汁样(紫黑、紫黯)、有块。
症状
痰湿阻滞
脉弦滑。
治则 健脾燥湿祛痰,活血调经
方药 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
多囊卵巢 一种发病多因性,临床表现多态性的综合征,病因可能与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有关。
综合征
月经 月经迟或周期延迟或经期紊乱,量多或少或淋漓不尽、色淡质稀,渐致闭经。
肾虚
症状 腰腿酸软,头晕耳鸣,面色不华,身疲倦怠,胃寒便溏,舌淡苔薄,脉沈细。 治则 益肾调冲
第八章 月经病
涵义:1 先期 → 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者(且连续三个周期以上)。
月经先期
2 过多 → 月经周期正常,仅是经量明显增多(大于 80~100ml)。
西医:1 先期 → 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失调出血的黄体不健全;盆腔炎导致的出血。
2 过多 → 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失调出血的月经过多;肌瘤、内异症、盆腔炎等导致的量多。

2014中医执业医复习精华-中医妇科学整理

2014中医执业医复习精华-中医妇科学整理

七版中医妇科学整理附妇科常用方剂方歌1 一阴煎《景岳全书》:一阴煎是景岳方,麦冬芍药二地黄,丹参膝草或杜仲,滋阴清热保安康。

组成:麦冬、芍药、生地、熟地、丹参、牛膝(一方有杜仲,无牛膝)、甘草。

功效:滋阴清热。

主治:治肾水真阴虚损所致烦渴咽干,潮热不退,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2 二黄三白散《妇科玉尺》:二黄三白香附芍,黄连黄柏侧柏酌,白朮椿白白石脂,清热利湿治带卓。

组成:黄连、黄柏、香附、芍药、侧柏叶、白朮、椿白皮、白石脂。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治带下赤白,甚或黄赤相兼,量多质粘稠、气臭秽、少腹坠胀,阴户瘙痒,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等症。

3 人参麦冬散《妇人秘科》:人参麦冬散知芩,生地竹茹草茯苓,清热养阴安心神,妊娠烦闷效验灵。

组成:人参、麦冬、知母、黄芩、生地、竹茹、甘草、茯苓。

功效:清热养阴,安神除烦。

主治:治妊娠心中烦闷,坐卧不宁,午后潮热,手足心烦热,口干咽燥,干咳无痰,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而滑等症。

4 八物汤《济阴纲目》:八物沁扣四物匡,延胡川楝木香榔,疏肝理气调经血,经行肢肿服之康。

组成: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延胡索、木香、川楝子、槟榔。

功效:疏肝理气。

主治:治经行肢体肿胀,脘闷胁胀,善叹息,苔薄白,脉弦细等症。

5 大营煎《景岳全书》:景岳全书大营煎,当归熟地桂草添,杜仲牛膝枸杞子,扶阳散寒有效验。

组成:当归、熟地、肉桂、甘草、杜仲、牛膝、枸杞子。

功效:养血温经、扶阳散寒。

主治:治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所致的经行延后,色淡量少,质清稀,小腹作痛,腰酸无力,舌淡苔薄,脉沉延无力等症。

6 下乳涌泉散《清太医院配方》:下乳涌泉四物草,山甲留行芷通草,木通花粉漏芦桔,柴胡青皮解郁好。

组成:四物汤(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加山甲、王不留行、白芷、通草、木通、花粉、漏芦、柴胡、青皮、甘草。

功效: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主治:治产后乳汁分泌少。

胸胁胀闷、情志抑郁,饮食不振、苔薄黄,脉弦细带数等。

7 内补丸《女科切要》:鹿茸菟丝内补丸,蓍桂苁蓉附紫菀,潼白蒺藜桑螵蛸,温肾培元止带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版中医妇科学整理(更新版)妇科常用基础知识〈1〉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理论基础;对妇科的生理、解剖、病理、诊断、治疗都有论述。

〈2〉第一首治疗妇科的方剂:四乌贼骨→藘茹丸。

〈3〉昝殷《经效产宝》:现存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妇科杰作代表,描述深刻。

〈4〉胞宫含义:是妇女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5〉胞宫功能:(1)排出月经(按时)。

(2)孕育胎儿:妊养胎儿、娩出胎儿(足月顺产)、排出恶露。

(3)泌出生理性带下:润泽外阴、阴道;防御外邪入侵。

〈6〉冲为血海,任主胞胎:(1)冲为血海→1 冲脉与十二经脉相通,为十二经脉气血的汇聚之所,脏腑十二经气血皆汇于冲脉,故称为血海。

2 先天肾中真阴,滋于其中;后天脾胃的濡养(足阳明胃经与冲脉会于气街),“冲脉隶于阳明”。

⊙功能小结:1 无妊主行经。

2 有妊主养胎。

3 产后主化生乳汁。

(2)任主胞胎→1 任起于胞中,与三阴经交会,又主一身之阴,凡人体精、血、津、液,均由任脉听司,对胞宫有濡养功能。

2 任脉能输注精、血、津、液,胎儿靠精血滋养(任脉为妊养胞胎的主要经脉)。

〈7〉任为阴经之海,督为阳经之海:(1)任为阴经之海→1 任脉与三阴经交会,承受阴经之气;阴经之总纲。

2 任主一身之阴,凡人体精、血、津、液,均由任脉听司,并有输注阴液之作用。

(2)督为阳经之海→督脉总督人体的一身之阳,有温化作用。

〈8〉天癸的含义:天癸是肾脏产生的一种能促使人体生长发育、繁衍后代的物质。

(来源于先天肾,培育于后天脾)〈9〉天癸的作用(功能):(1)月经正常来潮→天癸能够:1 使任脉所司的精血津液旺盛2 与冲脉相资,因冲为血海使血海由满而溢→月经。

3 得到肾精的充实,聚脏腑之血(2)具有孕育能力:1 天癸本身就是孕育胎儿的重要物质(阴精)。

2 正因为它能使月经正常来潮,所以能孕育胎儿。

☆总结:月经的产生是脏腑、天癸、经络、气血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结果。

〈10〉初潮:第一次从阴道内排出的血性液体(11~14岁)。

初潮的早迟可受气候、禀赋、营养、地域的影响。

〈11〉月经的特殊生理:由王叔和《脉经》首提(1)季经(按季):三月一行。

(1)避年:一年一行。

(1)暗经:终生没有月经而能受孕。

(1)激经(盛胎、垢胎):妇女怀孕后,仍按月有少量月经排出,而无损于胎儿的发育。

〈12〉月经产生机理(生殖生理轴):肾气盛→天癸至→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有子。

⊙肾为产生月经之源泉。

〈13〉妊娠受孕机理:(1)机理:男精及女血→肾气盛,天癸至,任通冲盛→男则精气溢泻,女则月事以时下→男女交媾,两经结合。

(2)时机:中医→絪缊期;西医→排卵期(两次月经的14至16天)。

〈14〉妊娠的生理变化(诊断):(1)早期(3个月):乳房胀大,乳头、乳晕颜色变深,呈棕褐色;白带量增多;恶心、呕吐、头晕等症。

(2)中期(4个月):小腹膨隆,可触及胎动,听到胎心音;面、颊、额部、腹中线有色素沉着。

(3)晚期(3个月):眼睑、足部浮肿(子肿);压迫造成的尿频、便秘。

〈15〉分娩前的假像:弄胎→妊娠月份已足,腹痛时作时止,而腰不痛者。

〈16〉恶露:妇女分娩后,遗留在胞宫内的余血浊液。

〈17〉病因:淫邪因素、内伤七情、生活所伤、体质因素。

(1)淫邪因素(风、寒、暑、湿、燥、火):以寒、热、湿三邪最易搏于妇女血分。

(2)情志因素:以怒、思、恐对妇女气分最有影响。

〈18〉病机特点:为冲任二脉损伤,病机内容:为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冲任损伤。

〈19〉脉诊:(1)月经脉:月经将至或正值经期→滑利(弦滑或滑数)。

(2)妊娠脉:滑脉(滑利平和)。

(3)临产脉:离经脉(浮数散乱)。

(4)产后脉:脉虚缓平和。

〈20〉妇科疾病的治疗原则:滋肾补肾法、疏肝养肝法、健脾和胃法、调理气血。

〈21〉月经病涵义:指妇女月经的期、量、色、质出现异常,同时伴有全身症状者(伴随月经周期出现)。

〈22〉月经病治则:重在调经以治本。

〈23〉月经病治法:补肾、疏肝、扶脾、调理气血;以补肾扶脾为要。

附妇科常用方剂方歌1 一阴煎《景岳全书》:一阴煎是景岳方,麦冬芍药二地黄,丹参膝草或杜仲,滋阴清热保安康。

组成:麦冬、芍药、生地、熟地、丹参、牛膝(一方有杜仲,无牛膝)、甘草。

功效:滋阴清热。

主治:治肾水真阴虚损所致烦渴咽干,潮热不退,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2 二黄三白散《妇科玉尺》:二黄三白香附芍,黄连黄柏侧柏酌,白朮椿白白石脂,清热利湿治带卓。

组成:黄连、黄柏、香附、芍药、侧柏叶、白朮、椿白皮、白石脂。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治带下赤白,甚或黄赤相兼,量多质粘稠、气臭秽、少腹坠胀,阴户瘙痒,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等症。

3 人参麦冬散《妇人秘科》:人参麦冬散知芩,生地竹茹草茯苓,清热养阴安心神,妊娠烦闷效验灵。

组成:人参、麦冬、知母、黄芩、生地、竹茹、甘草、茯苓。

功效:清热养阴,安神除烦。

主治:治妊娠心中烦闷,坐卧不宁,午后潮热,手足心烦热,口干咽燥,干咳无痰,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而滑等症。

4 八物汤《济阴纲目》:八物沁扣四物匡,延胡川楝木香榔,疏肝理气调经血,经行肢肿服之康。

组成: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延胡索、木香、川楝子、槟榔。

功效:疏肝理气。

主治:治经行肢体肿胀,脘闷胁胀,善叹息,苔薄白,脉弦细等症。

5 大营煎《景岳全书》:景岳全书大营煎,当归熟地桂草添,杜仲牛膝枸杞子,扶阳散寒有效验。

组成:当归、熟地、肉桂、甘草、杜仲、牛膝、枸杞子。

功效:养血温经、扶阳散寒。

主治:治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所致的经行延后,色淡量少,质清稀,小腹作痛,腰酸无力,舌淡苔薄,脉沉延无力等症。

6 下乳涌泉散《清太医院配方》:下乳涌泉四物草,山甲留行芷通草,木通花粉漏芦桔,柴胡青皮解郁好。

组成:四物汤(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加山甲、王不留行、白芷、通草、木通、花粉、漏芦、柴胡、青皮、甘草。

功效: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主治:治产后乳汁分泌少。

胸胁胀闷、情志抑郁,饮食不振、苔薄黄,脉弦细带数等。

7 内补丸《女科切要》:鹿茸菟丝内补丸,蓍桂苁蓉附紫菀,潼白蒺藜桑螵蛸,温肾培元止带专。

组成:鹿茸、菟丝子、潼蒺藜、黄蓍、肉桂、肉苁蓉、制附子、白蒺藜、紫菀、桑螵蛸。

功效: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主治:治肾阳不足,带脉失约,妇女带下清冷,量多质稀,小腹冷,夜尿多,腰酸便溏,舌淡脉沉细等症。

8 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止带泽泻猪茯苓,茵陈赤芍丹皮寻,车前黄柏牛膝栀,清热利湿止带灵。

组成:泽泻、猪苓、茯苓、茵陈、赤芍、丹皮、车前子、黄柏、栀子、牛膝。

功效:清热利湿止带。

主治:治湿热滞下焦,带下色黄如茶汁,或黄绿如脓、臭秽难闻、阴痒或肿痛,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症。

9 天仙藤散《妇人良方大全》:天仙藤散用木瓜,香附乌药柴苏加,再加陈皮草生姜,妊娠水肿气滞佳。

组成: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木瓜、紫苏叶。

功效:理气行滞。

主治:治妊娠气滞满及水肿等症。

10 开郁种玉汤《傅青主女科》:开郁种玉傅氏方,归芍茯苓丹皮藏,白朮香附天花粉,疏肝解郁功效彰。

组成:当归、白芍、茯苓、丹皮、白朮、香附、天花粉。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解脾。

主治:治多年不孕、月经不调、经来腹痛或经行不畅,乳房胀痛、精神抑郁、舌红苔薄、脉弦等症。

11 牛膝散《济阴纲目》:牛膝散用归芍桃,桂心玄胡丹皮要,再入木香行气滞,逐下胞衣效能高。

组成:怀牛膝、当归、芍药、桃仁、桂心、玄胡、丹皮、木香。

功效:活血化瘀,逐下胞衣。

主治:治瘀血内滞、胞衣不下者。

12 归肾丸《景岳全书》:景岳全书归肾丸,杜仲枸杞菟丝含,归地药苓山茱萸,调经补肾又养肝。

组成:杜仲、枸杞子、菟丝子、当归、熟地、怀山、山茱萸、茯苓。

功效:滋补肝肾、养血调经。

主治:治精血不足,冲任虚损,月经超期未至,或补潮较迟,量少色红或淡,头晕耳鸣,舌质淡苔少,脉细弦等症。

13 加减竹沥汤《千金要方》:千金加减竹沥汤,苓麦芩贝五药匡,妊娠晕呕心悸烦,清热安胎当涤痰。

组成:竹沥、茯苓、麦冬、黄芩、贝母。

功效:清热涤痰。

主治:治妊娠心胸烦闷,头晕心悸,胸脘满闷,恶心呕吐,苔黄而腻,脉滑数等症。

14 加味五淋散《医宗金鉴》:加味五淋滑赤苓,草梢归芍地栀芩,木通泽泻车前子,妊娠热淋此方行。

组成:滑石、赤茯苓、当归、芍药、生地、山栀、木通、黄芩、泽泻、车前子、甘草梢。

功效:清热,利湿,通淋。

主治:治妊娠,突感小便频数而急,尿黄赤,灼热刺痛,艰涩不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5 当归地黄饮《景岳全书》:景岳当归地黄饮,山萸山药杜仲引,再加牛膝炙甘草,滋肾养血通经灵。

组成:当归、熟地、山萸、山药、杜仲、牛膝、炙甘草。

功效:滋肾补肾,养血通经。

主治:治真阴亏损,精血不足所致的月经量少,腰膝酸痛,头昏耳鸣,舌黯红,脉沉细等症。

16 当归养血丸《和剂局方》:局方当归养血丸,产后腹痛因虚寒,玄胡丹芍肉桂合,活血化瘀此方尝。

组成:当归、玄胡索、丹皮、赤芍、肉桂。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活血。

主治:治产后恶血不散,腹部胀痛或妇女经痛者。

17 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有川芎,茯苓白朮泽泻从,妊娠血虚少腹痛,养血行气并止痛。

组成:当归、白芍、川芎、茯苓、白朮、泽泻。

功效:养血行气,缓急止痛。

主治:治血虚气滞所致的妊娠小腹作痛,按之痛减,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怔忡,舌淡红,脉细滑等症。

18 巩堤丸《景岳全书》:巩堤丸中山附地,五味菟丝骨脂齐,益智茯苓韭菜子,益气补肾固脬宜。

组成:熟地、附子、山药、五味子、菟丝子、补骨脂、益智仁、茯苓、韭菜子。

功效:温补肾阳,益气固脬。

主治:治产后小便频数和失禁者。

19 过期饮《证治准绳》:过期饮含四物汤,香附桃仁红花匡,木通莪朮肉桂草,血瘀经闭了后康。

组成:当归、熟地、川芎、白芍、香附、桃仁、红花、木通、莪朮、肉桂、甘草。

功效:活血化瘀。

主治:治经来量少,色紫黑有块,小腹胀痛拒按,舌紫黯,尖边瘀点,脉沉涩等症。

20 长胎白朮丸《叶氏女科证治》:长胎白朮牡蛎苓,芎地川椒阿胶寻,养血温宫孕中施,胎萎不长此方灵。

组成:白朮、牡蛎、茯苓、川芎、生地、川椒、阿胶。

功效:养血温胞。

主治:治胎不长养,腰腹冷痛,开寒怕冷,手足逆冷,舌淡苔白,脉沉迟等症。

21 全生白朮散《全生指迷方》:全生指迷白朮散,苓腹姜橘四皮掺,妊娠浮肿因气虚,健脾利水功效赞。

组成:白朮、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橘皮。

功效:健脾利水。

主治:治妊娠四肢浮肿,或扁及全身,面色淡黄,皮薄而光亮,舌质胖嫩,脉缓滑无力等症。

22 两地汤《傅青主女科》:两地汤中地骨皮,生地玄麦阿胶齐,再加白芍滋阴液,虚热内扰服之宜。

组成:生地、地骨皮、麦冬、阿胶、玄参、白芍。

功效:养阴清热。

主治:治虚热内扰所致的经水先期而至,量少,色红,手足发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