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指导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导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运用训练的削弱。
教学中,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而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
我们很难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也很难看到老师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训练。
即使有这样的训练,也往往因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过分强调想怎么想就怎么说,缺乏表达的规范性。
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忽略了语言的形式,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教学中逐渐淡化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一)我校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现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运用训练,没有引起多数老师的重视。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课文内容繁琐的分析,而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只注重“理解语言”训练,而忽视了“积累、表达、运用”的训练。
学生语言文字积累运用十分欠缺。
1、虚化知识与能力目标。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不少教师在教学预设时把目标设置得过高、过多、过虚,尤其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设置不明,导致实施过程中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或被冲淡、或被虚化、或遭失落,特别是最应该落实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没有得到落实,一堂课下来,看不出有什么教学效果,连起码的一课一得都达不到,课堂教学“像雾像雨又像风”,看不出是什么课,是哪一教时的课,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支撑,失去了明确的目标。
2、回避训练。
“训练”曾经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独霸天下几十年,然由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刻意回避“训练”一词,频繁出现的是“感悟、体验、感悟”等说法,强调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三维目标的落实,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于是,有的教师认为“感悟”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点,把引导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课堂上很少进行,甚至不再进行“训练”,认为它是“工具性”的化身,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相左,与感悟、体验对立。
正因为如此,教者大多偏重人文内涵的开
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变以往的重“训练”弃“感悟”为如今的重“感悟”而忘“训练”,造成语言文字本体的失落或淡化,往往一堂课下来,学生做作业还要另外补课。
3、讳“讲”如深。
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深刻变化与旺盛活力,但我们感到不少教师讳“讲”如深,过分强调“少讲”,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
因为在不少教师、专家的心目中,语文课上,教师的“讲”越少越好,不讲更好,甚至认为“讲”是素质教育的“天敌”,是语文课改的“大忌”,是走繁琐分析的老路。
他们认为要落实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教师就必须让出“讲”坛,做到“少讲”,甚至“不讲”。
课堂中教师经常让学生讨论讨论、表演表演,却少有学生的诵读,少有学生的练习,少有教师的课文解析,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浅尝辄止,只是蜻蜓点水似的停留在表面。
4、缺少实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了单个字词句的理解,部分段落的背诵,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没有尽可能地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丰富语文实践的经历,拓展语文实践的天地。
大多数学生只会机械的运用语言,在实践中不会运用语言。
(二)国内外有关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新理念
1、国内新理念。
2011 年版的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核心方式:必须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
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
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核心。
2、国外语言文字运用的借鉴。
为了提高美国学生的外语能力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美国政府制订了国家级课程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the 21st Century,1996年初版,1999 年再版。
以下简称《标准》。
该《标准》将美国 21 世纪的外语学习目标归纳为5 个以字
母 C 开头的单词,即:Communication语言交流,Cultures文化沟通,Connections相关知识,Comparisons 比较能力和Communities 社团活动,也是《标准》的核心内容。
“5C”学习目标不仅是《标准》的核心内容,而且体现了当代最新语言习得理论,代表了美国 21 世纪外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从“5C”目标中不难看出外语教学的重点是语言知识语音、词汇和语法但重心在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上。
二、课题的界定、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课题的界定
1、“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内容。
(1)“学习”别人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包括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具体说就是,从语言材料看,为什么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从语言结构看,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句法、段法、篇法,而不选择那样的组句构段、谋篇布局;从表达方法看,为什么运用叙述而不是说明,为什么展开议论而不是抒情。
等等。
(2)“学习”用学到的言语经验和语用方法,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见闻、思悟,甚至进行文学活动的审美性运用。
小学生只要求比较准确、通顺即可,不必强求生动,更不必一定要讲修辞。
(3)“学习”运用语言文字阅读文本,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提高阅读技能,增强学习力,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运用根本。
“运用”体现实践性,“运用”才能接地气,服务学习及生活。
因为学习、理解、欣赏、评析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
当然,对“运用”应作宽泛理解,听说读写实践都是运用,学习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就是运用的过程。
具体到阅读教学中,获取信息、理解文意、体会情感、分析概括、组织表达、欣赏评价都应属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范畴。
3、语言文字运用,涵盖层面较深较广,它是指在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基础上,经过语言加工,使之成为交流和交际的工具,它是语言技能形成的呈现,是语文学习的高级体现形式;是对“语言文字训练”这一过程的呈现和检验。
语文教学必须借助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学,在听说读写中用。
特别突出两个环节:一是感受的实践,即借助文本,通过感悟、欣赏言语现象,感受语言使用的精妙与特点;二是将所感受的言语现象转化为语言的实践,即教师创设具体的语用情境,迁移从文本感受到的言语现象,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二)研究的意义
2011 年版的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明确指出,并正面回答了什么是语文。
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
这也说明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同时2011 年版的新《语文课程标准》前言的“前言”以及“课程性质”短短几百字,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语言文字运用”(共 6 次)。
这种反复强调,意味着“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我们语文教学中的突出地位从而突显了语文教学的本位——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因此,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自己的示范,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依托文本,在语文教学中学习提高,从而训练和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殊使命,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
由此可见,改革语文教学,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训练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共识。
1、有助于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本研究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师深刻反思传统小学语文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理念,转变思想,树立崭新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观念与策略。
改变教师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策略行为,开创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新天地。
2、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研究,让学生由不会读到会读,由不会写到会写,由不会说到会说。
有助于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习得基本的语文技能,懂得语言运用规律。
3、有助于推动课程改革的向前发展。
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研究,提高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标准、改进教学提供了可行的实施策略,将有力地推动课程的发展。
(三)研究的价值
到目前为止,国内有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可供学习,一切研究皆在探索中。
本研究将是小学语文这一学科形式与内容的珠联璧合。
三、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预计突破
(一)研究目标
“指导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研究”是针对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以真正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作为目标,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文字运用中学习文字。
1、小学语文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
2、小学语文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训练的有效策略。
(二)研究对象
选择本校一至六年级学生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三)研究内容
2、提高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兴趣的研究。
3、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训练的有效策略研究。
四、课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1、加强培训。
参加课题研究的成员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研究观,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化。
2、积累资料。
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积累原始数据和调查资料,边调查,边实施,边修改,逐步完善课题实施方案。
3、定期交流。
利用集体备课、业务学习,校本公开课等进行交流,组织教师撰写论文,评价案例分析,问题诊断等活动。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阅读教育的论文、著作、报道等,了解跟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
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2、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统计、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校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现状并分析原因,对如何激发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兴趣听取教师的意见。
从而为研究打下结实的基础。
3、行动研究法。
强调对课题研究工作的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定改进计划。
4、教学实践法。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各种假说,运用必要合乎教育理念的方法,探索出提高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5、经验总结法。
及时对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有利于本课题的顺利开展。
(三)实施步骤。
本研究周期为一学年。
1、准备阶段(2020年9月—2020年10月)
(1)查阅相关资料,请教导师。
(2)撰写课题申报方案。
2、实施阶段(2020年10月—2021年5月)
(1)培训参与研究的人员。
(2)确定发展目标。
(3)通过和实验教师的共同研究,撰写实验方案。
(4)开展活动,验证实验方案。
(5)注意资料收集归档。
3、总结结题阶段(2021年5月—2021年6月)
(1)参研教师撰写总结报告。
(2)整理研究资料,物化成果,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
(3)完成结题报告。
五、课题的研究组织及分工
课题组长:(负责技术指导,组织协调,统筹安排)
课题具体负责人:黄鸿彬主持课题研究工作,拟订课题研究方案,指导实验的进程。
负责课题实验的落实,制定阶段性实验研究计划,进行阶段性总结等负责收集资料,组织开展实验工作,定期举行汇报,分析存在问题,做好汇报课、公开课工作。
整理数据并分析,收集个案整理过程性资料并做出阶段性分析。
课题组成员:
六、预期研究成果
(一)主件:1、“指导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研究”课题实验报告;2、“指导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研究”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操作策略;3、编写出适合本校实际的提高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能力导学案。
4、写出研究报告,验证理论假设。
(二)附件:1、写出工作总结,推广研究经验与成果。
2、写出相关研究论文,优秀教学案例、优秀教学课例。
3、预计完成时间:2021年6月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证:学校建立以学科骨干牵头的课题研究的实施网络,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运作。
我们还将与中心小学、区进修学校专家保持联系,请他们对课题研究进行把关,并从理论上给予具体指导。
(二)时间保证: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学校将建立课题运作管理制度,课题组活动与业务学习相结合,每周一次。
(三)为了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学校准备投入较充足的研究资金,保证研究、外出学习、收集资料、开展活动的需要,在财力方面使课题研究的经费有保障,力争使课题研究能够达到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