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脊梁观——外国人眼中的红旗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脊梁观——外国人眼中的红旗渠
外国人眼中的红旗渠(1)参观红旗渠的国外身份最高领导人赞比亚总统卡翁达1974年2月25日,春寒料峭,应我国政府邀请,赞比亚总统肯尼思·戴维·卡翁达和夫人率赞比亚党政军等要员一行46人,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和夫人林佳楣,农林部、外交部和河南省有关负责人陪同下来林县参观了红旗渠。
当时交通工具和公路条件很差,为接待好卡翁达总统一行,省里专门从郑州、洛阳、新乡、安阳等地调集了当地仅有的国产大红旗轿车,并从中州宾馆抽调了数名高级厨师负责代表团的饮食。
当日上午,卡翁达一行乘坐火车专列抵达林县河顺火车站后即转乘汽车赴红旗渠参观。
汽车沿着太行山弯曲的公路通往红旗渠总干渠青年洞的山脚下。
当时通往青年洞的盘山公路未修通,车辆是不能直接开到红旗渠边的,必须徒步登600多个台阶才能抵达。
李先念陪同卡翁达一行沿着碎石铺成的台阶登上红旗渠总干渠时已是气喘吁吁。
在红旗渠总干渠,卡翁达风趣地对李先念等人说:“沿台阶登红旗渠时我感觉太累,真不想往上登了,但我往身后一看,有个比我年长10多岁的人,这个人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
当看到他奋力攀登的时候,我一鼓作气登上了红旗渠总干渠。
”李先念指着对面的山对陪同的省市领导讲:“你们
不能从对面的山腰上修一条公路把车开到渠畔吗?”没等回答,李先念就幽默地说:“如果没钱的话,我有钱。
”省里领导随即说:“我们有钱。
”
卡翁达沿着总干渠的渠岸赴青年洞参观,仔细询问修红旗渠的情况。
面对这宏伟的工程,卡翁达边看边感慨地说:“红旗渠真是人间奇迹。
”在当晚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卡翁达总统说:“感谢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为我们安排了这样好的参观项目,我建议所有发展中国家也就是第三世界都来这里学习。
”卡翁达一行离开林县不久,上级拨出专款修通了通往青年洞的柏油路。
外国人眼中的红旗渠(2)
谁第一次把红旗渠称世界第八大奇迹在许多文章中,红旗渠被称为“世界上第八大奇迹”。
查阅有关文字,最早称红旗渠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外国人是曾任职于联合国的迪曼先生。
那是1972年的春末夏初时节,太行山麓山花烂漫,红旗渠畔空气清新。
在联合国工作的迪曼先生等在外交部有关人员陪同下参观了红旗渠。
当时,中国加入联合国不久,这批外宾是最早来红旗渠参观的联合国官员。
参观红旗渠后,迪曼先生为林县人民在当时那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凭自己的一双手,自力更生,奋斗十年在太行山腰建成了那样宏伟的工程所震撼。
在座谈会上,迪曼先生感慨地说:“我到过世界上许多国家,参
观过许多闻名于世的伟大建筑。
号称世界七大奇迹的古代建筑中,除金字塔外,其他六大奇迹已因地震、火灾和人为破坏等原因而毁坏。
我认真参观过埃及的金字塔,那确实了不起,但它只是埋葬法老等人的陵墓,而红旗渠是造福人民的,所以我要说,参观了红旗渠,有必要更改历史的说法。
世界上有七大奇迹不对,红旗渠应列为第八大奇迹。
它不仅是技术上的成功和突破,而且是政治上的意志和战胜。
”(郭怀生)外国人眼中的红旗渠(3)
深谷克海先生——参观红旗渠次数最多的外国人在众
多参观红旗渠的外国人中,日本反战斗士、日本技术友好协会理事长深谷克海先生是参观次数最多,且对红旗渠最有感情的外国人。
深谷克海先生1942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先后就职于日本内务省、建设省、日驻华使馆。
抗日战争期间因公开反对日本侵华战争,曾被日本当局拘捕入狱两年。
出狱后他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发展日中友好关系上。
1976年5月,他率日本土木技术协会代表团参观了红旗渠,为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为红旗渠这一伟大工程所倾倒。
回国后,他亲自给我国水电部副部长李伯宁写信,称“林县人民在极端困难的年代,在悬崖陡壁的太行山腰建成了红旗渠,只要有这种精神,中国一定会建设得更好。
红旗渠精神加上西方发达的科学技术就是世界发展的方向”。
1980年5月、1982年10月、1983年5月,
深谷克海先生先后三次来林县参观红旗渠,主要收集红旗渠资料。
他说:“如果来中国不来看看红旗渠,就等于没来中国。
”深谷克海先生通过我驻日使馆要到了一部《红旗渠》的纪录片,他把纪录片录制成了45盘录像带,分发给好友在日本各地播放。
他亲自设计编印了《红旗渠》画册1000多本。
1994年第十期《人民中国》日本版上有介绍红旗渠的图片,他一次买了30本送给日本友人。
1985年5月、1988年5月、1990年7月、1992年5月,他又亲率日本科技界人士参观了红旗渠。
1993年4月,88岁高龄的深谷克海先生与日本知名人士玉井辰也先生来林县参观。
他讲:“我老了,在日本宣传红旗渠要后继有人。
”1993年10月,他又率领日本日中技术友好协会主要成员参观访问红旗渠,回国后写了《我爱林县红旗渠》的长篇文章,在日本许多报刊登载。
1995年5月,90岁高龄的深谷克海先生再次率团参观了红旗渠,并题词:红旗渠创造了世界文明。
1996年7月,时年91岁的深谷克海先生率日中技术友好协会的多位评议员最后一次来到林州,主要是通过实地考察探讨从日本引进资金在林州建现代化研究所和机场的可能性,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偿。
据统计,深谷克海先生除12次率团来林州外,还介绍了200多位日本各界人士参观红旗渠。
此外,他还于1985年1月、1994年10月先后两次邀请林州主要领导率团赴日参观考察。
深谷克海先生在日本
并不算富有,但他为宣传红旗渠而先后自掏腰包300多万日元,的确令人佩服。
他一心扑在红旗渠宣传上,处处宣传红旗渠精神,可歌可敬,值得称颂。
(郭怀生外国人眼中的红旗渠(4)
南希女士在林州停留时间最长的外国人把林县称为第二故乡的美国友好人士南希女士先后数次参观红旗渠,经常吃住在大菜园村一石姓人家,共计100多个日日夜夜,称得上是在林县停留时间最长的外国人。
1972年3月,南希女士作为“美国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代表团成员来到了林县,这是中美建交后最早来华的美国民间团体,当时代表团参观了红旗渠和大菜园村,闻名的红旗渠工程和勤劳朴实的大菜园村村民给代表团留下了深刻印象。
临别时代表团团长讲:“红旗渠使我们了解了中国人为改变生活面貌而顽强奋斗的精神,勤劳朴实而善良的大菜园村村民使我们了解了中国人民。
我们回国后一定要进一步宣传红旗渠,动员更多的美国人来这里参观,同时我们有机会一定会再来红旗渠,重访大菜园村。
”怀着对中国的向往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南希女士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外国文教专家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期间她利用寒暑假先后五次来林县参观考察,吃住在大菜园村,有一年春节吃住在农家长达一个月的时间,白天她同村民一起下地干活,晚上同村民促膝交谈。
她的博士论文就是以红旗渠和大菜园村为题材写
的。
归国后她供职于美国纽约华美协进社中国语学院,后任该院副院长。
华美协进社成立于1926年,旨在让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增进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南希说,她从事这一工作主要是因为红旗渠使她认识了中国,艰苦奋斗的林县人民使她认识了中国人民,她有义务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了解红旗渠。
1998年3月,南希第七次来到了林州,当看到大菜园村土坯房变成了楼房,屋里家具一应俱全时,她感叹地说:“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变化,大菜园村就是个缩影,我的第二故乡真的变了,变富了,我感到很高兴。
”当时她患有腿疾,行走不太方便,但她还是登上了太行山腰,又一次参观了红旗渠。
2004年7月,南希女士带着在北京学汉语的儿子又一次来到了林州,当时她的腿疾已非常严重,不得不拄起了双拐,但这丝毫没有阻止她对红旗渠的向往。
在红旗渠纪念馆,南希女士拄着拐杖艰难地参观了每一个展厅,并不失时机地给儿子介绍红旗渠的情况,她感慨地说:“红旗渠是林州人民的传家宝,一定要让她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接着,她又幽默而略带伤感地说:“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老思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林州的思念,对红旗渠的情结更加浓厚。
但我的身体已这个样了,真不知以后还能否再来第二故乡看看。
我这次让我的儿子来,就是希望他以后多来家乡看看。
”当陪同她的林州外办工作人员问她,是什么原因让她对林州
这么热爱时,她深情地说:“因为红旗渠使我认识了勤劳善良的林州人民,因为林州人民使我深深理解了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使我终身受益无穷,永远激励我前进!”(郭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