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仪式教育的特征、功能和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仪式教育的特征、功能和路径
摘要:仪式教育是以仪式为载体进行知识、道德、情感等传播的教育方式,
具有象征性、周期性、渗透性、传承性、群体性、情境性和体验性特征。
仪式教
育具有教育、导向、凝聚、熏陶、激励功能。
仪式教育要注重加强整体规划、丰
富文化内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传承中谋创新。
关键词:仪式教育特征功能路径
仪式,即典礼的秩序形式,最早出自《诗·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后来,苏轼、韩愈、沈从文等大家在自己的著作中进一步丰富
了仪式的内涵。
仪式教育是学校有目的地以举办仪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活动,即教育者以仪式活动作为载体,通过精心设计、组织和实施活动,实现强化
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目的。
1.
仪式教育的特征
第一,象征性。
象征主义大师特纳认为,象征是仪式的最基本构成单位。
仪
式让我们摆脱日常的平庸和琐碎,在活动中充分感受那份神秘、崇高和庄严。
例如,运动会开幕仪式上鸣放礼炮、播放钟声,都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
鸣放
礼炮的数量象征着该校运动会举办的次数,运动会钟声浑厚而有力量,象征着体
育运动的精神:更高、更快、更强。
学生参与其中,不断地被激励、被鼓舞,进
而萌生不断进取的强烈愿望,从而充分发挥潜能,不断超越,甚至打破记录。
第二,周期性。
仪式教育活动与其他大部分社会活动不同,通常情况下是以一定的
周期重复开展。
例如开学典礼、入队仪式、毕业典礼、庆国庆仪式、拜师仪式等。
第三,渗透性。
教育者在设计和实施活动过程中都力求通过内容和形式的有效组
合达成某种教育目的,除宣导外,更多是通过环境布置、角色扮演、灯光熏染、
服饰佩戴等途径,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例如,入队仪式中播放《中国少
年先锋队队歌》、校外辅导员为新队员佩戴红领巾、呼号等环节都体现了入队仪
式的神圣感和光荣感。
第四,传承性。
学校仪式活动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
不断实践和总结形成的文化成果,有的是文字形式的,有的是非文字形式的。
这
种仪式活动带有学校的文化烙印,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地传承、丰富和发展。
第五,群体性。
仪式活动不是个体行为,从组织形式上来说是众多学生共同参与的集体
行为。
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打破年级、学科界限,相识或不相识的人齐聚一起,共同在活动中获得教育。
第六,情境性。
仪式教育的情境性体现在整个社会
场域的情境以及学校物质和人文环境的场域下。
例如,国家公祭日纪念仪式就是
在社会大的教育环境和学校小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使学生产生思想政治认同。
第七,体验性。
仪式教育活动是体验式活动,有别于日常活动,仪式活动往往通过具有
仪式感的环节,如致辞、宣誓、表演、默哀等使得学生个体在活动中获得理想、
道德、情感和行为等能力提升。
二、仪式教育的功能
1.
教化功能
仪式教育是教育者精心设计并组织实施的,它的过程更注重程序化、规范化,
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丰富情感。
例如新生开笔礼仪式,这个从古
代传承下来的仪式在实施过程中各环节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正衣冠,是让学生
牢记祖先的美德,是学生们知书明理的第一步。
朱砂启智,寓意学生从此要眼明
心慧,好好读书,天天向上。
击鼓明志,在于鼓励学生从小立大志,将来能创业
建功。
启蒙描红,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写"人"字,希望学生们在启蒙阶段
知道做人要顶天立地。
敬师茶,提醒学生要尊师重道,永记师恩。
(二)导向功能
仪式教育往往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通过系统蕴含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引导师生
个体的心理发生变化,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道德的洗礼和社会规范的要求。
从整个学校大的系统来说,仪式教育引导功能还在于引导广大师生了解和接受学
校的办学愿景,并在学校核心价值和规章制度的引领下共同努力。
仪式教育的导
向是积极的、正向的,是有利于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
例如,上课仪式中,师
生相互问好环节既体现了师生之间和谐的平等互助关系,又明确了上下课的时空
界限,自觉引导学生从下课的松散状态调试到上课的严肃认真状态。
少先队仪式
是小学生涯中非常重要的活动,它承载了少先队教育的重要使命,少先队组织的
严肃性和计划性,少先队文化价值观念的系统性和深刻性,都可以通过生动活泼
的仪式教育得以实现。
入队仪式宣告我们作为少先队员的政治身份的开始,也就
意味着“我不是普通的小学生,我是少先队组织的一员,我要遵守少先队的纪律,服从队的决议……”。
可见,仪式对队员的影响巨大而深远,甚至能够成为一个
人终身的记忆和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三)凝聚功能
人是社会中的人,需要在群体中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涂尔干认为仪式发挥
着凝聚社会团结、强化集体力量的作用。
仪式教育能通过一定的形式将个体
组成有着共同目标的集体,并在“集体无意识”中使得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进一步
趋同,从而增强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如学校篮球赛,队员在开赛前会通过拍手、击掌等动作相互打气,这一刻,队员间的目标和使命是高度一致的,队员充
分认识到“我”是集体的一份子,我应该与其他队员默契配合,才能实现集体的
共同目标。
而场外啦啦队也是集体的一份子,他们通过加油呼喊、制作标语、挥
舞道具等方式表达着对集体荣誉的高度关注和期待。
而在实现集体目标的过程中,学生个体的自我价值得到彰显,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活力进一步提升。
(四)熏陶功能
仪式依托丰富的活动内容、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立体、生动形象,从而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思想洗礼。
就如蒋孔阳所认为的,仪
式像空气,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自觉自愿地去感受、去体会,并且心甘情愿
地接受教育。
例如,教师节庆祝仪式中配乐献花环节,学生代表排着整齐的队伍
伴着广播播放的提前录制好的学生祝福语,在所有学生的见证下向敬爱的老师献
上美丽的花束,“亲爱的王老师,我是已经毕业的欧阳天梅……我多想再听听您
叫我一声‘天梅’”“敬爱的老师,您就像我的妈妈,给我温暖和鼓励……”,
尊师爱生再不需要口号去宣导,就在这一声声的祝福中,在一张张笑脸中,在一
串串泪珠中悄然升华。
除此,仪式中宏大的背景、适景的音乐、别致的道具、规
范的站位、精心准备的节目无不渗透着美的教育。
(五)激励功能
仪式教育具有激励功能,通过榜样、事件、语言、影像、声音等产生示范作用,唤醒学生的荣誉感、进取心,激发内心深处的向上动力,形成争先创优的良
好氛围。
这种功能集中体现在集体表彰、团建、百日誓师等仪式中。
例如,每月
之星、优秀毕业生评比表彰仪式,通过颁奖或表彰,树立标杆,促进学生模仿行
为的发生。
而周期性的表彰仪式使得正确的行为得到鼓励和强化,逐渐形成学生
个体自动化的行为模式,学生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促使学校整体的价值取向、思想
观念和行为准则得到进一步塑造。
三、学校仪式教育的构建路径
1.
加强整体规划
整体是由各个个体有序地联结而成的,其教化功能不是个体教育功能的简
单叠加,而应使个体间相互勾连、渗透、补充,实现教育功能的整体提升。
为避免仪式教育过于松散、零碎、低效,可以考虑以三或五年这个大的时间周期
为背景,以学年为单位进行整体规划。
以我校为例,我们结合法定节假日、纪念日,及本校的文化传统,构建出一个立体的、多维的仪式教育课程图谱。
仪式活
动分为“心系红领巾”仪式活动、“成长里程碑”仪式活动、“此刻最难忘”仪
式活动三类。
一年级分批“入队仪式”,五年级大号红领巾换戴仪式、七年级建
队仪式、八年级离队入团仪式等具有鲜明的少先队特征的仪式活动,增强了学生
的光荣感和组织归属感;一年级开笔礼、四年级成长礼、八年级少年礼以及六年
级毕业典礼等见证成长历程的仪式,点亮了学生们的童年生活;此外,升旗仪式、开学典礼、国庆节庆祝仪式、清明祭扫仪式等活动,厚植了学生爱国、爱党、爱师、爱校情怀。
1.
丰富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们精神价值的最高追求,是促成个体内在品质形成并通过群体自发
建构而出现的一种“场”,它不但体现在校园的建筑、塑像、标语、树木、河池等物质层面上,它更多体现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
因此,我们在组织仪式教
育活动时一定要关照其内嵌的文化元素,不断充实仪式中的文化内容,在传承中
丰富其文化内涵,使其更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
例如,古代的端午节被赋予了诸
多文化意蕴、价值追求、理想色彩,依托的表达途径也非常丰富,画额、挂艾、
斗草、跳钟馗之类。
随着时代变迁,在被商业“绑架”的洋节文化冲击下,如今
的端午节似乎只剩下了粽子。
如何重振传统节日?那就需要去探源、去提炼、去
整合、去丰富,比如可以吟诗,可以划龙舟,可以组织郊游等等,让传统节日更
具时代意义。
对于学校而言,可以不断挖掘端午节中屈原“行吟泽畔”、“上下
求索”的个体精神追求,通过吟诗、作画、辩论、演讲等方式把个人思想锤炼成
集体价值观。
同时,也可以借鉴他国做法,考虑赋予端午节更深刻的文化蕴意,
如把端午节定为“男孩节”,借由丰富的活动培养男孩勇于担当、敢闯敢拼的男
子汉气概。
1.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从教育的发生看,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出发点,没有学生的存在,整个
学校教育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学校仪式教育因学生而存在,欲更大
程度地实现育人目标,需充分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者应关照学生的
生命体验,根据仪式主题、学生身心特点,通过赋予学生任务的形式把学生适时“卷入”,最大程度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和个性,让他们在自主建设和自主实
践中得到锻炼。
如果我们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真实需要,甚至只把学
生当成仪式活动被动参与者,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价值得不到彰显,
仪式教育的感化育人功能就被大大削弱。
例如六年级毕业典礼,既然是学生小学
生涯最后一个重要的仪式活动,就应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
他们可以冲
破传统思维的束缚,设计出“走红毯”“帐篷读书会”“毕业旅行”“薪火相传——我为学弟学妹做件事”等带有鲜活现代文化元素的活动版块。
(四)传承中谋创新
首先,传承是创新的基础。
这种传承体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校办
学特色文化两方面。
一方面,我国古代形成的传统仪式文化,在仪式的内涵、种类、程式规则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
例如,开笔中的正衣冠、击鼓鸣志、书写“人”字等具有丰富传统文化意蕴的设计,是应该好好继承的。
另外一方面,一所学校经过长期教育实践共同创造并积淀而形成的,以办学思想、价值使命、行为规范等构成的思想体系,并以各种仪式、榜样、传统、标语、建筑、活动、礼节等方式体现出来,既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客观存在。
其中,仪式活动是围绕学校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行事方式,它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对
学校全体师生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
因此,我们要尊重历史,选择
那些“最适合人们需要的而保存下来”,否则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创新是传承的时代要求。
学校是培养面向未来的人,一味“守旧”,一味“封闭”,显然无法培养合格的共产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仪式活动作为重
要的育人载体,既要坚持正确方向,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同时也要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总之,传承和创新犹如鸟之双翅,缺一无法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