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人与环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章人与环境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下列叙述中,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是()
A.对森林和草原实行依法治理
B.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C.禁止利用和采伐树木
D.发展生态农业,合理放牧
2.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其中,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

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A.保护森林B.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
C.砍伐树木建设游乐场D.推广使用低能耗车辆
3.如图我国南方的“桑基鱼塘”人工生态系统,对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质可多级利用,实现良性循环
B.该生态系统的稳定需依靠分解者的作用
C.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D.该生态系统中有一条食物链是:桑树→蚕→鱼→粪便等排泄物
4.漫画中解读了“碳中和”的定义,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温室气体可造成气候变暖
B.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碳吸收能力
C.绿色出行,减少不必要的碳排放
D.无需治理工业排放废气,只需要多种树即可
5.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这里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维系着我国北方的生态安全。

下列对该论断理解正确的是()
A.“山水林田湖草沙”指不同生态系统
B.可任意向沙漠中倾倒垃圾和污水
C.应把开采山区矿产资源作为首要目标
D.要尽量把森林和草原开辟为农田
6.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和吸收二氧化碳,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在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有助于抵消碳排放的过程是()
A.①B.②C.③D.④
7.2021年12月5日,由肖湘教授带队的深海科考团队顺利返航抵达三亚。

本次科考中,肖湘等抵达了雅浦海沟8919米深的未知区域这是人类首次到达该区域。

尽管人类从未到达,但还是观测到了人类活动(垃圾)的影响。

下列人类行为中,不利于保护地球的是()
A.植树节时多种植绿色植物
B.尽量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C.节约用水,节约用电
D.一次性筷子非常便利,生活中应多使用一次性筷子
二.填空题(共5小题)
8.控制人口增长的有效方法是。

9.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是:控制、提高。

10.通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轻。

11.对汽车尾气进行检测的主要目的是减轻污染。

12.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作用称为,常见的温室气体有、甲烷、低空臭氧、氮氧化物等。

三.解答题(共3小题)
13.为坚持十九大提出的“让绿色成为发展最靓底色,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促进循环经济继续迅猛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的生态环保新方针,长沙市大力推进环保农业的发展。

如图是长沙市郊区某农场的生态农业结构模式图,分析回答:
(1)水稻、玉米等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蘑菇属于。

(2)在该农场中,农作物秸秆一方面作为培养蘑菇的基质,为其生长提供(有机物/无机盐);另一方面作为产生沼气的原料,产生的沼液还能作为肥料为水稻、玉米的生长提供(有机物/无机盐),有效地缓解了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和浪费。

(3)该农场原来的蘑菇房和蔬菜大棚是分开的,将蘑菇房和蔬菜大棚中间加装通道后,蔬菜的产量有所提高,简要分析原因。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院长邵敏介绍,碳达峰就是我们国家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而到2060年,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这就是碳中和。

(1)大气中浓度不断增加,对气候的影响日益加剧,导致温室效应愈演愈烈。

(2)植物通过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对维持生物圈中的平衡起了重要的作用。

(3)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可以增加降水量,可以改善温室效应,可以美化环境等,这说明。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离不开环境
(4)为了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下列人类活动中,与此目标不符合的是。

A.各级机关倡导无纸化办公
B.选择坐公交车、骑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
C.大力发展火电厂,增加发电量,满足用电需求
D.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
1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大气中,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一些气体的作用与窗户玻璃相类似。

这些气体允许太阳光能到达地面,但是阻止热量从地球表面逃逸回太空。

这种保持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没有温室效应,地球就会变得更冷,平均温度大概要下降53℃。

从全球变暖的理论预测,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会使大气的平均温度持续上升。

材料二:
(1)下列哪一项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A.臭氧层破坏
B.二氧化碳增加
C.一氧化碳增加
D.氧增加
(2)判断:温室效应对全球气温的变化没有影响。

(3)填空:每年冬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要(“高”或“低”)于夏季。

(4)要防止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第24章人与环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下列叙述中,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是()
A.对森林和草原实行依法治理
B.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C.禁止利用和采伐树木
D.发展生态农业,合理放牧
【分析】针对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国家制定并颁布了《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法规,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解答】解:A、针对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国家于1984年和1985年相继制定并颁布了《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法规,加强对森林和草原实行依法治理,力求使我国对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森林和草原实行科学化管理,A正确。

B、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可以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属于科学方法,B正确。

C、合理运用森林资源,不是禁止利用和采伐林木,C错误。

D、发展生态农业,合理放牧,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D正确。

故选:C。

【点评】关于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多以选择题出现,难度一般。

2.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其中,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

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A.保护森林B.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
C.砍伐树木建设游乐场D.推广使用低能耗车辆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

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解答】解:A、保护森林,节能减排,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利于实现碳中和。

B、风力发电、水力发电,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利于实现碳中和。

C、砍伐树木破坏环境,不利于实现碳中和。

D、推广使用低能耗车辆,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利于实现碳中和。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利的。

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以及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3.如图我国南方的“桑基鱼塘”人工生态系统,对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质可多级利用,实现良性循环
B.该生态系统的稳定需依靠分解者的作用
C.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D.该生态系统中有一条食物链是:桑树→蚕→鱼→粪便等排泄物
【分析】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收到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农业,解答即可。

【解答】解:A、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A正确。

B、该生态系统的稳定需依靠分解者的作用,B正确。

C、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的优点有实现对物质再循环利用;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等,C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
食物链;该生态系统中有一条食物链:桑树→蚕→鱼,粪便等等排泄物不属于食物链的组成部分,D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要结合题图分析生态农业的原理,要识记生态农业的过程和原理。

4.漫画中解读了“碳中和”的定义,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温室气体可造成气候变暖
B.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碳吸收能力
C.绿色出行,减少不必要的碳排放
D.无需治理工业排放废气,只需要多种树即可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

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解答】解:A、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

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A正确。

B、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产生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B
正确。

C、绿色出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C正确。

D、采取措施治理工业排放废气,同时植树造林净化空气,D错误。

故选:D。

【点评】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以及危害,保护
环境人人有责。

5.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这里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维系着我国北方的生态安全。

下列对该论断理解正确的是()
A.“山水林田湖草沙”指不同生态系统
B.可任意向沙漠中倾倒垃圾和污水
C.应把开采山区矿产资源作为首要目标
D.要尽量把森林和草原开辟为农田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

【解答】解:A、“山水林田湖草沙”指不同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A正确。

B、沙漠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不可随意污染,B错误。

C、盲目开采山区矿产资源,会造成环境污染,C错误。

D、把森林和草原开辟为农田,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D错误。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的保护。

6.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和吸收二氧化碳,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在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有助于抵消碳排放的过程是()
A.①B.②C.③D.④
【分析】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
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图中:①是燃料燃烧;
②是微生物的呼吸作用;③是动、植物呼吸作用;④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参形式是二氧化碳,图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①、②、③。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过程④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沿食物链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助于抵消碳排放,能调节碳﹣氧平衡。

故选:D。

【点评】掌握温室效应等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7.2021年12月5日,由肖湘教授带队的深海科考团队顺利返航抵达三亚。

本次科考中,肖湘等抵达了雅浦海沟8919米深的未知区域这是人类首次到达该区域。

尽管人类从未到达,但还是观测到了人类活动(垃圾)的影响。

下列人类行为中,不利于保护地球的是()
A.植树节时多种植绿色植物
B.尽量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C.节约用水,节约用电
D.一次性筷子非常便利,生活中应多使用一次性筷子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

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解答】解:A、植树节时多种植绿色植物,绿化环境,利于保护地球。

B、尽量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防止白色污染,利于保护地球。

C、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利于保护地球。

D、使用一次性筷子,需要大量的木材,砍伐和毁坏大片的森林,不利于保护地球。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二.填空题(共5小题)
8.控制人口增长的有效方法是计划生育。

【分析】我国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解答】解:坚持晚婚、晚育,对于国家来说,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对于个人来说,有利于青年的健康、工作和学习。

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从而降低人口的出生率,优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

可见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计划生育。

【点评】做这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我国计划生育的要求,以及每项要求的意义。

9.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分析】人口的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计划生育已被定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解答】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坚持晚婚、晚育,对于国家来说,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对于个人来说,有利于青年的健康、工作和学习.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优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
故答案为:人口数量;人口素质。

【点评】做这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我国计划生育的要求,以及每项要求的意义.
10.通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轻温室效应。

【分析】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
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

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解答】解:通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减轻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温室效应。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利的。

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以及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11.对汽车尾气进行检测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大气污染。

【分析】根据汽车尾气的成分是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等进行分析。

【解答】解:汽车尾气的成分是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等,可知都是污染空气的成分,所以对汽车尾气进行检测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城市中的大气污染。

故答案为:大气。

【点评】环境污染已成为社会的焦点,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同学们更应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保护我们共有的环境。

12.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作用称为温室效应,常见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低空臭氧、氮氧化物等。

【分析】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
【解答】解: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使用燃料,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对红外线进行反射,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同时,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例如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等.
故答案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

【点评】此题考查了温室气体的种类:二氧化碳、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等.三.解答题(共3小题)
13.为坚持十九大提出的“让绿色成为发展最靓底色,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促进循环经济继续迅猛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的生态环保新方针,长沙市大力推进环保农业的发展。

如图是长沙市郊区某农场的生态农业结构模式图,分析回答:
(1)水稻、玉米等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蘑菇属于分解者。

(2)在该农场中,农作物秸秆一方面作为培养蘑菇的基质,为其生长提供有机物(有机物/无机盐);另一方面作为产生沼气的原料,产生的沼液还能作为肥料为水稻、玉米的生长提供无机盐(有机物/无机盐),有效地缓解了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和浪费。

(3)该农场原来的蘑菇房和蔬菜大棚是分开的,将蘑菇房和蔬菜大棚中间加装通道后,蔬菜的产量有所提高,简要分析原因蘑菇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为蔬菜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分析】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体系.
【解答】解:(1)生产者一般指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该农场中的
水稻、玉米等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

食用菌蘑菇属于真菌,能分解农作物的遗物(下脚料)和动物粪便、废弃物等,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
(2)在该农场中,农作物秸秆一方面作为培养蘑菇的基质,为其生长提供有机物。

发酵技术是利用甲烷菌处理餐厨垃圾的一种绿色环保技术。

可将垃圾中大部分有机物进行分解,除产生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这种清洁燃料外,沼气池中的残渣、废液,还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

(3)腐生细菌和真菌(如蘑菇等)能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物;
二氧化碳和水是蔬菜光合作用的原料,从而提高蔬菜的产量.
故答案为:
(1)生产者;分解者
(2)有机物;无机盐
(3)蘑菇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为蔬菜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院长邵敏介绍,碳达峰就是我们国家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而到2060年,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这就是碳中和。

(1)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对气候的影响日益加剧,导致温室效应愈演愈烈。

(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了重要的作用。

(3)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可以增加降水量,可以改善温室效应,可以美化环境等,这说明B。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离不开环境
(4)为了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下列人类活动中,与此目标不符合的是C。

A.各级机关倡导无纸化办公
B.选择坐公交车、骑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
C.大力发展火电厂,增加发电量,满足用电需求
D.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
【分析】(1)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2)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从而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分析解答。

【解答】解:(1)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对气候的影响日益加剧,导致温室效应愈演愈烈。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同时,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

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可以增加降水量,可以改善温室效应,可以美化环境等,这说明生物影响环境。

(4)A、纸张大多数是用木材或植物加工制造的。

各级机关倡导无纸化办公,可以节约纸张,从而减少木材的消耗,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无纸化办公可以降低碳排放。

B、选择坐公交车、骑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可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节省燃油,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C、大力发展火电厂,火电厂消耗大量的煤炭,发电效率较低,有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不符合“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因此要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D、一次性的筷子,需要砍伐森林,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可以保护森林,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
(2)光合;碳﹣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