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突破《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陆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突破——《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
反思(陆霞)
核心突破——《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陆霞)
作者:半山实验小学
剥掉各种浮华喧闹的包装,看我们当下的一些阅
读教学公开课,究竟还剩了多少有实际意义的成分呢?再回
过来看我们的日常语文阅读教学,花费了最多的教学时间、
做了数不清的练习,但我们的学生仍然不会阅读、不爱阅读,这又是谁的责任?“少、慢、费、差”这四顶帽子早已把我
们的语文课、把我们的语文教师压得直不起腰来,到了改变
这种局面的时候了——哪怕只是为了解放我们自己。
面对一篇新的文章,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时“有处下手”?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能在原有的阅读基础上再“往前一步”?如何让平面的文字在我们学生的眼里心里变
得立体起来、鲜活起来?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的教
学中,“核心词”概念的提出和运用,成为了学生打开阅读
之门的一把钥匙。
其实想到“核心词”这个概念,起源还在于前一
天学习《卡罗纳》一课时。当时初读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用
尽量简练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想以此来训练学生的
概括能力。在学生一句句概括的过程中,我顺手把其中的一
些重要词汇写在黑板上——“去世”、“伤心”、“安慰”。写下这些词后我突然发现,这些词不仅概括了整个故事的情
节线索,而且几乎覆盖了我预先设计的课文理解过程中的各
个要点,原本比较零碎而繁琐的问题完全可以由对这三个词
的理解而覆盖替代——“核心词”的概念就这样形成了。
如果说《卡罗纳》一课中的“核心词”是偶然的发现,那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中,对核心词的追寻就
是一种孜孜的追求了。通过对课文的反复研读,对文中所有
引起我注意的文字意象的叠加,最终指向了三个要点——一
是小钱病得严重,二是寻求相配骨髓的困难,三是台湾地震
中坚持手术的感动。而这三个要点在文中分别演化为三个看
上去很平淡的词语——“严重”、“幸运”、“里氏7.3级
大地震”。这些是在平时阅读中很容易就被学生、甚至被老
师忽略过去的词语;然而要真正读懂这些词语,读出这些词
语包含的意象,却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谓的阅读深度,就是要在看似平淡的词语中,读出不平淡的意象、意蕴、意
味来。于是,我决定了,这一课的教学就走“核心突破,辐
射全篇”的道路。
根据本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实际情况,作为第一
课时的教学,我用了相当多的时间在初读阶段帮助学生正音、读准读顺句子,也同样花了不少时间给学生听写易错的词语。这些在当下很多公开课中往往是一晃而过的环节,在我的课
堂上占去了近20分钟的时间。我以为值得。我一直认为
“首次信息输入”的准确程度,对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有着
极大的相关性,虽然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专门实验,但多年
的教学实践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第一课时,认认真
真地指导学生老老实实地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读到“不
错一字,不增一字,不漏一字”,踏踏实实地指导学生把易
错的字词写正确,这不仅关系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更是对学生读书态度的一种指导和规正。老一辈的名师课堂上,这样认认真真地读、踏踏实实地写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虽然观赏性未必强,但无可否认他们培养了一代代最杰出的
人才,是现在的很多名师、很多经典课堂难望其项背的。同
时我也有底气花费这20分钟的时间——因为后面的阅读中,“核心词突破”这一策略的运用,将会比运用一般的阅读教
学方法节省下相当多的时间。
这一节课重点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而默读则被
选为学生自学的主要阅读方式。花了一点时间默读后,“严重”和“幸运”被确立为进一步阅读的核心词。核心词一旦
确立,下面的教学就变得顺理成章了——“你从这一段的哪
些词句中读出了‘严重’/‘幸运’?”这一提问给学生提
供了相对开阔的阅读理解空间,学生细细理解,原来这一段
中的每个词都包含着这两个核心词的意义。举个例子来说:“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多么平淡的句子!但你细细体
会,透过这个“静静”,你不能看到他的憔悴和瘦弱?你不
能看到他生命的枯萎?你不能体会到他病情的严重?因为理
解的空间广阔了,而且对阅读起点水平没有特定的限制,所
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表现出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实
际的理解水平都令人相当满意。尤其是一些阅读理解水平并
不高的学生也动起来了,并且将在他这个层次上能理解到的
东西表达了出来,我以为这便是成功之处。当然,学生未必
能把每一个点都抓住,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在这一课
堂上,我希望学生是通过语文实践习得阅读方法,多理解一
个词或少理解一个词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况且在传统的阅读
方式之下,学生真正能理解的东西恐怕更少。
当然仅仅让学生凭借核心词自己去理解,那是不
够的,有些关键点、学生依靠个人理解能力不容易深入感受
的意象和意蕴,还是需要教师及时出手加以引导的。在这节
课中,我着力引导的是两个关键点,一是对“十八岁”生命
意象的感受,叠加着“含苞的花朵”这一比喻意象的投射;
二是对“几经辗转”包含意象的理解。在这两个点上,我所
采取的引导方式都是一样的,即借助联想,再现画面的方式。依托文字,举象入情;回到文字,求声问气。如此领着学生
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入则感受生命之沉重,出则体会文字
之贴切。若依潘氏之言,此为存在之文字抑或表现之文字?
此为存在之课堂抑或表现之课堂?我也不能判断也。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