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2题,48分〕
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长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名师点睛】此题命题意图是考察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此题以儒学传统典籍——五经为切入点,深入考察了考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论语》属于四书的畴,而此题将我们平时熟悉的四书和五经做了分开处理,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能够甄别出四书与五经之间的区别,考察细致入微,特别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根底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开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
【名师点睛】此题命题意图是考察考生阅读和获取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此题以古代的农业生产形式为切入点,深入考察了考生对我国古代农业开展的认识和理解。
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开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
地主田庄的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等,通常采用田庄式的规模经营。
此题的干扰项为C项,井田制下也采用集体劳作的方式,但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是国家共有,实际上是君主私人所有。
井田制随着土地私有制确实立而逐渐崩溃,所以汉代没有土地公有制的情况。
此题考察了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制度的一个小细节,还是提醒我们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
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锋利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A
【解析】此题考察了君主专制的相关容。
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不开心的原因是因为史官对帝王的日常行为秉笔直书,他害怕自己偶尔的行为失误也会被史官如实记录,所以说修史对影响到君主个人的行为选择,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
宋代史官所撰实属全部真实可信明显过于绝对,所以B项说法错误;宋太祖主要是担忧史官如实记录自己不好的言行,并没有反映出史官与君主之间的锋利矛盾,所以C 项不符合题意;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确实对史官如实记录的做法不开心,不愿意其记录,但这是外表现象的描述,不是对此事本质问题的反映,所以D
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名师点睛】此题命题意图是考察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题材料新颖,以宋太祖对史官书写记录君主个人言行的行为的态度为切入点,深入考察考生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和认识。
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开展完善的过程,在开展的过程中,由多种因素也会对君主专制形成制约和影响,包括官僚集团、重史传统和君主的个人的品质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既能到书本中去,又能跳出书本外,从多角度对待、思考问题,不要拘泥于教材和固有观点。
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B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名师点睛】此题命题意图是考察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讨和比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此题材料新颖,从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入手,深入考察了考生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和认识。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自代废除分封制以来,经历了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变化。
明初在地方分设三司本意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但这样的设置在削弱地方权力的同时也过度分散了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的协调开展,所以巡抚由临时性派遣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历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加强概括总结能力的提高。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说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场丧失
B.商品经济根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C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开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名师点睛】此题命题意图是考察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题以外来商品的销售为切入点,深入考察了考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认识。
随着中国近代国门被迫翻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场受到瓦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虽然中国的传统经济进展了顽强的抵抗,但中国还是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严密。
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能够以全球化的眼光对待和分析问题,能够从全局把握。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答案】C
【解析】此题考察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容。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当时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从实力比照上来讲中国相对于日本是占据上风的。
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可知西方人士判断中国最终取胜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受到较大成效,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
洋务运动中虽然对中国军队进展了西式改革,但也局限于局部,并没有对全部军队实现西式改革,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
集权制度将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虽然能够提高决策效率,但不利于调动全体的积极性,所以集权制度对中国的影响不全是积极的,所以B项错误;当时中国是列强侵略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所以中国不可能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所以D项说法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革命·1840—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对抗·甲午中日战争
【名师点睛】此题命题意图是考察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切入点,深入考察了考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和理解。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近代化改革,其改革的容主要表现在洋务企业和军事国防上,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北洋海军在的三支海军,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相对于日本来讲是占据上风的,所以某些西方人士对中国的获胜抱积极态度。
但洋务派只是从外表上进展了改革,里还是封建专制制度。
所以外表强大,是实际还是不堪一击。
其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对封建专制制度进展变革,这就决定了洋务运动最终必然失败。
由此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决定事物开展的本质条件,从而对历史问题进展正确分析。
30.1943年8月,国民党公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答案】D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革命·新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名师点睛】此题命题意图是考察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题以抗日战争为切入点,深入考察了考生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认识和理解。
此题涉及到了国共关系,契合了当前海峡两岸、祖国统一的时政热点。
在国民大革命中,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在当前形势下,为早日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呼吁国共实现第三次合作的呼声不绝于耳。
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中要时刻关注时政热点,保持对相应热门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答案】B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
【名师点睛】此题命题意图是考察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题以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为切入点,深入考察了考生对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外交活动的认识和理解。
新中国建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展了严密封锁,许多西方国家迫于美国压力没有与中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坚决的实行一边倒政策,倒向联和社会主义阵营,打破了欧美的外交封锁。
进入六十年代后,中关系恶化,联减少了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并且因为意识形态和领土问题与中国爆发争端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加强了与西方国家的往来。
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时要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认识到在国家交往中,国家利益是最重要的根底和底线,以此来对待国际交往中的行为和准那么。
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
解应是,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根底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
C. 所维护的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开展方向
【答案】A
【解析】此题考察了罗马法的容。
随着罗马帝国的扩,罗马法形成了万民法体系,在容上注重调解贸易和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罗马法的这些容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开展的要求,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
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达在它的精神和原那么上,而不是具体规,所以B项错误;罗马法主要适应了罗马帝国扩后社会的需要,在罗马帝国时期也没有形成后来的制度,跟无所谓维护一说,所以C项错误;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但与欧洲历史开展方向无关,所以D 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名师点睛】此题命题意图是考察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题以罗马法的影响为切入点,深入考察了考生对罗马法形成开展的认识和理解。
罗马法的形成与开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罗马国时期,包括习惯法和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成文法在的罗马法律统称为公民法。
在罗马由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适应新的社会变化,罗马法由公民法开展到万民法。
万民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这些容适应了后来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开展的要求和需要,成为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根底。
但罗马法的容主要是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其具体条文和容对今天来讲没有实际意义。
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认识到,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要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不能用今天的情况和标准进展判断。
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阁制已根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考点定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实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确实立·《权利法案》【名师点睛】此题命题意图是考察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题以安妮女王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为切入点,深入考察了考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掌握和认识。
英国荣耀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公布了一系列法案来限制王权,剥夺了国王的征税权、军事权、立法权等诸多权力,但给国王保存了行政权。
所以题干中安妮女王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的做法在国王权限围,但问题出在安妮女王的行为没有经过议会。
此题考察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初期的细节局部,属于考点中的一个盲点和易错点,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对考点的掌握要全面而准确,尽量不要出现盲点和死角。
34.
成立时间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兴旺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 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场扩展到生产领域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答案】B
【考点定位】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名师点睛】此题命题意图是考察考生阅读和获取表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题材料和情景新颖,以国际组织为切入点,深入考察了学生对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秩序的认识和理解。
表格类问题主要侧重于容和数据的前后比照以表达变化,对很多表达性和描述性的容无法表达。
所以解答表格类问题要特别注意排除那些题干信息无法表达的选项。
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加强对材料分析比拟能力的锻炼,切忌出现主观臆断的情况。
35.1947您,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催促欧洲国家方面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急事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局部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表达出来的美国对欧洲政策
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 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答案】A
【解析】此题考察了欧洲一体化的相关容。
由题目信息中“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可知马歇尔计划实施在促进欧洲经济复兴的同时也有助于欧洲的联合,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
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而欧洲那么走向衰落,美国力图控制欧洲,所以欧美之间没有形成平等伙伴关系,所以B项错误。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和德国分裂的根源都在于美两极格局的形成,而不是马歇尔计划,所以C项和D项错误。
【考点定位】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开展·多极化趋势
【名师点睛】此题命题意图是考察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题以马歇尔计划为切入点,深入考察了考生对欧洲一体化的认识和理解。
“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方案〞,是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正式提出的援助欧洲的经济扩计划。
马歇尔计划是在冷战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美国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稳定了西欧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遏制了联,确保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美国在实行马歇尔计划时首次正式提出“欧洲一体化〞的观念,为欧洲的复兴和开展指明了方向。
西欧
各国在马歇尔计划的推动下建立了一系列经济合作机构,使西欧经济重新步入正轨,并为此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奠定了根底。
二、非选择题〔第40题25分,第41题12分,第45、46、47、48题各15分,任选做一题。
共52分〕
40.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25分〕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
严复那么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开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开荒地改进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并加以简要评价。
〔13分〕
【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开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进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符合时代开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第〔2〕问对缓解人口压力措施考察,通过研读材料可得到相关信息。
由“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
严复那么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开荒辟田有效得多〞可知康有为主向人口较少地区进展人口迁移,严复那么主兴办实业;由“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可知还有人主晚婚晚育。
对这些主的评价的考察,那么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察。
对于这些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分开单独评价。
但无论如何评价都要注意考虑到这些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进展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清代人口增长·清代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名师点睛】此题命题意图是考察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此题围绕清代人口增长,主要考察了学生对材料的阅读、总结、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既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察理念,又契合了当前我国的人口形势和人口政策的热点问题。
这两问主要都考察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第〔2〕问的第二小问那么涉及到对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考察。
这表达了当前高考长淡化教材意识,注重能力考察的趋势。
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中,在夯实根底的前提下注重自己相应能力的提高,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该在熟练掌握教材的根底上开展进一步的能力。
41.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12分〕
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权不可分割,否那么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设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并就所拟论题进展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②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 ---5分〕①能够结合其它相关解析对象解析、较全面;②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②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略
【考点定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实立与开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确实立;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实立与开展·美国制确实立·美国1787年宪法;西方人文主义的开展·启蒙运动·卢梭
【名师点睛】此题围绕“制度设想与实践〞,着重考察了学生的分析论述能力。
此题虽然属于开放性试题,但在设问设计上就已经圈定了答复的围和容,而且在历年高考的考察中都要求学生引用相关史实,史论结合。
所以在答复此题时,首先还是考察学生对根底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没有坚实的根底是不可能有精彩的论述的。
比方此题要求围绕“制度设想与实践〞自拟题目,但就答复难度来讲,最简单的还是从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角度入手,这就要求学生对以英美法德为代表的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有熟练的掌握。
所以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根底知识的扎实,其次要尽量的多做开放性试题,既可培养考生应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各种题型的根本的解题技巧及格式。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
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氏、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家族编写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