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四)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十四)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衡阳联考)《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

西周的这套做法()
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
C.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解析:选C 材料中“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体现了国家管理的制度化,故C项正确.
2.(2016·郑州预测)(韩)宣子有(玉)环,其一在郑商。

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

”……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乞夺。

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哲,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商品经济非常繁荣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C.官府无法控制商业D.韩国和郑国曾经结盟
解析:选B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与材料中“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我无强贾,
毋或乞夺”相符,故B项正确。

3.(2016·黄冈质检)《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58-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道,“自建兴以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

由此可知( )
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
B.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
C.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
D.三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解析:选B “去本就末,不循古道”指的是弃农经商的现象;“州郡吏民及诸营兵”“贾作上下”说明人员的广泛性,证明人们的商业意识浓厚,故B项正确。

4.(2017·武汉调研)北宋规定,无论是典卖还是绝卖,均需订立买卖合同,合同为一式四份,“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付商税院,一留本县"。

至南宋时改为一式两份,即“在法,典田宅者,皆为合同契,钱、业主各收其一,此天下所通行,常人所共晓。

”此材料说明宋代()
A.土地契约制度已比较完善
B.自耕农的数量增多
C.政府对土地控制完全放开
D.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土地契约普遍存在,到南宋时更加简化,故A项正确;土地契约与自耕农数量无关,故B项错误;完全放开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庄园经济,故D项错误.
5.《东京梦华录》记载:“于高处砖砌望火楼,上有人瞭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

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

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这反映出()
A.东汉休养生息,百姓减负
B.北宋城市发展,重视消防
C.宋朝冗兵冗费,劳民伤财
D.南宋军民混居,市场繁荣
解析:选B 根据“《东京梦华录》”“东京"“开封"等信息可知为北宋,根据“救火家事……每遇有遗火去处……领军级扑灭"可知材料论述对象为消防,故B项正确.
6.(2017·湖南十三校联考)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
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
A.有注重其“防伪”功能
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对“交子"的“交"的解释,即可得知A 项正确;关于北宋“交子"对古代经济的作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源于封建政权的推动力,题目中并未提到,均不符合题意,故B、C、D三项错误。

7.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说:“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

"徽商这种资金流向和消费形态不能反映()
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只能是自然经济的补充
B.中国传统商人深受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影响
C.专制体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
D.帝国时代商业资本不会转化为产业资本
解析:选D 帝国时代商业资本是有可能转化成产业资本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8.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赋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

这一措施()
A.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
B.改变了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
C.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D.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商品价格
解析:选C 从“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可知政府贩卖商品,是与商贾争利,体现了抑商政策,故C项正确。

9.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家族宗法观念进一步加强B.读书风气日益盛行
C.传统贱商的观念有所改变D.抑商政策发生转变
解析:选C 根据材料“耕读之外……悉从便业”体现人们对商
人观念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

10.(2017·武汉调研)《晚明社会变迁》一书载:“综合粗估结果,1570~1644年美洲白银总共大约有12 620吨流入了中国(约占世界银产量的一半)。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 A.彻底废止海禁政策B.拥有先进的手工业
C.推行重商主义政策D.积极进行殖民扩张
解析:选B 材料表明明末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此时中国并未废除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现象得益于与中国对外贸易中中国输出手工业产品的精美,国际竞争力强,故B项正确;材料虽反映中国对外贸易的发达,但封建政府仍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明末中国未进行殖民扩张,故D项错误.
11.(2017·江南十校联考)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

材料主要体现了()
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
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
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
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
解析:选A 材料中“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说明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故A项正确.
12.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种做法( )
A.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
C.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D.使专制统治开始受到了挑战
解析:选C 当时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壮大,国内资本主义萌芽也已经有所发展,清朝的这种做法阻断了中国商品经济与世界先进经济因素的交流,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6·贵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期,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化。

万历年间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
席"。

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说:“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期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

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

"
——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初探》
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

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副其实的“白银帝国”。

富人阶层普遍喜欢囤积白银,一方面白银是财富的象征和避险的工具,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仍然不够活跃。

而“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鲜明导向。

当时的社会排名是“士农工商”,当经商赚取到一定银子后,这些富人们往往不去扩大再投资,反而是去买田置地,需求端一直处于长期乏力的状态。

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经济转入了通货紧缩.
亚当·斯密分析中国明朝经济发展情况时说,当时的“财富已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极限”.为改变困局,尤其为了改善朝廷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明朝中后期接连实施了多次经济改革,包括嘉靖新政、隆万新政和张居正改革等。

但这些改革的主要举措大多集中在财政税收领域,无法触及类似“供给侧"这样的深层次经济
问题,无法回应新经济急需政策“松绑"的诉求。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1)概括材料一中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因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并从经济角度给出合理建议。

(15分)
解析:第(1)问,从传统礼制、阶层地位变化、思想观念变化等方面概括材料一所述现象,从当时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等角度分析原因.第(2)问,材料二共三段话,反映了“对外开放”“重农抑商”“经济改革”三方面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从改革政府经济政策和财税体制、促进消费、扩大需求、抑制通货膨胀等方面提出建议.
答案:(1)现象:传统礼制被打破;知识分子、商人阶层崛起;消费观由朴素变为追求享受。

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世界经济变革影响。

(2)措施:修改海禁政策,实行对外开放;固守“重本抑末”政策;实行财政税收改革.
分析:对外开放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进出口贸易失衡,导致白银数量激增;由于实行“重本抑末”政策,商人经商所得的利润既没有进入生产领域,以扩大再投资,致使需求端长期乏力,又没有进入消费领域,促进消费,导致通货紧缩;经济改革推动明朝经济发展,但主要集中在财税领域,无法解决深层次经济问题。

建议:废除重农抑商政策;进行适当的财税改革,以刺激消费;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松绑”(改善宏观调控政策);实行“供给侧”改革,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解决通货紧缩.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滨下武志教授在其著作《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中认为,7世纪至13世纪的亚洲存在着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和朝贡贸易关系,并以这种关系为基础形成了“亚洲经济圈"……这一经济圈在亚洲的人、财、物流动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认为,朝贡体制的根本在于“它是国内基本统治关系即地方分权在对外关系上的延续和应用"。

但是,“与统治关系相比,朝贡贸易体制的根本点是靠贸易关系在支撑,实际上是更加多面的、多层次的、具有包容异质因素作用的一种体制."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
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

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关于朝贡贸易的观点予以说明.(要求:归纳材料中的任一种观点,并围绕这一观点予以说明,做到史论结合,观点明确。

)(12分)
解析:首先需要提炼观点,其次用史实说明。

据材料中第一段话可知滨下武志认为朝贡贸易体制推动了“亚洲经济圈”的形成,结合所学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上去分析原因,加以说明。

据材料第三段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史》认为朝贡贸易是为了宣扬国威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一:滨下武志认为朝贡贸易体制推动了“亚洲经济圈”的形成。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

7世纪至13世纪是中国的唐宋时期,唐宋时代中国国家富强、科技世界领先;以丝绸和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发达;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

伴随着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人、财、物的流动,逐渐形成了亚洲经济圈,进而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示例二:《明史》认为朝贡贸易是为了宣扬国威和不计经济效益
的贡赐贸易。

明政府试图借朝贡贸易传播传统礼仪,以达到蛮夷归化,尊崇中国为天朝上国,其特点是厚往薄来,不计经济成本,政治意义远高于经济意义。

明朝的朝贡贸易导致了明朝财政的缩减,影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发展,导致中国逐渐丧失了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