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不包括
A 双向性
B 相对不疲劳性
C 绝缘性
D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E 生理完整性2.关于兴奋在中枢的扩布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有中枢延搁
B 总和
C 不衰减
D 单向扩布
E 兴奋节律的改变
3.参与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受体属于
A 毒蕈碱受体
B N型ACh门控通道
C M型ACh门控通道
D促代谢型受体 E突触前受体
4.兴奋性化学突触的传递过程不包括
A 突触前膜的Ca2+内流
B 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C 突触后膜的超极化
D 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电位
E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升高
5.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
A 突触前膜的预先超极化 B突触前膜的预先去极化
C 突触前抑制性递质释放过多 D突触前抑制性递质释放过少
E 突触后膜的超极化
6.脊髓内由Renshaw细胞构成的回返性抑制使用的神经递质是
A 乙酰胆碱
B 去甲肾上腺素
C γ-氨基丁酸
D 多巴胺
E 甘氨酸
7.抑制性突触的产生过程不包括
A 突触前膜的预先去极化
B 突触后膜超极化
C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D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E 有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些离子的通透性增高?
A Na+ 、K+ 、Ca2+ 尤其是 Ca2+
B Na+ 、K+ 、尤其是Na+
C K+ 、Ca2+ 、Na+尤其是K+
D Na+ 、K+ 、Cl-尤其是Cl-
E K+ 、Ca2+ 、Cl-尤其是Ca2+
9.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些离子的通透性增高?
A Na+
B K+
C Na+和K+
D Ca2+
E Cl-
10.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首先产生于下列哪个部位?
A 胞体
B 树突起始处
C 轴突起始处
D 轴突分支处
E 树突棘
11.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侧枝与Renshaw细胞间的突触传递使用的递质是
A 乙酰胆碱
B 去甲肾上腺素
C γ-氨基丁酸
D 多巴胺 E甘氨酸
12.反射活动的简单与复杂关键在于反射弧的哪个部分?
A 感受器
B 传入神经纤维
C 反射中枢
D 传出神经纤维
E 效应器
13.中枢活动的后放效应主要是由于神经元池中存在着哪种联系方式?
A 辐散式联系
B 聚合式联系
C 单突触联系
D 连锁式联系
E 环路式联系14.与丘脑的感觉接替无关的感觉传导道是
A 视觉传导道
B 听觉传导道
C 嗅觉传导道
D 本体感觉传导道
E 浅感觉传导道
15.来自特异投射系统的神经纤维主要终止于
A 大脑皮层中央后回的第四层
B 中央前回的第四层
C 中央后回的各层
D 中央前回的各层
E 丘脑腹后外侧核
16.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特点不包括
A主要起自丘脑髓板内核群 B 点对点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
C 失去了特异性感觉传导功能
D 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
E 进入大脑皮层后分布在各个层次
17.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特征不包括
A 多突触接替
B 易受药物的影响而发生传导阻滞
C 刺激该系统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
D 主要是通过丘脑特异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
E 是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
18.大脑皮层第一体感区的功能特征不包括
A 位于中央后回
B 代表区的大小与体表部位的面积大小有关
C 上行感觉纤维交叉投射
D 投射区的总体安排是倒置的
E 头面部代表区的内部安排是正立的
19.传导慢痛和内脏痛的神经纤维主要是
A Aα纤维
B Aγ纤维
C Aδ纤维
D B 类纤维
E C类纤维
20.内脏痛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A 引起情绪反应
B 定位不明确
C 传入神经纤维属于Aγ
D 对内脏的牵拉刺激敏感
E 主要表现为慢痛
21.以下哪种研究方法在揭示皮层感觉代表区的规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 记录脑电图
B 记录皮层诱发电位
C 记录皮层电图
D 记录事件相关电位
E 膜片钳
22.脑电图对于以下哪种疾病的诊断有重要辅助作用?
A 癫痫
B 精神分裂症
C 高血压
D 糖尿病
E 智力低下
23.脑电图的主要波形,按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
A α-β-θ-δ
B β-α-θ-δ
C α-β-δ-θ
D β-α-δ-θ
E δ-θ-β-α
24.异相睡眠的主要特点有
A 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
B 血压下降
C 心率减慢
D 做梦
E 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升高
25.当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引起
A 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
B 梭内肌收缩
C 肌梭的敏感性增强
D 梭外肌收缩
E 梭内肌与梭外肌同时收缩
26.当脊髓前角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引起
A 肌梭传入冲动增加
B 梭外肌收缩减弱
C 梭内肌收缩减弱
D α-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减少
E α-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不变
27.在下列关于肌紧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屈肌的肌紧张表现明显
B 主要的生理意义是维持站立姿势
C 肌紧张的反射中枢在脊髓
D 肌紧张的感受器是肌梭
E 表现为同一肌肉不同运动单位的交替性收缩
28.在哺乳动物的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会出现
A 脊髓休克
B 去大脑僵直
C 去皮层僵直
D 呼吸暂停
E 血压增高
29.在脊髓作为反射中枢的反射活动中,不包括
A 屈肌反射
B 腱反射
C 血管张力反射
D 排尿反射
E 翻正反射
30.震颤麻痹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 纹状体的多巴胺递质系统功能异常
B 黑质的多巴胺递质系统功能受损
C 红核的神经递质释放量异常
D 下丘脑的调节功能异常
E 边缘系统的调节功能异常
31.关于小脑对随意运动的调节功能,错误的是
A 通过小脑脊髓束对运动进行调节
B 接受脊髓小脑束的本体感觉传入
C 脊髓小脑主要调节肌紧张
D 前庭小脑参与维持身体的平衡
E 皮层小脑参与运动计划的形成和运动程序的编制
32.关于大脑初级运动皮层的特征,错误的是
A 对躯体运动的交叉性支配
B 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
C 运动区定位的总体安排是倒置的
D 接受来自皮肤的浅感觉传入
E接受来自关节肌腱等深部的感觉冲动
33.控制四肢远端肌肉精细运动的传导通路是
A 皮质脊髓束
B 顶盖脊髓束
C 网状脊髓束
D 皮质脑干束
E 前庭脊髓束34.小儿麻痹遗留的肢体肌肉萎缩主要是由于
A 脊髓血液供应不足
B 神经-肌接头部位的兴奋传递功能降低
C 失去了运动神经对肌肉的营养作用
D 高位中枢的抑制作用加强
E 高位中枢对脊髓的易化作用减弱
35.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神经支配不包括
A 皮肤和肌肉的血管
B 汗腺
C 心肌
D 骨骼肌
E 平滑肌
36.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所引起的机体变化不包括
A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B 心跳减慢
C 促进胃肠运动
D 促进消化液分泌
E 促进胰岛素分泌
37.下丘脑在内脏调节中的作用不包括
A 摄食
B 水平衡
C 生物节律
D 内分泌
E 排便反射
38.突触前受体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A 调节突触前膜的Ca2+内流
B 调节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
C 促进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
D 促进囊泡膜的再循环
E 机制突触前膜转运体的活动
39.传入侧支性抑制的形成是由于
A 突触前膜的预先去极化
B 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
C 兴奋性神经递质破坏过多
D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E 突触前膜的预先超极化
40.既参与突触前抑制,也参与突触后抑制的神经递质是
A γ-氨基丁酸
B 甘氨酸
C 多巴胺
D 谷氨酸
E 5-羟色胺
41.下列关于神经胶质细胞特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有静息电位而没有动作电位
B 有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C 有分裂再生能力
D 具有缓冲胞外K+的功能
E 具有摄取神经递质的功能42.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起始核团是
A 髓板内核群
B 腹后核
C 感觉接替核
D 联络核
E 接替核和联络核43.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 刺激的强弱
B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C 传入与传出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D 反射中枢的突触接替次数
E 效应器的敏感性
44.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是
A 翻正反射
B 紧张性肌牵张反射
C 腱反射
D 屈肌反射
E 交叉伸反射
45.脊髓前角γ-运动神经元的功能主要是
A 抑制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B 直接兴奋α-运动神经元
C 提高肌梭的敏感性
D 发动肌牵张反射
E 抑制肌牵张反射
二、问答题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何不同?解释其形成原因。
2.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与中枢的突触传递有何异同?
3.试述经典突触传递过程。
4.试述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形成机制和生理意义。
5.试述丘脑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
6.内脏痛与皮肤痛比较有哪些特点?
7.脊髓能完成哪些主要的反射?各自的反射弧与生理意义是什么?
8.脊休克的形成与恢复说明了哪些问题?
9.如何理解在运动调节过程中的"最后公路"原则?
10.低位脑干在运动调节中有何作用?
11.大脑皮层在运动控制和调节中有何作用?
12.试述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在内脏调节中的作用。
13.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在内脏活动的调节中各有何作用?
14.两个睡眠时相的特征和生理意义是什么?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参考答案
1.(D)2.(C)3.(B)4.(C)5.(B)6.(E)7.(A)8.(B)9.(E)10.(C)
11.(A)12.(C)13.(E)14.(C)15.(A)16.(B)17.(D)18.(B)19.(E)
20.(C)21.(B)22.(A)23.(B)24.(D)25.(D)26.(A)27.(A)28.(B)
29.(E)30.(B)31.(A)32.(D)33.(A)34.(C)35.(D)36.(A)37.(E)
38.(B)39.(D)40.(A)41.(A)42.(A)43.(D)44.(B)4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