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发展及研究对象
重点把握: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选择题)
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
特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07)的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本⾝的特点决定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04)(选择题)
——物质资料的⽣产。
原因:(选择或简答)
(1)⼈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是⼈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物质资料的⽣产必须三个简单要素(01、07)(选择题)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有2类:天然存在的⾃然物:原始森林、矿藏等;劳动的⽣产物:棉花、砖⽡等。
——劳动资料:最主要的是——⽣产⼯具。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产资料。
4、⽣产⼒(选择题)
——⼈的因素(劳动者)
——物的因素(⽣产资料——最重要是⽣产⼯具,⽣产⼒⽔平的标志,(07)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选择或简答)
——社会⽣产关系:⽣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04)
(1)社会⽣产总过程中有⽣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其中直接⽣产过程是再⽣产过程的起点,起着决定作⽤。
(2)⽣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表现为:对象;⽔平与结构;具体形式;社会性质。
(3)分配、交换和消费对⽣产的反作⽤具体表现在:⼀是适合⽣产⼒发展的分配⽅式,能够调动⽣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是交换的发展能促进⽣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产的发展,三是消费使⽣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反之则阻碍⽣产⼒的发展。
6、⽣产关系与⽣产⼒的关系(01)(选择或简答)
(1)⽣产⼒和⽣产关系是对⽴统⼀的辩证关系,⼆者的统⼀构成了社会的⽣产⽅式。
(2)⽣产⼒决定⽣产关系表现在(01):第⼀⽣产⼒决定⽣产关系性质,第⼆⽣产⼒的发展和变化决定⽣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3)⽣产关系对⽣产⼒的反作⽤表现在:第⼀适应⽣产⼒发展时的推动作⽤,不适应⽣产⼒发展时的阻碍作⽤。
(4)⽣产关系⼀定要适应⽣产⼒发展的规律表明:第⼀旧的过时的⽣产关系必然适应⽣产⼒的变化⽽变化,第⼆新的⽣产关系只能适应⽣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建⽴。
7、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选择或简答)
——揭⽰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和发⽣作⽤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变化。
(2)⼈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04)
——认识经济规律的⽬的,在于利⽤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
——经济规律与⾃然规律
(1)⾃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们的活动⽽独⽴存在和发⽣作⽤的,⽽经济规律主要是⼈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了⼈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
(2)⾃然规律⼤多是长久不变的,⽽绝⼤多数经济规律只在⼀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作⽤。
(3)在阶级社会⾥认识和利⽤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
8、科学技术是第⼀⽣产⼒(简答题)
(1)⽣产⼒中⼈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定的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科学技术⼴泛应⽤于⽣产,⽇益深⼊渗透到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使劳动者的⽣产技术⽔平不断提⾼,⽣产经验⽇益丰富,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和数量品种的增加,促进⽣产⼯具的不断改进,从⽽极⼤促进了⽣产⼒的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产⼒。
因为在促进现代⽣产效率提⾼的各种⽣产要素中,科学技术的贡献越来越⼤,成为占绝对⽀配地位的⽣产要素,其他⽣产要素效能的提⾼,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振兴我国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它是在批判地继承前⼈⼀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揭⽰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客观要求,深深植根于现实经济活动的⼟壤中
(2)它是⼀个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随着实践的深⼊⽽不断深⼊的体系,是⼀个不断地与时俱进,随同时代⼀并发展的体系。
(3)它是实践的、发展,⽽不是封闭的、静⽌的、凝固的学说,也不是某种教义,它的创始⼈⾸先提供给我们的是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科学⽅法,⽽不是某种不可改变的教义。
10、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法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法;
(2)从具体到抽象的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法;
(3)逻辑⽅法和历史⽅法;
(4)对现代科学和经济⽅法的借鉴。
第⼆章商品和货币
重点把握:
1、商品经济(选择或简答)
——内容:商品⽣产和商品交换
——产⽣和存在的两个条件:
⼀般基础和条件——社会⽣产⼒的发展和社会分⼯的存在。
决定性条件(04)——⽣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因素(07)(选择或简答)
——使⽤价值——⾃然属性(04)——具体劳动
——价值(04)——社会属性——抽象劳动
——使⽤价值与价值的对⽴统⼀关系
(1)使⽤价值反映⼈与⾃然的关系,是商品的⾃然属性,价值反映商品⽣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是两个因素的对⽴统⼀体。
(2)使⽤价值和价值的统⼀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价值之中,⼆者统⼀于商品体之中。
(3)使⽤价值和价值⼜是互相排斥的。
商品内在的价值和使⽤价值的⽭盾是通过商品交换解决的。
3、⽣产商品劳动的⼆重性(选择或简答)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统⼀关系。
⼆者在时空上是统⼀的,是同⼀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
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反映的是⼈与⾃然的关系,是劳动的⾃然属性。
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反映的是商品⽣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劳动⼆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07)
4、商品的价值量(选择或简答)
——是由⽣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07)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产该商品的劳动⽣产率成反⽐(01),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
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盾(选择或简答)
——私⼈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盾
(1)私⼈劳动与社会劳动存在⽭盾。
社会分⼯条件下,商品⽣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私有制条件下,商品⽣产者的劳动是按照⾃⼰私⼈的利益和要求进⾏的,具有私⼈性质,是私⼈劳动。
⽣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符合社会需要,但劳动的私⼈性质却使⽣产的商品往往不能与社会需要直接相⼀致,这样就产⽣了私⼈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盾。
(2)私⼈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产的基本⽭盾。
原因是这⼀⽭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产者的命运。
6、价值形式的四个阶段(选择)
a .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只绵⽺=2把⽯斧)07
——等价形式的特点(04、07)
(1)使⽤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3)私⼈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b.总和或扩⼤的价值形式
c.般价值形式
d.货币价值形式(与⼀般价值形式没有本质区别)
7、货币的职能和本质(选择或简答)
——价值尺度(观念上的货币,基本职能)
——流通⼿段(必须是实在的货币,基本职能、经济危机)
——贮藏⼿段(蓄⽔池的作⽤),
——⽀付⼿段(租⾦、⼯资、利息、税款、经济危机)
——世界货币:三⽅⾯职能(作为国际⽀付⼿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作为国际购买⼿段购买外国产品;作为社会财富代表,从⼀个国家转移到另⼀个国家。
)
——本质上是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8、价值尺度(选择)
——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变化,与货币价值成反⽐变化
——价格标准不是⼀种职能,⽽是⼀种派⽣的技术性规定
9、货币流通规律(选择)
——三个决定因素: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平,货币流通速度。
——通货膨胀:纸币(04)发⾏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10、价值、交换价值、价格(选择或简答)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11、价值规律(选择或简答)
——价值规律作⽤的表现形式(01):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04)
(1)⾃发调节⽣产资料和劳动⼒在社会各⽣产部门的按⽐例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发的促进了社会⽣产⼒的发展。
(3)引起和促进商品⽣产者的分化。
12、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简答题)
——区别:(1)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的⽽进⾏⽣产的经济。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的经济运⾏⽅式。
(2)产⽣时间不同,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时,商品经济中才出现市场经济。
——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商品经济,也就没有市场经济。
具体表现在:
第⼀,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的基础;
第⼆,商品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
第三,商品经济的发展⾼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13、市场机制(选择)
——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07)等,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01)。
——价格机制的实现形式: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及趋于⼀致。
——供求机制的实现形式:供求关系在不断变动中取得相对的平衡。
14、商品价值体现商品⽣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简答)
(1)商品是在物的外壳下掩盖的商品⽣产者之间的⼀定的经济关系。
商品是⽤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们交换商品看起来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实际上是商品⽣产者相互⽐较和交换各⾃劳动的关系,是将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私⼈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关系。
因此,商品体现了商品⽣产者之间⼀定的经济关系。
(2)第⼀,价值体现同⼀⽣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产者之间⼀定的经济关系。
同⼀⽣产部门内部的不同商品⽣产者⽣产同⼀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各不相同,但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样,价值就将同⼀⽣产部门不同⽣产者的劳动平均化,体现了它们之间发⽣的经济关系。
第⼆,价值⼜体现了不同⽣产部门商品⽣产者之间的⼀定经济关系。
不同⽣产部门⽣产不同的商品,其具体劳动和劳动复杂程度不同,部门之间为进⾏商品交换⽽决定价值量时,必须把不同的具体劳动转化为同⼀的抽象劳动,把复杂劳动转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
这样,价值就将不同部门商品⽣产者的劳动差别同⼀化,因⽽价值体现了不同部门商品⽣产者之间的⼀定经济关系。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1、资本总公式(选择)
——G—W—G‘
——资本总公式的⽭盾:指的是这⼀公式和价值规律的⽭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盾的条件
(1)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
(2)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增殖。
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W—G—W)与资本总公式(G—W—G‘)(07)(选择)
(1)形式不同:买卖的顺序,起点和终点,流通的媒介。
(2)内容不同:不同使⽤价值间的交换;价值的增殖。
(3)⽬的不同(04):获得所需的使⽤价值;价值的增殖额
3、货币转化为资本(选择或简答)
——前提:劳动⼒成为商品
——劳动⼒成为商品的2个最基本条件
(1)劳动者有⼈⾝⾃由;
(2)劳动者丧失了⼀切⽣产资料和⽣活资料来源。
——劳动⼒商品价值和使⽤价值:
(1)劳动⼒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以再⽣产劳动⼒的⽣活资料的价值;⽤以延续劳动⼒供给所必需的⽣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的费⽤。
(历史和道德的因素)04
(2)劳动⼒商品使⽤价值的特殊性: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于⾃⾝价值的源泉。
4、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简答)
(1)⼯⼈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
(2)劳动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5、资本主义⽣产过程(选择、简答、论述)
——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
(1)是⽣产使⽤价值的劳动过程。
(2)是⼀个价值增殖过程:超过⼀定点⽽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必要劳动时间)。
6、不变资本(04)和可变资本(选择或简答)
——划分标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产中的不同作⽤
——⼯⼈具体劳动转移⽣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07)
——区分的意义
(1)揭⽰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说明了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的,⽽只是由可变
1.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的主观能动作⽤的关系?
答:(1)经济规律具有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它在⼀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和发⽣作⽤,⼈们不能消灭、废除、改造和创造经济规律。
(2)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们在经济规律⾯前⽆能为⼒,相反⼈们可以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客观经济规律。
(3)⼈们认识经济规律的⽬的,在于利⽤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
2.简述市场机制及其内容。
答:(1)市场机制,就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发挥功能,⼜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
(2)市场机制的内容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
⼼。
3.什么是商品的⼆因素?
答:商品的⼆因素是使⽤价值和价值。
使⽤价值就是物品的有⽤性或效⽤;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差别的⼀般⼈类劳动。
4.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有什么区别?
答: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不同。
⾸先,⼆者所表⽰的涵义不同。
剩余价值率是在⼀次⽣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率,表⽰资本家对⼯⼈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则为年剩余价值总量同预付可变资本的⽐率,表⽰预付可变资本在⼀年中的增殖程度。
其次,⼆者的数量⼀般也不相等,年剩余价值率通常要⾼于剩余价值率。
因为流动资本⼀年的周转次数通常要⼤于1的。
只有n=l时,M‘与m’才相等。
5.马克思是怎样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产来说明资本主义⽣产关系再⽣产的?
答:(1)资本主义简单再⽣产是资本家将剩余价值全部⽤于个⼈消费,再⽣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
(2)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产,可以看出:①可变资本是⼯⼈⾃⼰创造的,⼯⼈的劳动养活了⾃⼰也养活了资本家。
②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归根结底是由⼯⼈创造的,是由⼯⼈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的。
③⼯⼈的个⼈消费不断再⽣产出供资本家剥削的劳动⼒,是资本主义再⽣产的必要条件。
6.为什么说价值是⽣产价格的基础,⽣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答:(1)⽣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
⽣产价格由⽣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只能来⾃价格。
(2)⽣产价格的变动最终以价值的变动为基础。
因为⽣产成本与平均利润的变动最终必然归结为价值的变动。
(3)虽然个别部门产品的⽣产价格可以⾼于或低于价值,但从全社会看,商品⽣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同的。
7.试述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与价值转化为⽣产价格。
答:(1)不同⽣产部门的利润率有差别。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在各个⽣产部门不同,特别是各个⽣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从⽽使各部门的利润率存在差别。
利润率平均化是资本本性的要求。
利润既然表现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它在数量上也就要同全部资本相联系。
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报酬,这是资本的必然要求。
利润平均化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那些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慢,因⽽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的资本家,不会⽢于这种状况,于是同别的部门的资本家展开争夺有利投资所的竞争,这就是部门之间的竞争。
竞争的⼿段是进⾏资本转移。
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资本有机构成低和资本周转速度快,因⽽利润率⾼的部门。
竞争的结果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
其过程是:资本转移引起资本在各部门分配⽐例的变化,从⽽各部门⽣产⽐例发⽣变化。
⽣产⽐例的变化导致各部门商品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于是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
价格变化导致利润率的变化,直到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部门竞争才趋于停⽌。
平均利润率就是这样形成的。
(2)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许多⽣产部门所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所⽣产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出现了差别。
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于剩余价值,有些部门的利润则低于剩余价值;这样,这些部门的商品价格便与其价值不⼀致了,是以⽣产成本加上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出售的。
这种由商品的⽣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就是⽣产价格。
因此,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就转化为⽣产价格。
⼆者是同⼀个过程,都是通过部门之间竞争中的资本转移⽽实现的。
8.资本主义银⾏利润为什么应相当于平均利润?
答:利息率是⼩于平均利润率的,但是银⾏存贷款利息差却可以等于平均利润。
这似乎有⽭盾,其实并⽆⽭盾。
这是因为,银⾏资本家投资于银⾏业的资本,如同投⼊⼯商业的资本⼀样,也要获得平均利润。
银⾏的平均利润率是怎样计算呢?银⾏资本的构成分为两部分:⾃有资本和借⼊资本。
银⾏利润率是按⾃有资本计算的,⽽借贷款利息差是按银⾏的全部资本计算的。
因此,按银⾏全部资本计算的借贷款利息差可以相当于按银⾏⾃有资本计算的平均利润。
9.资本主义地租和租⾦有什么区别?
答:资本主义农业中的租⾦,是农业资本家在⼀定时期内向地主缴纳的全部货币额,其中除地租外,还包括其他费⽤:(1)⼟地上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及其利息。
(2)有时包括农业资本家的⼀部分平均利润,以及农业资本家克扣农业⼯⼈的⼀部分⼯资,作为地租交给⼟地所有者。
10.试述股份公司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
答:股份公司是与社会化⼤⽣产相适应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资本经营组织形式,对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重⼤作⽤。
(1)有利于快速聚集资本和优化投资结构。
它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量社会离散资本形成社会化资本,能通过资本转移,优化投资结构。
(2)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企业的运营效率。
(3)有利于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
股份公司作为⼀个独⽴完整的企业对股东的投资所形成的全部财产拥有法⼈财产权,它使企业财产的完整性与稳定性得到了保证。
11.试论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调节的任务、⽬标和⽅式。
答:(1)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主要⽬标是保持经济的稳定
和⼀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平衡。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式,⼀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是国家对国民经济间接调节与控制,主要是运⽤经济⼿段和法律⼿段。
(3)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的管理和调节⽬标主要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种经济调节机制实现的。
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定程度上实⾏国民经济计划化实现的。
12.垄断为什么会引起经济发展的停滞趋势?
答:(1)垄断资本依靠其垄断地位来获取额垄断利润,使⾃由竞争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因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
(2)为了维持垄断价格和避免⽆形损耗,垄断组织会阻碍新技术、新设备的应⽤,⼈为地阻碍技术进步,例如收买专利权并把新发明的成果搁置起来。
13.试述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两种趋势”的原因。
答: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技术存在发展和停滞两种趋势。
(1)存在经济迅速发展趋势是因为:⽣产⼒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产⼒⾃⾝的规律,每当科学技术上出现重⼤突破,都会促使⽣产⼒迅速发展;垄断统治不能排除竞争,竞争促使垄断组织关⼼和改进技术,采⽤先进设备;垄断资本主义各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展开军备竞赛,客观上也刺激了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产关系在其⾃⾝范围内进⾏的局部调整,会在⼀定程度上促进⽣产⼒发展。
(2)存在经济发展停滞的趋势是因为:第⼀,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通过规定垄断价格,霸占原材料来源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来获取⾼额垄断利润,因⽽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因就在⼀定程度上减弱了。
第⼆,垄断还⼈为地阻碍技术的进步。
新技术、新设备的采⽤,会导致垄断资本家现有的固定资产贬值,垄断资本家就在⽣产中阻碍使⽤和推⼴新技术。
(3)停滞之所以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垄断的本质。
垄断是适应⽣产社会化的要求⽽产⽣和发展的,但是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本质;国家垄断的发展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本质关系,它实际上是垄断资产阶级限度地⽀配社会资本的⼀种形式。
因此,垄断必然要带来停滞的趋势。
14.社会主义条件下个⼈消费品分配为什么必须依照按劳分配原则?
答:(1)社会主义社会的⽣产⼒还没有达到能够实⾏按需分配的⾼度。
(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还没有成为⽣活第⼀需要,还是个⼈的谋⽣⼿段。
(3)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每个⼈提供给社会的只是⾃⼰的劳动,分配个⼈消费品也只能以劳动为依据。
15.简述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
答: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具备两⽅⾯的条件:
(1)⽣产⼒要有较⾼程度的发展。
剥削的存在,既是⽣产⼒发展到出现剩余产品的结果,⼜是⽣产⼒发展不够⾼的结果。
⽣产⼒的⼀定⾼度的发展,是消灭剥削的物质条件。
同时,只有⽣产⼒的较⾼程度发展,才能为实现⼈们的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
(2)建⽴⽣产资料公有制。
实⾏⽣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消灭剥削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
在私有制基础上,⽣产⼒即使发展,也不可能消灭剥削。
⽽且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们共同富裕的必要经济前程。
16.简述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答:在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和消费基⾦的⽐例不变的条件下,资本积累的数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因此,⼀切能够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的进程。
因此,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包括;
(1)对劳动⼒的剥削程度;
(2)社会劳动⽣产⼒⽔平;
(3)所使⽤的资本和所耗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增⼤;
(4)预付资本量的⼤⼩。
17.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实质及根源是什么?
答: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产的相对过剩,即⽣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民的有效需求来说是过剩的。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产⽣的根源是资本主义⽣产⽅式的基本⽭盾,即⽣产的社会化与⽣产资料资本主义私⼈占有之间的⽭盾。
18.什么是社会资本再⽣产?研究社会资本再⽣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是什么?
答:社会资本再⽣产是指通过各个资本相互交错、互为条件的不断循环运动⽽实现的社会总资本的再⽣产。
研究社会资本再⽣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是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构成及整个社会⽣产划分为⽣产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