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五讲义:第四单元 第14课 鸿门宴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第14课鸿门宴
本课话题——大事与小节
一、从课本中积累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二、从生活中积累
1.一个滑落在跑道上的小铁片造成了空难,一个小小的零件不合格造成宇航飞机爆炸,一份电文翻译错误造成一场战役的失败。

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往往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2.为什么苹果不是往天上飞而是落下呢?这一细节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为什么沸腾的水壶盖子会跳起来呢?这一细节使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为什么久置的葡萄会变酸呢?这一细节使巴斯特发现了发酵现象。

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善于发现小事情,重视细节,并加以深入思考。

三、从历史中积累
东汉陈蕃从小立志“一扫天下”,但却不从小事做起。

曰:“大丈夫当扫天下,安事一屋。

”友人坚决地反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不错!大丈夫纵然要有“一扫天下”之大志,却又应不乏“扫一屋”的从小事做起的精神。

要知道:细节决定成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四、从名言中积累
1.一切伟大的事业,或者是说一切大事,都是由小节组成的。

——高尔基
2.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

——司马迁
3.要成就大事,就要从小事坐起。

——列宁
4.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张瑞敏
5.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戴维·帕卡德
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
一、作者简介
开先河,著《史记》——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他就向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尽读史官所藏图书。

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开纪传体史书先河。

二、背景回放
一场特殊的较量
秦末,反秦武装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濒于灭亡,反秦力量中的两大主力项羽、刘邦分别向秦的首都咸阳进军,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谁为关中王。

结果,刘邦于公元前206年破关入秦,抢先占领咸阳,并与民约法三章,废秦苛政严刑,颇得民心。

项羽一路与秦精锐部队苦战,大破秦军主力,乘胜向咸阳进发。

听说刘邦已破咸阳,想称王关中,勃然大怒,率四十万大军破关直入,屯兵鸿门,准备消灭刘邦。

“鸿门宴”的故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三、相关知识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3 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诸侯、功臣权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巨大。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通“拒”,译为“把守”
同“纳”,译为“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通“邀”,译为“邀请”
3.秋豪.不敢有所近通“毫”译为“细毛”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译为“背叛”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译为“尽早,尽快”
6.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译为“隔阂”
7.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通“骖”,译为“驾车辕两旁的马”
二、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
..时
古义:崤山之东,战国时对六国之地的泛指。

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
..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指结婚的事或指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程度副词,很。

4.将军战河北
..,臣战河南
..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5.所以
..遣将守关者
古义:表原因。

今义:表结果。

三、一词多义
1.幸
①妇女无所幸.动词,宠幸
②故幸.来告良副词,幸而
2.善
①素善.留侯张良动词,友好,与……交好
②王曰:“善.。

”乃下令(《邹忌讽齐王纳谏》) 应答之词,表示同意
③积善.成德(《劝学》) 名词,善行
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动词,善于,擅长
3.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老交情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 连词,所以
③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 副词,故意
④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原因
4.然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代词,这样
②不以为然.形容词,正确
5.谢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③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告辞
④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动词,告诉
6.胜
①刑人如恐不胜.副词,尽,完
②沛公不胜.杯杓动词,能承担,能承受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形容词,优美的、壮观的
④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孔雀东南飞》) 动词,比
7.间
①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副词,偶尔
③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 名词,中间
④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形容词,秘密地
⑤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动词,夹杂
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动词,参与
8.为
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
②约为.婚姻动词,成为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词,被
④军中无以为.乐动词,作为,当作
⑤客何为.者动词,干,做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动词,是
⑦何辞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⑧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9.因
①因.留沛公与饮连词,于是
②因.击沛公于坐副词,趁机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介词,凭借,依靠
④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名词,机会10.且
①臣死且.不避副词,尚且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
②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③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的翅膀一样
④头发上.指向上
⑤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2.名词用作动词
①沛公军.霸上驻军
②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③籍.吏民,封府库注册,登记
④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睛示意
⑤刑.人如恐不胜施以刑罚
⑥道.芷阳间行取道
3.名词的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
②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危急的事
2.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三)动词的活用
使动用法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下来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使……跟从
③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止
④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也”表判断)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表判断) 3.此亡秦之续耳(语意含有判断意味)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被动)
2.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被动)
(三)省略句
1.为(吾)击破沛公军(省略宾语)
2.欲呼张良与(之)俱去(省略宾语)
3.毋从(其)俱死也(省略宾语)
4.加彘肩(于盾)上(省略状语)
5.还军(于)霸上(省略介词)
6.竖子不足与(之)谋(省略宾语)
(四)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应为“意自”)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应为“以何”)
③客何为者(“何为”应为“为何”)
④大王来何操(“何操”应为“操何”)
⑤沛公安在(“安在”应为“在安”)
2.状语后置句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正常语序为“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
②具告以事(正常语序为“以事具告之”)
[明大意]
课文围绕“鸿门宴”这一中心事件展开,叙述了宴会的由来、宴席上的明争暗斗以及宴会后项羽纵虎归山等事件,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生动地对比了斗争双方策略高下的悬殊,并预示了楚汉之争的必然结局。

[理脉络]
一、阅读开头至“项王许诺”,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刘邦矫言善辩的一组是()
①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⑤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⑥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解析:选D①是刘邦拉拢项伯的行为。

⑤是项伯为刘邦说好话。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张良“多谋善断”的一组是()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③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④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⑥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A.①②③B.④⑤⑥C.③⑤⑥D.②④⑤
解析:选A④交代张良与项伯的交情。

⑤是项伯对沛公说的话。

⑥表现张良的忠诚。

3.下列对上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A.第一自然段交待了项羽和刘邦的矛盾起因是刘邦先一步进入函谷关,攻破咸阳,从而取得政治优势;曹无伤告密;范增分析情势。

B.第二自然段集中写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这件事。

张良引导有方,使得刘邦逐步认识到不可莽撞行事。

C.因为张良曾经救过项伯的命,才有了文中项羽军机泄露,也才有了刘邦有备而赴鸿门宴。

D.刘邦占据关内的原因是“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并非有野心,这一点项羽误会了他。

解析:选D D项,“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只是刘邦为自己的做法找的一个借口,事实并非如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听取鲰生的计策,在霸上驻军,并派遣军队守关,以防备意外的变故。

B.项伯为报救命之恩,私下到沛公军营,把项羽要攻击刘邦的消息告诉张良。

C.刘邦在危急关头,能听从张良的建议,拉拢项伯,让他回去为自己说好话。

D.项伯回去后先按照刘邦的话向项羽进行了汇报,使项羽的怒气先消了不少。

解析:选A A项,“刘邦听取鲰生的计策”,听取鲰生的建议,只是刘邦的借口。

二、阅读“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樊哙从良坐”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5.以下语句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刚愎自大的一组是()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②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③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④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⑥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项王默然不应
A.①③④B.①②⑥C.②④⑥D.③④⑤
解析:选B①从座次表现其自大;②从言语表现其自大、不谨慎;③表现其对樊哙的宽容和尊重;④表现其理屈词穷;⑤表现其紧张;⑥表现其刚愎自用。

6.下面不属于直接造成范增计划失败的原因的一项是()
A.项王听信刘邦的花言巧语,对范增的示意默然不应。

B.项伯拔剑起舞,以身翼蔽沛公,使项庄不能成功刺杀。

C.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出语批评项羽,保护刘邦。

This document was truncated here because it was created in the Evaluation Mod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