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 产业结构理论发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24 37 43 48
S .8 .9 .5 .4 41 35 36 34 .9 .9 .6 .7
劳动力分布的横断面考察
1960 年 59 个国家的劳动力在三个部门所占份额 (按人均 GDP 由低到高分 8 个组) 分组 1 2 3 4 5 6 7 8
国家数 5 6 6 18 6 6 6 6 人均 GDP ( $) 72 .3 107 147 218 382 588 999 1501 各部门份额 A 79 .7 63 .9 66 .2 59 .6 37 .8 21 .8 18 .9 11 .6 I 9 .9 15 .2 16 .0 20 .1 30 .2 40 .9 47 .2 48 .1 S 10 .4 20 .9 17 .8 20 .3 37 .0 37 .3 33 .9 40 .3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 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 1.威廉· 配第 1672年,《政治算术》,他首先发现了世界各国国 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关 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 配第定理:工业比农业收入多,商业又比工业的收 入多,即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工业附加值高。 配第定理揭示了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
A
1861~1870 1950~1952 1963~1967 (3) 阿根廷 A 1900~1904 1935~1939 1950~1954 1963~1967 33 .3 26 .2 19 .9 16 .9 46 .1 22 .4 13 .7
I
S
19 .6 43 .6 47 .9 34 .31 34 .0 38 .4
6.钱 纳 里 钱纳里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贡献颇多。他认为 经济发展中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是不变的,从 而发展了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学说。指出 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对外贸易中 初级产品出口将会减少,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和出 口替代。 7.霍夫曼 霍夫曼对工业结构演变规律作了开拓性的研究, 提出了所谓的霍夫曼定理 .
国民生产总值的横断面考察
( 选 57 个国家,按 1958 年的人均 GDP , 从低到高分为 8 组)
组型
国家数
1
6
2
6
3
6
4
15
5
6
6
6
7
6
8
6
人均 GDP ( $) 1382
A
51 .8 82 .6 138
221
360
540
864
53 .6 44 .6 37 .9 32 .2 22 .5 17 .4 11 .8 9 .2
(三)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 1.列昂惕夫 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更加深入 的研究。于1953年和1966年分别出版了《美国经 济研究》和《投入产出经济学》两本书,建立了 投入产出分析体系,包括投入产出分析法、投入 产出模型和投入产出表等。 2.库兹涅兹 库兹涅兹出版了《现代经济增长》、《各国经济 增长》等论著。
2. 魁奈 魁奈分别于1758年和1766年发表了重要论著《经 济表》和《经济表分析》 ,分析了分析了当时法国 社会总产品的流通和再生产问题. 他根据自己创立的“纯产品”学说,提出了关于 社会阶段结构的划分。他首次把农业与工业两大 部门之间的流通看作是再生产过程的基本要素,这 为国民经济结构及产业经济结构研究奠定了初步 的基础。 就此而论,配第、魁奈的发现和研究是产业结构 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三)库兹涅茨与罗斯托对现代经济增长本质 问题的争论 1. 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总量 过程;部门变化和总量变化是互为关联的, 它们只有在被纳入总量框架之中才能得到 恰当的衡量;缺乏所需的总量变化,就会 大大限制内含的战略部门变化的可能性。” 根据他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引起消费者需求结构 的高变化率,消费者需求结构的高变化率 又拉动了生产结构的高转换率。
劳动力分布的时序趋势考察
第五章 产业结构理论发展
第一节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
第三节 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产业结构的含义 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 考察的两个角度:“质”、“量”
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
联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 民经济各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 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狭义的产业结 构理论.
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数量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 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产业关联理论。 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和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一定时期内产业间技术经济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
一、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 (一)传统经济增长理论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观点认为,经济总量的增长是 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 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需求的变化和资源 在产业部门间的流动被看作是相对不重要的,因 为所有部门的资本和劳动都能带来同样的边际收 益。因此,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始终把结构因素排 斥在经济增长源泉之外。
I
S
18 .5 22 .4 24 .6 29 .4 35 .2 39 .5 52 .9 50 .2
27 .9 33 .0 37 .5 38 .4 42 .3 43 .1 35 .3 40 .6
国民生产总值时序趋势考察
( 选 13 个发达国家, 4 个发展中国家的统计数字。三 个产业占 GDP 的比 重,按不变价格计算)
3.列昂惕夫 列昂惕夫是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创始人,1936年发表 了题为《美国经济制度中的投入产出数量关系》 的论文,标志着投入产出理论的诞生。 4.克 拉 克 1940年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通过对四 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劳动投入和 产出资料的整理和比较,揭示了人均国民收入水 平和结构变动的内在联系,总结出了劳动力在三 次产业中的结构变化与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存在 着一定的规律性。
三大 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产业内部 结构演变
粗放型农 业→集约 型农业→ 绿色农业
轻纺工业 →基础型 重化工业 →加工型 重化工业
传统型服 务业→多 元化服务 业→现代 型服务业 →信息产 业→知识 产业
(四)从资源结构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变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的演变。 (五)从市场导向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变经历了由封闭型→进口替 代型→出口导向型→市场全球化的演变。 (六)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
( 1) 美国 A I S 44 .6 24 .2 31 .2 25 .8 37 .7 36 .5 11 .2 41 .3 47 .5 5 .9 48 .4 45 .7
1839 1889~1899 1919~1929 1953
国民生产总值时序趋势考察 ( 2) 意大利
1960年各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 三次产业劳动力分布结构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第一产业 第三产业 低收入国家或地区 下中等收入国家或地 区 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 上中等收入国家或地 区 发达国家或地区
1980年各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 的三次产业劳动力分布结构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低收入国家或地区 下中等收入国家或地 区 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 上中等收入国家或地 区 发达国家或地区
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 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 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 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只有第 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充分发展,第二 产业的轻纺产业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只 有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 才具有成熟条件和坚实的基础。
时期 产业
前工业 化时期 第一产 占主导 业 地位 第二产 有一定 业 发展
工业化 工业化 工业化 后工业 初期 中期 后期 化时期 维持 维持 地位下 维持 降
占主导 占主导 地位下 地位下 降 降 地位 地位 第三产 微弱地 有一定 地位逐 占主导 占支配 业 位 的发展,渐上升 地位 地位 但仍较 弱
三、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1.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由来 1)英国的经济学家威廉· 配第1690年出版《政治算 术》 配第定理: 制造业比种植业进而服务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 更多的收入。 2)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科林· 克拉克出版了其 著的《经济进步的条件》 2.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 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 第三产业转移。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 1.赤松要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1932年提出了产业发展的 “雁形形态论” 。 2.库兹涅兹 1941年在《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一书中阐述了国 民收入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重要联系。
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部门结构将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
发生变化;劳动收入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趋于上 升,财产收入的比重趋于下降;政府消费在国民生产 总值中的比重趋于上升,个人消费比重趋于下降。
3.刘 易 斯 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 下的经济发展》和1958年出版的《经济增长理论》 等论著中对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作了深刻的 分析。 4.赫 希 曼 1958年在著作《经济发展战略》中设计了一个不 平衡增长模型,指出了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认 为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 展一些产业,以此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5 .罗斯托 提出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理论。
罗斯托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部门的过 程。部门分析是解释现代经济增长原因的关键。他 认为,经济增长是主导部门依次更迭的结果。 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一)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变经历了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五个阶段。 在每一个阶段,三次产业所占地位各不相同。
(二)经济增长的结构主义观点 经济增长的结构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增长 是结构转变的一个方面,生产结构的变化 应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资本和劳动从生 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力较高的部门转移 能够加速经济增长。 结构主义观点没有资源配置最优的假设前 提,而认为资本和劳动在不同部门的使用, 其收益可能出现系统的差别。结构主义放 弃追求最优化的企图,转而追求“次优”。
3.定理的意义 该定理通过揭示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 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的规 律,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表 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 段的重要标志。 (二)库兹涅茨提出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库兹涅茨法则 1、法则的基本内容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 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 降之中; 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 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 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 都是上升的,然而其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 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 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二)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 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 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 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 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 导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其独特的 规律。 (三)从三大产业内部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变体现为三大产业内部由低 级向高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