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绪论 (2)
二、学习动机的含义及作用 (2)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2)
(二)学习动机的作用 (3)
1、学习动机对学习所具有的作用 (3)
2、学习动机对学生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 (3)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意义 (4)
四、学生学生动机不足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4)
(一)学生学生动机不足的现状 (4)
1、懒惰行为 (4)
2、容易分心 (4)
3、厌倦情绪 (4)
4、缺乏方法 (4)
5、独立性差 (4)
(二)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形成原因 (4)
1、学习目的不明确 (4)
2、学习基础太差,自我期望值又太高 (5)
3、交友不慎 (5)
4、学习方法不恰当 (5)
5、自制力不强 (5)
五、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策略 (5)
(一)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培养成就意识 (5)
1、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目的,设立明确、恰当的学习目标 (5)
2、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动力持久化 (6)
3、培养学生因努力而成功的归因观 (6)
(二)创设问题情境,实行启发式教学 (7)
(三)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8)
(四)及时反馈学习结果,鞭策学生发奋图强 (8)
(五)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有效利用奖惩手段 (9)
1、适当开展竞赛 (9)
2、有效利用奖惩 (10)
(六)诱发自我调节,引导自我激励 (10)
六、结论 (10)
参考文献 (10)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摘要: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我们通常称之为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既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教育的目的。
火车之所以能走起来是因为有火车头在拉动,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是一种对学习的需要(学习动机是对学习的需要?!)。
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是学习自觉性与认识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学习自觉性,就会对学习迸发出极大的热情,表现出坚毅精神,产生积极行动。
因此,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鉴于学习动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在了解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的意义的基础上,根据当今学生学习动机(这里不大对劲哦)的现状,想方设法激发与培养(说培养与激发会不会好些)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学习动机,培养,激发,意义,现状
一、绪论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同样,人的学习行为也是由动机驱使。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从事活动的内部动力,学生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愿望的基础上,没有学习的愿望,任何外界条件(条件这个词放在这不大合适吧?)都没有用。
学生动机虽然是内在的,但它的产生却是由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的。
因此,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我们应该正确、合理的结合内外部条件此处删掉了一个着手,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增强,相互转化,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含义及作用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其中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兴趣、(这里有必要要逗号吗?后面有必要加爱好吗?)爱好,对学
习必要性的认识,学习的情绪、意志因素等。
(学习动机的含义解释得不大好)也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
(二)学习动机的作用
1、学习动机对学习所具有的作用
学习动机的引发作用:是指学生对于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时,就会引发内驱力,唤起内部的激动状态,产生焦虑、渴求等心理体验,并引发一定的学习行为。
例如,一名成绩很好的同学进入到个新的班集体,自以为成绩很好的他却发现班上大多数的同学和他不相上下,这时他才知道,他为之自傲的成绩并不是那么的独一无二。
这个认知促使他产生了要获得更好的成绩的学习动机。
最好再有些总结性的话
学习动机的定向作用:是指学生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时就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如以上同学的学习目标是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并推动学生为达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
学习动机的维持作用:以上所说的同学,努力学习是为了获得优异的成绩,这个目标就促使他在以后的学习中做到上课前充分预习,课堂中专心听讲,认真思考课堂内容,去完成学习任务,并作好笔记(再简练些会不会更好?)。
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达到学习目标,这就是学习动机的维持作用。
这里需要些小结性的概括吧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动机并不是直接对学习产生作用。
而是以学生情绪状态的唤醒、学习准备的增强、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意志力的提高为中介来影响学生的学习。
形象的说,学习动机对学习所起的作用,犹如“催化剂”,而不是“特效药”。
2.学习动机对学生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
正确的学习动机可以增强学习效果,在人的智力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促进人们成功的一种巨大动力。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级中等教育的发展,学生学习水平之间的差异比以往增大,但在中等生和差生中有不少人是由于非智力因素妨碍了智力因素的发挥,导致学习成绩不佳的。
至今,已有不少优秀教师为转变差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主要就是优化差生非智力因素的工作。
他们以慈母般的情怀唤起了一个又一个差生,甚至所谓“双差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那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虽非直线上升,却也令人欣慰和刮目相看。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意义
1、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学习动机强烈,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和决心就大,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意志就强。
2、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既是促进教师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途径,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3、正确的学习动机既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又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4、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们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需要的具体表现。
它可以引发、定向、维持人们的学习行为。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就是让学生把社会和教育向其提出的客观要求逐渐转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的过程(是这样吗?),即学生从没有学习需要或很少有学习需要,到产生学习需要的过程。
四、学生学生动机不足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一)学生学生动机不足的现状
1、懒惰行为:表现为不愿上课、不愿意动脑筋、不完成作业、贪玩、学习上拖拉、散漫、怕苦怕累、并经常为自己的懒惰行为找借口。
2、容易分心:动机不足的学生注意力差、不能专心听讲、不能集中精神思考、兴趣容易转移、满足于一知半解、行动忽冷忽热、情绪忽高忽低。
3、厌倦情绪:动机缺乏的学生对学习冷漠、畏惧、常感厌倦、对学校与班级生活感到无聊。
有事没事就装病请假,想尽办法逃学。
学习中无精打采,很少享受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4、缺乏方法:动机不足的学生把学习看成是奉命的、被迫的苦差事,因此不愿积极寻求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满足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由于缺乏正确的灵活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所以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情境。
5、独立性差:缺乏动机的学生,在学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行为往往表现出从众与依附性,随大流,极少有独立性和创造性。
6、这一部分的顿号是不是都改为逗号?
(二)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形成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
很多的学生上学都是由父母或者监护人做主,他自己对学
业成就没什么追求;还有许多的父母由于没有时间教育孩子,但又担心孩子学坏,就把孩子寄放在学校,由老师帮他们看管。
在这些父母看来,孩子的成绩好坏无所谓(说无所谓太以偏概全了吧?),只要孩子不惹是非就行,对孩子没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于是,孩子自己没有努力的方向,得过且过,对自己要求很低,怕吃苦,无进取心,对学习自然就没什么积极性。
2、学习基础太差,自我期望值又太高。
这类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太弱,学习中到处是障碍,“脚下处处有地雷”,寸步难行。
他们有的也拼搏过,也有过细微的进步,但进步与所付出的努力相比较,众寡悬殊,让他感觉得不偿失,便对学习失去兴趣,进而又恢复懒散状态。
3、交友不慎。
初中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不强,对事物的认识也很片面。
和朋友相处,他们对朋友是全心全意的,而且认为朋友也会如此,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互相信任,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从来不会质疑或怀疑。
但社会上有很多不良的信息在传播,初中生在接触这些信息时,判别不了好坏,可能就会导致一味的模仿。
在这过程中他们也可能不安心,为了让自己安心,他们就会叫朋友、同学一起去做;上课吵闹、玩耍,作业不按时完成,晚上翻围墙去网吧,长久下去,最终对学习完全提不起兴趣。
4、学习方法不恰当。
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合理科学的安排时间,才能做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上取得成功。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巩固,老师眼中的他是认真听讲的学生,同学眼中的他是努力学习的同学。
但由于学习方法不恰当,每次测试的成绩大都不是很理想。
这样的结果,一次两次他们还能接受,但次数过多,他们就会感到颓废、沮丧,对学习失去信心。
5、自控能力不足。
这类学生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对学习充满兴趣和激情,但好奇心很重,注意力容易分散。
他们的学习状态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一下子对学习充满兴趣,一下子对别的事物产生兴趣;而他们一对事物产生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其中。
因此,一旦他们对其他的事物的兴趣大于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忘记学习。
五、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策略
(一)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培养成就意识
1、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目的,设立明确、恰当的学习目标,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有了知识,才能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
作为一名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
(才会怎样?)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某些学科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常常是由于(因为更好点吧)对学习这门学科的意义缺乏认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它的目的、任务、要求(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其他的?),认识(认识什么?)在以后的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
这样,随着学习的深入,认识的深入,学生对学习就越有兴趣,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越高。
我们(这里怎么转成第一人称了?)应该懂得(用明确更好点么?)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促使自己对缺乏兴趣的学习任务(对缺乏兴趣的学习任务也怎么样?),也要能努力去完
成。
同时,要把当前的学习与未来理想、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以激发自己的求知欲。
因此,要让孩子努力学习,首先要让他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梦想!
学生没有学习的目标,就会导致学习很盲目以及处于被动状态。
这也是很多学生学习上存在问题的潜在因素。
因而,设立明确、恰当的学习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要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具体化,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做,学习目标的难度也要适合学生的能力,并且通过其自身的努力可以达到,才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七年级语文第一课《石榴》的学习目标:一、积累文中生字词,生字注音,生词解释,及某些词在文中的深层含意和作用。
二、品味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文这种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
这一部分,有些详略失当,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也是一大点吧?还有,理论性的东西太多基本上都感觉没有实例。
2、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动力持久化
成就动机对学生而言,是学习毅力的源泉,使学生的学习动力永不枯竭。
成就动机强的学生,在成功的时候会感到骄傲,在失败失败的时候却不会太沮丧(不大会沮丧这里讲得太浅了)。
这类学生的情绪积极健康,对未来成功的希望值比较高。
成就动机弱的学生则相反,他们对成功没有多大的追求,却非常害怕失败,思想负担重,焦虑程度高,心情压抑,对未来成功的希望估计偏(过低会不会好些)低。
虽然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都能促进人去学习,但在心理上的作用却不同(有何不同?)。
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呢?
1、帮学生树立成就意识。
例如,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弱,在叫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尽量选取较简单、他们能够回答得出的问题,这样既能树立他们的成就意识,还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这个论述有点无力)
2、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
认识到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只要付出就有收获。
(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是不是更好些,更深层些?)
3、扬长避短、认识自己的长处。
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缺点,一定要找到自己的长处,发扬自己的长处,才能走向成功。
(那如何对待自己的缺点呢)
3、培养学生因努力而成功的归因观
学生对学习的归因主要有:对成功的归因和对失败的归因。
通常,学生在获得成功时,会认为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当遇到失败时,往往就会把失败的原因推到外界因素上,如试卷太难、自己状态不佳等等。
人们会把成功和失败归因于何种因素,对工作态度和积极性有很大影响。
同样,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成败归因,对学习行为也会产生影响。
学生的成功与否(啊?)是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的一个关键因素。
因此,当学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后,应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还是正确的好?)成败归因,引导学生找出成败的真正原因。
这时,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法:即学生观察模仿归因榜样,学会正确归因。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亲自示范,还可以通过团队讨论法:即小组共同讨论学业成败的原因,由教师进行引导,指出归因误差,鼓励符合实际的归因;第三个就是可以采用强化矫正法:即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对有归因偏差的学生以暗示和引导,鼓励作出正确归因的学生,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归因。
当学生关注自己努力时,他成功了将归因于自己付出的努力,失败了会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不够。
这种归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内在动机,让学生正确认识失败、面对失败,不会受环境影响(没写完吧?)。
(二)创设问题情境,实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在学刘禹锡的《陋室铭》的时候,学生可能不明白反向立意的写作手法,那么,在创设问题的时候,就不能问什么是反向立意的写作手法。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逐步的来完成这个问题。
先提问“作者的陋室陋不陋”,文中有云“何陋之有?”,当学生说出来之后,就可以接着问,除了这一句体现陋室不陋,文中还有那些句子也能体现陋室不陋?当学生总结出来,就马上提问:题目是陋室铭,但内容却写了陋室不陋,这是否有矛盾?在此,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分析,作者是想要表达陋室不陋,这想法和题目正好相反,再直接迁移到反向立意的写作手法上去。
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能深入体会写作手法的好处。
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要处于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
作业难度是构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
(问题情境就是疑难情境?不能说两者相等吧)
通常我们是在教学开始和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其实,在教学结束时,也可以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表现,但不是启发式教学的全部。
启发式教学除了创设问题情境外,还要在教学方法、课堂板书、作业安排等方面下功夫。
只有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方面都具有启发性,才会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要想创设好问题情境,作为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这样,才能创设好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以以作业的方式提出;既可以从新旧教材的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
(三)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陈旧、凌乱以及教学方法的呆板等原因往往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这个说法就有些不大科学了吧)。
新颖的、极富逻辑性的、系统的、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方法,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兴奋,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
可以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和变化,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另外,在保证教学内容新颖的前提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你前面不是已经提到教学方法了么?)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
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发挥创新意识,运用发散性思维教学模式。
如:根据课堂内容的难易程度,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讨论法、展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新颖丰富,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把学习变成一种愉悦的需求,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在当今全球信息化(信息全球化不是更合适?)的社会中,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脚步。
现今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改革,在改革中,有一种教学模式广受教育界的推崇(什么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有怎样的独特之处值得大众的推崇呢?它最突出的就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有了明确的规范,大力提倡教师利用教育软件来激发兴趣。
教育软件对学习动机的激发又存在着什么样的优势呢?
第一,软件内容的呈现形式变化多端,可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
第二,教育软件所呈现的任务具有相当的挑战性,能激励学生的好奇心;
第三,教育软件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很直观的反馈。
应注意的是,教育软件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但其使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内容本身的学习,因此,要避免使用过程中的意义错位。
(四)及时反馈学习结果,鞭策学生发奋图强
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一点,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无论好坏都应及时反馈给学生。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
因此,应让学生知道自己作出的答案是否正确、学习成绩的进步或退步以及在实际中应用知识的成效等,以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在教学中,有时可以进行一种专项训练,让学生自行做练习,并规定在一定时间、条件下完成。
通过反馈,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和紧迫感并及时了解自己的欠缺,及时取长补短激发上进心。
如果没有反馈,学生则将缺乏激励很少进步。
无论哪一门学科,没有随堂检测,效果往往不佳。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
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过,反馈一定要及时。
及时的反馈一般比不及时的反馈效果要好得多。
及时的反馈能给学生留下鲜明的映像,使学生进一步产生改进学习的愿望。
反馈不及时的话,学生已经淡忘了完成任务时的情景,那么反馈的激励作用相对就小很多。
(五)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有效利用奖惩手段
1、适当开展竞赛
现在的教学模式鼓励在课堂上由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学习任务的完成也能得以实现,但由于过程太单一(完全是套用模式),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
因此,任务完成的质量以及学习探究的深度有待提高。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适当的使用一些手段,如开展竞赛。
举办学习竞赛,如征文、读书、书法、手工制作、小发明等,形式多样,使每个参赛者都有成功的机会。
学生有些长于抽象思维、有些长于形象思维;有些长于表达、有些长于运动和操作等,在竞赛中他们的长处得到展现,学生因此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同时他们的缺点也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出来,那么他们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心理将进一步促进其学习动机的激发。
当然,进行竞赛的重点在于激励学生努力做得更好一些。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促使学生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为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胜的动机和求成的需要会更加强烈。
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所以多数人在竞赛情况下学习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然而,竞赛有时也具有消极作用,过多的竞赛不仅会失去激励作用,还会造成紧张气氛,加重学生负担,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容易引起学生的自私、不合作、嫉妒心理课集体观念淡薄。
学习竞赛有利也有弊。
在开展过程中,既不能简单地全盘肯定,也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更要注意健康的竞争意识的培养。
在竞赛中如果不注意思想教育,把竞赛仅作为激励学生个人自尊心与荣誉感的措施,势必会产生消极影响;相反,如果能在竞赛中结合思想教育,使竞赛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成就感、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的手段,方不违背开展学习竞赛的初衷。
当然,要想发挥竞赛的积极作用,在竞赛标准上应体现出鼓励进步和团结互助,尽量多用集体或小组竞赛,而少用个人竞赛,并鼓励学生开展“自我竞赛”。
这样,才能有利于使先进更先进,后进变先进,团结友爱向前进;有利于防止自卑心理、骄傲情绪和个人主义等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