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师说》教案设计 第2课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师说教案设计
韩愈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论证方法。

4.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训练思辨能力。

(二)难点:
掌握说的文体知识。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师说》的文章内容,今天,我们要重点突破一些文章的重难点问题,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学习《师说》。

(二)新课讲授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如果把“问之……官盛则近谀”这几句删去,好不好呢?
明确:不好。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两句是要害,门第观念对择师的影响于此可见。

2.“其可怪也欤”一句改为“怪哉”是否可以?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中心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有很大的意义,所以学习不可以停止;
二是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即不能停止学习。

②第二段中,作者认为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改为“怪哉”也通,但意味不同:“怪哉”有不可解之意,而文中并无不可解之意;“其可怪也”是极言这种现象反常,充满讽刺语气,与文意相符,再加个“欤”字,更有发人深思之意,还是不改为好。

3.韩愈所说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者是什么关系?
明确:在这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

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

“传道”是目的,“受业”是手段。

“业”指的是儒
家经典,学生在“明道”时不可避免地产生疑问,这就需要老师“解惑”,这也是老师最基本的任务。

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申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4.这篇以《师说》为题的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时,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5.韩愈的论说文一向以气势通畅著称。

就本文而言其气势来自三个方面:崭新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加上严密逻辑的论证力和语言上奇偶骈散结合的表现力,形成文章的夺人气势。

请结合文章分析这些特点分别体现在哪里。

明确:首段思路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惑则必从师,从师即学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句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全段层层顶接,步步推进,逻辑严密,一气呵成,更是势不可当。

次段紧承首段对师道的论述,连用三个层层深入的对比,从不同层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批判的语气也一句比一句加重,由“……其皆出于此乎”的疑问语气,发展到“吾未见其明也”的责备的语气,再到“其可怪也欤”的带有强烈感情的讽刺语气。

这种语气层层递进,声势逼人。

第三段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无可辩驳的言论和实践为例,说服力极强。

且为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二段“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有力佐证,一石三鸟,精当无比。

结尾又从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点明写作目的,贯通古今,继往开来,更有高屋建瓴之势。

全文文势硬转直接,陡直峭绝;开篇“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有如横空出世,已见出奇;中间三个对比,如三峰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更见其奇。

营造这种雄直峭兀之势,最为韩愈所长。

本文灵活多变的散句,于流畅中含顿挫,掺入对偶与排比(本文中指句中词语的排比),又于灵活中见整齐。

奇偶骈散交错运用,自然配合,错落有致,亦增势不少。

6.本文中有关“尊师”和“重道”的观点,是否适合现代社会?
明确:观点一:不适合。

古代虽有尊师重道的传统,但在封建社会官本位的社会环境下,教师是被看不起的。

到了唐代,仍延续着士族子弟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之事。

在这种恶劣风气盛行的情况下,韩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疾呼“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之理,确实有很大震慑力。

今天,教育有了空前发展,教师的职能、地位,从师的必要和为师的荣耀感,都从根本上得到了肯定。

因此,这种观点已无现实意义。

观点二:适合。

教育是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基石。

教育强则国民强,教育兴则国家兴。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成败。

今天,“道”的内容早已不仅仅是儒家经典,但“尊师”“重道”的思想仍指引着人们。

所以“尊师”“重道”现实意义仍存在,而且永不过时。

7.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明确:正反对比
本文第二段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对象
从师的态度结果观点1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圣益圣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愚益愚2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
耻师大遗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今其智乃不能及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正反对比法,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

这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

通过这样的对比,对错误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的或者好的事物进行肯定。

这种对比叫做“横比”。

对比的另一种情况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

这种对比叫做“纵比”。

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

进行对比论证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

(二)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

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

如果两种事物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

(三)要有相同的对比量。

如果论述时从正面讲了两个方面,那么用来对照的部分一般也应该从反面讲两个方面。

这样不仅对比相应均衡,而且能使文章眉目更为清楚。

(四)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

比是基础,议是升华。

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作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针对练笔』
请恰当运用对比论证来论证“生命不息,奉献不止”这个论点,可综合运用其他论证方法。

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生命不息,奉献不止,是一个人的最高境界。

古人说,人生有涯而学无涯。

人生有涯而奉献无涯,更是难能可贵。

李政道一辈子从事物理研究,为人类科技进步殚精竭虑,活到老,干到老,不知老之将至,精神可贵,高山仰止。

李政道说他的生活中没多少娱乐,但“我没觉得什么苦啊,因为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可强求统一,但这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确有高下优劣之分。

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是生活方式;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也是生活方式。

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是生活方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也是生活方式。

未老先衰,坐吃山空,是生活方式;老而弥坚,与时俱进,也是生活方式。

而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无疑是积极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效仿的。

(三)课堂练习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产生巨大差距的原因。

古代圣人在自身已经很优秀的前提下还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时下一般人“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提出新师道观,客观地表述了弟子和老师之间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师说》中批评“士大夫之族”在拜师求学上的浅见,即“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师说》中说明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而耻学于师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或师焉;或不焉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四)课堂小结
《师说》开篇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道”“受业”“解惑”,这是老师必须要做的三件事情。

而师者第一职能是“传道”,对于“道”,虽然韩愈自己有特定的内涵,与我们今天对“道”的理解有所区别,但《师说》中对老师的首要职责的认识与我们今天是无二的,都是立德树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其德性底色,“传”好这个“道”。

(五)作业布置
总结本文中的文言知识,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五、板书设计对象
从师的态度结果观点1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圣益圣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愚益愚2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
耻师大遗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今其智乃不能及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