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教案(初中 物理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复习: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一、实验目的及教学目标
1、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2、分析曲线的变化规律并得出结论;
3、能根据题目给出的实验数据,正确描出实验曲线,并由此计算相关物理量;能正确选择适的仪表和器材,选择适的量程和进行正确的实物连路,
4、能处理相关的拓展性的实验课题;能够根据伏安特性曲线求出功率或导体电阻大小。
二、实验原理
在纯电阻电路中,电阻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电阻的电流是线性关系,但在实际电路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U—I图像不再是一条直线。
读出若干组小灯泡的电压U和电流I,然后在坐标纸上以U为纵轴,以I为横轴画出U—I曲线。
三、实验器材
小灯泡、4V~6V学生电源、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和导线若干。
四、实验步骤
1、适当选择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采用电流表的外接法,按图中所示的原理电路图连接好实验电
路图。
2、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接法,把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调至滑动变阻器的
A端,电路经检查无误后,闭合电键S。
3、改变滑动变阻器滑动片的位置,读出几组相应的电流表、电压表的示
数I和U,记入记录表格内,断开电键S;
4、在坐标纸上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纵轴表示电流I,横轴表示电压U,
用平滑曲线将各点连接起来,便得到伏安特性曲线。
5、拆去实验线路,整理好实验器材。
五、注意事项
1、因本实验要作出I—U图线,,要求测出一组包括零在内的电压、电流值,因此,变阻器要采用分压接法;
2、本实验中,因被测小灯泡电阻较小,因此实验电路必须采用电流表外接法;
3、电键闭合后,调节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使小灯泡的电压逐渐增大,可在电压表读数每增加一个定值(如0.5V)时,读取一次电流值;调节滑片时应注意使电压表的示数不要超过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4、电键闭合前变阻器滑片移到图中的A端;
5、坐标纸上建立坐标系,横坐标所取的分度例应该适当,尽量使测量数据画出的图线占满坐标纸。
连线一定用平滑的曲线,不能画成折线。
六、误差分析
1、测量电路存在系统误差,未考虑电压表的分流,造成测得的I值比真实值偏大;
2、描绘I—U线时作图不准确造成的偶然误差。
七、例题分析
例1(03上海)、如图所示中的图1为某一热敏电阻(电阻值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且对温度很敏感)的I—U关系曲线图.
(1)为了通过测量得到图1所示I—U关系的完整曲线,在图2、图3两个电路中应选择的是图;简要说明理由:.(电源电动势为9V,内阻不计,滑线变阻器的阻值为0-100 Ω )(2)在图4电路中,电源电压恒为9V,电流表读数为70mA,定值电阻R1=250Ω.由热敏电阻的I—U 关系曲线可知,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为V;电阻R2的阻值为Ω.
⑶举出一个可以应用热敏电阻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⑴ 2 ;理由:从I—U图象看,电流与电压均从零值开始,图2中的电压可以从0调到所需的电压,调节范围较大(或图3中不能测量0值附近的数据)。
⑵5.2 ;111.8(111.6~112.0均可为正确)。
分析与计算:R1支路电流为I1 =U /R1 =36mA, R2支路电流为34mA,在I—U曲线上,34mA对应的电压大约为5.2V;热敏电阻R t= 5.2 /0.034 =152.9Ω, R t+R2 = 9/0.034 =264.7Ω,所以R2 ≈ 111.8Ω⑶热敏温度计(提出其它实例,只要合理就给分)
例2、为了测定和描绘“220V40W”白炽电灯灯丝的伏安特性曲线,可以利用调压变压器供电。
调压变压器是一种自耦变压器,它只有一组线圈L,绕在闭合的环形铁心上,输入端接在220V交流电源的火线与零线间,输出端有一个滑动触头P,移动它的位置,就可以使输出电压在0~250V之间连续变化,左图画出的是调压变压器的电路图符号。
实验室内备有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等实验器材。
(1)在左图中完成实验电路图。
(2)说明按你的实验电路图进行测量,如果电表内阻的影响不能忽略,在电压较高段与电压较低段相比较,哪段的误差更大?为什么?
(3)如果根据测量结果作出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右图所示,试根据图线确定,把两个完全相同的“220V40W”白炽电灯串联在220V交流电源的火线与零线间,这两只电灯消耗的总电功率是多大?
解:⑴如图所示。
开关应安在火线一边,否则应
适当扣分。
火线与公共端相连的可不扣分。
电流表外接
与内接都可以。
(本题电源输出电压可调,因此用不着滑动变阻器)
⑵如果采用电流表外接的,电压较高段误差更大,因为电压越高,灯丝电阻越大,由于电压表分流而造成的误差越大;如果采用电流表内接的,电压较低段误差更大,因为电压越小,灯丝电阻越小,由于电流表分压造成的误差越大。
(3)两个相同电灯串联在电路中,每个灯两端的电压都是110V,在图像上找到电压为110V时的电流值是0.22A,每一个灯消耗的功率约为24W,两灯消耗的总功率为48W。
因此答案为48 W±1W。
例3(04上海)、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某同学为研究这一现象,用实验得到如下数据(I和U分别表示小灯泡上的电流和电压):
(1)在左下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 可用的器材有:电压表、电流表、滑线变阻器(变化范围0—10Ω电源、小灯泡、电键、导线若干.
(2)在右图中画出小煤泡的U—I曲线.
(3)如果某一电池的电动势是1.5V,内阻是2.0Ω.问:将本题中的灯泡接在该电池两端,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是多少?(简要写出求解过程;若需作图,可直接画在第(2)小题的方格图中)解:(1)见下图(2)见下图
(3)作出U=E—Ir图线,可得小灯泡工作电流为0.35安,工作电压为0.80伏,因此小灯泡实际功率
为0.28瓦
例4、使用如图1所示的器材测定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并且作出小灯泡的电功率与它两端电压的平方的关系曲线.已知小灯泡上标有“6V,3W”字样,电源是3个铅蓄电池串联组成的电池组,滑动变阻器的规格是“5 2A”.要求:
⑴把图1中实物连成实验电路;
⑵图2的4个图象中哪个可能是正确的?简单说明理由.
解:变阻器通常用来控制电路中的电流或电压,可以有限流与分压两种接法,根据题意,灯泡电阻约为R= 62 /3Ω= 12Ω ,若采用限流,即使
变阻器阻值用到最大,灯泡电压最小值可达4V 左右,其电压调节,范围约在4V -6V 间,显然不宜选取合理数据范围作电功率与两端电压平方关系图线.而采用分压接法则灯泡两端电压变化范围为0V -6V 间,便于选取数据作相应图线,至于电压表与电流表采用内接、外接,题目未给表的内阻,但实验学生用表在电阻为10Ω左右时,内、外接表误差差别不大,本题不作要求,连线时应注意量程选择与表“+”、“一”接线柱接法,接线如图3.
图2中所绘图线,由横、纵坐标可知为 P — U 2图线,小灯泡在点亮时灯
丝温度可高达上千摄氏度.随电压升高,灯丝温度升高,相应电阻率增大,电阻增大,与相应电阻不变时
的功率相比要减少,或者说由 P =
2
21U R
R U =知,该图线斜率为 R 1,随P 增大,R 增大,斜率R 1减小,因此D 图可能正确,而B 图对应斜率不变、即R 不变的情况,与本题实际不符。
例5、电子技术兴趣小组为了研究某种二极管的特性,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定该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
实验发现当电源反接时,电路中无电流,当正向电压较小时也无电流,记录的部分数据如下表。
(1)请根据以上实验数据用描点法在所给的坐标纸上作出这个二极管的U —I 图线; (2)若加在该二极管两端的正向电压达到1.9V 后才能正常工作,则从图线可以看出这种二极管正常工作前后的导电情况有何区别?
(3)若电源的电动势为6V ,内阻不计。
当电流表示数为12.0mA 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为 ________Ω。
答案:(1)U —I 图象如图所示;
(2)正常工作前导电性能差(或电阻大),正常工 作后导电性能好(或电阻小);⑶ 103 /3 。
例6 、 如图1的电路中R 1=R 2=100Ω,是阻值不随温度而变的定值电阻.白炽灯泡L 的伏安特性曲线
如图2所示.电源电动势E =100V ,内阻不计.求:
⑴当电键K 断开时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灯泡的电流以及灯泡的实际电功率. ⑵当电键闭合时,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灯泡的电流以及灯泡的实际电功率.
解:(1)0.60A 24W [ K 断开时,灯泡跟R 1串联,电流相等,而且灯泡与R 1的电压之和等于100V 。
结合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灯泡电压为40V 时,其电流大约是0..6A ,R 1分压60V ,且为定值电阻,
所以电流也为0.6A。
]
(2)0.46A 12. 4W[K闭合后,灯泡与R2并联,分压一定小于40V;当U L=30V时,I L = 0.50A,通过R1的电流为0.80A,R1分压80V,则总电压等于110V;U L= 25V时,I L大约0.45A,则总电流为0.70A,总电压为95V<100V;取U L=27V,则I L大约0.46A,则总电流I = 0.46 + 0.27 = 0.73A,R1分压73V,总电压恰好100V。
灯泡消耗电功率P L=U L I L = 0.46 ×27 W =12.4W
八、课后练习(见后面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