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北林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绥化北林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
力》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小青常在课堂上玩手机,小娜提醒小青学校规定课堂上不能玩手机,可小青不听,因此小娜认为小青不是好学生。
根据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小娜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A.惩罚和服从
B.相对功利
C.遵守法规
D.普遍伦理
答案::C
解析::
处于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的个体习惯于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
认为只要行为违反了规则,并给他人带来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道德的。
相反,凡是维护权威和社会准则的行为,就是好的、正确的。
专家点拨:本题结合具体的例子考查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此知识点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各种题型都可能涉及。
2.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 )。
A.迁移
B.同化
C.顺应
D.模仿
答案::A
解析::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题干中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都是典型的迁移现象。
3.生物老师在安排花卉栽培这一节课的时候,让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地学习了花卉的栽培知识,然后再带领学生去温室里去亲自动手栽培,这位生物老师的安排遵循了教学过程的( )规律。
A.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C.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D.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答案::C
解析::
系统地学习花卉栽培知识是对别人的经验的学习,属于间接经验的学习,老师带领学生去温室亲自动手栽培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属于直接经验的学习,生物老师的安排是遵循了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4.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答案::C
解析::
美国课程的实践活动和日本的综合活动都讲求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直接接触到事物或进行操作,从而获得直接感知的经验,反映了课程注重直接经验的趋势。
5.某校经常组织同一学科教师相互观摩教学。
课后针对教学过程展开研讨,提出完善教学的建议。
这种做法体现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是( )。
A.进修培训
B.同伴互助
C.师徒结对
D.自我研修
答案::B
解析::
同一学科的老师相互帮助属于同伴互助。
6.以下关于课外活动的论述,正确的是( )。
A.自习课属于课外活动
B.课外活动包括选修课
C.课外活动即我们经常所说的“第二课堂”
D.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答案::D
解析::
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自己的努力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
7.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注的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8.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了认知的“ABC情绪理论框架”,其中A是指( )。
A.诱发性事件
B.事件的原因
C.事件发生导致的后果
D.对事件的认知
答案::A
解析::
“ABC情绪理论框架”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9.如果中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检查与分析,就意味着他已经掌握了一些(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答案::D
解析::
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学生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检查与分析,从而根据检测、跟踪结果做出调整,说明他已经掌握了元认知策略。
10.根据经典条件作用论,食物引发的狗的唾液分泌反应是()。
A.中性反应
B.条件反应
C.无条件反应
D.操作反应
答案::C
解析::
食物是无条件刺激物,由此引起的反应为无条件反应。
11.起源于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建立在经验和直觉的基础上,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理解和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的教育研究方法是( )。
A.行动研究法
B.质性研究法
C.观察法
D.教育叙事研究法
答案::B
解析::
质性研究法也称为“实地研究法”或“参与观察法”,它是基于经验和直觉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理解和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
质性研究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许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
质性研究最早起源于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近年来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它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归纳的、描述的、现场参与的研究方法。
12.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
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解析::
1902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这个学制未及实施,到1904 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3.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答案::C
解析::
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14.小琼十分内向,不爱说话,无论在陌生的环境,还是在家里,都少言寡语。
这表明人格具有()。
A.整体性
B.稳定性
C.独特性
D.功能性
答案::B
解析::
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二是人格的跨情境的一致性。
题干反映的就是人格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15.下列选项体现记忆敏捷性的是( )
A、出口成章
B、死记硬背
C、博闻强记
D、过目成诵
答案::D
解析::
选D。
记忆的敏捷性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16.在《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教学中,一位老师首先利用录音,烘托战斗气氛,一边放背景音乐,一边朗读课文。
同时老师还利用录像,再现英雄形象,使学生了解董存瑞无所畏惧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该教师主要运用了( )。
A.情感陶冶法
B.说服教育法
C.品德评价法
D.道德修养法
答案::A
解析::
情感陶冶法指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
该教师通过录音、录像刨设了一定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体现了情感陶冶法。
17.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经常运用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知识和提高认识能力。
张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A 、循序渐进原则
B 、直观性原则
C 、因材施教原则
D 、启发性原则
答案::B
解析::
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18.在一堂化学课上,张老师运用分子模型和柱图帮助学生认识乙醛的分子结构,张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 )。
A.实验法
B.练习法
C.作业法
D.演示法
答案::D
解析::
演文法又称演示法。
教师通过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使用的工具可分为以下四大类: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的演示;图标、示意图、地图的演示;实验演示;幻灯片、电影、录像的演示。
19.()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A.讲授法
B.谈话法
D.读书指导法
答案::D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读书指导法的内涵。
20.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由()三个层次构成。
A.学习领域、课表、模块
B.学习领域、科目、模块
C.学习领域、科目、课表
D.课表、科目、模块
答案::B
21.在英国,曾经不同阶层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分——资产阶级和贵族的子女有权上质量较高的公立学校,毕业后进人剑桥和牛津等大学接受世界上最优秀的学术教育:而工人的孩子只能接受职业教育,进而继续成为工人。
这种教育制度属于( )。
A.单轨制
B.双轨制
C.并列结合制
D.分支制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学制的类型
英国这种将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截然分开的教育制度就是双轨制。
22.某校大力美化了校园环境,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校规校纪。
这种现象说明该校重视( )。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D.经验课程
答案::B
解析::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
隐性课程是伴随着显性课程而生的,没有显性课程也就没有隐性课程。
23.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是( )
A.卡特尔
B.加德纳
C.华生
D.韦克斯勒
答案::B
24.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答案::D
解析::
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印象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
题干中的距离远近不同即为知觉条件发生了变化,但感觉他没有什么变化就是指映象保持稳定不变。
25.智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包括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其根本任务是( )
A.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B.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
C.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D.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
答案::D
26.以下不属于安全教育的基本途径的是( )
A.课堂教学
B.专题活动
C.综合实践活动
D.心理健康教育
答案::D
解析::
心理健康教育不属于安全教育途径的范畴。
27.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充分说明了( )是教育的重要因素。
A.后天学习训练
B.遗传素质
C.教师教学水平
D.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
答案::D
解析::
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28.ABC理论中B指的是( )
A.诱发性事件
B.个体的情绪
C.对事件的看法
D.个体的行为反应
答案::C
解析::
ABC理论中A代表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代表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 代表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29.主张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提倡“做中学”的课程理论是()。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社会课程论
D、要素课程论
答案::B
解析::
活动课程论主张编制课程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顺序相一致,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以活动为中心,代表人物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提倡学生“在做中学”。
二、问答题
30.品德形成受情感的影响。
解析::
品德形成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指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同伴群体等;内部因素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智力因素、情绪因素、情感因素等。
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教育对象对社会规范的态度和体验即为情感。
情感是品德形成
的影响因素之一。
31.中学生晓雯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教师与同学都很喜欢她。
但她需要进行选择与决策是,总是拿不定注意,处于矛盾中。
例如,有同学建议晓雯竞选班长,她也有此想法,但又担心班级事务繁多影响自己的学习;学校举行数学竞赛,她渴望参加,却又担心无法完成教师交给她的创建班级环境规划的任务,日常生活中,晓雯也常常要参加集体活动还是温习功课拿不定主意;在专业选择问题上,她既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又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
1.请运用动机冲突相关知识分析晓雯的问题。
2.假如你是晓雯的班主任教师,你如何帮助她?
解析::
1.晓雯的冲突类型包括了趋避冲突和双趋冲突
趋避冲突指某一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时,会使人产生二种动机态度: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则恶而远之。
所谓“想吃鱼又怕鱼刺”就是这种冲突的表现。
晓雯有竞选班长的想法,但又担心班级事务繁多影响自己的学习的冲突就是典型的趋避冲突的体现;
双趋冲突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形成强度相同的二个动机。
由于条件限制,只能选其中的一个目标,此时个体往往会表现出难于取舍的矛盾心理,这就是双趋冲突。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是双趋冲突的真实写照。
晓雯既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又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的冲突就是双趋冲突的体现。
2.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常常遇到各种动机冲突。
如果对动机冲突不能很好处理,就会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使人陷入困惑和苦闷之中,甚至颓废和绝望,无力自拔。
动机冲突不但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还会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甚至使人的精神状态趋于崩溃,乃至行为失常。
作为晓雯的班主任,应该加强对晓雯意志果断性的训练,使其在应对冲突时能够果断的做出决定。
3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解析::
(1)教育传递文化(继承功能)。
文化传递是文化的世代相接,是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
由于文化具有独立于人的生物肌体之外的特点,因此,人类文化的所有成分不可能通过遗传的方式获得,而只能通过传递的方式继续并发展下去。
而教育是传递文化最主要的手
段。
(2)教育传播文化(传递功能)。
传播和交流文化的途径有教育、战争、迁徙、贸易等,教育是其中的主要途径之一。
(3)教育选择文化(选择功能)。
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
它撷取文化的精华编成教材,提供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观念、态度与知识、技能,并通过教育评价手段进一步保证和强化这种选择的方向性。
(4)教育创造和更新文化(创新功能)。
教育选择文化、传递文化、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包含着文化的创造,也就是说,它不是只对原有文化进行简单的复制。
就文化的传递而言,每一代人不仅学习自己的文化,而且重新建构自己的文化。
同样,文化的传播也不是文化的简单混合,而是通过人们之间的互动或相互作用进行的,它包含新的文化元素的产生。
三、简答题
33.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解析::
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熟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通过内部因素起作用。
具体而言,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
34.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解析::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