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心理学认为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并非只是让一个孩子骑在六个大人(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头上呼风唤雨,作威作福。

一切付出都需要一种潜在的回报,在那种表而的辉煌下,孩子的身心发展被大人们过度预支而负债累累。

今天,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习、工作及思想的影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H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是,在与学生成长密不可分的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尚是一片空白。

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只重视子女的学业成绩、只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身体锻练轻心理保健的误区。

个别家庭,不仅不能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要,而且而对子女的反常行为往往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则在孩子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时不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障碍。

曾有一位女生倾述: ''我是一名初二女生,不知道怎么了,自从上了初中,我和我的父母总是说不到一块儿去。

我的母亲一直对我要求很严格,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对我一讲再讲,有时甚至婆婆妈妈、唠唠叨叨,让人简直受不了;我的父亲工作地点离家较远,只有在周末才能回一次家,但他也只偶而问问我的学习,从不与我谈心,也从不带我出去玩。

我有时想,我的父母怎么不象其他同学的父母呢?但父母还总是口口声声说是为了我好……〃
一些家庭忽视了子女的心理需要。

而另一些家庭则人为地造成了子女的心理负担。

一位女生说,她的母亲每到她考试前就说: ''你这次如果考不好,看我怎样收拾你。

〃结果,这位女生从小学开始,如果那回大考(期中或期末考试)没有及格,都会受到妈妈的打骂,上了初中仍然这样。

这位女生说,''我怕考试。

"'事实上每次我都想考好,而且每次我考差时都希望有人能帮我分析原因。

小考不及格,老师的口眼,同学的讽刺我都可以接受,但没想到生我养我的妈妈也看不起我,我还有什么信心把学习搞好呢?"
更可怕的是,很多家长总是以成人的心态来强迫生理、心理都尚在成长期的子女去做应该成人才能完成的事情,忽略了成长中的子女的学习能力和特殊的心理需要。

一次家长会时有一位母亲大倒苦水: ''自己的孩子每天回到家里总不愿做作业,不是倒在沙发上看电视,就是躲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听流行歌曲,怎么劝他学习都不听。

〃其他几位在场的家长也表示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

听完诉说,我们请她谈谈自己工作一天的感受,她说: ''每天从单位回到家,觉得全身骨头都快要散架了,只想躺在沙发里舒展舒展, 啥事都不想做。

看到孩子也在耍,更是火冒三丈。

〃我们立即反问她,''如果我们用自己工作一天的感受去体会学生学习一天的感受,作换位思考呢?"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教心态可以理解。

但事实上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习要求超过了子女的生理和心理承受限度。

并且,当孩子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如考试没考好)时,''恨铁不成钢〃的父母总是更加责难孩子不认真、不努力,甚至打骂孩子。

结果造成的恶果是:子女怕学习、行为习惯也不好;在学校与同学关系不好,对老师的教育反感;在家里与父母的关系更是一团糟。

有些学生因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与家长最初的愿望背道而驰。

如何来观察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呢?有这样一些表象可供参考:心理健康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主动,好奇心强,跟父母的关系融恰, 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同学关系好,是非观念强,自觉性强,学习欲望强烈不厌学,而部表情愉悦,精力充沛,善于交友不孤独等。

当然,家庭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可能简单化,要避免走入以下几个
误区:
第一,排斥心理健康教育。

表现为没有认识到子女心理健康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愿意接受这方而的宣讲,不相信自己的子女会出现心理障碍,把子女有过失行为、违规行为统统视作对子女管教不严所致。

对子女的某些需要不选择地满足或根木不理睬;常常拒绝他人对其子女的心理帮助或象对待感冒病一样轻描淡写地处理子女的心理问题。

第二,把心理健康神秘化。

对发生在自己子女身上的心理问题大惊失色,对
子女的行为疑神疑鬼,把心理问题框框化,在探寻致障因素时也把主要原因归结在孩子身上,没有也不会从自身、从家庭、从亲子关系去寻求原因,过分地依赖心理辅导教师协助解决子女心理问题,而自己明显地束手无策。

第三,知行冲突。

表现为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子女成长的作用,也能从自身出发,在作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调适的过程中,选取对子女的心理保健途径和手段。

但或因工作原因,或因个人性格等等因素,对子女进行心理保健并不能切中要害,或不能持之以恒,有的则采取教训的口气要子女强迫接受或用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去要求子女仿效。

现代家庭必须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尽管目前尚无统一的模式可供借鉴。

不过,家长广泛涉猎子女保健的常识,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平等地同孩子交流,及时地发现并正确的指导孩子在成长期的行为变化。

同时,借鉴青少年心理保健的有益做法,多花精力,借助自己、孩子、老师和社会多方位的力量,不失时机地、恰如其分地开展子女心理保健,是能够取得效果的
一旦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必然是这个家庭的大灾难。

心理医生认为父母与孩子相处时,应该注意三个原则:
第一是要积极地倾听,等孩子把话说完,说清楚,也是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不要听风就是雨,忙于纠正,结果越纠越偏。

第二是要注重与孩子的相处关系,不要只注重教育,在与孩子关系不好的时候千万不要过分教育,否则容易引起逆反心理。

一定要记住,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第三,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避免矛盾信息,不能朝晴暮雨。

父母意见不一致时要避开孩子来讨论。

一个家庭里规矩不能太多,要简单明确,这样孩子才易于遵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无私地为孩子付出,潜意识里会自然寻求一种心理补偿,那就是孩子必须努力,为家庭争面子。

孩子们哪怕是在休闲的兴趣和爱好中,都被父母融入竞争意识,要能出类拔萃,把一种简单的娱乐放松变成为一种求生的压力。

心理学认为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并非只是让一个孩子骑在六个
大人(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头上呼风唤雨,作威作福。

一切付出都需要一种潜在的回报,在那种表面的辉煌下,孩子的身心发展被大人们过度预支而负债累累。

所以爱孩子需要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方法,否则会好心办坏事,得到抿苗助长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