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部编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体会划线动词的表达效果。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 一条大毡子。 “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景物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准确 的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 (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 的形容词…… 使用“涌”,说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 不由自主的喷涌而出。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泛”,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
3.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 军民呢?
因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接抒情,便用 象征手法,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歌颂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 斗争精神。
4.文章标题有何好处?
点明本文的写作对象;表达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奠定了感情的基 调。
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礼茅 盾赞Fra bibliotek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 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4.感受和学习白杨树紧密团结、力求上进、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二部分
1.阅读第2段,黄土高原有什么特点?作者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是什么? 特点: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让人恹恹欲睡。 2.文章开头点出白杨树"不平凡"后,接着却不写白杨树怎样"不平凡", 紧接着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用烘托、映衬手法,先写高原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 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的出场铺垫、蓄势。
象征,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 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象征不同于比喻、 拟人等修辞手法,它是一种写作技巧,大都表现在文章立意上,是借 某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象征的作用主要是,将作者想说而不愿直 说或不能直说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以增强文 章的表现力。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
树怎样的感情。
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扬之情。 2.浏览课文,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2—4):描写西北高原上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具体写白杨树的形象及性格,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贱视民众的反动派,再次以高 度的热情赞美白杨树。
4.“不平凡”在直接赞美的语句中出现了4次,有何作用?
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
1.开头第一段在文中什么作用? 开门见山,点明主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全文 奠定了感情基调。 2.文章开篇写“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内容上突出 了什么?结构上有何作用? 开篇作者的感情就喷涌而出,点明白杨树是不平凡的,直接抒发对白杨 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结构上有统领全文的作 用。
第五部分
1.“楠木”象征了什么? “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如国民党反动派)。 2.文章结尾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用“贵族化”的楠木与白杨与“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白杨树的 “不平凡”;二是引出赞美楠木的国民党蒋介石们,划清自己与顽固派 的界限,表明自己对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深化主题、呼应 开头的作用。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1921年 他与郑振铎、叶圣陶等组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的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第一任文化部长,还担 任过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名誉主席等职务。 在他逝世后遵其遗嘱将其捐献的25万元设立了 中国长篇小说创作奖。
力朴坚 求质强 上严不 进肃屈
靠近团结 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有斗争精神(神美)
拓展延伸
认识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
荷花象征清白高洁; 梅花象征品质高洁; 向日葵象征敬慕; 红玫瑰象征我爱您; 康乃馨象征母爱; 蜜蜂象征勤劳; 蜡烛象征无私奉献;
……
再见
读准字音
主宰( zǎi ) 婆娑(pó suō) 秀颀( qí ) 潜滋暗长(qián ) 坦荡如砥( dǐ )
虬枝( qiú ) 楠木( nán ) 倔强(jué jiànɡ) 旁逸斜出(yì ) 恹恹欲睡(yān)
理解字义
秀颀:美而高。颀,高。 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婆娑:枝叶扶疏的样子。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妙手偶得:语出陆游《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文体知识
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 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 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抒情散文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抒情散文是作者激情的鲜明表现,换句话说,就是“文中有我,重在抒情”。 2.诗情画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3.立意清新,精心结构。 4.抒情语言表达方式的运用,具体地说,即:①托物抒情;②因事(人)抒情; ③借景抒情。 5.语言有准确、简练、形象、生动、音律优美的特色,是诗一样的语言。
重点研讨
1.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 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不矛盾。伟大和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不平凡而又普通,意 思类似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以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 的树来说,它当然“极普通”,但从它的外形美,尤其是它的内在美来 说,它又是“不平凡”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下文揭示白杨树的象 征意义做铺垫,所以并不矛盾。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内 倔强挺立
在 气
参天耸立
质 不折不挠
3.结合二三部分,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对白杨树表达自己的赞美之 情的?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具体从三个方面赞颂: 生长环境不平凡——景色美; 外部形态不平凡——形象美; 内在气质不平凡——精神美。
第四部分
1.第7段作者为什么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后 又夸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欲扬先抑 这样写使得文章波澜起伏,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表达了作者的 赞美之情。
设置悬念,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下面对白杨树热情赞颂油然而生 敬意蓄势,让人深感“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第三部分
1.阅读第5段,思考:这一段主要抓住白杨树的哪两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从中可以感受到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 部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形 叶:片片向上——进取
1.朗读课文6-8段,思考: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 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 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作者通过四个“难道”层层深入地揭示出来: 第一个“难道”通过反问引起读者思考,为由树及人张本。 第二个“难道”点明“至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第三个“难道”点明象征抗日军民——“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进一步抽象化,点明白杨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 和意志。
3.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是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 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第1自然段、第4自然段、第6自然段、最后一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 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与标题形成呼应。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不平凡, 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分明的西北高原,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典型环 境——境美;白杨树自身的形貌不平凡,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 叶都“一律向上”“绝无旁枝”“紧紧靠拢”——形美;白杨树内在的 气质不平凡,力争上游,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 —神美。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 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 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3.文中第2、3段作者的感受是怎么变化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雄壮 单调 惊奇 欲扬先抑,为下文描写白杨树做好情感铺垫。 5.第3段作者用 “刹那间”“ 猛抬眼” 把视线引向“傲然地耸立,像哨 兵似的树木”,但又不立即说出这种树木的名字,而是用一设问句来提醒, 有什么效果?
茅盾代表作:
1.《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2.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3.长篇小说:《子夜》 4.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5.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
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 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 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 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 这一形象热烈的歌颂他们。
主题思想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生长环境——“雄壮”“伟大”(景美)
白 外形 杨 特征 礼 赞
内在 气质
干——笔直 枝——靠拢 叶——向上 皮——光滑
力争上游(形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