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流浪精神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救助流浪精神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究流浪精神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选择我卫生院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50例流浪精神患者和50例非流浪精神患者,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户籍)、发育状况、临床症状及严重程度、精神疾病诊断、住院时间、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上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流浪组精神患者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48例,占96.00%,非流浪组患者40例,占80.00%,流浪组精神患者的文化程度明显低于非流浪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流浪组精神患者未婚例数及农村户籍人数均大于非流浪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流浪组精神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00.50±30.15)d,非流浪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45.40±23.00)d,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流浪组精神患者的临床疗效低于非流浪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流浪精神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临床症状严重、日常生活能力低、临床疗效差等特征,应当针对性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使其可以及时获得社会救助,降低复发率,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标签:流浪精神患者;临床特征
在我国的各大城市,经常会出现一些衣衫破乱、臭味难闻、行为怪异、以捡食垃圾为生且伴随有一定的精神障碍的人,他们被统称为流浪精神患者。

由于长期流浪在外,缺乏正规的医疗救治及家属的照顾与沟通,导致精神障碍加重,可表现为行为或意识紊乱,严重者可能有毁物或冲动伤人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的稳定与安全[1]。

流浪精神患者的处理、诊断治疗过程较正常精神患者的困难多,这类患者多数由于闹事使公安部门送医,少数由救助站联系送医,临床医生在诊断治疗过程中无法与家属取得联系,对患者的病情了解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流浪精神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2]。

本文在参考近期文献资料和临床案例的基础上,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50例流浪精神患者和50例非流浪精神患者,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及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整理成分析报告,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卫生院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50例流浪精神患者和50例非流浪精神患者,流浪精神患者均由公安部门或救助站送医,所有患者经精神科专家诊断确诊为精神疾病患者且符合我国第三版精神疾病障碍分类与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户籍)、发育
情况、临床症状及严重程度、精神疾病诊断、住院时间、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

由于一些流浪精神患者有精神障碍不能详尽告知个人资料或不知道自己的年龄,因此无法对患者进行年龄统计。

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采用PANSS减分率进行判定,其中基本痊愈为≥75%,显效为≥50%,有效为≥25%,无效为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流浪组精神患者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48例,占96.00%,非流浪组患者40例,占80.00%,流浪组精神患者的文化程度明显低于非流浪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流浪组精神患者未婚例数及农村户籍人数均大于非流浪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一个慢性的、长期的过程,由于治疗时间较长、花费较高,许多家庭无法承受较高的医疗经济负担,导致因病致贫,无法得到继续治疗,致使患者病情反复或发展加剧[3]。

流浪精神患者的产生原因多样复杂,精神疾病患者在有精神障碍的状态下可能离家出走导致流浪或许多精神障碍患者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将患者抛弃在某个角落等。

我国流浪精神患者的救助处理工作起步较晚,相关制度机制尚未确立完善,因此需要相关部门统一合作建立流浪精神患者的救助体系,落实责任制度,并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治疗方案,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防止对社会治安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4]。

在流浪精神患者的救助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的统一协调与配合。

乡镇级社区应当做到精神卫生工作,在对流浪精神患者的救助过程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宗旨,在乡镇级社区中建立专职为精神患者进行服务的工作队伍,并定期组织精神科专家进入乡镇社区开展精神疾病相关知识讲座,提高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做好预防工作,减少对流浪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与辱骂[5-6]。

乡镇和社区可建立精神疾病患者档案,加强对该类患者的管理和救助。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共同担负起对流浪精神患者的救助责任,为流浪精神患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同时,应当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上强调对流浪精神患者权益的保护,使其得到应与的社会救助[7]。

医院对于危重的流浪精神患者可开通“绿色通道”,在治疗救助过程中遵循患者的意愿,使患者享有知情权和自主权。

公安部门及医疗人员对于正在毁物或伤人的患者在救助过程中避免采取强制行动,对患者造成肢体伤害,导致患者情绪更加激动[8]。

综上所述,流浪精神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临床症状严重、日常生活能力低、临床疗效差等特征,同时,流浪患者在治疗康复后,需联系到其亲属后方可离院,导致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长。

在这类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当针对性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使其可以及时获得社会救助,降低复发率,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张红旗,魏怀兰,李莉.救助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3,9:99-100.
[2]李红远,张天秋,杨印,等.294例救助流浪精神病人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7:62-63.
[3]李红丽,聂芸,雷雨,等.流浪精神病人中物质滥用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3,5:373-376.
[4]罗娴,刘志鹏,吕品,等.218例住院流浪精神疾病患者临床特征对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31:88-90.
[5]马振玉,毕崇波,司桂梅,等.潍坊市救助精神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护理措施干预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2,6:459-461.
[6]林纯玲,汤妙瑜,吴妙新,等.流浪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干预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1:23-24.
[7]吴福喜,朱海珍,黎丽燕,等.城市流浪女性精神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广州医药,2011,4:9-11.
[8]毕崇波,夏文娟,纪军军,等.某市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干预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25:163-1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