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人》选择、文言现象、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24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
班级:姓名:
题型:【选择题】【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课内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若”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求闻之若此 B.不若无闻也
C.若屈伸呼吸
D.未若柳絮因风起
2、下列句中“闻”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不若无闻也
B.有闻而传之者
C.闻之于宋君
D.闻之,欣然规往
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宋之丁氏
B.国人道之
C.闻之于宋君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C.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D.闻之于宋君
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尊君在不 B.身亡所寄
C.其人舍然大喜
D.因往晓之。
6、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宋之丁氏
B.又数刀毙之。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得一人之使
7、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可以
..讲论文义
..为师矣 B. 与儿女
C.其人舍然大喜
..
.. D.亦不能有所中伤
8、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亡:同“无”,没有)
B.奈何
..忧崩坠乎?(奈何:为何,为什么)
C.若.屈伸呼吸(若:假如)
D.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中伤:伤害)
9、下列加点词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人舍.然大喜太丘舍.去
B.日.月星宿吾日.三省吾身
C.终日在天中行止.止.增笑耳
D.因往晓之.求闻之.若此
10、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地,积块耳
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D.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11、对《穿井得一人》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12、下面句子中“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许多科幻书对地球的前景都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这并非杞人忧天,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科幻书中所描绘的情景就会成为可怕的现实。
B.只因为被拉黑的人数少,就觉得制裁不文明旅游者没有除恶务尽,那是一种典型的杞人忧天。
C.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针对此事韩国媒体用了杞人忧天来形容。
D.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会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文章中称,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
二、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身亡.所寄/亡.处亡.气:
②其人舍.然大喜:
③及.其家穿井:
④丁氏对.曰:
⑤穿.井得一人:
⑨国人道.之:
⑩闻.之于宋君:
⑪奈何
..忧其坏?:
..忧崩坠乎?奈何
⑫奈.地坏何.?:
2、一词多义:
之:
①有闻而传之曰:
②国人道之:
③闻之于宋君:
④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⑤得一人之使:
⑥求闻之若此:
⑦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⑧因往晓之:
⑨晓之者:
⑩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舍:
①太丘舍去:
②其人舍然大喜:
若:
①若屈伸呼吸:
②未若柳絮闲风起:
其:
①及其家穿井:
②其人曰:
③何忧其坏:
于: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闻
①有闻而传之者:
②闻之于宋君:
③求闻之若此:
④不若无闻也:
3、判断文言特殊句式:
①闻之于宋君: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③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④
1、《穿井得一人》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2、《穿井得一人》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3、《穿井得一人》文末“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有什么作用?
4、《穿井得一人》中,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讹言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5、《穿井得一人》中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
6、《穿井得一人》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7、《穿井得一人》的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8、《杞人忧天》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9、《杞人忧天》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什么?“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则是什么?
10、《杞人忧天》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11、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你同意哪一种理解?
12、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1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14、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四、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穿井得一人》
【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①夔②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
【注】①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
②夔:我国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正夔一足,信.乎(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推荐,荐举)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从井里取水)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
C.有闻而传之者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4、“穿井得一人”和“夔一足”虽然都使人产生了误解,可是原因不一样。
你能
分别说出产生这两种误解的原因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若”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C )
A.求闻之若此 B.不若无闻也
C.若屈伸呼吸
D.未若柳絮因风起
【解析】A像,如。
B如。
C你。
D如。
2、下列句中“闻”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C )
A.不若无闻也
B.有闻而传之者
C.闻之于宋君
D.闻之,欣然规往
【解析】A听说。
B听说。
C使知道,使动用法。
D听说。
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
A.宋之丁氏
B.国人道之
C.闻之于宋君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解析】A助词,的。
B代词,这件事。
C代词,这件事。
D代词,这件事。
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D )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C.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D.闻之于宋君
【解析】A倒装句。
B倒装句,状语后置。
C倒装句。
D被动句,“于”表被动。
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尊君在不 B.身亡所寄
C.其人舍然大喜
D.因往晓之。
【解析】A“不”同“否”。
B“亡”同“无”。
C“舍”同“释”。
D没有。
6、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
A.宋之丁氏
B.又数刀毙之。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得一人之使
【解析】A助词,的。
B代词,指狼。
C助词,的。
D助词,的。
7、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C )
A.可以
..为师矣 B. 与儿女
..讲论文义
C.其人舍然大喜
..
.. D.亦不能有所中伤
【解析】A古今异义,可以凭借。
B古今异义,子侄辈的人。
C古今同义,很高兴。
D古今异义,古义:击中甚至打伤人;今义:攻击和陷害别人。
8、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亡:同“无”,没有)
B.奈何
..忧崩坠乎?(奈何:为何,为什么)
C.若.屈伸呼吸(若:假如)
D.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中伤:伤害)
【解析】C若:你,人称代词。
9、下列加点词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其人舍.然大喜太丘舍.去
B.日.月星宿吾日.三省吾身
C.终日在天中行止.止.增笑耳
D.因往晓之.求闻之.若此
【解析】A “舍”同“释”,消除,解除;舍:放弃。
B 太阳;每天。
C 停留;只;D 都是代词,这件事。
10、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D )
A.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地,积块耳
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D.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解析】A判断句。
B判断句。
C判断句。
D倒装句。
11、对《穿井得一人》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解析】D是错误的。
12、下面句子中“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C )
A.许多科幻书对地球的前景都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这并非杞人忧天,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科幻书中所描绘的情景就会成为可怕的现实。
B.只因为被拉黑的人数少,就觉得制裁不文明旅游者没有除恶务尽,那是一种典型的杞人忧天。
C.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针对此事韩国媒体用了杞人忧天来形容。
D.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会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文章中称,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
【解析】C项,杞人忧天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
制定计划,并不是不切实际的事情。
二、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身亡.所寄/亡.处亡.气:通假字,通“无”,无,没有。
②其人舍.然大喜:通假字,舍通“释”,解除、消除。
③及.其家穿井:古今异义,古义:待,等到;今义:连词,和。
④丁氏对.曰:古今异义,古义:应答,回答;义:正确。
⑤穿.井得一人:古今异义,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⑨国人道.之:古今异义,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⑩闻.之于宋君: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这里使知道。
⑪奈何
..忧其坏?:固定用法,为何,为什么。
..忧崩坠乎?奈何
⑫奈.地坏何.?:固定用法,奈……何:固定用法,对……怎么样,怎么办。
2、一词多义:
之:
①有闻而传之曰:代词,代这件事。
②国人道之:代词,代这件事。
③闻之于宋君:代词,代这件事。
④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代这件事。
⑤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⑥求闻之若此: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⑦又有忧彼之所忧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⑧因往晓之:代词,代杞国人。
⑨晓之者:代词,代杞国人。
⑩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结构助词,的。
舍:
①太丘舍去:舍弃。
②其人舍然大喜:舍通“释”,解除、消除。
若:
①若屈伸呼吸:你。
②未若柳絮闲风起:像,如。
其:
①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
②其人曰:代词,那。
③何忧其坏:代词,它。
于: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
闻
①有闻而传之者:知道、听说。
②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③求闻之若此:消息。
④不若无闻也:知道、听说。
3、判断文言特殊句式:
①闻之于宋君:被动句,“于”表被动。
译为:被宋君听到了。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判断句+倒装句(状语后置),翻译: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③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倒装句,状语后置。
④
1、《穿井得一人》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2、《穿井得一人》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3、《穿井得一人》文末“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有什么作用?
4、《穿井得一人》中,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讹言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5、《穿井得一人》中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
6、《穿井得一人》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7、《穿井得一人》的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8、《杞人忧天》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9、《杞人忧天》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什么?“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则是什么?
10、《杞人忧天》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11、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你同意哪一种理解?
12、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1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14、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答: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四、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穿井得一人》
【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①夔②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
【注】①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
②夔:我国记载最早的音
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乐正夔一足,信.乎(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推荐,荐举)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从井里取水)
【解析】A确实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B )
A.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
C.有闻而传之者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解析】A代词,这件事。
B助词,的。
C代词,这件事。
D代词,这件事。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翻译:所以说“夔一足”,并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啊。
4、“穿井得一人”和“夔一足”虽然都使人产生了误解,可是原因不一样。
你能
分别说出产生这两种误解的原因吗? 答:“穿井得一人”错在“得一人”的解释,应是“得到一个人的使唤”,而非“挖
到一个人”;“夔一足”错在“足”的解释,应是“足够”,而非“脚”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