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灰椋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2.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欣赏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和入林后的热闹。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品读、感悟重点段,产生体验,实行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欣赏句子。
教学过程:
导入激趣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课《灰椋鸟》。
(齐读课题)
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林场,去观赏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
我们跟随作者选择好观察的位置静静地等候,周围静得出奇,——(引读第三自然段)■播放视频:群鸟归林。
活动一:感受壮观场面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
1.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灰椋鸟归林“壮观”场面的词句,再仔细地品一品,在文中适当的地方写下你的感受。
2.组内交流:
①交流: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壮观。
②练说:鸟儿归林时不停地鸣叫,它们说些什么?
3.全班交流
预设:
■出示“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
(1)抓住关键词说说体会
(2)师引导
①文中具体写灰椋鸟排空而至的句子是哪句?
②“大部队”指什么?它让你想起了什么?
(3)指导朗读,读出气势,读出壮观。
过渡:此时的刺槐林里变得热闹起来,引读“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
想象说话:如果你就是一只灰椋鸟,你会倾诉、呼唤、应和些什么?
■出示:先回来的鸟妈妈在呼
唤:,
后到鸟孩子在应
和:。
先回来的鸟()在呼
唤:,
后到的鸟()在应
和:。
……
师生互唤,生生互唤。
此时此刻,我们眼前是排空而至的灰椋鸟,耳畔是他们活泼欢快的叫声,真是壮观、热闹啊!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一下吧。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活动二:感悟热闹之景
过渡:夕阳已逐步西沉,灰椋鸟们还不肯过早地安眠,林中又会是一番别样的景象。
进入活动二。
1.轻声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如果你身边有一台摄像机,你会抢拍下哪个镜头?
2.组内交流:
①交流思考题。
②讨论:作者为什么把“刺槐林和竹林”比作“天然俱乐部”?
3.全班汇报。
预设:
■出示: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
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师:还记得吗?(引读:灰椋鸟尖尖的嘴,——)
■出示: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
学生对比读。
■出示: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师:刚刚排空而至的鸟儿,此时全都聚集在了林中,所以文中用了一个词叫——(板书:百鸟争鸣)听——
■播放百鸟争鸣声。
这么多的鸟一齐鸣叫,所以似——如——谁再来读读百鸟争鸣的情景?
小结:此时,整个刺槐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俱乐部里的彩灯便
是,音乐便是,舞池中的人儿便
是。
学生读,评点。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和评价,老师仿佛已经来到了林中,我也想来感受感受此时林中的情形呢,你们愿意和我一起感受吗?(师生齐读)师:作者已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她会欢呼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
配乐,齐读第五自然段。
活动三:激发爱鸟之情
1.自读课文第6自然段。
2.全班交流:在我们欢呼、赞叹之时,该感谢谁?
■出示: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支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师:你能将它改成陈述句吗?学生练说。
人们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为鸟儿提供了生活的家园,不过,你知道吗?灰椋鸟也为人类作出了贡献。
谁来读读资料?(指名一人读)
读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灰椋鸟是消灭害虫的能手)
(有了灰椋鸟捉害虫,树木才能长得这么茂密)
鸟儿使树木更加繁茂,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人与鸟之间的关系,哪个词最合适?(朋友)正因为有了这么多鸟类朋友,大自然才变得多姿多彩。
■出示[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也许你以前给鸟儿喂过一粒米,(出示图片)也许你以前给鸟儿架过一个窝,也许你以前放飞过一个希望,多么美好的画面,多么和谐的意境,让我们记住,人与鸟的这份情谊,让我们记住,这种和谐之美。
再读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拓展延伸
人与自然如此和谐,世界才会这样的美好,为了这个和谐美好的世界,多少人付出了艰辛甚至生命。
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作者徐秀娟出生于养鹤世家,1986年大学毕业后应聘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鹤类饲养场。
正因为她有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在1998年9月16日,她为了寻找一只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她年仅23岁的生命。
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的事迹,创作了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配乐,师深情地叙述)。
■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
让我们永远记住徐秀娟的这句话
■出示: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齐读)
检测反馈
选择一下任一对象,写下你想说的话。
我想对林场工人说:
我想对捕鸟人说:
我想对徐秀娟说:
我想对自己说:
教学反思:
【点评】阅读对话的过程应该努力引导学生去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即读出“言外之意”,品味“言中之情”。
这就要求教者解读文本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有限的文本语言之中,不能只关注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内学生的活动情况。
如果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止步于“灰椋鸟”或者“林场工人”,那么《灰椋鸟》这篇文章的意蕴之美就没有被充分挖掘,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不是“立体”的语文课堂。
因为,在“灰椋鸟”的背后不仅仅只有“林场工
人的辛勤劳动”,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值得学生去走进、去感受。
学生只有走进了这个故事,“灰椋鸟”的形象才会被深深地镌刻进脑海中,课堂也才会彰显生命的魅力。
在学生“走近那群鸟儿”,感受其数量之多和鸟儿的无限生机与活力之后,教者及时引导学生“走近那个女孩”——作者徐秀娟,感受那个美丽的故事中美丽的人物形象,此时的课堂一下子彰显了生命之美。
这样的过程即使没有太多的语言,也会被学生深深地留存在自己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