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填空(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填空(含
答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外部环境中,多细胞生物的体细
胞则直接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2.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细胞浆和存在于细胞外的
细胞外液组成。

3.(1)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箭头连接表示。

4.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水溶液。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是渗透压、离子强度和pH值。

7.溶液渗透压与溶液的浓度成正比。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蛋白质和离子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离子和小分子物质。

8.正常人的血浆呈弱碱性,pH为7.35-7.45.血浆pH之所
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碳酸氢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等离子有关。

9.血液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
巴管的直接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11.目前普遍认为,神经内分泌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
的主要调节机制。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强大的。

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代谢的必要条件。

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紊乱。

1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神经元。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系统、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4、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

1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沿着轴突单向传播,方向是从细胞体向轴突末梢;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形式是通过突触传递,方向是从前一个神经元到后一个神经元;在反射弧上的传递是双向的。

16、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平衡状态。

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电位表现为短暂的去极化和复极化。

17、神经纤维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刺激部位流向轴突末梢;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轴突末梢流向刺激部位。

18、突触是由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相接触而形成。

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

19(1)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
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2)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和内质网有关,神经元释
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外分泌。

20、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大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21、当大脑皮层的布罗卡区受损伤,患运动性失语症。

22、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小脑、脑干和大脑中,与有关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小脑皮质、延髓和脑干呼吸中枢。

23、肾上腺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4、人的血糖水平正常值为3.9-6.1mmol/L。

25(1)血糖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①食物中的碳水化
合物的消化、吸收;②肝脏和肌肉中的糖原的分解;③脂肪和蛋白质的转化。

2)血糖的去路也有三条途径:被细胞摄取利用、被肝脏
和肌肉转化为糖原储存、被肝脏转化为脂肪酸和甘油储存。

1.氧化分解成能量,释放二氧化碳和水;合成需要能量和
原料,产生新物质;转化是指物质的形态和性质发生改变。

2.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α细胞分泌的,具有升高血糖作用;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具有降低血糖作用。

它们之间相互平衡,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3.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
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也是如此,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该调节方式对于机体内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4.(1) 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中,当身体的温
度感受器受到低温等刺激时,下丘脑分泌TRH(甲状腺释放
激素),该激素能作用于垂体腺,使之分泌TSH(促甲状腺
激素),此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器官都能起作用。

2) 甲状腺激素分泌分级调节的同时,也存在着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抑制TRH和XXX的工作。

5.激素调节的特点:分泌量少且具有高度特异性;通过血
液运输;作用于远离分泌源的靶细胞、靶器官。

6.(1) 体液调节是指激素、离子和营养物质等化学物质,
通过血液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2)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作用途径 | 反应速度 | 作用范围 | 作用时间 |
神经调节 | 快。

| 局部。

| 短暂。

|
体液调节 | 慢。

| 全身。

| 持久。

|
3) 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
节的共同调节。

其中体液调节是主要的。

7.人体有三道防线,即皮肤、黏膜和免疫系统,它们共同
构成了人体的免疫防线。

1) 第一道防线由机体的皮肤和黏膜组织构成,它们能够
防止病原体侵入机体;
2) 第二道防线由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和巨噬
细胞构成,它们能够摧毁入侵的病原体;
3) 第三道防线由特异性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和抗体构成,它们能够识别和摧毁入侵的病原体;
4) 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32、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1) 体液免疫主要靠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作用;
2) 抗体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其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

抗体的形成和分泌与内质网有关;
3) 细胞免疫主要靠T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接触病原体发挥作用;
4)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属于特异性免疫,都依靠免疫细胞发挥免疫功能,都能产生记忆性细胞;
5) 淋巴B细胞和淋巴T细胞都起源于骨髓,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6) 效应细胞在初次免疫时来自活化的T细胞,二次免疫时来自记忆性T细胞;
7) 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细胞有B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有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33、过敏反应是指已致敏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过敏原。

34、过敏反应的特点:迅速、局部、多样化。

免疫系统通过其免疫防御功能和免疫调节功能,在维持机体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免疫系统通过其免疫防御功能和免疫调节功能,在维持机体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免疫防御功能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能够识别并消灭外来病原体,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免疫调节功能则能够调节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方向,保持机体内部的免疫平衡。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为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存在于人类体液中。

发病
机理是HIV病毒攻击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失调,症状是免疫系统受损引起的各种感染和恶性肿瘤。

传播途径主要为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植物的激素调节是指植物内部通过激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来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

其中,生长素是最早被发现的植物激素之一,其发现过程中,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顶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顶端,发生向光弯曲的部位是胚芽鞘的下部。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另一侧,导致生长速度不同而造成的。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涉及到其化学本质、合成部位、运输特点和方式以及分布等方面。

其中,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一种天然存在的植物激素,其合成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包括极性运输、横向运输和非极性运输,而其分布则相对集中在植物顶端的部位。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以及防止叶片和果实脱落等。

此外,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也不同,根、芽、茎的敏感度排序为根>芽>茎。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生长激素类似物被广泛应用于促
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等方面。

1.顶端优势:顶端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

①原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不断运输到侧芽,使侧芽生长素浓度较低,从而抑制侧芽的生长。

②解除方式:摘除顶芽。

③应用:棉花摘心,修剪果树和行道树的枝条。

2.除草剂原理:通过干扰植物生长素的合成或运输,抑制植物生长,从而达到除草的目的。

3.形成XXX果实
①原理:生长素能够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染色体数变化会影响果实的形成。

②方法步骤: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在雌蕊的某个部位上。

③实例:番茄、黄瓜等蔬菜的无子果实。

④无子西瓜:三倍体育种,原理是三倍体的种子无法正常发育。

4.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和XXX,防止落花落果的方法不在本文中提及。

二、其他植物激素
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产生,能从一个部位运送到另一个
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常见的植物激素有赤霉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乙
烯和脱落酸等。

3、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
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4、赤霉素能致使水稻患恶苗病,生长素能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能抑制种子萌发。

第4章种群和群落
1、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一种生物的多个个体形成种群。

同时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多个种群构成群落。

2、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在一定面积或体积内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它是种群数量特征之一。

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将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三种类型,即幼年型、成熟型和老年型。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不在本文中提及。

1) 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包括样线法和样方法。

取样时需要保证随机性,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2) 估算动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计算公
式为标记个体数乘以总体数除以重捕标记个体数。

3) 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
被捕获的概率相等。

标记技术需要避免对被标记动物造成影响,标记符号需要能够识别但不能干扰动物的正常行为。

4) (1) “J”型增长曲线出现的条件是种群内资源充足,个体
数量快速增加。

(2) “S”型增长曲线出现的条件是种群内资源有限,个体数量达到饱和后增长放缓。

(3) 一定空间内能够维持
的最大种群数量称为生态容量或种群承载力。

(4) 种群个体数
量达到生态容量时,增长率变化特点为增速最快,K值时增长率为零。

K值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变化。

5) 群落的结构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

物种丰富度越靠近热带地区越高。

种间关系包括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竞争关系和寄生关系。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分
布和垂直分层。

森林中的植物和鸟类都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光照和湿度有关。

6) 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为原位演替,弃耕农田上的
演替为次生演替。

7) 人类活动往往会干扰群落演替的自然过程和节奏。

实验: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动
实验原理:酵母菌的数量增长与培养液的多种因素有关,如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

同时,可以用显微镜在计数板
下直接计数酵母菌数量。

实验设计思路:采用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每天观察并记录7天的数据。

计算公式:酵母菌总数=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50×
注意事项:在计数前需轻轻震荡试管,以均匀分布酵母菌。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对培养液进行稀释。

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按照计数原则进行计数。

结果的预测和分析:记录实验结果并设计相应的记录表,分析酵母菌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群落和生态位。

生态系统的
组成成分包括生物群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和能量。

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无机物质是必不可少的成分,有机物质和能量联系着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

5)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
的能力就越强。

6)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营养链进行的。

3)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从太阳辐射开始。

流经生态系统的
总能量是太阳辐射总能量的万分之一。

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不可逆性、不断损失。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

生态系统
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3) 下一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
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消耗;②其次是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用于维持生命活动;③还有部分能量被散失为热能。

4)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营养链流动的。

5) 在能量金字塔最下端的是第一营养级,含能量最多。

最上端的是最后一个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6) 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
的能量就越多。

4)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
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利用效率最大化。

帮助人们科学规划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利用更加高效。

1)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进行
着从无机环境到有机体,又从有机体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和环境之间。

3)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循环性、平衡性。

6) 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

7) 碳在生物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有机物。

3.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主要以有机和无机形式存在。

4.大气中的CO2是生物群落中碳元素的主要来源,其进
入途径包括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5.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包括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和燃烧作用等。

6.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CO2)过多,导致地球温度升高。

缓解方法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碳汇等。

7.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两个基本的生态过程,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8.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类型包括化学信号、声音信号、
视觉信号和触觉信号等。

9.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进物种繁殖、协调生态关系、维持生态平衡等。

10.在农业生产中,信息传递可以帮助农民掌握天气变化、病虫害情况等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

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其自身结构和功能维持相对稳
定的能力。

其中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2.实验原理:通过设计和制作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中
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一个生态系统能否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
的相对稳定,是衡量这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非生物因素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2) 将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玻璃的广口瓶中,便于形成一个人工模拟的小型生态系统——小生态瓶。

3) 通过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其中动植物的生长和相互作用,就可以初步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进一步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

方法步骤:
1)设计制作小生态瓶的方法步骤,包括选择生产者的种类、数量,选择有捕食关系的消费者的种类、数量等。

2)制作小生态瓶,每天观察1次。

3)若发现小生态瓶中的生物已经死亡,就停止观察。

4) 小组交流。

实验结果与分析:
1)生物存活时间越长,说明该生态瓶越稳定,证明该生态瓶中物种组成及营养关系等较为平衡。

因为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2)生态瓶中动物等生物存活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来自
于生产者。

3)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二氧化碳来自于空气中的二氧
化碳。

4)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矿质营养可以来自于水体和动物的
粪便等的产物。

5)生态瓶中的物质是循环利用的,但是能量需要不断从
外界环境补充,因此需要把生态瓶放置在充足的光照和温度适宜的地方。

注意事项:
1)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原因是方便观察生态系统中的
动植物的生长和相互作用。

2)生态瓶要放在充足的光照和温度适宜的地方,原因是
植物需要光合作用和适宜的温度才能正常生长,动物也需要适宜的温度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

3)生态瓶要密闭。

原因是生态瓶中的生物需要氧气呼吸,同时也需要保持水分,因此需要密闭。

4) 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平衡关系,比例要适当。

并且不能过于密集,必须能够进行自然繁殖,能使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5) 生态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适当比例,要留出一定的空间,储备一定量的空气,目的是维持生物的呼吸和新陈代谢。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会导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问题。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

3(1)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

3)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物种保护和生态系统保护两大类。

生态系统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方式。

4)我们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过度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5)今天,可持续发展观念已是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

它的含义是“在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未来世代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的发展。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填空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外界水环境内环境/细胞外液
2、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3(1)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
2)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淋巴
4、含有较多蛋白质的是血浆。

5、盐是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6、稳态的调节因素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

7、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摩尔浓度、蛋
白质和无机盐如Na+和Cl-等。

8、HCO3-和HPO42-的作用时间为7.35-7.45.
9、内部环境的稳定性很重要。

10、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是内部环境的三个组成部分。

11、神经、体液和免疫系统在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2、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内部环境的稳定性,否则会发生紊乱。

13、反射是一种自动的生理过程,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系统、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轴突和树突。

15、神经元通过电信号进行通信,但也可以通过化学信号进行通信。

16、神经元的电荷状态可以是外正内负或外负内正。

17、神经元可以处于未兴奋或兴奋状态。

18、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是神经元之间通信的关键部分。

19、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高尔基体是细胞内的一个重要器官,可以分泌物质。

20、脊髓和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小脑和脑干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21、S是一种神经递质。

22、大脑、小脑和脑干在不同方面都起着不同的作用。

23、促胰液素是一种激素,可以促进胰液的分泌。

24、正常血糖水平为0.8-1.2g/L。

25、食物中的糖类、肝糖原、脂肪等非糖物质以及CO2
和H2O的分解可以提供能量。

肝糖原和肌糖原、脂肪等非糖
物质的分解可以升高血糖。

26、胰岛素可以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升高血糖。

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

27、反馈调节可以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28、寒冷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释放,从而提高代谢率。

反馈调节可以维持甲状腺激素的稳定性。

29、微量高效激素可以通过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来调节生理过程。

30、激素和CO2可以通过体液传输来传递信息。

神经调
节和体液调节在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和作用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

31、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吞噬细胞和炎症反应是身体的防御机制。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来传递信息。

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都是重要的防御机制。

3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淋巴B细胞和淋巴T细胞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

33、免疫系统可以产生对同一过敏原的免疫。

34、过敏反应的特点包括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过敏反应存在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5、身体的防御机制包括防卫、监控和清除。

36、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免疫系统功能瘫痪的疾病。

HIV可以破坏淋巴
T细胞,使免疫系统无法抵抗病原体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

HIV可以通过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