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语文真题全解全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语文真题全解全析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头脑风暴是一种集体幻觉吗?
岑嵘
①单位里最近开展了一次“头脑风暴”,探讨赚钱的新方法。

风暴刮得相当成功,大家一改沉默,你一言我一语,灵感大迸发。

虽然我最后记不得究竟想出了什么好的点子,但这场头脑风暴让大家都很愉悦。

②那么头脑风暴有用吗?
③我们今天所谓的“头脑风暴”指的是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产生出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

它是由美国创造学家阿历克斯·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的。

不过大家有所不知,“头脑风暴”一词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专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

④在很多研究者看来,头脑风暴虽然说不上是精神病发病,但效用恐怕很有限。

⑤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头脑风暴呢?头脑风暴的好处在于,很多人在讨论之后,会把别人的意见误认为是自己的意见。

如果问题难以处理,每个人都能看出其他人也同样认为这个问题难以解决(不是自己傻,而是问题太难)。

这就使得人人都感觉很好。

⑥在《红楼梦》第十回中,秦可卿病倒了,尤氏说:“现今咱们家走的这群大夫,哪里要得?一个个都是听着人的口气儿,人怎么说,他也添几句文话儿说一遍;可倒殷勤得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儿,吃了也不见效。

”一群庸医给秦可卿看病,大家头脑风暴一下,集体商量弄了个方子,成功地把秦可卿折腾个半死。

因此,头脑风暴最大的好处就在这里:即便这件事最后办砸了,但这可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谁都不必为此担责任。

⑦那大家思维碰撞总有点用吧?研究者也不这么看。

他们认为头脑风暴是一种花时间却不太有效的方式,因为通常人们独自思考比在群体中思考能想到更多的点子。

一项对22个群体的研究发现,其中18个群体中的人在群体中生产力不高,而且群体越大生产力下降得越多。

心理学家称之为“群体生产力的错觉”。

有许多人太依赖于他人的努力,想获得免费意见。

然而让人吃惊的是,即便如此,人们仍然倾向于高看群体讨论的重要性。

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群体头脑风暴比个人的思考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⑧米开朗琪罗把所有的助手都赶走,锁上了西斯廷礼拜堂的门,独自创作出了壁画《创世纪》;巴尔扎克爱将自己锁在小黑屋中创作,将百叶窗拉牢实,郑重地点燃蜡烛闭门不出,在浑浊的光线中天昏地暗地写出皇皇巨著。

如果他们喜欢的是拉上一大群人,大家拍脑袋想点子出主意,那么这些旷世作品我们恐怕
永远也见不到了。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今天所谓的“头脑风暴”是由阿历克斯·奥斯本首次提出。

B.“头脑风暴”一词是最早的精神病理学用语,专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

C.头脑风暴的效用恐怕很有限是个别研究者的看法。

D.研究者们认为头脑风暴是一种花时间且无效的方式。

2.下列关于选文内容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用疑问句作标题起到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第①段写作者身边发生的“头脑风暴”,提出了头脑风暴可以让大家都很愉悦的中心论点。

C.第⑥段举《红楼梦》一群庸医给秦可卿看病的例子,论证了头脑风暴最大的好处是:即便把事办砸了,但因为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谁都不必为此担责。

D.第⑧段举“巴尔扎克爱将自己锁在小黑屋中创作”的例子,论证了独自思考比一大群人在一起拍脑袋想点子出主意更好。

3.在作者看来,许多人喜欢头脑风暴的原因有哪些?仔细阅读⑤⑥段,概括作答。

(4分)
4.文章最末一句“那么这些旷世作品我们恐怕永远也见不到了”中的“恐怕”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答案】1.A 2.B
3.①人人都感觉很好。

②即便最后事情办砸了,但这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谁都不必为此担责任。

4.不能去掉。

“恐怕”表推测的意思,表示可能见不到这些旷世作品,去掉后就表绝对的意思了。

【解析】1.A项对选文内容的解说正确。

B项“最早的精神病理学用语”错。

原文是“‘头脑风暴’一词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而不是“最早的精神病理学用语”。

注意两句的差别。

C项“是个别研究者的看法”错,应该是“很多”研究者的看法。

D项太绝对,应该是“不太有效”。

2.B项关于选文内容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

“头脑风暴可以让大家都很愉悦”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本文是说明文。

3.如许多人喜欢头脑风暴的原因可提取第5段“这就使得人人都感觉很好”,第6段末“即便这件事最后办砸了,但这可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谁都不必为此担责任”等句分析,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4.“恐怕”本义:表示估计、推测之意,相当于大概、也许。

语境义:表示可能见不到这些旷世作品,去掉后表意绝对,与事实不符。

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副词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解题时,从使用的恰当以及删除后的不准确,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词语的重要性。

二、古诗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古文选段,完成小题。

(每题3分,共12分)
广既从大将军青(卫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

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

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汉武帝)诫,以为李广老,数奇(运气不好),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

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赵食其)合军出东道。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合并)
B.东道少.回远(稍稍)
C.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暗中)
D.固.自辞于大将军(固然)
6.下列对文中第一处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B.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C.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D.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7.下列对“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广没有向大将军告辞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

B.李广没有向大将军道谢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

C.李广没有向大将军告辞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来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门。

D.李广没有向大将军道谢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来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门。

8.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将军卫青、右将军赵食其、前将军李广都是此次与匈奴作战的汉朝将领。

B.李广二十来岁就开始与匈奴作战,所以特别想当先锋,率先战死在单于面前。

C.汉武帝、大将军卫青及右将军赵食其都认为李广年龄大,不适合与单于正面作战。

D.李广是一个不听将令的人,他最终没有和右将军赵食其合军。

【答案】5.D 6.C 7.A 8.A
【解析】5.D项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固自辞于大将军”中的“固”:坚决。

6.C项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

句子大意为:这时正好公孙敖刚刚丢失了侯爵,以中将军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卫青也想让公孙敖和他一起直扑单于(好给他个重新封侯的机会),所以他要调走李广。

注意要把相关的几件事情之间划开。

1.“主——谓”句,在谓语后断句;
例:①夫战,勇气也。

②臣等不肖,请辞去。

③王之蔽甚矣。

2.“谓——宾”句,在宾语后断句;例: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②我见相如,必辱之!③琛在秦州,多无政绩。

3.“谓——补”句,在补语后断句;例: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②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③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4. “谓—宾—补”句,在补语后断句。

例:①拜夫人于堂上。

②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补语前面省略了“于”)③(赵王)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时间、地点”往往后置成为补语)
(三)根据文言虚词断句标点。

1.句首语气助词“夫、盖、今夫、若夫”等,这些词往往在一句话的开头表示发议论,后边不加标点;如在一段古文中,这些词的前面要断句;
2.句末语气助词“者、哉、乎、耶(邪)、欤”等,其后要断句,应可酌情使用标点符号。

其中:
直陈语气:也、矣、焉、耳;停顿语气:者、也;疑问语气:乎、与、耶、焉、欤;反问语气:哉、乎、耶;感叹语气:哉、乎;祈使语气:也、矣、乎、来。

(四)根据对称、排比句式断句标点。

古文讲究凝练和语势,常用对称、排比句式。

这类句子要根据对称、排比的关系和字数断句;在对称、排比句间用逗号或分号,最末用句号。

例: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贾谊《过秦论》)
(五)根据句法关系断句标点。

古文中的句法,往往有一定的特征。

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加以总结,能够增加明晰度。

如判断句:用“……者……也”式;
被动句:用“……见……于……”;“为……所……”式;(例: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世子申生为骊姬所谮。

)疑问句:用“奈……何”,“何为”式。

(例:妪子何为见杀?)
复句:“遂”、“于是”、“至于”表顺承关系;
“故”、“是以”、“而”、“因”表因果关系;
“然”“顾”表示转折关系。

一般在关联句之间用逗号或分号,关联句末用句号。

(是问句则用问号)古诗词阅读题备考对策
审题是必须要抓好的,但怎样审题才是有效的,就是要从原文出发,首先要明确诗词中的意象,要明
7.“谢”:告辞;“就部”:回到自己军部。

B项“谢”翻译错。

C项“就部”翻译错。

D项“谢”“就部”都翻译错。

8.A项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

B项“不是战死在单于面前”而是与单于拼死一战。

C项无中生有,认为李广年纪大的是汉武帝。

D项不符文意,文中只提到李广“意甚怒”,并未说不听将令,而且李广领军与赵食其合军出东道。

译文:
李广跟随卫青讨伐匈奴,达到塞北后,卫青抓到俘虏,得知了单于住在什么地方,于是卫青就准备自己率领精锐部队直扑单于,却命李广带领所部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并,从东路出击配合。

东路有些绕远,而卫青的主力部队所走的中路水草少,势必因不便屯扎而加速行军。

于是李广请求说:“我是前将军,现在您却让我并入东路;我从二十来岁就开始与匈奴作战,今天才能正面与匈奴单于交锋,我愿意做先锋,与单于拼死一战。

”可是在出发之前,卫青受汉武帝私下叮嘱,说李广年岁已大,而且运气不好,不要让他和单于对阵,否则恐怕就实现不了我们的愿望了。

这时正好公孙敖刚刚丢失了侯爵,以中将军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卫青也想让公孙敖和他一起直扑单于,好给他个重新封侯的机会,所以他要调走李广。

李广当时也清楚这些情况,但他还是一再向卫青请求。

卫青不听,直接让长史把命令封好送到李广的军部,说:“马上按照命令到右将军军部报到!”李广也没向卫青告辞就出来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率领部队与赵食其的右路军合并东进。

9.将下列课内文言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6分)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答案】(1)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思考)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2)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3)确实应该广开言路,来扩大皇上听闻(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解析】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1)“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无法有收获。

(2)“固”:顽固。

“彻”:改变。

(3)“诚”:确实。

“宜”:应该。

“光”发扬光大。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4分)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2分)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1)拟人修辞手法;把“草树”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斗”艳,写出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了“杨花榆荚”人一般的情感。

(2)①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②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者惜春之情)。

(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这四句诗都运用拟人修辞手法,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诗人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

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

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堪称平中翻新,颇富奇趣。

(2)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

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

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

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

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表达了惜春、赞春的思想感情。

1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8分)
(1)__________,无人送酒来。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3)萧关逢候骑,_____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
(4)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

(李商隐《贾生》)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6)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

(李白《送友人》)
(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8)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_________?”(《曹刿论战》)
【答案】(1)强欲登高去(2)落红不是无情物(3)都护在燕然(4)不问苍生问鬼神(5)也无风雨也无晴(6)落日故人情(7)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8)又何间焉
1. 明确重点考查语句
(1)名句名篇的考查仍以课本上的名句名篇为主,兼考课外知名度高的名句或名篇。

所考的项目,朝代上侧重于先秦和唐宋,文体上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内容上侧重于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性。

(2)明确复习范围,增强识记的目的性。

考纲规定、必背篇目为复习记忆重点。

最重要的是唐宋近体诗中的“名句名篇”和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名句名篇”。

2. 学会审题
(1)根据提示内容,明确诗篇、作者和上下文。

(2)注意事项
a. 注意生僻难写的字。

很多同学虽然能背诵名词名篇,但当时会背的东西不一定会写,考试时间可能因为不会写其中的难写或易错的字而丢了分。

因此复习时一定要勤于动笔,在纸上用笔默写。

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句中的“澹”、“竦”极易误写。

b. 注意同音异义词。

名句名篇中有很多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这是命题人最喜欢下圈套的考点。

复习时要特备注意,做到不仅知其音,还要知其意。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句中的“涯”易误写成“崖”。

c. 注意意义近(具体语境都讲得通)形异词。

意思相近或相同而行字形截然不同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种词极有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的“失分点”之一,复习时应高度重视。

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句中“尽”易误写成与之意义相近的“进”。

3. 积累要点
反复诵读,勤于书写。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对于学生学习诗词来说,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句章,理解文意。

反过来要“见义知句”。

要将“眼到、口到、笔到、心到”这一过程同时进行,贯穿始终。

二.能够正确答出理解性默写
1. 常考情境分类
总的来说,理解性默写是在识记基础上的升级,要把握作者写作背景、写作情感、诗文含义以及艺术特色。

即选句内容一般隶属于下面四种情况:
a. 揭示人类社会及事物发展规律的句子(即富有哲理性的句子);
b. 抒发爱国情怀、崇高理想、坚强意志、广阔胸怀的句子;
c. 描写优美意境的名句;
d. 反映以德治国、传统美德、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名句。

2. 审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布朗太太的房子
王若冰
春天开始的时候,我再次登门拜访布朗太太。

布朗太太来开门时,精神明显比前两次差了不少,但稀疏而发白的头发却打理得很整齐。

她还是礼貌地请我进门,将我让到沙发上,不过她开门见山地对我说:年轻人,我还是无法改变我的想法,房子我不能卖给你。

抱歉。

我这一次并没有急着回答她,而是看着布朗太太说:布朗太太,您知道您的这套房子已经50年了,一套50年的木房子,按照现在这个区域的价格,只值50万澳元,可是我上一次已经给到您150万澳元,您还是不同意。

布朗太太,您今年多大岁数了?
我直视着她,内心有一股无名之火在往上蹿。

但是我还是尽力地往下压了压。

谁知,布朗太太却似乎
一点也不急。

她很淡然地在沙发上坐下,看着我说:我今年已经85岁了。

我明白你的意思,有了这150万澳元,我的余生会过得很轻松。

但是,我还是那句话,房子,我是不会卖的!请回去吧!
布朗太太的话再次深深地激怒了我。

可是,我知道,面对这样一个固执的老人,我除了忍耐,别无选择。

去年初,我在这个区域看上了包括布朗太太家在内的6套老房子,这虽然是个老区,但是位置很好,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

其他的家庭都很痛快地答应并把房子卖给了我。

因为每家我几乎都是双倍或者三倍的价格买下的,因此每户人家都非常高兴地拿着钱去买新房子了。

但是,当我来到布朗太太家时,却在这里卡住了。

尽管我说尽了好话,布朗太太也不松口,让她出价,她也根本不理会,只对我说:年轻人,我不会把房子卖给你!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这一次,我是抱着必胜的信心来的。

我知道布朗太太无儿无女,布朗先生已经过世多年,她一个人在这世界上孤独度日,生活得并不富裕。

况且布朗太太的房子在中间,我一旦改变了计划,损失将难以估算。

就因为布朗太太不同意,我在这里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难以进行,如今都快一年了,还毫无进展,我这一次要是再不成功,后果连我自己都难以想象。

布朗太太,我知道您对这座房子有感情,毕竟住了这么多年,留有许多美好的记忆。

您的心情我都能理解。

不过,这房子毕竟已经50多年了,其他的几户都已经搬走了,您看看现在您的周围已经夷为平地。

您一个人在这里不寂寞吗?我可以出价300万澳元,这是我最后的底线,如果您同意,我们现在就可以签订合同。

我甚至还可以帮您找到一套合适的房子,帮您搬家。

我保证您会满意的!
我极力地想说服布朗太太。

但是,布朗太太似乎一点不为所动,她扭过头,望向窗外,顺着她的目光望过去,那是一个大大的葡萄架,上边已经长满了绿油油的叶子。

布朗太太的目光在葡萄架上游移了一会,转过头对我说:年轻人,我知道这些。

我都看到了,几户老邻居都搬走了。

我的周围已经变成了一片平地,没有一点烟火气息了。

但是,我要告诉你,我一点也不孤单,相反我比以前更加充实与满足了,是发自内心的满足。

我不知道我的人生还有多少时间,但是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不会离开这套房子的。

她说得异常坚决,然后又把目光落在窗外的葡萄架上,久久不肯离开。

显然,这一次我又失败而归。

因为再也不能等待下去,我放弃了布朗太太的房子,只能改变了建筑计划,决定绕过布朗太太的家,分成两部分来建筑。

可是,施工还没有开始,就传来了布朗太太过世的消息。

布朗太太的代理律师给我打电话,让我去一趟。

再次走到布朗太太的家,一种发自内心的凄凉感不由得升起。

律师掏出一封信递给我。

信是布朗太太写的,在信中,布朗太太说,她不把房子卖给我,与价格根本没有关系,因为这套房子是她的丈夫亲自盖起来的,她的丈夫布朗先生的骨灰就葬在后院的葡萄架下,这些年,她觉得丈夫一直在身边陪着自己,她
已经习惯了每天坐在葡萄架下与丈夫对话的日子。

布朗太太还说,她死后愿意把房子赠给我,只希望我能保留后院的葡萄架,并把她的骨灰也一起葬在那里,她就心满意足了。

我读完后,内心长久无法平静。

我依然按照后来的计划施工,保留了布朗太太完整的家,并且将布朗先生与布朗太太的爱情写出来,将房子免费开放给人们参观。

每天,葡萄架下都会有一些伴侣拿着鲜花来祭奠!
我总在没事的时候,走进后院的葡萄架,心里默默地说:布朗先生,布朗太太,愿你们安好!
(选自《2018小小说选粹》)
12.下面关于小说内容与手法的解说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布朗太太是一个固执而愚蠢的人,“我”给她天价赔偿,她不为所动,在死后,却把房子送给了“我”。

B.“我”没花一分钱就得到布朗太太的房子,“我”很高兴,于是“我”总拿着鲜花来祭奠布朗夫妇。

C.就算布朗太太不同意卖房给“我”,“我”也没多大损失。

因此,布朗太太把房子送给“我”,“我”就将房子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D.这篇小说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13.“我”读完布朗太太的信后,为什么“内心长久无法平静”?(4分)
14.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具体分析。

(4分)
15.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可以去掉,你是否认同?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4分)
【答案】12.D
13.①被“布朗太太”默默地捍卫,坚守自己的爱情感动或被“布朗太太”“情胜于利”(感情比金钱更重要)的价值观感动。

②因为自己对“布朗太太”的误解而感到的愧疚之情。

14.①追逐利益的人。

为了追逐更大利益,几乎都是双倍或者三倍的价格买下了另外五家的房屋。

不惜天价收购“布朗太太”的房屋。

②有眼界的生意人。

“布朗太太”他们这个区域是个老区,但是位置很好,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

看上了包括布朗太太家在内的六套老房子。

③有耐心有教养的人。

多次去说服“布朗太太”卖房,都被拒绝,心里有怒火,但一直克制情绪,保持绅士风度。

④有爱心和良知的人。

知道“布朗太太”不卖房的原因而感动,让房屋完整保存下来,还写了他们夫妇的爱情故事,让大家来参观布朗太太的房屋。

15.认同。

文章情节在倒数第二段已经很完整,主题已经很清楚地表现出来。

去掉最后一段不会影响文章内容。

不认同。

有了文章最后一段更能突出“我”的形象。

“我”因误会“布朗太太”而内疚,“我”被“布朗太太”捍卫、坚守爱情的事迹感动,因此常去看看房屋,更能体现出“我”是一个有良知的生意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