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院系:09理工专业:建筑工程技术班级:五班姓名:徐东旭在宋代文学史上,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诗文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他作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

他的作品展现了可供人们感知、思索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表达了他深邃精微的人生体验和思考。

他几起几落的生活波折和他过人的睿智使他对人生的思考获得新的视角和高度。

他是在宋型文化滋养下产生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与全才,在他的身上典型地体现着宋型文化的精神。

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可以说苏轼在文学史上取得的成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坛的“盟主”
苏轼登上了唐宋古文艺术的高峰,文名之盛在两宋可谓独一无二,宋孝宗为其文集作序曰:“一寓之于文,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

朕万几余暇,细绎诗书,他人之文或得或失,多所取舍,至于轼所著,读之终日,每每忘倦,常臵左右,以为矜式,信可谓一代文章之宗也与。

”(《御制文集序》)在他手上,北宋古文运动推上高潮,并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散文风格,并使之成为宋一代散文成熟而稳定的主导风格。

他的散文既有宋文的共同特色,也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他学贯百家,广备众体,雄视百代,自
作一家,涵纳儒、释、道诸家精华,将事、理、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姿态横生,机变灵活,挥洒如意。

苏轼的散文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艺术风貌,其风格随文而异,倾吐自如,具有雄放恣肆、隽逸洒脱的鲜明特色,创造出了以极平淡而自然的语言,抒写出极深刻的哲思、极真挚的情感而又极富生命力的散文新境界。

他挖掘了古文文体的巨大潜力,又显示了古文艺术的广阔前景,幽美、澄澈的景色与轻松愉悦的心情构成开阔明朗的艺术境界,而那种渺茫、虚幻的感觉,又为后文的人生哲思作铺垫,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

同时,这篇赋摆脱了汉赋句法的板滞,也一洗齐梁赋作的绮靡,句式骈散相间,既有传统赋体的讲究辞采,又融入了散文的灵活自然,更具有诗的情韵意境、情景兼备、哲思深邃、空灵奇幻、极富艺术魅力,成为宋代文赋的绝调。

宋文至此而定型,中国古典散文的艺术传统至此而确立
二、苏轼在宋代诗坛的地位和影响
苏轼诗名与文名相仿佛,所谓“士大夫不能诵坡诗者,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即可见其享誉之高。

苏轼所以能在诗史上卓然成为一代大家,就在于他以彪炳当世的大量创作,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

苏轼在早年即感受到社会上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发出过“但恐城市欢,不知田野怆”(《许州西湖》)的感慨。

后来辗转播迁,目睹人民困苦,写了不少“悲歌为黎元”的诗篇。

如在凤翔时写的《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描写朝廷摊派苛重徭
役,给百姓造成的负担。

通判杭州时的《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对百姓为糊口奔走贩盐而身陷囹圄,表示深切的同情。

在黄州写的《五禽言》、《鱼蛮子》,借渡河农夫和渔民的一家,控诉了地租剥削的残酷性。

这些诗篇都写得情真言挚、朴实无华,有的还以具体描述,留下了人民悲惨遭遇的真切剪影。

苏轼的政治讽刺诗,如《李氏园》、《荔枝叹》,都能通过具体事件的描绘,揭露封建统治者为满足个人贪欲享受而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

有些政治讽刺诗,其真诚同情人民的思想同不满新法的情绪错综交织,如《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
三、苏轼在宋代词坛上的地位和影响
在北宋词坛上,苏轼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

从今存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前人有“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之评(《艺概》)。

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

苏轼在词中,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

如…沁园春‟“孤馆灯青”写青年时代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写贬谪后孤高自赏,不肯随人俯仰的情绪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

苏词在笔力和体制上有所创变。

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
来写词,使词作仿佛“挟海上风涛之气”(《花草蒙拾》),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

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满庭芳‟);“三十三年,今谁存者”,格力挺拔,语句遒劲。

元朝词人以诗文句法入词,始于苏轼。

苏轼把陶渊明《归去来辞》改写成…哨遍‟,将韩愈《听颖师琴诗》,括成…水调歌头‟,在词体上也堪称创制。

在我国词史上,苏轼是位开宗立派的人物,就其词在词史上的地位而言,甚至比他的诗歌、散文在诗歌史、散文史上的地位更加突出。

苏轼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展到词的领域,为词的发展开拓出全新的世界,词在他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和提高,他对宋词的贡献是全方位的。

首先,在观念上,破除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见解,把词与诗相提并论,认为二者是具有同等功用的文体,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和艺术价值。

其次,在内容上,进一步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凡是诗能表现的内容,他几乎都用词表现了出来,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开拓了词的意境。

再次,在风格上,于柔媚婉约之外,另创恢宏雄迈的豪放词风,这在两宋词史上是一次重大转变,为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派开了先路。

最后,在形式上,无论是词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还是语言、言律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增强了词这一新诗体的表现功能,
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新风貌。

他的这些贡献对词这一文学样式旧有模式的突破与创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了后世词坛,在词坛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四、书画及学术著作:苏轼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

他于书法遍览晋唐诸家,转益多师,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传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等。

他自称“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次韵子由论书》),在诗文题跋中,有不少谈书法的文字。

苏轼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

他善画竹石,学文同而又自具风格,故有“东坡虽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次韵子由题憩寂图后》)之句。

苏轼画真迹,见于文献记载者不及十帧,传世更少,今仅存《古木怪石图》等。

苏轼在学术上的著作有《易传》、《书传》等。

《东坡易传》是续苏洵未成之作。

苏轼论《易》大体“近于王弼。

而弼之说惟畅玄风,轼之说多切人事”;其文辞博辨,“足以达难显之情,而深得曲譬之旨”(《四库全书总目》)。

五、作品版本及注本:
苏轼诗文集合刻本有明成化程宗《东坡七集》本。

此七集为:《东坡集》、《东坡后集》、《东坡续集》、《奏议集》、《内制集》、《外制集》、
《应诏集》;包括附录的《年谱》,共112卷。

有清末端方校印本、《四部备要》铅印本。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材。

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地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错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

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

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

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

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

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

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