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文言词汇的意思和用法,特殊句式。
2、屈原的人格精神的理解。
3、本文传评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教授法、串讲法、启发式、练习法。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传评结合的人物传记,是“太史公别调”。
叙事部分文字还比较简单,议论部分就比较艰深了,而且还有些历来存有疑义的地方,所以句句疏通和掌握就很重要。
1班可以稍微快些,重点难句要求笔头翻译。
2班则要慢些,其中练习尽量安排在课内,促其自觉完成,实现有效学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回顾已知的屈原。
2、研读1—3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回顾已知的屈原。
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屈原。
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
高二时我们学习过《离骚》节选,可以温习其中的名句。
如:日月忽其不淹兮,
二、研读1—3段。
1、学生朗读1—3段,梳理三段的内容。
2、把握第1段内容。
这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
“王甚任之”的原因:
(1)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
(2)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
这是屈原的见任。
3、把握第2段内容。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
而最隐晦的原因却是屈原的功高震主,怀王的嫉妒和昏聩。
这是屈原的见疏。
见疏的理由很简单,简单到让人难以相信。
4、重点研读第3段。
这一段难度最大;最集中地揭示了屈原的崇高品格;又是历来评价《离骚》的最重要文字(按:原是淮南王刘安所作《离骚经传》中语,太史公采入《屈传》内,原作已佚)。
(2)疏通文意和难句。
①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翻译。
②“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
这句提出屈原作《离骚》的缘由之一:“穷”,处境困窘,走投无路,屈原之穷——“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由“穷”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写“怨”,屈原之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劳苦倦极”,与下句“疾痛惨怛”四字对举,“极”,应解作“困惫”。
③“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
这句承“上称(称道)帝喾”等句,进一步说明《离骚》的内容。
“明”是“阐明”。
“道德”,在这里不但指个人品格,还指政治上举贤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义,见《礼记?王制》)。
“条贯”,条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进一步推演,可用来指因果关系。
整个这句可以译为:“(作者)阐明了‘举贤授能’的道德的崇高伟大,国家治乱的因果关系,(所要说明的道理)无不完全揭示了出来。
”“见”,通“现”,表现,表达。
④“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
这句是总说《离骚》写作特征,下面“其称文”数句是这句的具体解说。
课本注释解释“约”为“简约”,“微”为“含蓄”,似欠妥帖。
因为《离骚》的文辞并不简约,相反,它在反复申说;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
按这两句是同义反复,意为“它的文辞迂典深微”。
“约”的本义是“缠束”,可引申为“迂曲”,“微”的义项之一是“深微”。
整个这句话应译为:“它的文辞迂曲深微,它所表达的志趣是高洁的,所表达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
⑤“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速而见义远。
”
这两句互文见义,承接“文约辞微”加以申说。
课本已有注释,要补充说一说的是,这两句是说明《离骚》的“引类譬喻”这一表现手法,如用“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驾凤,以托君子,飘风去霓,以为小人”(王逸语),等等。
⑥“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
这两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
论屈原的伟大人格。
“称物芳”,具体指屈原修养品格,坚持节操,多用兰惠费桂等芳香草木来说明自己的爱好。
这两句可译为:“由于他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谗谄小人所容。
”
⑦“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自疏’以下五句,表达的意思重复,而且句式、节奏不很协调。
据前人考证,可能有“异文窜入”,加上词语解释,说法甚多,是全段的难点。
因此,我们只要借助注释,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译得很顺畅。
屈原列传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译文: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真是一个洁白干净出污泥而不染的人。
我们推论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3)理清本段的思路。
(见前)
(4)反复诵读,读出咏叹的意味。
三、布置作业。
1、熟读文段。
2、翻译重点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诵读第三段,提问词语的意思。
2、学习4—10段,了解楚国的历史。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诵读第三段,提问词语的意思。
1、集体或个人反复诵读第三段。
2、提问一些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1)心害其能 (2)属草稿未定 (3)平伐其功
(4)离骚 (5)靡不毕见 (6)其指极大
(7)蝉蜕于浊秽 (8)世之滋垢
二、学习4—10段,了解楚国的历史。
1、师生共同阅读4—10段,强调重点词语,学生表述事件,了解概括作者写到的楚国的历史。
屈原被绌,张仪行骗
怀王被惑,纵仪归秦
诸侯击楚,楚兵大败
怀王赴秦,客死异乡
屈原被放,心系怀王
子兰使奸,屈原被迁
2、重点翻译8、9小节
3、探讨,为什么历叙楚国的历史?
写屈原处江湖之远,依然心忧祖国。
虽然怀王“终不悟”,但屈原的“存君兴国”之志从未泯灭。
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屈原却无论是否在其位都要谋其政。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屈原则是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
“位卑未敢忘忧国”,屈原的爱国之心既不会因个人的荣辱而动摇,也不会随楚国的治乱而改变。
对祖国的一片忠心是屈原傲骨的内在精髓。
这样写就突出了屈原的精神和品质。
4、这两段的脉络:
这两段紧承怀王三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远接评介《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二语,并把议论推进一层,’指明“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的原因,就在“其所谓忠者不忠,贤者不贤”。
这个见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个人的体验在内,寄托着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幽愤,特别值得注意。
从这两段本身的脉络来看,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
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人君“不知人之祸”。
两相结合,在文笔上就显出往复回环的特点。
5、反复诵读8、9两段。
感受屈原的精神和司马迁的寄托。
三、布置作业。
1、翻译重点句子。
2、记忆重点词义。
3、背诵第三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最后两段。
2、总结屈原精神和本文写法特色。
3、整理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研读最后两段。
1、朗读翻译最后两段文字,强调重点词语。
2、概括文段的意思
江畔答问,绝望自沉
文泽后世,德威众杰
3、理解记叙屈原与渔父对话的作用。
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显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品格操守、政治取向,作者把二者放在一起,形成了比照。
屈原被放,“行吟泽畔”。
他在吟什么?屈原仍在“吟”其志,他是为了其“志”而“颜色憔悴”到如此“枯槁”之状,颓废的外表之中仍透露着一种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渔父明知故问其见放之因,屈原答:“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既是对不合理遭遇的解释,也是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
可见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渔父建议屈原“与世推移”,没有必要“怀瑾握瑜”,屈原则用形象化的比喻(“弹冠”与“振衣”)表明自己誓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一句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可见屈原的矢志不移,宁弃生求死,不坠青云之志。
死亡已经成为屈原标举清高解脱愁苦的唯一手段。
综上所述,屈原形象就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这个“道”就是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国和人民,就是人格的神圣与精神的绝对纯净。
二、总结屈原精神和本文写法特色。
1、学生总结屈原精神。
2、探讨本文写法特色。
“传评结合”的写法。
这篇史传与我们以前学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人物传记有些不同。
前面几篇是“寓论断于叙事”,情节曲折、戏剧性强、人物性格鲜明。
而本文则“以议论行叙事”,没有离奇完整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和人物的细致刻画,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一生,或边传边议,或传中寓评,所以有人称它是“太史公之变调”,亦即史传中的“变体”,其原因可能有四:
其一、先秦史籍皆不传屈原生平事迹,有关屈原的史料太少(可能与秦始皇焚书有关),单靠叙事不容易写出屈原光辉的一生。
其二、屈原史料虽少,但其作品犹在,通过作品感其精神是最好的办法,而将阅读所得见诸笔端就离不开“评议”。
其三、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所以“评”就显得尤其重要。
屈原列传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其四、“评议”利于表现屈原的性格。
如通过文首叙述屈原踌躇满志却遭忌恨这个简单的概括,屈原的个性品质、政治见解等只能给人以大概的印象,单凭此寥寥几笔无法使形象丰满,所以第三段用大量笔墨评议屈原为文的根由,从而展示了屈原在忠奸、公私、正邪斗争中的鲜明立场和敢于抨击黑暗的斗争精神。
司马迁还通过评“文”来展现屈原“方正”不屈的性格。
如此这般,屈原的形象就会更深入人心。
在历叙楚国败事之后,司马迁又评论楚国日衰的因由,这就是:忠奸不分,用人不智,从而证明,屈原本人牵系祖国安危,其浮其沉就意味着楚国之兴之衰,屈原的高大形象由此而现。
三、整理文言词汇和句式。
当堂整理,集体交流。
四、布置作业。
1、记忆词汇
2、背诵,准备默写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2
教学设想:
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课文比较难懂,选文较长,教学时在多读的基础上逐段疏通,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
专题目标:
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时间设定:3教时
第1教时
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
一、导入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屈原和贾谊的合传。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了《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朗读
1、注意读音
惨怛()温蠖()濯淖()啜其醨()()帝喾()皭然()汶汶()汨罗()屈匄()随属()唐眛()娴于辞令
()谗谄()举类迩滋垢()滓()商於()顷襄王令尹()咎()行吟泽畔()枯槁()三闾大夫()怀瑾握瑜()皓皓()郢()绌()从亲()不内()汶汶()
2、指名朗读
三、疏通1、2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楚之同姓——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争宠而心害其能——属草稿——众莫不知——平伐其功
2、提问交流
(楚之同姓——是楚王的同姓。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
明于治乱——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娴于辞令——擅长外交辞令。
王甚任之——任,信任。
争宠而心害其能——争得楚王的宠爱,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属草稿——属,编写。
众莫不知——莫,没有人。
平伐其功——伐,夸耀。
)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
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
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
”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
四、疏通第3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疾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忧愁幽思——离忧——疾痛惨怛——可谓穷矣——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故其称物芳——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提问交流
(疾王听之不聪——疾,痛心;不聪,听力不好。
谗谄之蔽明——谄媚的言语遮蔽了国君的明见。
邪曲之害公——邪恶的坏话危害了公正。
方正之不容——端方正直不被容纳。
忧愁幽思——忧愁深思。
离忧——“离”同“罹”,遭遇。
疾痛惨怛——病痛和内心悲伤。
可谓穷矣——穷,困厄。
以刺世事——刺,讽刺。
明道德之广崇——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
治乱之条贯——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
其文约——他的文章简约。
其辞微——语言含蓄。
其志洁——他的志趣高洁。
其行廉——他的行为端正。
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就其文字,虽然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
举类迩而见义远——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
故其称物芳——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
蝉蜕于浊秽——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
不获世之滋垢——不沾染尘世的污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出于污泥而不染。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的言语遮蔽了国君的明见,邪恶的坏话危害了公正,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
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
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
(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
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
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
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
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
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
五、疏通第4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既绌——从亲——患之——厚币委质事楚——楚诚能绝齐——仪与王约六里
2、提问交流
(既绌——既,已经;绌,罢官。
从亲——从,合纵;亲,友好。
患之——患,意动用法。
厚币委质事楚——厚,丰厚;币,礼物;委,呈献;质同“贽”,
见面礼;事,侍奉。
楚诚能绝齐——诚,假使;绝,断绝。
仪与王约六里——约,约定。
)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已(被)免官,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
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于一带六百里地方。
”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许割让的土地。
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是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
”楚国的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
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
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
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战。
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
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困难。
)
六、朗读全文。
第2教时
要点:继续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
一、疏通5、6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而当汉中地——又因厚币用事者——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顾反——不及
2、提问交流
(而当汉中地——当,抵得上。
又因厚币用事者——因,凭借;用事者,受信任的当权者。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编假话。
顾反——回国。
不及——没有追上。
)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
楚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情愿了。
”张仪听说了,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当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到楚国。
”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
怀王终于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
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楚国的大将唐眜。
)
二、疏通7、8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秦昭王与楚婚——稚子——奈何绝秦欢——因留怀王以求割地——赵不内——令尹——既咎子兰
2、提问交流
(秦昭王与楚婚——婚,通婚。
稚子——小儿子。
奈何绝秦欢——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因,就;留,扣留。
赵不因留内——内,同“纳”。
令尹——官名,类似于宰相。
既咎子兰——咎,归罪。
)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
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
不如不去。
”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
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
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
怀王很生气,不答应。
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
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
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
楚国人全抱怨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未回来。
)
三、疏通9、10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既嫉之——系心怀王——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然终无可奈何——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亡国破家相随属——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不知忠臣之分——身客死于秦——怒而迁之
2、提问交流
(既嫉之——既痛恨他。
系心怀王——系心,关心。
冀幸君之一悟——冀幸,希望;一悟,醒悟。
俗之一改也——俗,风气。
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关心君王振兴国家;反复之,恢复楚国强壮。
然终无可奈何——无可奈何,无济于事。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卒,最后。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无论。
亡国破家相随属——属,接连。
累世而不见者——累世,几代几世。
其所谓忠者不忠——就是他们所认为的忠臣不忠
不知忠臣之分——分,职责本分。
身客死于秦——自身在外死在秦国。
怒而迁之——迁,放逐。
)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觉悟,楚国坏的风气能够改变。
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来,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
然而终于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后从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了。
做君王的无论愚昧的、
聪明的、贤良的,不贤良的,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做好国君,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但是亡国破家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治国的君主好几代都没见到过,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应尽的职责本分,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结果)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割削,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地方,自己远离故国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
这就是不识人的祸害了。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马上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出去。
)
四、疏通11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江滨——被发行吟泽畔——是以见放——不凝滞于物——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怀瑾握瑜——自令见放为——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皓皓之白——温蠖——《服鸟赋》
2、提问交流
(江滨——江边。
被发行吟泽畔——被发,披发;行吟泽畔,在河边一边走,一边吟诵。
是以见放——因此被流放。
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束。
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
怀瑾握瑜——比喻保持良好的操守。
自令见放为——令,让;为,语气词。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洁白;汶汶,污染。
皓皓之白——皓皓,洁白状。
温蠖——尘垢。
)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
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混浊却只有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