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的政治思想(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
的政治思想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是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苏联的十月革命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开初的共产党的领袖陈独秀并非一个完全的马克思主义,还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但是,李大钊是顺利实现了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向社会主义者的转变。
本章主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代表人物的共产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陈独秀的思想;李大钊的思想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辛亥革命的失败,宣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袁世凯复辟帝制阴谋的破产,说明在革命洪流面前,任何反动势力只能猖撅一时,而不能倒转历史车轮。
在新的形势下,一批激进革命民主主义者,试图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找到救国的新道路。
他们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以不能成功,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夭折,主要原因是国民精神没有得到解放和提高,对封建旧思想,旧道德的批判不彻底,没有树立起新思想新道德。
因此,他们提出和传统文化决裂,致力于对旧思想旧道德的猛烈批判和对新思想新道德的提倡,为民主共和制扫清道路,奠定基础。
这就是从1915年到1919年间发生的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阶级基础和思想根源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的结果,是先进人士继续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结果。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不是偶然的,是有其深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根源的。
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有所提高,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忙于
互相厮杀,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更为有利的机会。
当时发展最快的是纺织工业和面粉工业,从1914年至1920年,大约增长了三、四倍。
此外,火柴、造纸、针织、卷烟利革等工业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实行资产阶级政治,对外摆脱帝国主义压迫,对内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就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阶级基础。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思想根源,一方面是辛亥革命失败后先进人士继续坚持民主共和国的理想和民主主义思潮的继续发展,另一方面是受了欧洲文艺复兴和法国启蒙运动的启迪。
辛亥革命以后,在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的统治下,中国政局混乱不堪,乌烟瘴气,文化思想领域更是散发着封建的、买办的腐朽气味,甚至提倡尊孔复左。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革命派仍然坚持民主共和国的理想,为反抗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而继续进行斗争。
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也积极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
他们认为,要救中国,只有象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和法国的启蒙运动那样,在中国发动一次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打破封建思想对广大人民的束缚,扫除人民头脑中的封建愚味,批判封建专制的思想文化,才能真正实现民主政治。
上述经济、政治的变动反映到文化思想上,一场催促青春中国的诞生的新文运动开始了。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自1916年9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1月《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他在创刊号上发表的具有发刊词性质的文章《敬告青年》,提出了“人权”和“科学”的口号,吹响了新文化运动进军的号角。
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改革,实行“兼容并危”的方针,聘重学有专长的教师,在学术上开创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对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样,以《新青年》为阵地,以北京大学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新文化阵营,以民主和科学为指导思想的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竖起了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两面大旗,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其主容是:
1.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和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陈独秀指出:中国欲求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他十分崇尚西方的人权平等、民主自由。
根据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所发布的《人权宣言》,他认为民主有两层意思,一是就个人来说,要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实现自主自由的人格。
特别
强调,要把自主自由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即“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否认教权,求思想之解放,均产说兴,求经济的解放,女子参政,求女权之解放”。
二是就国家而言,就是推翻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这就是说,效法美、法等国,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原则,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行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
李大钊针对袁世凯的黑暗统治,也大声疾呼:“君与民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
(《民彝》创刊号)因此夕要使中国获得新生,就必须根绝专制制度。
他坚决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以极大的义愤表示了和专制制度势不两立的坚定立场。
2.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祟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
辛亥革命失败后,封建主义者在复古运动中不仅狂热鼓吹尊孔读经,而且还竭力宣扬鬼神迷信。
为了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启蒙思想家严肃地批判了鬼神迷信思想。
他们指尤其是李大钊强烈地喊出了真理之权威的呼声,号召人们崇拜真理,崇拜科学,而不应该崇拜孔子,崇拜偶像。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要救国救民,靠孔圣人、张天师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大兴科学与民主。
他们号召青年鼓起勇气,奋发毅力,剿灭这种野蛮的邪教和那些兴妖作悟胡说八道的妖魔。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还宣传社会进化,反对保守,力求进步。
陈独秀号召人们首先是青年人从消极、迷信、保守、退缩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建立积极进取、战斗的人生观。
李大钊也宣传积极进取和乐观主义的人生观,反对消极保守和落后的人生态度,并热情地歌颂了新生力量,相信新生力量一定能够战胜腐朽势力,还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旧学说之囹圄”,站在民主自由的最前列,“乘风破浪”,为“索我理想之中华”,为创造一个不断更新的青春的新国家而斗争。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
所谓“文学革命”,是指文学内容、文学形式这两个方面的根本变革。
文学内容的革新,实际上是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在文学的表现,这是文学革命的主导方面,也是引起文学形式改变的基本因素。
首先提倡白话文的是胡适。
他于1917年1月发表了《文学改良昌议》,首先提出了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代替仿古文学,从而揭开了这场斗争的序幕。
陈独秀于同年2月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学,并把文学革命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
他提出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
即: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真正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
鲁迅在1918年5月发表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泪控诉和无情鞭挞,树立了把文学革命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典
范,开拓了中国新文学的道路。
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青年》杂志创刊到五四运动是第一阶段,也称作启蒙运动,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是第二阶段,虽然继续保留了启蒙的性质,但其主流已发展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运动了。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斗争继续和发展,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
领导新文化运动的,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激进民主主义者。
尽管如此,但是它沉重打击了封建思想和一切传统观念,其深度和广度都大大超过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最深刻的反封建的文化思想革命。
1.新文化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整个封建主义意识形态,极大地解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不仅对以孔孟学说为中心的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各个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宗教、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进行了全面的扫荡,而且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批判比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更加深刻更加有力,立下了极大的功劳,承担了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在这方面没有完成既历史任务,这对于启发中民的思想就不能从老八股和老教条主义的束缚下面获得解放,中国就不会有自由独立的希望。
”。
所以,它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解放思想的启蒙运动。
2.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士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它
帮助人们从封建主义思想的侄桔下解脱出来,启发人们特别是知识青年重新思考问题,继续探索中国的出路,这就在思想上为五四运动、为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条件。
尤其是五四运动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使之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原来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在五四运动后的一段时间里,全国各地创办的进步报刊和进步社团,如同雨后春笋,脱颖而出,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新文化运动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刻变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3.新文化运动造就了一批革命领袖和人才。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后来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都是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中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由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知识分子演变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或文学家的,他们都为中国
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主要的。
它的世界观基本上还是资产阶级世界观,他们所设想的救国方案也仍然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因此,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还未能够超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还未能够把新文化运动和政治斗争、群众运动结合起来,还未能够把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和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结合起来,还未能够给人民指出争取解放的正确的道路。
此外,新文化运动的参加者还是用形式主义的方法来对待文化问题,既不能历史地对待祖国的文化遗产,也不能正确地分析外国的文化思想,往往全盘否定中国文化,全盘肯定外国文化,甚至有人主张中国全盘西化。
这些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第二节陈独秀的政治思想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号实庵,笔名顽石等、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一、反对封建专制与提倡科学和民主的思想
陈独秀是反对封建专制和迷信,提倡科学和民主思想的著名旗手。
科学和民主,是这一时期陈独秀政治思想的主题与主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加紧勾结。
中国政府对外进一步投靠帝国主义,对内进一步实行专制独裁。
与此相适应,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掀起了复古的恶浪,公开举起“信鬼神、尊孔教”的黑旗,把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主义的旧道德、旧文学捧为“国粹”。
面对复古派的猖獗活动,陈独秀挺身而出,以高昂的热情、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提倡“民主”和“科学”,对同顽固守旧的封建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
首先,追求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抨击封建纲常礼教和尊孔复古论调。
陈独秀追求民主政治的目光虽然仍停留在西方,但是他既不同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主张实行俄国、日本的君民共主和美国的君主立宪,也不同于孙中山主张实现美国式的所谓“民有民治民享”的“真民国”,而是主张直接向资产阶级革命最彻底的法国学习资产阶级民主学说。
他在1915年9月写的《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一文中,把法国人看成西方文明的发动者,把人权说、生物进化论和社会主义(指空想社会主义)看成近代文明的特征,并使人类社会发生根本变
化的主要标志。
在这三者之中,他最向往的是人权说,即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发布的《人权宣言》。
根据人权宣言,陈独秀认为民主有两层意思,一是就个人而言,要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
而脱离奴隶之羁绊,实现自主自由的人格,二是就国家而言,要推翻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即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原则建立美法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陈独秀从辛亥革命失败中认识到,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和封建伦理思想是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要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必须废除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辛亥革命虽然在政治上建立了共和立宪制度,但是在思想领域中却没有彻底扫荡封建纲常礼教而仍是封建儒家学说占据支配地位,由于共和立宪的思想基础十分脆弱,所以民主共和制度不能巩固。
基于这种认识,陈独秀和李大钊、鲁迅等人对封建礼教道德和尊孔复古论调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在《驳康有为改总统总理书》一文中深刻地指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尊孔之目的只是为了用孔子作为“专制复活之先声”,维护帝制而已。
他进一步指出:在共和制度的国家中,定孔教为国教,是极不调和的,因为中国传统的旧文化和旧思想与西方输入的新文化新思想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陈独秀还从现代经济生活和现代伦理关系上,论述了孔教是不适合现代经济生活的。
他在《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一文中说道:“现代生活,以经济为之命脉,而个人独立主义,乃为经济学生产之大则,其影响遂及于伦理学。
故现代伦理学上之个人人格独立,与经济学上之个人财产独立,互相证明,其所遂至不可动摇;而社会风纪,物质文明,因此大进。
中土儒者,以纲常立教,为人子为人妻者,既失个人独立之人格,复无个人独立之财产。
父兄畜其子弟,子弟养其父兄。
增记日:‘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
’此甚非个人独立之道也”。
他大声疾呼,要想“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其次,宣传科学,反对迷信与宗教。
陈独秀和其他的启蒙思想家认为,迷信与宗教,历来是剥削阶级愚弄人民、维护专制、扼杀人们创造精神的工具。
要求得人身自由、思想解放,就必须打破封建迷信,打破宗教崇拜,代之以科学。
陈独秀说,科学是使人类进化、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的必要手段和必经途径。
唯有科学能“决疑”,认识真理,使人民从愚昧、迷信、想象和专断中解放出来。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殷切希望人们重视科学、学习科学和从事科学。
他说:“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士不知科学,故袭阴阳家符瑞五行之说,惑世诬民,地气风水之谈,乞灵枯骨。
农不知科学,故无择种去虫之术。
…”。
他认为,破除迷信,只有依靠科学,“凡此无常识之思维,无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为科学”。
他勉励青年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指出:“宇宙间之事理无穷,科学领土内之膏腆待辟者,正自广阔。
青年勉乎哉。
”
为了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陈独秀等人对有害的鬼神迷信思想进行了有力的批判,陈独秀针对有鬼论提出了八个问题,一一指出其自相矛盾。
他说:“人若有鬼,一切生物皆应有鬼;而何以今之言鬼者,只见人鬼,不见犬马之鬼邪?”
总之,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最早最鲜明地提出了拥护“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他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一文中号召人们“要拥护那德(民主)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孔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科学)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他还进一步指出:“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黑暗。
”他还表示了自己为实现民主和科学而献身的决心,他说:“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
二、对马克思主义宇宙现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宣传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陈独秀和其他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充分认识到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对世界无产阶级事业满怀信心,开始抛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热烈地向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俄国,并迫切地期望以俄国为榜样来改造中国。
首先,对帝国主义本质有了新的认识。
陈独秀曾经十分崇拜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对英、美等帝国主义有过很大的幻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错误地把协约国战胜德国看成是“公理战胜强权”,吹捧美国总统威尔逊是“现在世界上的第一个好人”。
(《每周评论》发刊词)在经历了巴黎和会上中国惨痛失败之后,陈独秀终于看清了英、美等帝国主义的强盗本质。
1919年2月,他在《每周评论》第8号上发表《威大炮》和《公理何在?》两条随感录,把原来认为是“世界上的第一个好人”的威尔逊叫做“大炮”,把原来认为是“公理”的协约国看作是和德国一样的强权。
1919年5月,他在《两个和会都无用》一文中,明确揭露了巴黎和会是“分赃会议”的实质。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失败的教训,使陈独
秀终于认识到“现在还是强盗世界”,“公理战胜强权”只是一个骗局,从而抛弃了对帝国主义的幻想,走上了反对帝国主义的道路。
其次,向往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
陈独秀接受马克思主义,与李大钊相比,稍晚一些,也不够坚决。
开始他对十月革命不大信任,直到1919年上半年,才由怀疑、批评转变为肯定、赞扬。
表现在同年4月在《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一文中,把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当作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
1920年5月,他在关于《上海厚生纱厂沏湖南女工问题》的讨论中,明确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秘密。
同时,他在《劳动者的觉悟》一文中,进一步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的历史唯物主义。
他说:“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
”今后的社会应该是“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居于治人的地位”。
随后,他还发表了《谈政治》、《社会主义批判》、《讨论无政府主义》等文章,研究和批判了梁启超、张东荪的伪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区别,明确地提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捺夺的政治法律。
总之,在五四运动的后期,陈独秀已基本上完成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化。
但是,陈独秀不是好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比较肤浅,没有真正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能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于革命性质上,他鼓吹抽象的“奋斗精神”,以至于不分革命与反革命,竟然赞扬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刽子手曾国藩。
此外,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新文化的提倡,也有不少形式主义的东西。
第二,“五四”以后,他没有成熟到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陈独秀积极介绍和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但是,他没有成熟到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掌握应该说是肤浅的。
他不能完全划清无产阶级思想体系和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界限,不能完全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流派社会主义的界限。
他未能正确认识所处的时代的性质和内容,未能正确认识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不能科学地认识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也不去努力了解和掌握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性。
因此,他看不到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和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的意义。
所有这些,导致他后来发展成系统的右倾机会主义,造成严重后果,并使他自己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23年6月,党的三大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在此前后,陈独秀发表了许多文章,表现了右的错误观点,尤其对民主革命中无产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