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哲理思辨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哲理思辨类作文
高考作文注重哲理思辨,这一特色在2010年新课标卷作文命题中体现得格外鲜明。
三则材料启示考生把蕴藏在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的哲理揭示出来,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人生。
①热带观赏鱼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状态,启示人们注意环境对人生的影响;②狼的顽强生命力告诫人类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③心理学家的随机试验,暗示教师要用积极向上的眼光看待学生。
2012年的作文命题对哲理思辨也有所体现,船工的善举和船主的酬报蕴含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哲理思辨。
2013年的老年工匠的经验与年轻徒弟的勇气,蕴含了经验诚可贵,勇气价更高的哲理思辨。
2014年的高考作文山羊过独木桥的规则与创新合作之争也同样蕴含着哲理思辨的色彩“规则之内规则之外”“竞争与合作”的思辨色彩之光。
一哲理思辨类作文,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
如:“失去与获得”、“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等。
就此类主题作文的命题而言,其形式主要有两种:(1)直接亮出话题,如2001年北京摹拟考题,直接要求以“冷与热”为话题作文;(2)由具体材料抽象出话题,如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先转述“智子疑邻”的寓言故事,再提出两个问题,而后抽象出话题。
二、哲理思辨主题作文的类型哲理思辨主题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
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
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
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
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
再如“平凡与伟大”,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
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走与停”、“忘记与铭记”等都属此类。
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
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
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
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要自信,不能自满,更不能自负”;对“向前看与向钱看”则要理解为“我们要一切向前看,决不能一切向钱看”。
当然,写作时不能满足于是非取舍的判断,而要说明做出判断的理由,如,为什么不能自满、自负,而要自信,为什么要向前看,而不能只是向钱看的理由。
3.条件转化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会相互转化。
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
如“痛苦与成功”这个话题,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
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
再如“名师与高徒”,可理解为“名师出高徒”,也可理解为“名师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师”。
4.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
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
如“谦虚与表现”,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
再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大流”。
5.制约互动关系:即指题目或话题的几个概念或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树木・森林・气候”。
树木组成森林,森林影响气候,气候的好坏又对树木的成长产生影响。
这道理就如“个人・群体・社会风气”一样。
三、要从不同层面解读构成话题的诸个要素。
有些话题的构成要素,从一种层面解读较为简单,一目了然。
如“文凭与水平”谈的是学历与能力;“名师与高徒”谈的是条件与结果;“痛苦与成功”谈的是过程和结果;“平凡与伟大”往往指具体的言行与抽象的精神品质。
而有的话题则比较复杂,即使是同一个话题,若从不同层面去解读,那么其关系类型也就会随之变化。
如“冷与热”,若从待人态度冷漠与热情的角度,其关系就是典型的“是非取舍关系”;若从处事的冷静与待人待事的热情上看,其关系就成了“并列共存关系”;若从一般意义的天气温度或对人爱憎感情的角度理解,其关系则又成了“对立统一关系”。
另外,针对这个话题要素的本义和比喻义,其关系又可衍生出肉体的冷(热)与心理的热(冷)、过程忍辱负重甘受清贫的冷与结果成就斐然声名鹊起的热……因此,我们在面对一个思辨型话题作文时,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发散思维,审慎解读。
四、要选取最佳角度构思行文。
构成思辨的各要素间的关系大多呈现一种开放性,其思维方向、价值取向都不是唯一的。
如2003年高考全国
卷作文话题,就可从不同角度理解:①从正面看,感情的亲疏有助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由此可谈及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文环境及情人眼里出西施,真挚的感情引导健康的审美意识(爱憎分明)。
②从反面看,感情的亲疏有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由此可谈及任人唯亲、偏信则暗、徇情枉法、有失公允及恨乌及屋等。
③全面地看,感情有亲有疏,但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不能受情感亲疏而左右。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虽然同一话题关系不定,多种多样,但考生在一篇考场作文中不可能也绝不允许同时关照话题要素间的几种关系。
否则,极可能弄巧成拙。
因此,考生作文时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选取自己最熟知、最易驾驭、最有话可说的关系,精心构思,以至成文。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生活哲理,引导考生以思辨的眼光审视自然和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展示哲理思维,凸现文化底蕴,是高考作文的重要导向。
2015年新课标高考作文仍会坚持这一命题趋势,材料的哲理思辨色彩将更加浓郁。
自然是辩证法的一面镜子,和人类的生活有着某种对应关系;社会是哲理思维的集散地,许多现象可以引发人们哲理的思考。
高考作文将进一步引领考生对一些典型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热点现象进行哲理思辨的解读。
材料作文一:
①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波兰谚语)
③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
(达芬奇)④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
(塞纳克)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
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分析:话题体现较强的思辩性。
面对各种说法,我是相信别人的话呢,还是相信自己呢?其实话题告诉我们,“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个话题还包括其他的观点。
如要听取别人的正确评价来调整提高自我,如“唐太宗以魏征为镜”。
不听取别人的正确评价容易闭目塞听,如“周厉王在执政时期为中国文化创造了两个知名成语,一个是…道路以目‟,一个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听取别人的错误评价容易误人误国,如“唐玄宗晚年宠爱杨贵妃偏听杨国忠”。
对别人的错误评价不必太在意等等。
在构思时一定要考虑“别人的评价和自己的表现”两个方面来作文。
注意,立论时不能太绝对,要辩证思维。
对于“相信自己”和“听取意见”,不能因为强调前者就全面否定后者,也不能因为强调后者就全面否定前者。
可写富有文采和哲理的议论文,也可以编故事来体现哲理。
材料作文二:
体育运动员不断冲刺,“更高、更快、更强”体现了人类挑战极限,不断突破的精神。
拉一个弹簧,如果拉力超过了弹簧的承受极限,弹簧就会失去弹性。
在某些领域,我们需要不断突破极限,在另外的领域,又需要量入为出,留有余地。
请以“极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提示:物极必反,万物一理,对极限的认识也不例外。
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给自己定立新的目标,给生活以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否则,人生将一事无成,碌碌无为;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量力而行,别将生命之弦绷得太紧,否则,你将无法贪图清风明月之美,而让生活味同嚼蜡。
能兼顾正反两方面,合理有度地认识极限是最理想的生活态度。
在此前提下,根据自己手中所有材料,可选取一个历史人物编述故事,可引用多个材料提炼观点,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散文或者记叙文。
作好这个题目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因为能直接证明本题的事实论据较少,所以运用材料时应特别注意论据与论点相和,不要牵强附会。
第二,紧扣话题本身,不能脱离了极限本身的意义而在不经意间偷换了话题。
《现代汉语词典》把“极限”解释为“最高的限度”,作文时容易忽略“最高”这一限制。
材料作文三:
一个同学,放学后本想赶快回家去做自己心爱的航模,可朋友们非拉他去看电影,他不好意思推辞;一位国家公务员,心底的良知告诉他受贿有罪,可当厚厚的几打美元放在了茶几上,他却无力拒绝。
对潮流说“不”,是为了追求个性的张扬;对强权说“不”,是为了捍卫平等的权利……请以“学会说…不‟”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择文体,自拟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此文题在审题方面的难度较小,要确定中心立意是比较容易的,而且材料的中心指向也很明确。
“不”即是一种拒绝,但并不是所有的拒绝都值得我们去“学会”,显然这里的“拒绝”应该更有深意,如何挖掘深入是构思的关键,还是得回过头来看材料所列举的几个事例,思考“为什么要拒绝”。
第一个例子说明:不能因为环境的影响而轻易改变自己,这涉及到的是一个人有没有主见的问题。
和二个例子说明:没有了原则也就没有了人格和操守。
第三个例子也是个性与环境的关系。
表面上看来各不相同,但又有共同规律可循:实质上这几则材料都涉及到了人的性格品质的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原则。
选择这个角度立意,文章就深刻得多了。
材料作文四:
古时候有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
可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立誓言,即使誓言不切实际,一次次碰壁,也将错就错,死不回头。
这年春天,听说市面上墨鱼的价格最高,于是便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捕捞墨鱼。
但此次渔汛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能空手而归。
上岸后,他才得知,现在市面上螃蟹价格最高。
渔夫后悔不已,发誓下次出海一定只打螃蟹。
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到了螃蟹上,可这一次遇到的却全是墨鱼。
他只好又空手而归。
晚上,渔夫躺在床上,十分懊悔。
于是,他又发誓:无论遇到螃蟹,还是墨鱼,他都捕捞。
可第三次出海,墨鱼、螃蟹,渔夫都没有遇到,他遇到的只是马鲛鱼。
于是,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
渔夫没有赶上第四次出海,就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离开了人世。
请以“目标与现实”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提示:这是一类关系型的作文。
这类作文,除了要吃准有关概念的含义外,还必须扣紧概念之间的关系。
关系的两个方面可以始终联系在一起,也可以有所侧重,无需平均笔墨。
以“目标与现实”这个话题而言,要注意围绕“目标”与“现实”的关系,不能只写“目标”而忽视“现实”,反之也不行。
每个人生活在现实中,每个人也都有追求的目标。
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往往受到这二者的影响。
明白这一点,我们以“目标与现实”为话题作文,就要首先调动生活积累,回忆起如何处理这问题的人和事、情和景,并选取其中内蕴丰富,值得反复咀嚼、玩味的材料组织到文章里来。
自然,如何立意,完全可以因材料而异。
主要的立意大致有:生活在现实的人,不能没有远大的目标;目标要建立在现实基础上;要将目标转变为现实,需要努力拼搏,等等。
材料作文五
桌四足不齐,忐忑左右,鼎见而笑之曰:“以我阔颈丰腰之躯,尚三足足矣,且不论崎岖,立地即稳。
君足所撑持仅一板耳。
拟可深思!” 桌自惭形秽,锯减一足,仆地不起。
【分析】寓言类的材料,审题第一要义是准确理解寓意,从寓言中提炼出寓意,要从总体上把握寓言的主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围绕寓意,拓展思路,由假托的故事作相似的联想,联想人生、社会等,根据寓言主旨确定立意,写起来同其他材料作文并无差别。
《桌四足》就是寓言类的材料作文,文短意深,它告诉我们很多思辨性的哲理——桌子角度:做人要自信,不要盲从。
要正确认识自己。
鼎的角度:正确看待别人的优点、缺点。
不要随意讥笑别人。
材料作文六:
有一个少年,偶尔在大山里高喊一声:“喂!”他立刻听到了同样一声“喂”。
少年很讨厌这个学舌的家伙,于是大喊一声:“你是个混蛋!”他立刻又听到了同样的骂声:“你是个混蛋!”他把这事告诉母亲,母亲说:“只要你对他客气,保证他也会对你客气。
”于是少年又来到大山中对那“人”高呼:“你好!”果然,他听到了客气的一声“你好”。
其实这是物理学上的回声现象,但更是一个寓言。
类似的还有作用与反作用力相等的定律等。
自然现象对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请以“敬人与敬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提示: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己”。
此言不虚,唯有如此,人们才能建立相互间融洽的关系。
大到人类与自然、国家与国家,小到人与人之间都得互相敬重,敬重对方的人格尊严、习惯等。
如果有谁漠视对方,终将遭到报复。
此话题可从以下立意:①敬人者人恒敬己;②敬重自然;③要和平不要战争——国家之家要尊重;④傲慢自大要不得;⑤己之所欲,请施于人,等等。
例文一“回声”的启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这就是回声的独白,回声的启示,回声的内涵。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心灵去对待另一颗心灵,都应该用一双热情的瞳孔去面对另一双瞳孔,因为“人”字的结构是互相支撑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只有捧着自己的一颗心,真心地对待别人,爱和关心才会如春雨般地滋润我们的全身。
没有付出,哪会有回报?没有奉献,哪会有“收获”。
其实,对待别人的因,反馈到自己的则是果。
如果侯赛因国王生前不关心自己国家的人民,不操心国家的大事,不为中东和平而奔波调解,在他临死前的那几天,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国民在风雨中等候在王宫外,甘愿捐献自己的器官?如果燕妮木为穷苦的人奔走忙碌,她死后的墓前又怎会有鲜花的簇拥呢?所以,无论你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要想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尊重,前提还是你自己的付出。
这是个伟大的世界,世界需要爱来维系,人之间的关系需要关心来作用。
只有这样,世界才会缤纷多彩。
不要过多地考虑自己,不要过分地算计别人,不要为付出与得到的多少而操心,因为得到与付出之间永远没有公式。
莎士比亚说:“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成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照亮别人。
”我们每个人都只是苍穹中的一颗小星,都只是深夜中的一支火炬。
我们心中所想的应该是别人,装着的应该是别人,只有这样,天空才会更加明亮,寒夜才会充满光明与温暖。
所以,朋友,当你想获得别人的关心与尊重时,当你想让你的周围变得明亮起来时,当你想生活在一个充满温暖的世界中时,请从自己做起,请和和气气地对青山说一声:“你好!”相信青山也会让你感到满意的。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相信这余香会缠绕住你的指尖,渗透你的心里,永远永远地环绕在这万水千山之间。
评点:敬人与敬己的关系是对等,你敬人则人敬你,你拿自己的真诚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一颗诚心对你,反之,你不付出,哪来回报?你不耕耘,哪有收获?文章立意是明确而深刻的。
材料作文六:
“半”,相对于完整而言,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相对于传统而言,是一种失落的缺憾,例如,“半途而废”,“半壁江山”等。
但是,“半”,往往又是一种美妙的境界,例如,“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一种羞涩、朦胧之美,“行百里者半九十”赞扬一种坚持、执着之美,“事半功倍”展示一种技巧、功力之美……生活中,因“半”而产生的美非常多,请你展开想象和联想,说说你所发现的生活中的“半”之美。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这道试题,是典型的哲理思辨类作文命题,符合近年全国新课标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具有较强的哲学内涵。
命题者力图引领考生跳出传统的审美视角,对“半”的审美价值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这种命题意向,对培养考生辩证的审美观具有重要意义。
受传统的审美观念的影响,考生普遍对“半”的缺憾印象较深,而对“半”的美学价值知之甚少,因此思路一时难以畅通。
破解此症的技巧是:充分利用材料中所列举的“半”之美的实例,沿着这一思路向自然和社会领域拓展思维,“半”之美就会纷至沓来;如果思路仍然堵塞,可以“急中生智”,干脆就拿材料中的示例做文章,具体解说那些“半”美在何处,有何哲理,这样写,也基本符合要求。
【写作指导】这道作文题富有哲理,闪烁着思辨的光彩,而且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倘能用“半”所蕴含的哲理指导自己的人生,将受益匪浅。
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说说你所发现的生活中的…半‟之美”这一限制条件。
如果审题不严,就会有跑题的风险。
行文时,要么只写“半”之美,对“半”之丑只字不提;要么以美为主,以丑为宾,千万不可平分秋色,更不可喧宾夺主。
对于“半”之美,考生大多比较生疏,如能充分利用材料中示例的引导作用,展开想象和联想,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半”之美,几乎随处可见,列举难以穷尽。
思路畅通后,要精心选材,可集中笔墨专写一种“半”之美,对自己体验最深的事理尽情阐述;也可展开笔墨写多种“半”之美,通过多角度的论述使“半”之美多姿多彩。
不论写“一种”还是写“多种”,都要把其蕴含的哲理揭示出来,这样才符合哲理思辨类文章的特点。
【例文】帆张半扇免翻倾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人们都喜欢圆满,把它当做最好的结局。
可不是吗?一轮皎洁的圆月挂在空中,怎能不牵动文人们的诗兴?一次亲人的团圆,又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
然而,圆满固然美好,“半”也有其独特之美。
半,让人体味含蓄之美。
国画大师齐白石说:“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
”这位受人景仰的画家,深刻地道出了绘画之道——妙在“半”似“半”不似,不能“太似”,太直白。
同样的道理,话也不能说得太直露,否则就失去了生活的韵味。
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其中一个要素就是含蓄之美。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诗人只说了诗意的一半,另一半却深藏不露。
透过诗意的一半,读者把另一半品味出来了,深深的愁绪溢满心头,多含蓄,多美妙。
这种含蓄和美妙就在半虚半实之间,让你自己去揣摩,去联想,去体验。
一旦悟出其精妙,那些文字顷刻间就像活了一样,在你心里演绎出妙不可言的画面,这样的艺术欣赏,让你心领神会,多么富有情趣!相反,那些把话说得满满当当的,直白的文字就显得苍白单调了,就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
半,让人领略缺憾之美。
一块玲珑剔透的美玉,没有一点瑕疵。
你也许会为它的完美而惊叹,可是惊叹过后,你却没有一点思索、玩味的余地。
但是,玉上若有如丝如缕的纹路,你就会好奇地鉴赏,把那些纹路与诸多事物联系起来,奇妙的遐想联翩而至。
人生如玉。
人们总是向往完美的人生,殊不知,那样的人生枯燥乏味。
人生有一点波澜,一丝缺憾,你才有奋斗的动力,并且享受到奋斗的乐趣。
真正的人生就应该是这样,苦乐各一半,得失各一半,希望和失望各一半,满意和失落各一半,交织出生活的酸甜苦辣,折射出人生的五彩缤纷。
半,让人体会谦逊之美。
“满招损,谦受益”,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太满,而要看到自己方方面面的“半”,这样才能不断成就人生的“满”。
清代诗人李密庵诗云:“帆张半扇免翻倾。
”拥有谦逊品质的人,如秋菊,不炫耀美丽的色彩,不卖弄馥郁的芬芳,却让人格外景仰。
他们懂得“半”的道理,深谙“半”的艺术,达到了“半”的修养,为我们树立了“半”的榜样。
【点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多角度地写“半”之美,主题突出,联想丰富,内容充实,其中,“半”的谦逊之美,视角较为独特,颇有新意,作者揭示的生活哲理对人生的成长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论证手法多样:对比鲜明,每种“半”之美,都通过正反对比手法揭示其哲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例证精当,依事说理,把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人生的道理结合起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引证贴切,旁征博引,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篇末引用清代诗人李密庵的著名诗句“帆张半扇免翻倾”点明题旨,生动形象,既使文章首尾圆合,又涵盖了全文,“免翻倾”,不仅针对人生成长而言,也适用于艺术创作等领域。
结尾意味隽永,用一组优美的排比句收束全文,凸显了“半”的审美价值和实用功能,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