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及答案(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教育学、心理学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
一、判断题
1.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元认知法和身体反应教学法是二语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北京大学2016)
(A)正确
(B)错误
2.《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的理论取向是以“行动为导向”。
(北京大学2016)
(A)正确
(B)错误
3.克拉申认为,输入与习得相关,而不是与学习相关。
只要输入量大于学生目前的语言能力,而情感过滤又低,学生就会自然学会语言。
(北京大学2016) (A)正确
(B)错误
4.教师的课堂交际可以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北京大学2016)
(A)正确
(B)错误
5.教师合作文化可以分为人为合作文化和自然合作文化。
(北京大学2016) (A)正确
(B)错误
6.在美国国家汉语学习目标中,其核心内容的交际目标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即人际模式、诠释模式和陈述模式。
(北京大学2016)
(A)正确
(B)错误
7.等值复本信度就是指用同一测验试卷对两个平行的班级的被试者进行施测,之后计算出两个班的被试者在得分上的相关系数,这个相关系数就是等值复本信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
(A)正确
(B)错误
8.对比分析方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
(A)正确
(B)错误
9.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是语言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
(A)正确
(B)错误
10.语言是一套复杂的符号系统,具有交际功能、思维功能和文化功能。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
(A)正确
(B)错误
11.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厦门大学2016) (A)正确
(B)错误
12.隐性课程包括课外活动。
(厦门大学2016)
(A)正确
(B)错误
13.一般而言物质文化变化最快,观念文化变化最慢。
(厦门大学2016)
(A)正确
(B)错误
14.默教法是美国教育家特雷尔首创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
(厦门大学2016) (A)正确
(B)错误
15.全身反应法的创始人是布鲁纳。
(厦门大学2016)
(A)正确
(B)错误
16.按照加涅的观点,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要鼓励其尽早实现语言化。
(厦门大学2016)
(A)正确
(B)错误
17.“沉浸式”训练法是情景法教学流派常用的速成法。
(厦门大学2016) (A)正确
(B)错误
18.韦斯特的《The New Method Readers》(《新法读本》)非常强调生词率和重现率。
(厦门大学2016)
(A)正确
(B)错误
19.直接法的语言观认为语言的运用是靠知觉和思维。
(厦门大学2016)
(A)正确
(B)错误
二、名词解释
20.语言交际能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
21.语言习得机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
22.场依存型(山东大学2016)
23.测试的效度(山东大学2016)
24.隐性课程(山东大学2016)
25.学习诊断式学习方法指导(山东大学2016)
26.转换生成语法(上海大学2016)
27.中介语(上海大学2016/武汉大学2015)
三、简答题
28.在写作中,学生常常出现把“地”和“得”混用的情况。
有学生就“高兴地跳起来”和“高兴得跳起来”向老师提问,请比较分析这两个句子,并举例说明“地”和“得”的使用规则。
(中国人民大学2016)
29.举例说明什么是分立式测验?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中国传媒大学2016)
30.偏误分析,指出偏误可能的原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 (1)为了能拿到礼物,圣诞节早晨,大卫很快就打开了眼睛。
(2)我常常见面我的朋友。
(3)这个西瓜很大,有十二、十三斤。
(4)他埋小狗在坑里。
31.简要介绍隐含在汉语语言系统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特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
32.对于学生外语表达中的错误,有两种不同的主张和做法:一种是主张有错必纠,一种是可以容忍错误的存在,不同意有错必纠,你同意哪种做法?请说明理由。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
答案
1-5.AAAAB 6-10.ABAAA 11-15.ABABB 16-19.BBAB
20.海姆斯首次提出交际能力,即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
既用口头形式也用书面形式,既指说、写的表达能力,也指听、读的理解能力。
21.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特殊能力,表现为儿童头脑中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
这一特殊机制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甚至跟智力没有直接关系,在12岁以前发挥作用。
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以特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
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22.场依存型是易于感知事物整体的认知方式,倾向于从宏观上看事物,并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有场依存型的人自信心强,富于竞争性,也善于考试,易于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
23.效度又称有效性,指测试的有效程度,即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是否能测试出预定要测量的东西。
效度又分为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关联效度。
24.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
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
25.学习方法指导简称学法指导,是指教育者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一定的途径,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渗透、指导、训练,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能动地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实践,进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行为。
学习诊断式学习方法指导指教师通过教学诊断,能够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缺陷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辨析比较,给予及时补救,提高教学的时效性,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6.乔姆斯基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而不是习惯体系,人类学习语言绝不能单凭模仿记忆,而是一种有意识、创造性的运用过程。
他认为语言学需要研究的是能使人掌握语言的规则体系,说出无限话语的人类的认知结构中的语言能力。
提出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提出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的假说、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理论。
1957年其所写的《语法结构》的出版是转换生成语法诞生的标志。
27.语言学家塞林克(K.K.selinker)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的概念。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伴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中介语特点: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
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塞林克把中介语产生的原因归纳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五个方面。
也就是说中介语是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规律尚未完全掌握,所作的不全面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中存在一定偏误,但并非都是错误的,正确成分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扩大;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容易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现象。
28.“高兴地跳起来”中“高兴地”是描写性状语,用来修饰跳起来这个动作,中心语是跳;“高兴得跳起来”中心语是“高兴”,“跳起来”是“高兴”的情态补语。
“地”的形式是状语+地+动词,“地”和“得”都是结构助词,“地”是状语的标志,常用在状中词组中,也是一种描述的后果,常用在副词或形容词后、动词前,例如“飞快地前进”。
“得”的形式是动词或形容词+得+补语,“得”是补语的标志,表示一种结果或状态,常出现在动补词语中,用在动词后,作为动补状语出现,例如“擦得很干净”。
29.分立式测验是建立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测验,它把语言分解成语音、语法、词汇等不同的语言要素或语言点来测验。
分立式测验中的一个项目只测试被试者对某一个具体的语言知识或语言要素是否掌握。
例如,了解被试者是否掌握某一种语法结构,是否认识某一个单词,是否会写某一个汉字。
很多语言测验(如TOEFL、HSK等)都包含分立式测验的部分,如初中等汉语水平考试(HSK初中等)的第二部分“语法结构”就是典型的分立式测验,这一部分一共有30个题目,每个题目分别测试一种句型结构或一个虚浏,考生在这30个题目上的总得分被看成是其语法知识水平的体现;HSK(初中等)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一小部分“词汇”也是分立式测验,一共有20个题目,每题测试一个单词。
传统的课堂测验很多也是分立式的。
分立式测验往往采用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等题型,因此评分客观、准确、可靠。
从测验编制的角度看,分立式测验命题针对性强,测试点容易明确。
分立式测验的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这些成分和技能。
而这些成分和技能都可以分别进行单项测试,以确定受试者的整体语言能力。
长处在于想考什么就考什么,受试者无法回避,而且大多采用客观试题,缺点是只能测量各个孤立的项目的知识和技能,而各个单项的知识和技能不一定等于其总体的语言能力。
30.(1)“为了能拿到礼物,圣诞节早晨,大卫很快就打开了眼睛。
”
母语负迁移,“open”翻译成“打开”,在英语中“open your eyes”容易被留学生翻译成“打开眼睛”。
(2)“我常常见面我的朋友。
”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这个句子应该是“我常常跟我的朋友见面。
”,这里“见面”是离合动词,不能直接带宾语或者其他的成分。
(3)“这个西瓜很大,有十二、十三斤。
”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句子应该是“这个西瓜很大,有十二、三斤。
”这是对概数的过度泛化。
(4)“他埋小狗在坑里。
”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主要是回避使用“把”字句。
31.(1)语构文化,指的是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汉语不注重形式标志,强调语言结构内部的意义关系“意合”的特点。
汉语的意合性必然带来语言结构的灵活性和简约性。
(2)语义文化,指的是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3)语用文化,指的是只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
汉语语用规则突出地体现了中国文化崇尚集体与和谐、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热心待人、谦虚律己的传统。
32.学生在外语表达中的错误实际上是正常的,反映了学习者目的语体系及中介语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学习者的学习心理过程。
因而对待错误可能会有两种态度:
(1)同意“有错必纠”
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语言是一种习惯,学习一种外语就是养成一种新的习惯。
习惯通过反复的“刺激——反应”的过程而得到强化和巩固。
习惯一旦得到巩固,就很难改变。
跟其他技能学习一样,外语学习要及时得到反馈,及时纠正错误,不能让错误得到强化,以避免形成错误的习惯。
(2)不要“有错必纠”
外语学习者的外语交际能力,有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在外语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对有效但有缺陷的错误是可以容忍的。
对错误要有一定的容忍度,但不是什么错误都不纠正。
在纠正错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首先要分清失误和偏误。
失误是偶然现象,学生可以自行纠正。
偏误反映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缺陷,有其系统性和规律性,需要教师帮助纠正。
②对偏误也要分清轻重缓急,分清是全局性错误还是局部性错误,一般性错误还是严重性错误。
③要注意纠正偏误的方式方法,要注意不要挫伤学习者的积极性,不影响学习者的交际,不要制造紧张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