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1.下列我国因地制宜创造的农业地域类型中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A.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B.农耕区生产谷物,饲养家畜
C.东北平原的国营农场种植业
D.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答案】D
【解析】“循环经济”指尽可能的减少废物的排放,将废弃物再次利用。
珠三角的桑基鱼塘农业,用蚕粪来喂鱼,又充分利用鱼塘底部肥厚的淤泥来做桑树的肥料,如此来达到循环经济目的。
东北的间作农业主要是考虑到保持土壤肥力,不是生态农业模式;农耕区的谷物生产和饲养业是混合农业地域类型,没能很好体现循环经济内涵;东北的种植业也没有做到循环经济。
选D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农业的循经济。
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地区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 000米以上。
该地区农用地几乎全部为牧草地,1985年可利用草地面积约11 172平方千米,分为4、5、6三个等级,分别占可利用草地总数的
9.26%、52.13%和38.61%;1997年可利用草地面积约为10 793平方千米,4级优质牧草地已经消失,5级、6级草地分别占当年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48.3%和51.7%。
材料二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入到东部地区进行加工。
盐湖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还含有钾、镁、锂、硼等资源。
(1)说出该地区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具体表现。
针对该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述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8分)
(2)据下图说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并说明该生产模式的优势。
(6分)
【答案】(1)草场退化(或土地荒漠化)。
(2分)具体表现:草场总面积减少;优质牧草减少。
(2分)
措施:科技——促进畜牧业科技发展,培育优良品种;加大草原建设投入,强化人工草地建设;放牧方式——科学轮牧;围栏放牧;季节性休牧;积极推行牧区繁育,农区育肥;
数量——适度放牧;
减灾防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任写其中四点即得4分)
(2)清洁生产。
(2分)
环境效益: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保护了环境。
(1分)
经济效益:资源得到综合、循环利用;延长了产业链,产品多元化,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废物再生资源化,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任写三点即得3分)
【解析】
从材料一中可以读出,该地区草场面积减少,草场质量下降。
是土地荒漠化的表现。
措施: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改良畜种,加强牧区建设;另一方面,加强牧场管理,控制放牧数量,改进放牧方式,丙注意减灾防灾。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
这种模式使得资源得到了综合利用,延长了产业链,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
既提高了经济效益,由保护了环境。
【考点】生态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3.只有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公众积极参与,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等,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据此完成小题。
【1】“十五”期间,我国重点开发环境无害化技术,实行清洁生产的目的是()
A.将污染预防控制在生产全过程中
B.主要控制生产产品的无污染
C.防止原料、燃料的污染
D.减少产品最终报废处理过程中的污染
【答案】A
【解析】清洁生产的目的是从原料的开采开始,一直到产品的最终报废处理的整个生产过程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故选A。
【2】带环境标志的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A.低毒少害,节约资源B.高质高能,技术先进
C.减少废料D.省时省力,净化环境
【答案】A
【解析】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志、绿色广告)是一种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它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它的生产、使用以及它用后的处理、设置,都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低害、无污染或少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有利人类居住环境或身体健康的特点。
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清洁生产的目的,环境标志产品的优点。
4.读“曹妃甸工业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若H是一个工厂,最适宜的是
A.水泥厂B.硫酸厂C.玻璃厂D.钢铁厂
【答案】A
【解析】读图,火力发电厂的产品电力是工业生产的重要能源,对应图中的各个工厂。
副产品矿渣可以加工,对应水泥厂。
废热可以进行海水淡化,对应海水淡化工厂。
废气输送到H厂,变废为宝,制成核酸,所以H最适宜建硫酸厂,B对。
【2】该工业生产模式对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A.减少噪音B.减少污染C.保持水土D.绿化环境
【答案】B
【解析】该工业生产模式是清洁生产模式,对环境的直接影响是减少了污染,B对。
不只是减少
噪音污染,A错。
也包括资源开采过程中保持水土,开采后及使用过程中的绿化环境,C、D错。
【考点】清洁生产模式,清洁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5.读图,回答小题。
每取得100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量(相当于石油。
单位:千克)
【1】有关我国资源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资源分布均衡但与经济布局不匹配
B.从现实和长远看,资源相对短缺,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C.解决我国资源问题,主要是立足于自然资源基本自给和国内市场
D.开发与节约资源并重,把开发资源放在首位
【答案】B
【解析】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且与经济布局不匹配,故A项错误;我国人均占有资源量少,
故B项正确;针对我国资源利用现状,应把节约放到首要位置,立足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2】图中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A.我国能源消耗量巨大
B.我国人均能源消耗量居世界前列
C.我国能源利用率高
D.我国能源浪费严重
【答案】D
【解析】根据图可知,我国单位产值能耗高,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6.关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正确的是()
A.将林地和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B.在西北地区积极推广喷灌、滴灌技术
C.围湖造田以增加粮食产量
D.在陡峻的山坡上修梯田以扩大耕地面积
【答案】B
【解析】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应发展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不能围湖造田;陡峻的山坡应植
树造林;应退耕还林还草。
7.目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人口总量大。
【答案】对
【解析】人口数量多,会从环境中过度索取资源和向环境中过度排放废弃物,产生环境问题,影
响可持续发展。
故正确。
【考点】可持续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掌握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8.读“吉林省西部改造沙漠荒地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景观图”和“简化的系统框图”。
该系
统的目的是取得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1分)
(1)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图的空白框内。
使系统成立(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增加粮食产量B.喂养牛羊C.防风、固沙、增加D.提高经济效益 E.
土壤腐殖质粪肥
(2)该系统的建立,减轻了当地受________天气系统控制时的________等灾害。
(3)以该系统的农业产品为原料,可以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加工业。
【答案】(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C A D B E(2)冷锋风沙、暴风雪(3)木材加工造纸畜产品加
工食品加工
【解析】(1)直接结合图示,抓住各个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即可。
(2)该地区位于我国东
北地区,属于农田防护林系统。
我国东北地区,由于纬度高,故冬季多寒潮、冻害天气,是冷锋
影响的天气实例。
(3)注意题干要求“以该系统的农产品为原料”。
图示该系统的主要资源有粮食、森林、草和牲畜,故可发展粮食加工业、木材加工业、畜产品加工业等。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和资料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低,常规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图示的生态系统的因果关系,并能结合该地区的
地理位置判断主要的自然灾害,能抓住题干的基本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9.图16为“循环经济模式图”。
回答问题
【1】有关a过程的结果,说法正确的是
A.提供新资源B.产生新的废弃物
C.提高经济效益D.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a过程是废弃物在经分类处理后,再输入自然环境,这样大大减轻了对
自然环境的污染。
【2】下列行为,能较好体现“循环经济”的是
①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管②消费者选用具有环保标识的产品
③生产企业减少商品的过度包装④城市垃圾用于焚烧发电、集中填埋
⑤北京留民营村的生产模式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
【答案】D
【解析】结合模式图可知,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①和③
不能体现出物质的循环利用,④城市垃圾用于焚烧发电、集中填埋又会产生新的污染,不属于“循
环经济”。
10.读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该酒精厂的厂址临近()
A.原料产地B.消费市场C.动力基地D.科技发达地区
【答案】A
【解析】图示酒精厂位于玉米种植地附近,靠近原料产地。
【2】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A.酸雨B.扬尘C.大气变暖D.臭氧层空洞
【答案】C
【解析】图示反映该工厂的主要废弃物为二氧化碳,故可能影响的环境问题的气候变暖。
【3】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影响
【答案】D
【解析】图示的清洁生产的全过程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利于保护环境,且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但清洁生产不是污染零排放。
11.图是我国某地社会可持续发展示意图,完成问题。
【1】下列关于该地1985~1995年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环境污染水平整体不变
B.资源能源消耗维持在较高水平
C.经济发展指标保持在相同水平
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答案】B
【解析】1985--1995年资源能源消耗指数保持在0.55---0.65,即维持在较高水平,b说法正确。
而此期间,环境污染指数有降低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有上升的趋势。
【2】该地社会可持续发展趋势最好的时期是()
A.1985~1990年B.1995~2000年
C.1990~1995年D.2000~2005年
【答案】B
【解析】1995--2000年,经济发展迅速,环境污染指数处于较低的水平,资源能源消耗指数下降的速度较快,因此该时期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好的时期。
12.《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
据此回答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
④深刻的环境危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用量增长过快③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13.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集约型发展道路意味着:
①经济高增长
②发展清洁生产
③倡导循环经济
④减少资源开发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人口战略,资源战略,环境战略和稳定战略。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集约型发展道路意味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14.读“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回答问题。
【1】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
A.杂草秸秆、沼渣、化肥B.沼渣、粪肥、塘泥
C.化肥、植物的秸秆、沼渣D.菌渣、沼渣、塘泥
【答案】B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指向大田农业的箭头有粪肥、沼渣、塘泥等,即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这三种,故答案选B。
【2】该地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
A.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
B.由于杂草填入沼气池减少了秸秆还田,所以土壤的肥力下降
C.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相争激烈,农民需要根据实际调整三者关系
D.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但不利于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某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杂草填入沼气池减少了秸秆还田,但是通过沼气池产生的沼渣又可以增加农田肥料;该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有利于农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沼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使用沼气可以解决农村的燃料问题,调整饲料、肥料、燃料相争的问题。
15.清洁生产是工业生产中实施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下列有关清洁生产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洁净的环境下进行工业生产
B.利用清洁的能源和清洁的生产过程生产清洁的产品
C.在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实施污染控制
D.不产生任何污染的生产过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生产模式。
清洁生产是指在工业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注意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故选C项。
16.目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B.严重的环境问题
C.庞大的入口数量D.不利的外部环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
短缺令人担忧: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用量增长过快③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庞大的人口压力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困难。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17.下列活动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是
A.珠江三角洲建立桑基鱼塘
B.加大农业投入,增加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C.在干旱区大力开采地下水灌溉
D.大量种植反季节蔬菜,提高农民收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减少过度包装、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自备篮子购物、倡导简朴生活、拒食野生动物、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节水等。
珠三角的基塘农业属于生态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8.“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在破坏,它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
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地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根据你的理解,回答问题:
【1】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A.土地沙漠化B.大气污染C.破坏性地震D.温室效应
【答案】C
【解析】破坏性地震主要是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故不符合牧童经济的特点。
【2】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B.南水北调,发展生产
C.围湖造田,开垦荒田D.发展工业,不管排放
【答案】B
【解析】南水北调符合客观规律,不属于牧童经济。
【3】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发达国家不会产生
B.是低投人、高效益的模式
C.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
D.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答案】D
【解析】“牧童经济”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19.图为某电厂循环经济利用图,读图完成33~35题.
【1】若H是一个工厂,最适宜的是()
A.砖瓦厂B.钢铁厂C.玻璃厂D.化工厂
【答案】A
【解析】H厂能利用石膏板厂的废渣发展生产,石膏板厂的废渣能生产水泥、砖瓦等建材。
【2】该电厂的生产模式对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A.减弱噪声B.减少酸雨C.保持水土D.绿化环境
【答案】B
【解析】该电厂的生产进行了生产脱硫,故能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而起到减少酸雨的作用。
【3】下列各组工厂之间存在上下游产业关系的是()
A.水泥厂与供热厂B.石膏板材厂与水泥厂
C.发电厂与H厂D.污水处理与H厂
【答案】C
【解析】工厂之间的上下游关系,即前一工厂的产品,为后面工厂的原料。
故C项符合。
发电厂的废渣作H厂的原料。
20.为了使我国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应
A.扩大耕地面积B.提高粮食产量C.发展生态农业D.控制人口数量
【答案】C
【解析】循环经济在农业中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
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发展。
例如,北京留民营村是“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所采取主要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开展综合循环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