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话题优秀范文及点评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创意作文竞赛题
请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
....作文:
题目一: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桥。

通道上,石桥、天桥、铁路桥;公园里,廊桥、花桥、九曲桥;人际间,缔结美好情缘的“心桥”“鹊桥”;……这一道道的风景,或许演绎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或许倾诉着令人难忘的情思,或许寓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面对它们,你会想到什么呢?请以“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字数不限。

④题目自拟。

【审题指要】写作时,如果选择说明性文体来写,可以向人们介绍桥的历史变迁、种类、作用等。

如果选择议论性散文或抒情性散文文体来写,围绕“桥”的沟通作用,联系社会,可以谈“改革开放是桥,它沟通了乡村与城市,沟通了国内与国外”等。

如果选择记叙性文体来写,可写范围就更加宽泛。

若实写有形的桥,可以叙述一个与“桥”有关的动人故事;若虚写无形的桥,可以联系人生,讲述一个真情故事,以表达“倾诉、聆听、关爱是桥,它沟通了心灵,化解了隔阂与冷漠”的主旨。

那河•那桥•那狗•那人
〈一〉
德伍几天就要到河那边去一趟,为那边的送去外边来的信件和包裹。

山路倒不是最难走的,只是那河,水流挺急的,河上架起的那桥几十年前就成了一副残骸。

他每次走到中间都会望着那桥发一会儿呆,然后拉拉腿边为他挡水的狗虎娃离开河中心,接着上岸。

德伍每次都把东西送到那个村之后又在那带走他们要送出的东西,然后就离开又到那河边,过河的时候又会情不自禁地呢喃几句。

身边忠实的虎娃有时也会朝那桥叫几声,寥寥的,然后没落,似乎在哀怨着什么。

〈二〉
德伍很老了,没有人能猜出他的真正年纪,有时候德伍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多大了,到底是多少年了,他自己也不清楚。

那狗也跟了他好些年,像他一样已经很老了,他叫它虎娃,是因为他没有亲人,就只有虎娃,他们在风雨中长大,又在风雨中渐渐地老去。

德伍站在河中间,自言自语道,那儿有座桥该多好。

他这话像是对自己说的,又像是对虎娃说的。

虎娃也听懂似的了叫几声。

〈三〉
德伍已经很老了,那边的人们早已习惯了他们无声的到来和悄然的离去。

他们很少关心他的生活,那已经无关他们的事了。

冬天已经来了,雪花也开始飘落,德伍望了望对面的那山,雪已经包围了他们,外面的人找到了一个年轻的人来代替他。

他的背都有些佝偻了,是长期背重物的结果;他有很严重的关节风湿,是长年累月过河导致的。

德伍回到他孤立在这半山腰小茅室中,伸出冻得冰冷的手摸了摸在地上蜷着的虎娃说,虎娃,我们快退休了,有更好的人来了,我们要离开这儿了。

虎娃叫了几声,德伍又说,只是可惜,那河上始终都没能重新架起一座桥。

室外又有了一阵虎娃的哀叫。

〈四〉
河上能重新有座桥是他这一辈子最大的心愿。

他一直都希望能牵着虎娃从桥上走一次,可是这许多年了,他从这河上来了又去,去了又回,那儿始终都没架起一座新桥。

桥啊……
德伍痛苦地闭上眼睛,那闭上眼睛的滋味没有人能知道是怎样的一种绝望。

除了虎娃,他最忠实唯一的“亲人”。

〈五〉
德伍领着新来的人赤慕走在前头,他己经熟悉了这儿的一切,太熟悉了,甚至连河的哪个地方浅哪个地方深哪个地方急哪个地方缓都一清二楚。

虎娃今天有点儿心不在焉,他并不是因为这是最后一次任务,而是因为他从德伍的神情中读出一种绝望并痛苦。

虎娃知道他的风湿又犯了,冬天的水很刺骨,德伍能坚持得住吗?
德伍的风湿的确犯了,他艰难地迈开脚步,走到河中间时习惯地望了那架在河上的半个世纪前就己经毁灭的骸骨,又长长的叹了一口气,他终究没有等到那一天。

<六>
从那边过来后,德伍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的走得开路。

虎娃也忧虑的一边走一边回头望几眼他相依为命的主人。

德伍感觉到自己快不行了,在过河时拒绝了赤慕要背他过河的举动。

这或许是他最后一次过河,河水刺骨,钻心的痛从脚底漫延到全身,他再一次望了那残桥一眼,回过头时眼前却一片黑暗,他在他习惯性停下来的地方倒下了。

赤慕将他背到河边,他缓缓地睁开眼,眼中有一缕绝望的柔情和一缕绝望的悲哀掺和着动人的目光,最后转向虎娃便凝着不动了。

虎娃发出凄惨的狂叫,断断续续却一直不停。

几天以后,虎娃在他和德伍共同居住的地方停止了哀叫,他也走了。

<七>
很多年以后,那河上终于重新架起了一座桥。

只是,德伍他永远都不可能从那桥上走过,永远……
那河,是德伍走了一辈子的河;
那桥,是德伍等了一辈子的桥;
那狗,是陪了德伍一辈子的狗;
那河,那桥,那狗,还有那人……
【简评】以小小说的形式,塑造了一位忠诚、质朴、纯美的奉献者形象。

主人公对桥的呼唤就是对人心灵沟通的呼唤,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焦灼状态的拷问,对人与人之间温情消亡的叹息。

本文立意新颖,内涵深厚,结构严谨,文词蕴藉。

(指导老师肖方鑫)
走过爱的人生
“我的生命,你的死亡,我那继续的生命和你那继续的死亡。

”——海子
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我就注定会踏上这座爱之桥,仿佛是宿命:父亲就是在桥上历经风雨等我的人。

我知道,桥的那端就是死亡。

我也知道,那一天终究会降临。

可我不怕死,因为人生下来,就已经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了,而是上帝给的一个事实,同时也给了一个结果,所以死是不能怕的。

可我不知道父亲怕不怕死。

在别人看来,父亲一直都是个很懦弱的人,但是有一点却是无可否认:他对我是爱之深。

我不知道什么才叫伟大,什么才叫真正的感动,所以我就一直在等待,希望有一天父亲证明给我看。

父亲常对我说:“只要健康就好。

”我也经常在暗地里偷笑,就这么一点点要求?我不解,我喜欢冒险,喜欢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

骨子里的坚持,在别人看来往往是不可理喻的,因为我不要懦弱,我要坚强。

直到有一天,我真真正正地躺在病床上,才知道不是我不怕死,而是我还活着。

但病房中盛开着大朵大朵寂寞的时候,但父亲趴在病床上睡着的时候,我才感觉到空气中大把大把的水分子附在睫毛上——那是眼泪。

父亲一句话也没有,因为是我不想说话,我想看,用眼睛看,用心去看。

我很久很久没有看过父亲了。

父亲偶尔进出病房,每次进来都是帮我盖好被子,帮我看点滴,帮我倒开水。

我也隐约感觉到那投过来的眼神是期待,转过去的目光还是期待。

那额上的皱纹是我刻上的,那刺眼的白丝是我染的,我愧疚,因为我偷走了父亲点点滴滴的快乐时光。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雨打窗台湿绫绡。

望着病房外一角天空,想着一个严肃的问题:人生该怎样,生命该属于谁?
一直以为生命只是自己的,我想这是错了,因为生命还属于关心你的人,爱你的人。

“只要健康就好”不是天真幼稚,而是复杂中的简单,是对生命的一种尊敬,有了生命才会有机会去创造精彩人生,才不会后悔,这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

在风雨洗礼中,我也渐渐懂得,生命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凝重,要活得庄严而稳重。

有人说,父亲是一种奇迹,他用他那继续的死亡来陪衬我们那继续的生命,我想我是幸福的,因为我拥有伟大的父爱,我将和父亲一起走过这座桥,走过爱的人生,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当你得到你梦寐以求的所谓的好东西时,你感到的可能不是快乐满足,而是后悔的悲哀。

【简评】走过桥就是走过人生。

走进作者心灵的回忆,感受到的是那份沉默却永恒的父爱,以及对生命严肃的感悟。

文章感情真挚而不失深刻,故事简单又不失韵味。

(指导教师:潘中伟)
菊花桥
菊花桥,色彩斑斓的菊花桥,承载着历代贤人雅士的志向和抱负,闲情和逸致。

菊花桥,黄色的菊花桥,承载着东晋隐士的恬淡和闲适,纯朴和和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菊花桥,红色的菊花桥,承载着唐代领袖的豪放.热情,却又无可奈何——飒飒秋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菊花桥,蓝色的菊花桥,承载着唐代诗人的抑郁和忧愁,孤独和寂寞——不是花中片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桥,紫色的菊花桥,承载着宋朝学士的淡雅和清新,高洁和孤傲——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花桥,完美的菊花桥,承载着蒲松龄十年的心血。

读过《聊斋志异》的人一定知道那位风情万种的菊仙。

她已包罗了一切菊的风韵,再附添几分人性化的喜.怒.哀.乐。

因此,她是那么清淡.飘逸.悠闲.楚楚动人,却又那么沉寂.孤傲,无可奈何。

实在是令人怜爱。

菊花桥,它承载着历史的经典,也承载着现代的希望。

菊花桥,它让往来其上的莘莘学子领
悟了宁静已致远,淡泊以明志,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因此,他们严、勤、实、敬,却不乏欢逸.豪放;他们平时默默努力,运动场上却生龙活虎;他们平时不爱闲谈说人非,走上讲台却能一鸣惊人;他们今日是学子,明日便成了栋梁。

菊花桥,那一座座菊花桥形式不同,色彩各异。

但不乏错落有致,井井有条。

它在自己的立足之处静静挺立,默默感叹,却让人感受到它的英姿飒爽,称道它是“希望之城”,它虽不具春桥的馥郁芳香,冬桥的扑鼻寒味,却足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

它虽没有经过阳春的孕育,酷夏的考验,然,架起于秋季却别具一格,独具情趣。

它淡视春的娇艳,无视夏的火爆,珍惜秋的华贵,预示冬的寒素。

昨日,对着菊花桥我读懂了历史的兴衰;今日,对着菊花桥我读懂了时代的希望。

明日,当我再对着菊花桥的时候,但愿能读出更多更多。

【简评】暗暗淡淡紫,融融洽洽黄。

这其中蕴含着菊花桥的品质。

菊花桥托起的不仅仅是一种自然之美,更是一种文化的绚烂,它是一种人性的体现。

菊花桥在连接的古代的兴衰和现代的希望,预示的是将来的美好。

(指导教师:纪强)
影中桥
江南水乡,水多,桥也多。

在我家附近就有三座桥。

那是童年的乐园,往事的记载点,天真的写照。

幼时的我喜欢水,所以便常常呆在桥下消磨大半天,累了坐到桥边大唱“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然后很有兴致的去观察水中的倒影。

为什么水中的桥的倒影那么真实,却又让我无法捕捉?我没有向他人问起,只将它作为一个秘密,小心地包裹好,藏在心里,我知道,有一天,总有那么一天我会知道答案,是的,我会的!
“君不见小溪之水源头来,悄然离去不复返,君不见时光易逝人欲愁,幼时欢笑日后忧。

”如今的我不会再走下桥去戏水,不会再唱那首童谣。

是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一样的年龄不一样的我,不一样的我不一样的心境。

童谣已不属于我,如今它只会让我想起“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让我伤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卞之琳的《断章》中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的,我的确站在桥上看风景,可惜,很可惜,没有看风景的人在看我,我也没有装饰别人的梦,桥边的红芍,我也不想寻问它为谁而生。

水中桥的倒影我也终于有了解释,成像,那是虚象,本应存在。

就像生活它有真实的一面也有虚浮的一面,就像世界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就像我有真实的一面,也有虚幻的一面。

而那虚幻的一面也只有自己才知道它的存在。

记得有首诗,“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也许我并不十分清楚什么是愁滋味,毕竟我还年轻,但我十分清楚我的人生是桥不是路,因为它并不平坦,此起彼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是我的轨迹,希望再失望是我生活的所有。

我喜欢桥,因为它也是单影无人与它相依偎,我不喜欢孤独,但喜欢坚强,即使无所依靠仍可以挺立正直。

桥如此,我也如此。

光阴荏苒,河流不息却摧不断桥的身躯。

无奈的生活,失落的情绪,同样摧毁不了我对生活的希望之心。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既然昨日对我已毫无留恋,我又何必对它依依不舍呢?是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

”相信明天又是一个上坡。

眺眼望去水中的鹅卵石依稀可见,那水还是清的,天还是蓝的,桥还是那样古老而又坚固!那个两面
的我终究要回到真实中去。

最后看一眼水中的那个倒影,像,它真像这个世界,它真像这个世界的许多人和事,它真像这个不真实的我。

伟大的诗人可以从一粒沙子中看出一个世界,而平凡的我却只能从水中倒影的桥中品味出那么一点真实的生活。

【简评】本文通过桥引出自己对生活的深切体会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深刻认识,并巧妙地化用古诗词将自己内心的情感流露于无形之中,写出了同龄人的心声:心中虽有愁,但又对明天充满了希望,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相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指导老师:肖伟)
哥,桥那边是什么?
“哥哥,我们的妈妈长得漂亮吗?一个约莫五六岁的小女孩拉着一个少年的,闪动的眼珠不断地打转。

“漂亮!”一个浑厚的声音却在这清亮之后回荡出了苍凉。

沉默了许久。

当他们走到一座桥跟前时,少年猛然立住了,像石雕一样一动也不动。

“哥哥!桥那边什么?”小女孩的一语打破了沉寂。

少年是直立着,一动不动,一切都显得特别静,甚至边呼吸声都掩没了。

抬眼望,桥的那似乎比桥这边要好得多.桥这边没什么生气,有的也只不过是枯藤、老树而已,而那边却是一片繁茂。

近瞧,这幅景象却让人一惊:繁茂中更多埋藏着的却是一个个坟墓。

这时才恍然明白那“繁茂”又代表了什么。

细看,这“繁茂”似乎给这片土地笼上了一层阴影,大好的一片地像被乌云遮住似的。

少年不语,看了看身边的妹妹,这时候少年似乎把她的小手拉得更紧了。

好长一段时间才说“桥那边是妈妈在的地方。


过了桥,少年拉着妹妹在一座旧坟前跪下。

“哥哥,我们为什么要在这儿,妈妈在哪呢?我们去找好不好?”小女孩使劲地摇着哥哥。

少年的举动总让人觉得他有满腹心事,满腔凄凉,他没作声,眼睛愣愣地盯着坟上的大红月季。

两个孩子的母亲,死在一片坟地――有很多同胞--有很多鲜血的坟地。

是那亮铮铮的刺发,那陌生的,扭曲的嘴脸结束了他们的命。

风吹动着,花在坟背上摇动,花显重更红了,那花不像是滋养的,却像是被血孕育的花,所以才会那么红,那么红。

而那碑,却又像一颗树,一棵被人砍了根,削了梢,抽了精,剥了皮的树。

天空、树、坟墓、花,这一切都让他无法忘记,忘记他的母亲。

风愈大了,妹妹挨着他愈来愈紧了,他抱起妹妹离开家,走到桥中央时,他回头望了望那坟,那片林子。

他走了,他不会再到那片坟地。

他会忘记的,边同他妹妹也会一同忘记的。

一个他们的母亲。

一片“郁郁葱葱”的坟地。

一种莫名的伤感。

这所有的一切他们都会忘记的,因为他们还是孩子。

或许几年后,桥还在,母亲的坟还在,没有的也只是他们那时的心情了。

这座桥隔开了这一切,或许当坟那边下着暴雨的时候,桥这边还是大晴天,或许…
而这座桥也确确实实也只是一座桥而已。

可是它所隔开的却是――
好比一个圆,而它就是直径。

圆的其中一半是白的,另一半却是黑的。

要是我,我也会选择一个有阳光的地方,至少太阳可以指引我该往哪儿走,怎样才会找到自己的亮点。

几年,几十年后,小女孩已不再是小女孩。

圆从此不再有黑色的一半了,天空也是明亮的。

希望太阳能给我们指出一条更明的路。

天亮了,梦醒了,黎明前的黑暗,我向往着黎明,我走向黎明。

【简评】文章讲述了兄妹两人在母亲逝后没有生活在黑暗中,而是坚强地生活下去,是勇气使他们获得了新生。

文章富有诗意,在看似凌乱的结构中却蕴涵着一个深刻的哲理:无论多么困难的环境,只要心中有阳光,向着阳光前进,总有一天会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缕灿烂的。

构思精巧,文笔老练。

(指导老师:朱利春)
既然架不起,那就我来扛吧!

小时候,桥是一弯小小的月牙,我在这头,嫦娥姐姐在那头;懂事后,桥是一个伟大崇高的理想,我在这头,成功在那头;长大着,桥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代沟,我在这头,父母在那头。


我的爸爸妈妈在外地工作,我是一个高三学生。

每个礼拜,他们都会给我打电话,问我有没有钱花,有没有考试,还有,天凉加件衣服。

我一直以为自己很幸福,因为有如此体贴关心我的父母。

尽管,很多时候爸爸不允许我看小说,逼我写数学物理题,每次一逮到机会便跟我大谈要提高弱科成绩的道理,但是,每次接完电话后,亲情的温暖总会在我心中回荡很久。

我在某座学校和煦的阳光下快乐并幸福地拼搏着,为未来,也为父母。


第一次模拟考考完了,紧跟而来的是家长会。

我知道爸爸妈妈来不了,但我仍打电话告诉给他们。

爸爸很内疚地说:“那我们来不了,怎么办呢……”我说不要紧,你们只要听我把考试情况告诉给你们就行了。

当我说我考了年级十几名时,爸爸忽然很吃惊地说;“怎么进步得这么快!”

我的心里忽然很难受,就像一颗石头被扔进了湖里,“砰”地一声,不清脆也不响亮,却让人难受得透不过气。

我知道爸爸说这句话的原因。

进入高一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我考了一百多名,那以后,爸爸开始不停地催促我抓紧数学和物理,那以后,我也开始很努力地学习。

后来我的成绩一直保持在二十几名。

我以为爸爸很清楚我学习上的每一个细节,我以为他甚至比我还紧张我的学习成绩,但今天爸爸却说:“怎么进步得这么快!”而事实上我根本没有进步。

那么两年来我的进步他从来没有看到过,我的名次他也从没有关心过。

他一次次地催促我抓紧数学物理,并不是分析过我每一次成绩后才说的,而仅仅是高一那次考试的惨败,让他固执地认为我的弱科就是这两门,他才说那么
多。

原来父母对我学习上的关心,那么笼统,那么形式。


我一直以为我在高考这条漫漫长道上走夜路,我的身后一直会有两个身影陪伴着我,我如此相信这个事实以至于我头也不回地往前冲,但当我无意中回过头来,却发现身后除了一片漆黑,什么也没有。

失落与恐惧袭上心头……

家长会后,对于子女与家长交流的问题,班主任给我们读了很多篇文章。

每一篇的字里行间流露的都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即使有的父母的做法很普通,但那是人世间最无私的爱。

我的某根神经被狠狠地触碰到,忽然发觉自己太苛刻。

我的父母即使不清楚我的名次,但他们总会不停地催促我学习,我们相隔百里,他们的电话却始终那么频繁。

我怎么能苛求两位为了我而忙碌奔波的父母知道我学习上的每一个细节,他们再细致又岂能细致到那个程度。

自责不断涌来,冲动得想哭。


我们都太幼稚,那么地依赖父母。

其实,当父母不再需要拿着鸡毛弹子逼我们做作业时,我们已经开始试飞了,父母再也掌控不了我们的一切。

看着我们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他们很快乐,也很迷茫。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与父母的代沟已经很深,可我们仍固执地认为父母知道我们的一切,知道我们爱吃什么菜,爱穿什么衣服,爱看什么电视,甚至以为父母比我们更了解自己。

但事实不是这样的,妈妈给我们买来衣服,而我们却大嚷太老土时,她会急得手足无措。

既然在这条代沟上架起桥梁已太困难,那么,一切都让我们自己来扛吧。

不要再幻想父母会给我们的未来铺路,不要再由于父母的不理解而悲伤失落。

成长的道路上,一切都要靠自己扛起!
【简评】长大是一个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潜意识中都在等待别人的帮助,但我们终归要学会面对。

脱离依赖的心理,主动地去扛起自己的一切!不要总是抱怨父母不关心自己,不理解自己。

作者与父母沟通的过程,由感动到失望再到理解,情感细腻,构思新颖,角度独特,对同龄人有一定的启发。

(指导老师:邱亚峻)
断桥
北纬64°53′,东经89°30′。

“孩子们镇定!镇定!我们要与恐怖分子斗争到底,特种部队会来救我们的。

”俄罗斯小镇一所学校的老师大声呼喊。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每过一小时,恐怖分子就杀害15个儿童,平均4
“嘭”的一声……分钟死亡一个。

老师不能眼看着自己的学生死在眼前,向绑匪提出以1抵4的要求,
然而又有多少个老师可以替代……
留在孩子们脑海里的将永远是血泪、枪声、恐惧和绝望……
北纬21°36′,西经 27°30´。

“孩子们再坚持一会儿,过了这片沙漠,就有一片绿洲,那里有鲜花、有绿草,有青青的酸梅……”这里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这个“美丽的谎言”重新燃起了孩子前进的心灯。

他们的国家正在饱受内战的煎熬,为了躲避战火,他们被迫向沙漠深处迁徙。

他们为生存四处流浪,吃了
上顿没下顿,褴褛的衣裳陪伴他们穿过了太多荒漠,走过太多岁月……
北纬23°24,东经36°48´
这里是费卢杰的一座民宅,街上,枪林弹雨。

可怜的阿邦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9岁的儿子流着血,死在费卢杰的家中。

和小阿邦德一样,有几千名老人、妇女和儿童徘徊在生死边缘。

这里缺食少药,断电断水,但人们无法离开——何处是家!
北纬13°27´东经18°4´
“阿拉法特逝世了。

”听到这一噩耗,医院门口左侧墙边一位彻夜守侯的巴勒斯坦老人——胸前的黑白红绿四色国旗在昏暗的天色下显得格外醒目——默默将路边的鲜花摆放在阿拉法特的画像前,对着画像上微笑的伟人祈祷。

直升机在加沙上空盘旋了一圈,为的是让“民族之魂”再看一看所眷念的土地,激动的人群向飞机涌去,希望再触摸一下“不死鸟”的灵魂。

痛不欲生的人们向天祈誓:“总有一天,我们会把您带回故乡——耶路撒冷。


——个和平的梦想欲圆未圆。

北纬38°10´,西经113°31´
只听轰隆一生,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美国佛罗里达洲埃格林空军墓地的科学家们举杯相庆。

他们刚刚试爆成功一枚号称“炸弹之母”的巨型炸弹,据说这种炸弹可以每秒钟杀死一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所有生命体,包括那些和美国人一样有血有肉有灵魂有亲人牵挂的平民。

北纬21°27´,东经127°56´。

这里是台湾著名的淡水老街,人满为患,渔人码头上到处散坐着欣赏海景和落日的人们……眼前的这一切真的很难和“政治喧嚣”连再一起,几乎让人忘记了战争的乌云正笼罩在宝岛上空,“公投”、“制宪”,台独的叫嚣声一浪高过一浪,分裂与反分裂的战争一触即发……
北纬……南纬……
东经……西经……
老师问学生:“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热衷于侵略与战争?”
学生回答:“因为这是一个自私而丑陋的世界。


人类的文明据说有几百万年。

哈哈,这说给谁听!难道文明就是政治强权?难道文明就是野蛮杀戮?难道文明就是自己手里拿着原子弹,嘴里呵斥别人销毁核武器?
DIY大赛上,一个年仅7岁的小朋友制作了一座精致的石拱桥,署名为“和平之桥”。

这不禁让所有善良的人们陷入深思——这到底是为什么……
【简评】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人类的灾难大多缘自人类自身。

钱爽同学的文章,相当深刻直观地说明了这一点。

文章运用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截取发生在当今世界各个角落的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