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翻译主体间性的现象学阐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胡塞尔: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 象学 #, 王炳文 译, 北京: 商务 印书馆 2001版, 第 22 5 页。
, 转引自倪梁康: ∀现象学及其效 应 ∋ ∋ ∋ 胡塞 尔与 当代德 国哲 学 #, 北京: 生 活 & 读 书 & 新知 三联书店 1994年版, 第 152- 154页。
/ 胡塞尔: ∀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 越论的 现象学 #, 王炳 文译, 北京: 商 务印书 馆 2001年 版, 第 518页。
0 Le feve re A ndr , T ranslation: T he Focus of the G row th o f L iterary K now ledge!, in James S. H o l m es, Jo s L am be rt, and R aym ond van den B roeck ( eds ) Literature and T ranslation, L euven, Be lg ium, A cco , 1978, p 58
并认为作者会对作为读者的译者进行同样的统摄。但我们可以看到, 经由作者再对原 文读者 (包括译者 ) 进行统摄这一行为并不属于上述范围, 但却与前述两层统摄有着 相同的理路和特征, 因而有理由认为, 这第三层统摄也属于主体间性的范畴, 只是它
与翻译现象的特殊性密切相关。笔者认为, 用 用图例表示:
译者 1 作者
− R obert M H arlan, M ust the other be derived from the I? ∋ T ow ards the reform ulation of H usserl s 5th Cartesian M ed itation!, inH usserl Studies, 1984, V o l 79, p 85 黑体字为笔者所标。
胡塞尔之后, 海德格尔、卢曼、哈贝马斯、甚至黑尔德都曾对 主体间性 ! 提 出过批评, 例如哈贝马斯认为, 胡塞尔本人曾试图从自我的单子论成就中推演出 主体之间的交互主体关系, 这些主体在他们视线的相互交叠中得以相互认识并且构 造出一个共同的世界视域, 但这个尝试失败了 !。, 在哈贝马斯的哲学中, 主体间 性关注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联系与交往, 而语言作为交往的工具, 是对主体间性 的本质预设。可见, 到了哈贝马斯这里, 主体间性 ! 已经从 先验的高空 ! 完全 落到了 社会性的地面 !。此外, 笔者认为, 交往还是确认主体共识的一个判断手 段, 这一点可从 交往论 ! 者自己的论述中窥见一斑: 我所经验的对象是否也被 他人经验到, 只能经由我和他人之间的交往予以确认。因此, 对象的客观性及其作 为对象被不同主体所经验这一现象, 也只有在我们认识到主体间交往所起作用的时候 才能予以解释 !−。
笔者认为, 在翻译研究范围内, 须先分清主体间性的三个层面, 如下图所示: 我的本我 1 他我本我; 我的本我 1 他我本我 我的本我; 我的本我 1 他我本我 我的本我 2> 他我本我。 其中 ! 表示第二层关系、 2> ! 表示第三层关系。由此, 上图可解释为: 我由自我的本我出发, 统摄他人的本我, 这是第一层; 我由本我出发对他人的本我 进行统摄, 并统摄他人的本我会从 那里 ! 出发统摄我的本我, 同时我的本我从他
对话、交往、平等 ! 之类。
二、主体间性对翻译现象的阐释
其实朴素的主体间性早已出现在国内外翻译研究中。 1827年, 托马斯 & 卡莱尔 在 ∀德国文学的状况 # (The S tate of G erm an L iterature) 中陈述德国人值得效仿的精 神时即已指出: ( (仅仅是因为他们以这个民族自己看待这种精神的方式来看待 此精神的存在方式 ( ( !0。郭沫若曾说过: 译雪莱的诗, 是要使我成为雪莱, 是 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 ! 。这种对 陌生经验 ! 的体验恰是译者进行移情 ( apathy) 判断的表现。胡塞尔曾指出: 迄今为止存在的所有各种文化科学和社会科学, 原 则上都与世俗的主体间性现象联系在一起。! 这不啻为译界深入展开主体间性研 究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 Husser,l T he Paris Lectures [ M ]. trans P eter K oestenbaum, Boston: K luw er A cadem ic Publish e rs, 1998, p 34
& 153&
望在译文读者那里得到共鸣。这是由译者推及读者的主体间性的第一层。在对读者进 行统摄时, 译者通常会从自己作为原作读者的体验推及译文读者, 认为后者在阅读译 文时也会产生类似的体验。这是第二层。译者同时也是再创作者。问题是, 译文读者 会把谁看作作者呢? 如所周知, 人们在阅读译文时, 除了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 通常 并不会注意译者是谁, 除非该译者译得相当出色, 但往往也仅是赚得读者的赞叹而已, 并不会触及问题的实质。因 此可以说, 译文读者对译者 进行的是 零统 摄 !。笔 者认 为, 这就是所谓 译者的隐身 ( inv isib ility) !, 也是限制译者过度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无 形尺度。因 而, 译 者在对 读者进 行统摄 的时 候也是 兼具两 个身份: 准 作者和 译者。
& 150&
关于翻译主体间性的现象学阐释
始就一直在进行主体间性的思考, 到其最后一本重要著作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 论的现象学 # 时, 主体间性理论达到了成熟的顶峰, 并加入了内时间因素, 从而更 加明确地证实了 在我的意识中 ! 是主体间性的本质。例如, ( (我们就能够追 寻, 这个永远处于流动中的现在的 )我 ( ego) ∗ , 如何通过使自己时间化而将自己 构成为贯穿于 )自己的 ∗ 过去的延续的 )我 ∗ ( (自身的时间化 ( (这样一来, )他我 ∗ ( a lter ego) 在我心中就获得了作为共在场的存在的有效性 ( ( !+。笔者认 为, 无论后来人对主体间性进行怎样的修正, 其本质应该是始终不变的, 否则 主 体间性 ! 就只剩下一个空壳。自我意识应该是为所有社会反应奠基的, 把主体间性 局限到社会层面, 只是从深层走到表层, 使得研究浅显化, 因而失去主体间性的真 谛。与其它的所谓主体间性不同, 先验主体间性立足于纯粹先验主体, 抛开了一切 干扰项, 直击本质。这是现象学与其他哲学流派最大的区别, 而对主体间性理解的 分歧也始于此。
关于翻译主体间性的现象学阐释
张 琳 /文
提 要: 译界有关主体间性的论著大都以哈贝马斯的相关理论为依据, 而
对于胡塞尔的先验主体间性理论却甚少提及, 因而译界大多将主体间性简
单地理解为主体间关系。本文在分析了 主体间性 ! 的实质之后, 从现象
学角度对翻译主体间性进行了阐释, 指出相关研究应以先验主体间性为
反观 ! 来表示这种现象可能更合适。
原文读者
2> 译者
解释为: 译者对作者进行统摄; 译者统摄作者会对原文读者进行统摄; 译者经由 作者对作为原文读者的自身进行 统摄 ! ( 反观 ) 。但反观不等于统摄, 前者是从对方 的位置出发, 统摄他人; 后者则是从对方的视角出发, 统摄自身。
同理, 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 即产出译文时, 往往需进行阐释 + 再创作, 而二者 都是基于译者本身。从宏观角度讲, 再创作包含了译者的阐释。其中, 作者依然从本 我出发对译文读者进行统摄, 以对自己的阐释进行判断, 看是否已使作者的意图及期
主体间性可谓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一以贯之的主线。胡塞尔从 ∀逻辑研究 # 开
本文在写作过程 中得到了钱冠连、王树人二位先生的悉心指导, 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 Edmund Husser,l Cartesian M editations ∋ A n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 logy , trans. D orion Cairns, T he H ague: M artinus N ijhoff Publishers, 1982, p 29 % 倪梁康: ∀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 #, 北京: 生活 &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99年版, 第 255页。
人的本我反观 ( rev iew ) 我的本我, 这是第二层 ( 我的统摄对象变成了两个 ) ; 同理,
我会这样, 就自然会统摄他人也会这样, 因而出现了第三层 ∋ ∋ ∋ 我统摄: 1 他人的本
我, 2 我的本我从他人本我 那里 ! 反观处于 这里 ! 的我的本我, 3 他人经由自己
的本我对我的本我进行统摄, 并统摄我的本我从他人的 那里 ! 出发统摄他人的本我,
本, 并展望了该理论对翻译研究可能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 主体间性; 现象学; 统摄; 反观
中图分类号: B81- 06
文献标识码: A
一、主体间性范畴概述
主体间性, 哲学界多称 交互主体性 !, 是从个体单子 (m onad) 的意向出发, 统摄 ( apprehend) 陌生经验及共同构造客观世界的普遍有效性或单子共同体, 它 是一种综合, 而非主体间的关系那么简单。尽管它在某些方面也包括对主体间关系 的阐述, 但 主体间性 ! 绝不等于 主体间关系 !。胡塞尔应是系统阐释主体间性 概念的第一人。他在 ∀笛卡尔沉思 # 第二沉思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 (先验的 ) 主 体间性 ! 概念∃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 主体间性 ! 概念被用来表示多个先验自 我或多个世间自我之间所具有的所有交互形式% 。
同时他人本我从对他人而言是 那里 ! 的我的 这里 ! 反观他人的本我 ( 对象变成了
三个 )。第二、三层的 反观 ! 很少有人提到, 胡塞尔本人也只是描述: ((我把他
们经验为: 他们像我经验他们一样经验着我 ( (!!, 而没有展开阐释。笔者认为, 对
于翻译来说, 由于译者的双重身份, 其内在时间结构中的三时相边缘域 ( hor izon) 得
转引自罗新璋 ∀翻译论集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 第 334页。 转引自舒茨 & 阿 尔弗雷德 ∀现象学与社 会科学 #, 霍桂桓 译, 见于倪梁 康主编 ∀面对 实事本 身 ∋ ∋ ∋ 现象学经典文 选 #,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06年版, 第 489页。
& 152&
关于翻译主体间性的现象学阐释
在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中, 我的本质本己性 ! 是原初领域 ( primord ia l sphere) , 同 时也是陌生本质本己性得以自身被给予的载体。单子共同体在此基础上得以构造, 互为 他人、相互一起的主体间性进而产生。由于强调自我的意识活动是人类由以认识世界 的唯一途径, 难免会有陷入唯我论的嫌疑, 而这也正是胡塞尔同时代及后来人对他的 主体间性理论 提出的批评之 核心。其实, 胡塞尔始终强 调他人原初领 域的不可达 致
& 151&
( inaccessible), 并在 ∀第五沉思 # 中明确提出: 我们所做的说明已经驳斥了这种毫无 根据的批评 ( ( (现象学已陷入了一种先验的唯我论, 但却并不承认这一点 ( ( ) !。. 此外, 或许他对休谟唯我论的指证可以提供一个反方向的证明: 休谟作为内在性的研 究者, 不许涉及有关他人的经验认识的问题, 没有将他人和社会作为内在性问题提出 来, 而只是把 我的自我 ! 的优先地位作为一个方法或工具/。总之, 主体间性理论 中的关键词是 同感、共 识、客观 世界、统 摄、联想 结对、爱 的共同 体 ! 等, 并 非
到了凸现, 因而翻译背景下的主体间性比普通的两两交互 多了一个层面, 只有这样,
译者才得以在理解时揣摩作者的意图、在阐释时预测读者的反应。
我, 先后向作者和读者两个方向进行统摄: 译 者对原作的理解是基于自我意识,
这时其身份是原文读者; 再由己推人, 这个 人 ! 是作者。即译者在对原作进行理解
之后, 会对作者进行统摄, 以判断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这是由译者推及作者
. Edmundtions∋ A n Introduction to Phenom enology, trans D orion Ca irns, T he H ague: M artinus N ijho ff P ublishers, 1982 p 148
的主体间性的第一层。在对作者进行统摄的时候, 译者往往同时把自己放在原文读者
的位置上, 这个时候译者其实拥有两种身份: 读者和潜在的译者。当译者在阅读原作 的过程中经由作者对原文读者 ( 包括自身 ∋ ∋ ∋ 当原语为译者母语时 ) 进行统摄时, 他 其实是在对作为读者的自己进行一种反观。按主体间性理 论, 译者对作者进行统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