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统编版初中语文《十五从军征》说课稿(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参军征》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感受古代兵役制度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三、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四、教学设想
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根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等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乐府诗导入〔乐府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
集民间的诗歌,后来就把采集的诗歌也叫做乐府。

乐府诗来
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作者。

如七年级我们做学过的
乐府诗——《木兰辞》、《陌上桑》都是民歌。

在魏晋以后,
出现了文人摹仿乐府的作品,如我们七年级学过曹操的《观
沧海》。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乐府诗《十五参军征》。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参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2、是谁“十五参军征〞呢?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己结合注释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4、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课件出示诗歌〕
5、指明学生再读,评价。

〔课件出示有节奏的诗:〔强调:“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6、齐读。

7、交流。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大意。

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三〕品读鉴赏
1、诗歌的主人翁是谁?从那一句话可以知道?〔生接读:十五参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

这是人生绝大局部的岁月。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参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


2、他在回家过程中,心情有哪些变化?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2. 学生自主品读。

再同桌交流。

3. 集体交流。

〔课件出示诗句〕
预设:
〔1〕“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喜〕
〔2〕想象他曾经的家是怎样的?
〔3〕他见到的景又是怎样的?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由远——近〕“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凄凉〕〔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
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他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


看到这一切老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
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

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我65 年魂牵梦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

然而65年前,我离开家时,我的家并不是这样的啊,它会是什么样呢?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6、“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
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

他“十五参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
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生读〔板书:泣〕
7、揭示悲剧原因。

8、、小结白描手法。

齐读诗歌。

〔四〕总结拓展
同学们,这首诗,让我们从一个老兵的参军和回家的经历中看到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战争给一个老兵、一个家庭所带来的深重灾难。

那么,是不是只有
一个老兵,一个家庭承当着这种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痛苦?〔联系写作背景〕〔不是,不仅仅只有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
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同学们,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对人类的文明造成了巨大的
破坏,作为地球的一份子,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

可是,近段时间,中国与日本的钓鱼岛之争,战争一触即发。

最近,朝鲜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对此韩国那么联同美国、日本等频繁举行军事演习,朝鲜半岛正“逐渐接近战争〞。

通过学习课文,你对此有没有什么看法?
〔五〕作业布置
将你对老兵回家的经历的想象写在小作文本上。

附板书设计
十五参军征

老兵悲
〔白描〕泣
《智取生辰纲》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智取生辰纲》,本文节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水浒传》是施耐庵的代表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

课文节选局部写了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

故事围绕“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明写护送队伍头领杨志警惕性之高,暗写晁盖等人用计之妙,读来引人入胜。

本文列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的有名片段,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其创作总体呈现如下特点:(1)注意人物语言、行动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3)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4)表达方式带有明显的说书人的痕迹。

而《智取生辰纲》一文在创作上表达了我国古代小说突出的艺术成就。

二、说学生和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那么会教会学生发现真理〞。

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并且已经学过了几个小说单元,已经能够了解小说的根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

同时,学生通过欣赏影视作品、阅读文本对本文节选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也有个大体的把握。

因此,组织本课教学时,教师如果只停留对课文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等逐条分析上,必然会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而使学生毫无兴趣。

所以,我设想抓住一点,深入挖掘,可能更激起学生自动探求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1、《智取生辰纲》一文作为教学内容,我认为可以生成一下教学价值: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主题等等。

通过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打算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智〞的所在:杨志的智送、吴用的智取、施耐庵的智写
2、把握杨志的性格特点
3、品鉴本文的精妙构思
而本文的教学重点那么在于让学生了解课文“智〞的所在以及作者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
四、说教学设计
针对这篇文章,我打算以“智〞为中心,从分析杨志的“智〞和吴用的“智〞引申到作者的“智〞,进而品鉴小说结构安排的巧妙之处。

五、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间播放《好汉歌》,上课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梁山好汉的总体印象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梁山好汉的另一面。

在这里,既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刀光剑影,也没有让人扼腕屏息的搏斗场面,有的只是智慧与智慧的较量。

请大家翻开课文,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智取生辰纲》。

(设计依据:通过播放歌曲和让学生谈自己对梁山好汉的印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让学生更广泛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为课堂的展开奠定了根底)
(二)整体感知
复述故事情节
(设计依据:这篇课文篇幅教长,当堂读课文必然浪费很多时间,而且学生在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让学生复述目的是让学生以讲代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
(三)问题探究
本文课题为《智取生辰纲》,全文紧紧围绕一个“智〞字展开,在文中“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杨志的智送、吴用的智取、施耐庵的智写。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1、讨论分析杨志的“智〞
2、分析杨志失去生辰纲的原因
3、分析吴用的“智〞
4、分析施耐庵的“智〞
(设计依据:以上四个问题设计是一个连环扣,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就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构思的精妙、人物形象的鲜明,还可以感受到语文之美、语言之美。

同时每一个问题的答复都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答案,培养学生通过语言分析课文的方法,因为任何架空语言的分析都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而实现阅读能力的迁移。

在分析吴用的“智〞的过程中,我插入了视频欣赏,这样不仅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故事情节,同时也缓解学生的课堂疲倦,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
六、布置作业
既然课题是《智取生辰纲》,那么就请大家从吴用的角度来改写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