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类的科普知识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作为⾃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宇宙,⼩⾄基本粒⼦等⼀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下⾯是©⽆忧考⽹分享的物理类的科普知识⼤全。
欢迎阅读!
篇⼀:物理类的科普知识-会发⽣地震的原因
地震⼜称地动、地振动,地震是⼀种对⼈类社会乃⾄⾃然界影响很⼤的⾃然灾害,那么地震是怎么产⽣的呢?
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们对地震发⽣的原因,常常借助于神灵的⼒量来解释。
在我国,民间普遍流传着这样⼀种传说,他们说地底下住着⼀条⼤鳌鱼,时间长了,⼤鳌鱼就想翻⼀下⾝,只要⼤鳌鱼⼀翻⾝,⼤地便会颤动起来。
⽤现代⼈的眼光分析这种传说,简直是荒诞不径。
但持这种说法的国家,并不只有中国。
例如,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海神普舍顿就是地震的神。
南美还流传着⽀撑世界的巨⼈⾝⼦⼀动,引起地震的说法。
古代⽇本认为,⽇本岛下⾯住着⼤鲶鱼,⼀旦鲶鱼不⾼兴了,只要将尾巴⼀扫,于是⽇本就要发⽣⼀次地震。
除此之外,埃及和印度也有关于地下住着动物在作怪的传说。
随着科学的进步,现在谁也不会相信这类迷信的说法了。
其实,地震就是地动,是地球表⾯的振动。
引起地球表⾯振动的原因很多,可以是⼈为的原因,⽐如核爆炸、开炮、机械振动等;同样也可以是⾃然界的原因,⽐如构造地震、⽕⼭地震、塌落地震等。
按照地震的不同成因,我们可以把地震划分为五类:
1.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发⽣的原因,是地下岩层受地应⼒的作⽤,当所受的地应⼒太⼤,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突然、快速破裂或错动,岩层破裂或错动时会激发出⼀种向四周传播地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表时,就会引起地⾯的震动。
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灾害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2.⽕⼭地震:由于⽕⼭爆发引起的地震。
3.⽔库地震:由于⽔库蓄⽔、放⽔引起库区发⽣地震。
4.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5.⼈⼯地震:由于核爆炸、开炮等⼈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地球上有⼏⼤地震带
在地理上,我们将地震发⽣⽐较集中的地带称为地震带。
地球上主要有三个⼤的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就在太平洋周围,是全球地震最为多发的地带,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在这⾥;欧亚地震带跨越了欧、亚、⾮三⼤洲,分布⼴泛,占全球地震发⽣总数的15%;海岭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底⼭脉,是三个地震带中发⽣频率最⼩的地震带。
植物能预测地震的发⽣吗
⼤家知道,⼤地震之前,不少动物会出现异常反应,对地震作出预报。
那么,植物能不能预报。
那么,植物能不能预报地震的发⽣呢?
我国地震学家在调查地震前植物的变化时,发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情况。
例如,在地震前,蒲公英在初冬季节就提前开了花;⼭芋藤也会⼀反常态突然开花;⽵⼦突然开花,⼤⾯积死亡等。
这些异常现象往往预⽰着地震即将发⽣。
科学家们从植物细胞学的⾓度,观察和测定了地震前植物机体内的变化。
他们发现,⽣物体的细胞犹如⼀个活电池,当接触⽣物体⾮对称的两个电极时,两电极之间会产⽣电位差,产⽣电流,于是,植物对外界的刺激也会在体内发⽣兴奋反应。
科学家利⽤⾼灵敏度的记录仪,对合欢树进⾏⽣物电测量,并认真分析记录下电位变化。
结果发现,合欢树能感觉到地震,并在震前两天作出反应,出现异常⼤的电流;余震期间,电流的活动也相应地逐渐减少。
篇⼆:物理类的科普知识-霜是怎样形成的
霜是⽔在地⾯或物体上凝华⽽成的⽩⾊冰晶,是⼀种寒冷的时候经常出现的⾃然现象,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块上常常会覆盖着⼀层霜的结晶。
它们在初升起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待太阳升⾼后就
融化了。
⼈们常常把这种现象叫"下霜"。
翻翻⽇历,每年10⽉下旬,总有"霜降"这个节⽓。
我们看到过降雪,也看到过降⾬,可是谁也没有看到过降霜。
其实,霜不是从天空降下来的,⽽是在近地⾯层的空⽓⾥形成的。
霜是⼀种⽩⾊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间。
少数情况下,在⽇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也能开始形成。
通常,⽇出后不久霜就融化了。
但是在天⽓严寒的时候或者在背阴的地⽅,霜也能终⽇不消。
霜本⾝对植物既没有害处,也没有益处。
通常⼈们所说的"霜害",实际上是在形成霜的同时产⽣的"冻害"。
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条件有关,⽽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
当物体表⾯的温度很低,⽽物体表⾯附近的空⽓温度却⽐较⾼,那么在空⽓和物体表⾯之间有⼀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与空⽓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和较冷的物体表⾯相接触时空⽓就会冷却,达到⽔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汽就会析出。
如果温度在0°C以下,则多余的⽔汽就在物体表⾯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
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辐射冷却的天⽓条件下形成。
另外,云对地⾯物体夜间的辐射冷却是有妨碍的,天空有云不利于霜的形成,因此,霜⼤都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也就是地⾯辐射冷却强烈的时候。
此外,风对于霜的形成也有影响。
有微风的时候,空⽓缓慢地流过冷物体表⾯,不断地供应着⽔汽,有利于霜的形成。
但是,风⼤的时候,由于空⽓流动得很快,接触冷物体表⾯的时间太短,同时风⼤的时候,上下层的空⽓容易互相混合,不利于温度降低,从⽽也会妨碍霜的形成。
⼤致说来,当风速达到3级或3级以上时,霜就不容易形成了。
因此,霜⼀般形成在寒冷季节⾥晴朗、微风或⽆风的夜晚。
霜的形成,不仅和上述天⽓条件有关,⽽且和地⾯物体的属性有关。
霜是在辐射冷却的物体表⾯上形成的,所以物体表⾯越容易辐射散热并迅速冷却,在它上⾯就越容易形成霜。
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假如质量相同,其内部含有的热量也就相同。
如果夜间它们同时辐射散热,那末,在同⼀时间内表⾯积较⼤的物体散热较多,冷却得较快,在它上⾯就更容易有霜形成。
这就是说,⼀种物体,如果与其质量相⽐,表⾯积相对⼤的,那么在它上⾯就容易形成霜。
草叶很轻,表⾯积却较⼤,所以草叶上就容易形成霜。
另外,物体表⾯粗糙的,要⽐表⾯光滑的更有利于辐射散热,所以在表⾯粗糙的物体上更容易形成霜,如⼟块。
霜的消失有两种⽅式:⼀是升华为⽔汽,⼀是融化成⽔。
最常见的是⽇出以后因温度升⾼⽽融化消失。
霜所融化的⽔,对农作物有⼀定好处。
霜降的谚语
霜降晴,风雪少;霜降⾬,风雪多
霜降⽆⾬,暖到⽴冬
霜降⽆⾬露⽔⼤
霜降有⾬,开春⾬⽔多,霜降⽆⾬,冬春旱
霜降下⾬连阴⾬,霜降不下⼀冬⼲
霜降没下霜,⼤雪满⼭岗
霜降⽆霜⼀冬⼲
霜降见霜,⽴冬见冰
霜降见霜,⼩雪见雪
霜降打了霜,来年烂陈仓
霜降见霜,⽶烂陈仓
霜降有霜,稻像霸王
霜降不割⽲,⼀天少⼀箩
霜的诗词
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唐·李⽩《静夜思》
鸳鸯⽡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唐·⽩居易《长恨歌》
江流宛转绕芳甸,⽉照花林皆似霰;空⾥流霜不觉飞,汀上⽩沙看不见——唐·张若虚《春江花⽉夜》
羌管悠悠霜满地,⼈不寐,将军⽩发征夫泪——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鬓如霜——宋·苏轼《江城⼦·⼄卯正⽉⼆⼗⽇夜记梦》
鬓微霜,⼜何妨——宋·苏轼《江城⼦·密州出猎》
篇三:物理类的科普知识-为什么天空会呈现不同的颜⾊
⼤⾃然呈现出五光⼗⾊的,我们⽐较容易理解到我们接触到的固体的颜⾊,但是对于流动的云和变幻莫测的天空,它们的颜⾊为什么也呈现这么多变化呢?
天空中⾊彩各异的颜⾊是在不同的⽓象条件下,阳光在⼤⽓层中的散射所引起的。
我们所看到的天空的颜⾊,实际上是⼤⽓层散射的光线的颜⾊。
如果天空是⼗分纯净的,没有⼤⽓和其它微粒的散射作⽤,那么,除了能看见太阳、⽉亮、星星以外,整个天空背景将是⼀⽚⿊暗。
⼤⽓对不同⾊光的散射作⽤并不是“机会均等”的,在相同的⾮均匀媒质中,光的波长越短,散射就越强。
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要⽐波长较长的红光和橙光的散射能⼒强10万倍;另⼀⽅⾯,散射强度与媒质中质点的⼤⼩有关,质点越⼩,越有利于短波光线的散射,⽽不利于长波光线的散射。
在晴朗的天⽓中,⼤⽓⽐较纯净,⼤⽓分⼦是极细⼩的质点,有利于短波光线的散射,所以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极易通过⼤⽓散射开来,散布在整个天空背景上,由于⼈眼对紫光不太敏感,所以天空看起来就成了蔚蓝⾊。
当天空中有云时,云中的⽔滴是较⼤的质点,可以引起各种⾊光的散射,相互混合的结果,看上去就如⽚⽚⽩絮。
在⼤⾬来临之前,云中的⽔滴⼜⼤⼜密,透明度很低,散射出来的光线很少,因此天空看上去就是灰蒙蒙或⿊沉沉的。
为什么云有各种不同的颜⾊
天空有各种不同颜⾊的云,有的洁⽩如絮,有的是乌⿊⼀块,有的是灰蒙蒙⼀⽚,有的发出红⾊和紫⾊的光彩。
这不同颜⾊的云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们所见到的各种云的厚薄相差很⼤,厚度可达七⼋公⾥,薄的只有⼏⼗⽶。
有满布天空的层状云,孤⽴的积状云,以及波状云等许多种。
很厚的层状云,或者积⾬云,太阳和⽉亮的光线很难透射过来,看上去云体就很⿊;稍微薄⼀点的层状云和波状云,看起来是灰⾊,特别是波状云,云块边缘部分,⾊彩更为灰⽩;很薄的云,光线容易透过,特别是由冰晶组成的薄云,云丝在阳光下显得特别明亮,带有丝状光泽,天空即使有这种层状云,地⾯物体在太阳和⽉亮光下仍会映出影⼦。
有时云层薄得⼏乎看不出来,但只要发现在⽇⽉附近有⼀个或⼏个⼤光环,仍然可以断定有云,这种云叫做“薄幕卷层云”。
孤⽴的积状云,因云层⽐较厚,向阳的⼀⾯,光线⼏乎全部反射出来,因⽽看来是⽩⾊的;⽽背光的⼀⾯以及它的底部,光线就不容易透射过来,看起来⽐较灰⿊。
⽇出和⽇落时,由于太阳光线是斜射过来的,穿过很厚的⼤⽓层,空⽓的分⼦、⽔汽和杂质,使得光线的短波部分⼤量散射,⽽红、橙⾊的长波部分,却散射得不多,因⽽照射到⼤⽓下层时,长波光特别是红光占着绝对的多数,这时不仅⽇出、⽇落⽅向的天空是红⾊的,就连被它照亮的云层底部和边缘也变成红⾊了。
由于云的组成有的是⽔滴,有的是冰晶,有的是两者混杂在⼀起的,因⽽⽇⽉光线通过时,还会造成各种美丽的光环或虹彩。
为什么红海的海⽔是红⾊的
红海位于亚洲与⾮洲之间,海⽔不仅清澈透明,⽽且⽔温较⾼,很适合游泳、洗浴。
所以,红海历来为世界上最的海滨休闲胜地,每年吸引⼤量游客在这⾥旅游度假。
不过,红海最吸引⼈的地⽅,却是它常呈现为红⾊的海⽔。
红海地区的⽓候炎热⼲燥,海⽔蒸发强烈,这使红海的海⽔含盐量⼤,⽔温⾼。
这些条件,正适合蓝绿藻类在这⾥⼤量繁殖⽣长。
其实,蓝绿藻类的颜⾊并⾮蓝绿⾊,⽽是红⾊。
在海⽔中出现⼤量的红颜⾊藻类,海⽔⾃然就被映照成红⾊了。
其次,来⾃⾮洲撒哈拉⼤沙漠的红⾊沙尘暴经常侵袭红海上空。
当狂风卷起⼀阵阵红⾊沙尘,散布在红海上空时,天空便被染成⼀⽚红⾊。
加上红海中被⼤风掀起的红⾊海浪,天空、海⽔,还有海岸边的红⾊岩壁,所有的⼀切都映现出红⾊,从⽽形成了美丽奇特的红海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