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题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辩证法复习题1
⾃然辩证法复习题
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4-5 ;
2、填空5-6;
3、单项选择8-10;
4、简答6-7;
5、论述1-2。
⼀、名词解释:
1、科学技术⽅法论: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的⼀般⽅法的理论,是关于科学研究和⼯程技术研究⼀般⽅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
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是: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性原则(见如下2、3、4)。
2、创造性原则:指选出的课题应是前⼈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
3、可⾏性原则:指选择的课题应与⾃⼰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可以具备的条件进⾏选题。
4、科学性原则:指选出的课题要有⼀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根据,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下,并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和可以探讨的问题。
5、模拟实验:是⼀种间接实验,先设计出反映对象属性的模型,然后⽤实验的⼿段作⽤于模型,通过模型实验了解原型(对象)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
6、机遇: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意外的事件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称为机遇。
7、⾃然观:⾃然观是⼈们对⾃然界的总体看法。
8、理想实验:是运⽤理想模型在思想中塑造理想过程,并进⾏严密逻辑推理的⼀种思维⽅法。
9、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是科学思维的⼀种最普遍、最基本的类型。
10、归纳⽅法: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法。
11、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种思维形式。
12、科学概念:是在科学认识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科学思维的“细胞”,是思维结构的基本单位。
13、科学:科学是⼈类活动的⼀个范畴,它的直接职能是不断探求和系统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科学”这个概念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即知识体系;科学这种知识体系还可以物化为社会⽣产⼒。
简⾔之,科学是知识体系和由知识所转化的⽣产实践活动的统⼀。
14、技术:⼈类为了满⾜社会需要,利⽤⾃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段、⼯艺⽅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是反映现代技术形象的科学界说。
15、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简答和问答题:
1、⾃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答:①⾃然界存在和演化的⼀般规律,即⾃然界的辩证法;
②⼈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然和改造⾃然的⼀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③以及作为⼀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和发展的⼀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2、⾃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答①辩证唯物主义的⾃然观;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法论;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3、⾃然辩证法创⽴的意义?
答:⾃然辩证法的创⽴,是⼈类⾃然观、⾃然科学⽅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中的划时代的变⾰。
在⾃然观⽅⾯,它深刻地揭⽰了⾃然界本⾝发展的辩证法,从⽽建⽴了⼀种反映⾃然界本来⾯⽬、适合⾃然科学发展需要的辩证唯物主义⾃然观,标志着从古代的辩证思维到*代的形⽽上学思维再复归到现代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的完成。
在科学认识论和⽅法论⽅⾯,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法论。
在科学技术观⽅⾯,马克思、恩格斯与传统的观点不同,不仅深刻地揭⽰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且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然科学属于⼀般社会⽣产⼒的范畴;科学技术并⼊⽣产过程转变为直接的⽣产⼒;社会实践的需要,⾸先是经济、⽣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命⼒量。
这样就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于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之中,深刻地揭⽰了科学技术的实质及其发展的辩证规律,创造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4、*代⾃然科学诞⽣的标志?7
答:1543年,哥⽩尼的《天体运⾏论》的出版,标志着⾃然科学开始⾛上了独⽴发展的道路。
5、形⽽上学⾃然观与*代⾃然科学的关系?
答: *代⾃然科学为了把⾃⼰对⾃然界的认识建⽴在对⾃然界的精细研究的基础上,它所采取的主要分析⽅法是分析、解剖的⽅法。
这种研究⽅法为科学认识积累了⼤量的经验材料,也是*代⾃然科学获得巨⼤进展的基本条件。
但是这种做法也给⼈们留下了⼀种孤⽴地、静⽌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们已获得的关于⾃然界的认识主要是对机械运动的认识,⾃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还远没有通过⾃然科学本⾝的认识被揭⽰出来,这就使得*代⾃然观具有形⽽上学和机械论的特征。
6、系统概念的四个要点
答:①系统是由若⼲个要素组成的;
②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形成⼀定的结构;
③系统的结构使它成为⼀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④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中表现出来的,系统总是存在于⼀定的环境之中。
7、物质系统的类型?30-31(选择题)
答:①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析,⾃然界中的系统分为:孤⽴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②从系统内发⽣的实际过程分析,⾃然界的系统分为:物理系统、化学系统、⽣命系统。
③从⼈对⾃然物的参与程度分析,⾃然界中的系统分为:天然系统、⼈⼯系统、复合系统。
④从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的特点分析,⾃然界的系统分为:线性系统、⾮线性系统。
⑤从⼈对⾃然的认识程度分析,⾃然界的系统分为:⿊系统、⽩系统、灰系统。
⑥从系统所处的状态分析,系统分为:处于*衡态系统、处于**衡态系统、远离*衡态的系统。
8、系统中整体与部分可以经过哪两种⽅式进⾏过渡?31-32
答:部分与整体可以经由两种⽅式⽽相互过渡:①加和性⽅式,②⾮加和性⽅式。
9、⾃然界层次结构的主要特点?37
答:①低层系统对⾼层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②同⼀层次的系统之间具有相⼲性关系。
10、⾃然界层次结构之间的双向因果链的含义?40-41
答:①低层系统作为原因可以在⾼层系统中引起⼀定结果,这可以称为上向因果链;
②⾼层系统作为原因⼜会在低层系统中引起某些结果,这可以称为下向因果链。
③双向因果链既造成了层次之间的差别,也沟通了层次之间的联系。
11、⾃然界运动的基本形式?43-44
答:①微观物理运动;②宏观物理运动;③宇观物理运动;
④化学运动;⑤⽣命运动;⑥社会运动;⑦技术运动。
12、经典热⼒学与⾮*衡⾃组织理论对不可逆过程的认识有哪些差异?65
答:①经典热⼒学主要研究了不可逆过程的消极作⽤,认为不可逆过程可以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
②⾮*衡⾃组织理论则更重视不可逆过程的建设性作⽤,认为不可逆过程可以导致有序结构的产⽣。
13、按照⾃组织理论,⼀个系统具备哪些条件才会进⼊有序状态?69-71
答:①系统从⽆序⾛向有序,必须处于远离热*衡的状态;
②产⽣有序结构的系统,必须是⼀个开放的系统;
③形成有序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线性的相互作⽤;
④正反馈推动系统⾛向有序;
⑤涨落和突变是产⽣有序的条件。
14、⼤爆炸宇宙学得到哪⼏个重要事实的⽀持?55
答:①河外星系的谱线红移;②氦丰度;③ 3°K背景辐射等;
15、⾮*衡⾃组织理论的三点哲学启⽰?72-73
答:⾮*衡⾃组织理论对如何⼀般地理解进化的条件和根据提供了有益的启⽰。
①系统中的相互作⽤是系统进化的基本根据;
②从外部获得物质和能量是系统进化的基本条件;
③内部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
16、进化和退化的特点,?66-68
答:①⾃发性特点;②稳定性重建的特点;③离散性特点
17、进化和退化的统⼀性的表现
答:①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②进化与退化同存共⽣;③进化与退化相互交替。
18、⾃然界历史观产⽣的科学前提?48-49
答:①天⽂学,1755,康德《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1796年,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星云说”的星云假设;
②地质学,赖尔,1830-1833《地质学原理》提出了地球缓慢进化的“渐变论”;
③⽣物学中,施莱登和施旺,1838-1839年建⽴了细胞学说;1859年达尔⽂的⽣物进化论确⽴;
④化学,维勒的⼈⼯合成尿素;
⑤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19、⽣态系统的组成部分?95
答:①⽆机环境(如空⽓、⽔、矿物、⼟壤、阳光、⽓候等)
②⽣物的⽣产者(如绿⾊植物、能进⾏⾃养⽣活的低等菌类等)
③⽣物的消费者(如草⾷动物、⾁⾷动物等)
④⽣物的分解者(如微⽣物)
20、全球性问题是指哪⼏个问题?98
答:①⼈⼝问题;②粮⾷问题;③不可再⽣的资源问题;④⼯业化问题;⑤环境污染问题(⽣态*衡问题)
21、实现⼈和⾃然协调发展的两个基本途径?102
答:要使⼈和⾃然协调发展,
①⾸先要在认识⽅⾯,重建⼈和⾃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体的观念;
②其次要在实践⽅⾯,通过⾼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类⾃⾝的认识和实践能⼒,在社会规模、国家规模乃⾄全球规模上
合理地组织⼈类改造⾃然的实践活动。
22、科学问题及其结构?111-112
答:科学问题是指⼀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未解决的⽭盾,包含着⼀定的求解⽬标和应答域,但尚⽆确定的答案。
科学问题的结构:
(1)形式:①是什么?(what)②为什么?(why)③是怎样的?(how)
(2)内容:①问题的指向;②研究的⽬标;③求解的应答域。
23、“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与“认识以实践为基础”两个命题的关系?117问答题
答: “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与“认识以实践为基础”,是从不同⾓度提出的不同命题。
前者着眼于科学研究的程序,后者着眼于认识的来源,两者层次不同,实质是统⼀的。
作为认识的⼀般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然科学理论归根结底产⽣于科学实践与⽣产实践。
但作为认识的局部或个⼈的研究过程来看,情况就复杂多了。
认识过程的每⼀个阶段既是已有的实践和认识的终点,⼜是新的认识和实践的起点。
科学问题这种认识形式既包含先前实践和认识的成果,也预⽰进⼀步实践和认识的⽅向。
因此,科研从问题开始丝毫不意味着对实践基础的否定,⽽是把⼀般的认识论原则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具体化了。
24、科研选题的步骤?118
答:①⽂献调研和实际考察;②提出问题;③初步论证;④评议和确定课题。
25、实验⽅法及其特点?125-126
答:实验⽅法是⼈们根据⼀定的科学研究的⽬的、运⽤⼀定的物质⼿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为控制或变⾰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法。
实验⽅法具有以下特点:
①实验⽅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
②实验⽅法可以强化研究对象;
③实验⽅法可以使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
④实验⽅法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从⽽认识对象的性质;
⑤实验⽅法是⼀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然的⽅法。
26、实验规划的设计程序和注意要点?127-128
答:①要根据对象的属性确定对象的控制变量;
②确定参量的测定⽅法;
③要选择适当的试样;
④尽可能进⾏⽐较实验;
⑤注意消除实验者的⼼理偏见和潜意识的个⼈倾向对实验的影响;
⑥进⾏实验规划时,特别重要的是要考虑实验应具有可重复性;
⑦在实验规划的基础上再具体进⾏实验设计。
27、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134-135
答:①科学观察要求实验结果可以⽤某种标准的⽅法进⾏重演;
②科学观察要求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
③科学观察要求使⽤先进的观测技术和观测仪器;
④科学观察要求⼀个科学⼯作者要有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学风。
28、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理论?128-129
答:①因为观察不仅是接收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信息的过程;
②因为观察陈述是⽤科学语⾔表述出来的,⽽科学语⾔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着;
③理论在观察中既起着“定向”的作⽤,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收外界信息;⼜起着“加⼯改造”作⽤,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
29、科研选题的重要性?117
答: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始步骤,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研选题的重要性在于,它关系到科学研究的⽅向、⽬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科研的途径和⽅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价值和发展前途。
30、科学事实及其应满⾜的条件?122-123
答: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
科学事实⼀般应满⾜的条件:①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
②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现;
③科学事实应该⽐较精确、系统。
31、简要回答科学问题的来源?115-116
答:科学问题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产实践与科学实践,还有别的来源:
①从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盾中产⽣问题;
②从科学理论内部的⽭盾中产⽣问题;
③从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盾中产⽣问题;
④从社会需要同现有的⽣产技术⼿段不能满⾜这种需要的⽭盾中产⽣问题。
32、⾃然语⾔符号系统的特点?142
答:①多义性;②歧义性;③语法结构不够严格和统⼀。
33、穆勒五法指哪五种⽅法?151
答:①求同法;②求异法;③求同求异共⽤法;④剩余法;⑤共变法。
34、组成公理化系统的⼀般程序?155
答:①选择只作公设的概念为基本概念,选择⼀类⾃明的陈述作为公理,它们是⽆须证明就被置⼊系统的;
②制定推理(推导)规则,⽤以指导本系统的所有演算;
③依据规则从原初概念推导出新的概念,从公理演绎出新的陈述;
④遵循同样的步骤,从导出的陈述和公理中进⼀步导出其他陈述。
35、如何正确评价归纳与演绎在科学认识中的作⽤?156
答:(1)⼆者在科学认识中特定的功能(归纳法获致新知识的功能;演绎法科学证明、科学预见、建构理论以及在某种科学发现上的功能)都是整个科学认识中不可缺少、不可完全替代的;
(2)归纳和演绎在运⽤中互相依赖、互相渗透,并在⼀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单纯依靠归纳或演绎本⾝,都⽆法克服各⾃的先天缺陷。
从认识论根源上看,⽚⾯的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都看不到⼈的认识就是在从特殊到⼀般、⼜由⼀般到特殊的往复过程中不断深化的,它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统⼀。
不但演绎和归纳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归纳演绎同其它许多⽅法也应当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
36、什么是类⽐⽅法及其思维过程?156-158
答:类⽐⽅法是根据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的类似或同⼀,推断它们在其它⽅⾯也可能类似或同⼀的逻辑思维⽅法,逻辑学上⼜叫类⽐推理。
类⽐推理的思维过程,其基本环节是联想和⽐较。
⾸先是选取何种类⽐对象的联想和⽐较;其次是对所研究的对象在形态、属性、结构、功能⽅⾯,理论的原则、形式、⽅法、内容⽅⾯的联想和⽐较,以便从已知事物的判断过渡到未知事物的判断。
37、数学⽅法及其在科学认识中的作⽤?167-169
答:数学⽅法是指以数学为⼯具进⾏科学研究的⽅法,即⽤数学语⾔表达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经推导、演算和分析,以形成解释、判断和预⾔的⽅法。
数学⽅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
①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
②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数量分析和计算的⽅法;
③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逻辑推理的⼯具。
38、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别?158-159
答:①基础:逻辑思维以抽象的概念为基础;形象思维以形象的意象为基础。
②⼀般形式:逻辑思维运⽤概念进⾏判断和推理;形象思维运⽤意象进⾏联想和想象。
39、形象思维的⽅法论意义?159-160
答:形象思维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法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①可以直观形象地揭⽰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②能突破现实的局限,抓住主要⽭盾,对研究对象进⾏极度的纯化和简化,以揭⽰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③形象思维在技术领域有着更为突出的意义:关于对象的意象的创造构成了创造任何⼈⼯⾃然物的先决条件。
40、狭义的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形态?163-164
答:①以⾮逻辑思维形式——想象、直觉和灵感等为主的创造性思维;
②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创造性思维。
41、直觉和灵感的基本特征?160-161
答:①认识发⽣的突发性;②认识过程的突变性;③认识成果的突破性。
42、为什么说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177
答: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但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个暴露过程,⼈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个发展过程。
当客观事物的本质尚未充分暴露,⼈们掌握的科学资料不够完备时,只有借助于假说的形式,提出猜测性的假定,才能进⼀步探索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这是科学研究的必由之路。
⾃然科学就是沿着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的途径,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部科学发展史,可以说就是⼀部假说和理论不断更迭的历史。
43、建⽴假说应遵循的⽅法论原则?179-180
答:①解释性原则,假说应与已知的经过实践复核的事实相符合,不仅能解释个别事实,⽽且能解释已知的全部事实;
②对应原则,这是指假说和已知科学理论的关系;
③可检验性原则,提出的假说必须能⽤观察、实验加以检验,从⽽判定它的真伪。
44、科学假说的来源?174
答:科学假说的来源是多⽅⾯的,假说的来源虽然不同,但都是为了说明某种⾃然现象⽽提出的⼀种试探性的看法或猜测性的说明。
①当出现了⽤已知科学理论⽆法解释的新事实时,会产⽣对新事实的猜想性的说明;
②当把某⼀理论类推到原来适⽤的范围以外,对其它事物的属性、规律进⾏猜测或设想时,会提出新的假说;
③为解决新旧事实之间的⽭盾会提出假定性说明。
45、建⽴理论体系的常⽤⽅法?189-192
答:①公理化⽅法:从尽可能少的基本概念、公理、公设出发,运⽤演绎推理规则,推导出⼀系列的命题和定理,从⽽建⽴整个理论体系的⽅法;
②逻辑与历史相统⼀的⽅法;
③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法。
46、⽤逻辑与历史相统⼀的⽅法所建⽴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的两种类型?191
答:①按逻辑发展程序和⾃然事物的历史发展进程相⼀致的原则来建⽴的理论体系;
②按逻辑发展程序和⼈类认识⾃然历史的过程相⼀致的原则来建⽴的理论体系。
47、公理化体系应满⾜哪些条件?190
答:①⽆⽭盾性,这是科学性要求;
②完备性,这是体系完整性的要求;
③独⽴性,这是公理化体系简单性的要求。
48、科学假说及其构成的基本要素?174-175
答: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然科学理论思维的⼀种重要形式。
构成要素:
①事实基础;②背景理论(包括推理规则)③对现象本质的推测;④推演出的预⾔和预见。
49、简述关于判决性实验的争论及其启⽰184-186 问答题
答:判决性实验是指,如果对同⼀研究对象,存在两个对⽴的假说H1和H2,并分别推断出互不相容的结论C1和C2,⽽且可
以通过⼀个实验进⾏检验,其检验结果符合C1(或C2),不符合C2(或C1),则认为这个实验肯定了H1(或H2),否定了H2(或H1),该实验就是关于假说H1和H2之间的判决性实验。
争论:⼀种观点认为,判决性实验不存在,因为⼀旦碰到反例,⼈们总可以适当调整理论体系的某⼀部分⽽保留另⼀部分;另⼀种观点认为,判决性实验是存在的。
关于判决性实验的争论给⼈们的启⽰:观察、实验对假说的检验有确定的⼀⾯,也有不确定的⼀⾯。
①其确定性表现为:在⼀定条件下,可以重复的科学的观察与实验总是具体的和确定的,它在⽀持⼀个假说的同时,⼜可能为证伪另⼀个假说提供科学事实。
因此,在⼀定的科学背景下,判决性实验对检验假说有裁决作⽤。
②其不确定性表现为:由于实验技术与有关的科学理论都在发展,已有的实验结果可能被否定或作出新的解释;⼜由于假说本⾝是有结构的和相互联系的,所以很难直接判定假说的哪⼀部分有错误。
50、评价科学理论的⼀般标准有哪⼏点?195-197
答:①理论同经验事实的⼀致性;②理论内在逻辑的完备性;
③理论的简单性;④理论的预见性。
51、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301-302
答:①社会的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量;
②社会的经济⽀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
52、现代⾃然科学的显著特征?259
答:①在科学、技术、⽣产⾛向⼀体化过程中,科学活动逐步从单纯的基础研究扩展到应⽤研究、开发研究;
②不但各门传统的基础科学的分⽀学科按树枝型不断⽣长,⽽且各基础学科之间、各分⽀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也在蓬勃发展;
③以⾃然界基本运动形式为对象的基础⾃然科学,向着更复杂、更⾼级的运动形式⽅⾯延伸,逐渐形成了新的基础科学门类。
当代的⾃然科学体系结构,本质上是分层次的、⽴体的、⽹络式的、开放的⼤系统。
53、学派及其特点 265-266
答:学派由⼀些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们组成,他们保持密切的学术思想的交流或科学研究的合作,并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为⾃⼰的带头⼈或领袖。
特点:①内聚性(以权威作为组织的“核”);②整体性(有竞争⼒的集体);③传统性(学术思想的历史继承关系);④排它性(学术思想上的党同伐异)。
54、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 317-318 问答题 1911年《经济发展理论》
答:⑴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是指将技术发明应⽤到经济活动中去所引起的⽣产要素与⽣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即新的⽣产函数的建⽴。
⑵熊彼特所说的“创新”不是技术学的概念,⽽是经济学的概念。
熊彼特的“创新”包括:①引进新的产品;②采⽤新的⽣产⽅法;③开辟新的市场;④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⑤实⾏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五种情况。
⑶在熊彼特看来,⼈们之所以“创新”,是因为“创新”能带来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旦⼀个企业实现了“创新”,其它企业就会相继“模仿”,形成“创新浪潮”;“创新浪潮”的出现,引起⼤量投资、信贷扩张和对⽣产资料的需求扩⼤,这样就会出现经济⾼涨,形成经济繁荣;当“创新”普遍化以后,“创新”所带来的超额利润便会逐渐消失,于是⼈们为了追求新的超额利润⼜开始新的“创新”,从⽽使经济的发展进⼊⼀个新的循环。
55、⾼技术及其特点?330-331
答:⾼技术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命中涌现出来的,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知识⾼度密集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意义的新兴技术群。
特点:
①⾼技术是知识⾼度密集的科学化的技术;
②⾼技术是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技术;
③⾼技术是对技术、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价值的技术。
56、技术的两重性?257
答:技术具有⾃然的和社会的两重属性。
①技术的⾃然属性是指,⼈们在运⽤技术变天然⾃然为⼈⼯⾃然的过程中,技术⽆论作为劳动⼿段、⼯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然规律。
②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们在运⽤技术变天然⾃然为⼈⼯⾃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地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57、科学共同体及其基本⾏为规范或精神⽓质?263
答:科学家作为群体的⼀般的抽象存在形式,叫科学家集团或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的基本精神:①普遍主义;②公有主义;③不谋私利精神;④有条件的怀疑精神。
58、“⽆形学院”与学派的异同点?266
答:共同点是:以优秀的科学家为中⼼,⽴⾜于⾃由联合,进⾏学术思想的通信交流和⾃由讨论。
不同点是:“⽆形学院”不⼀定是单科性的⽽往往是多科性的,是为了彼此充分交流借鉴⽽并⾮为了坚持某种特定的学术主张,所以排它性不强。
59、科学的社会⽀持系统有哪些?268-270
答:①经济⽀持系统;②信息⽀持系统;③实验技术装备⽀持系统;④教育⽀持系统。
60、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发展观?276 问答题
答:逻辑实证主义按照归纳主义观点来说明科学知识增长的特征,认为科学知识来⾃对经验事实的归纳,科学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因此,科学发展是⼀个渐进积累的直线发展过程,其中没有渐进的中断,没有⾰命;观察事实越多、越深⼊,通过归纳逻辑得出科学定律或理论越被⾼频率经验证据所证实,那么它就越普遍,解释⼒和预见⼒越强,所包括的⾮科学的错误成分也越少。
其根本缺陷:忽视了科学中的⾰命,因⽽不能解释⼈们怎样提出逻辑上和传统理论不同的⾰命性新理论。
61、科学发展的形式?273
答:在科学内部基本⽭盾的推动下,科学的发展在纵向(时间轴)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两种基本形式的辨证统⼀,在横向(空间轴)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两种基本趋势的辨证统⼀。
62、波普的科学发展模式?276-279
答:P1→TT→EE→P2,即:科学从问题(P1)开始,经过试探性理论(TT),⼜经过批判性检验,排除错误(EE),进⽽提出新的问题(P 2).。
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推动科学不断前进。
63、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279-281
答: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危机→科学⾰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常规科学→……
64、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模式?282-283
答:①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②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③新的进化的研究纲领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④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
65、技术进步的渐进形式和跃进形式的含义?286-287
答:①技术进步的渐进形式是指在技术基本原理不变的情况下的局部改良。
包括⼀般性技术发明、技术改造、技术综合、技术转移等,可总称为技术⾰新。
②技术进步的跃进形式是指技术原理性的发展所引起的技术上的创新,称为技术⾰命。
66、试述星野芳郎的技术进步模式理论的要点?290
答:⑴星野芳郎把技术发展过程概括为局部性的改良和原理性的发展。
星野芳郎认为,技术的原理性发展和局部性改良的交替前进,构成技术阶段性发展模式。
⑵当⼀种基于新原理的技术诞⽣时,它往往是不完备、不成熟的,包含着许多⽭盾,局部性改良是逐个去解决⽭盾,使新技术趋于完善并⾛上正轨,这是技术的渐进性发展。
(3)经过局部性改良,原有技术⽇益成熟,当它达到技术原理所允许的极限时,局部性改良就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
这时⼈们期待着更新的技术原理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