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完美
三年级语文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三年级语文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创作背景: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赏析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赏析
《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1.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文赏析
这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中国的三个重要节日:《元日》描写的是春节,《清明》描写的是清明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是重阳节。
《元日》中,王安石用鲜明的意象和热烈的气氛,展现出了春节的喜庆和万象更新的气象。
“爆竹声中一岁除”,用爆竹的响声寓意旧的一年的结束,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风送暖入屠苏”,则表达了春风吹过,暖意袭来,人们欢饮屠苏酒的景象,寓意着新的希望和祝福。
《清明》中,杜牧借景抒情,用“清明时节雨纷纷”描绘出清明时节的凄清气氛,而“路上行人欲断魂”则生动地描绘出了行人悲伤的心情。
诗的后两句则带有一丝慰藉,通过询问酒家和牧童的指向,给人一种生活气息和希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在重阳节时思念家乡和亲人之作。
诗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和“每逢佳节倍思亲”,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在节日时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而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则通过想象兄弟们登高插茱萸的情景,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这三首诗各具特色,但都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人情味。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第【1】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一、说教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三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生疏,对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
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看注释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3、能正确朗读古诗,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
4、拓展积累其他几首思乡的诗和句子。
二、教学理念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2、古诗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校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研讨课教案_1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古诗词犹如浩瀚的海洋,它是中华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更是学生汲取语言营养最丰富的载体之一,本课以王维的思乡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依托,沿着“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思路,让学生在读、悟、品中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不同角度深切体会“倍思亲”“少一人”的深刻含义,激发学生珍爱亲情,又不能儿女情长的情感价值观。
另外,本课在重难点突破上、结合当时的背景、以及诗词言简意赅的特点,给予学生想象力的训练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并进行适当的小练笔训练,从听、说、读、写全方位对学生进引导。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好课件。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出示余光中的《乡愁》师:同学们都读过余光中爷爷的乡愁吗?今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一次。
2、师生配乐朗诵。
老师读一二节,学生读二四节。
过渡:在余光中爷爷眼中乡愁是一张小小小的邮票,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在同学们的眼中,乡愁是什么呢?(学生自由说)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起感受诗人王维的乡愁。
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诗题)。
<二>、解诗题1、师:一起读诗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生能答出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即可)2、课件:农历九月九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在我国古代人的思想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正好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与反思第1篇】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背诵古诗。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通过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具准备、录音带。
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夜书所见》,大家一起来背诵一下。
(师生配乐背诵《夜书所见》)《夜书所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表达思念家乡感情的。
(通过背诵学过的古诗,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师借助《夜书所见》这首学生们熟悉的诗,唤起学生初步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二、学习新课1、介绍诗人的背景和诗的创作背景:王维:唐朝诗人,15岁时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20岁时考上进士。
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会想家,尤其是过节的时候,这种情感更加强烈。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2、出示诗句,揭题、解题、读诗题,解题。
抓住“忆”字引入诗文学习。
师:谁来给我们读读题目?生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大家快速思考讨论一下题目的意思?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来一起看看题目的意思。
师: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我会写:旧jiù(怀旧、旧事、念旧)符fú(符号、相符、音符)欲yù(食欲、欲望、欲罢不能)魂hún(灵魂、鬼魂、魂不守舍)借jiè(借口、借书、借钱)酒jiǔ(白酒、红酒、米酒)何hé(何时、何地、何苦)牧mù(牧童、牧民、牧场)兄xiōng(兄弟、兄长、师兄)独dú(单独、独自、独立)异yì(异乡、异地、奇异)佳jiā(佳节、佳音、佳作)多音字: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少shǎo (少人)shào (少年)书写指导:“酒”左窄右宽,与“洒”区别开来。
“欲”左宽右窄,右边是“欠”。
“魂、借、酒、何”都是左窄右宽,“独”部首是“犭”笔顺是:撇、弯勾、撇。
“异”上面是“巳”不是“已”,更不是“己”。
问题归纳:1、《元日》一诗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表现了怎样的节日气氛?答:这首诗写出了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旧符(贴春联)的节日情景,表现了一种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2、《清明》一诗描绘了这个节日怎样的图画?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答: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表现了作者哀伤的情感。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你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答:写的是重阳节,外出的人登高望远思念家人,在远方想象家里的亲人也在这一天登高望远,插上茱萸,在想念自己。
我们这儿叫老人节,给家里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过节,人们会逛庙会,为老人祈福。
4、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什么样的情景?答: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人们挂上各种灯笼,会猜灯谜,煮元宵吃;端午节人们会做镜糕、吃粽子、赛龙舟,门上插艾草、沙枣花等;中秋节一家团聚,烙月饼,看月亮……课后习题答案:二、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元日》这首诗写的是春节。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点整理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创作背景: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完美版)
字词解释
倍(bèi)思亲:加倍地思念亲人。倍: 加倍。 遥:远。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茱(zhū)萸(yú):一种香气浓烈的植 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启发类
1. 集体力量是强大的,你们小组合作了吗?你能将这个原理应用于生活吗?你的探究目标制定好了吗? 2. 自学结束,请带着疑问与同伴交流。 3. 学习要善于观察,你从这道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4.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5. 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二、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被后世 誉为“诗佛”。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题 称之为“山东”。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 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 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主要作品:《鸟鸣涧》《山居秋暝》《竹里馆》《送元 二使安西》《使至塞上》等。
1. 你真让人感动,老师喜欢你的敢想、敢说、敢问和敢辩,希望你继续保持下去。 2. 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得很完整,真是了不起!你是我们班的小爱因斯坦。 3. 你预习的可真全面,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课下把你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好不好? 4. 哎呀. 通过你的发言,老师觉得你不仅认真听,而且积极动脑思考了,加油哇! 四、提醒类
课堂练习
一、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__把__新__桃__换_旧__符___。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__童__遥__指__杏_花__村___。 独__在__异__乡__为__异_客___,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一种有浓烈香气的 植物,据说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邪。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 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带着茱萸,站在那高高 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登高处?
二、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下面诗句的画面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天气又阴又冷, 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三、如果请你来当小导游,你想怎样向游客介绍 家乡的节日风俗?
春节
贴春联 给压岁钱
放鞭炮
辟邪祈福
还可以介绍哪些? 元宵节、端午节……
同学们再见!
互动课堂
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孤身一人
他乡、外乡;家乡以 外的地方
独在异乡为异客
作为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 作外乡的客人。
每当
遇到
加倍,格外。
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倍加思念亲人。
想一想:为什么王维这么思亲?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 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 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 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 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 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 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 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 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新课标)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
新课标
1.
文化自信:阅 读古诗,从中 体会传统文化 孕育的爱国主 义情感。
2.
语言运用:能 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诵 古诗,背诵古 诗。
3.
思维能力:理解 诗中的重难点字 词,学会串联整 首诗的意思。
4.
审美创造:想象画面 ,抓住重点词句了解 古诗描绘的节日情景 体会诗人的孤寂。
新课标
新知讲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中国人 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 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 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如今,这个古 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人 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
新课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倍”字用的妙,你能说说妙在哪里吗?
“倍”字写出了思念之深、思 念之重,是连接上下两句情绪之 间的关键。
新知讲解
登高的时候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遥远的 地方想到
。都
缺少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 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新课标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新课标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 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 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古时民间 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 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 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新知导入
新课标
九
月
九
茱萸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课堂小结
《元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描写了宋代居民过春节时喜庆的民俗
景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 法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结构图示
炮竹别旧年——爆竹
元 日
举杯迎新年——屠苏酒 喜庆、欢乐
对联寄心愿——桃符
清明
杜牧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 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 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 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 集》。
朗读指导
朗读时,一定要注意断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王安石
词语学习
词语理解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屠苏:屠苏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饮用,据 说可以祛除瘟疫。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桃符:古代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绘有神像的桃 木板,意在祈福灭祸。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清明描绘了一幅清明烟雨图表达了诗人孤身在外的愁苦和望见酒家想借酒浇愁的期望进而重新振作起来的情感
古人不但“每逢佳节倍思亲”,而且“每逢思亲 必吟诗”,古人高兴时写诗,不高兴时更要写诗,只要 是逢年过节都少不了作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他们在不同节日作的诗。
贴对联,表达一 种美好的心愿。
新桃换旧符
课文解读
1.《元日》这首诗中,用的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个字(找出本诗的诗眼)?
“暖”字是本诗的诗眼,用的最精炼传神。暖字 既指诗中新年到来,“春风送暖”,也寄托了作者 渴望除旧革新,将新政改革带来的温暖送入千家万 户的美好愿望。
部编版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
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课文原文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在重阳节时,独自在异乡思念家乡亲人而作。
全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深深怀念。
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以“独”、“异”二字,刻画出自己身处异乡的孤独和陌生感,为下文的思乡之情埋下了伏笔。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用“每逢”、“倍”二字,强调了在节日这个特殊时刻,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更加浓厚。
这句诗简洁明了,深入人心,成为了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诗句。
第三、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家乡的兄弟们在重阳节登高赏景,佩戴茱萸的情景,但在这个欢乐的场面中,却缺少了诗人自己。
这种对比手法,更加强化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它不仅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思乡之情,也道出了许多人离乡背井、思念亲人的心声,因此具有广泛的社会共鸣和深远的艺术影响力。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共11张PPT)
品读释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美好的节日
品读释疑
遥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拓展阅读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想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九月九是什么日子?
九月九,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 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这一天要 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 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
走近作者
王维:(699-759) 字摩诘,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其
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世人称其为“诗佛”。
主要作品:《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 《使之塞上》等。
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读出诗句的停顿。
品读释疑
独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品读释疑
他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来自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 他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拓展阅读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布置作业
必做: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
选做:1、收集、诵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 2、收集、诵读王维的诗歌。
1.位于北海道西南部的洞爷湖是日本 最北端 的不冻 湖,湖畔 有著名 的昭和 新山和 有珠山 两座火 山。 2.说明洞爷湖冬季不冻的原因以及北 海道多 火山、 温泉的 原因。 3.北海道附近海域有世界第一大渔场, 分析其 形成原 因。 4.列举冰岛主要的清洁能源,分析冰岛 发展炼 铝业的 有利条 件。 5.依据冰岛的自然环境特点,推测其适 合发展 的农业 部门并 说明理 由。 6.当技术蓄势待发并逐渐成熟且准备 在人类 社会运 用时, 治理主 体的缺 位、治 理能力 的低弱 就可能 导致生 产秩序 混乱、 权责不 清、道 德忧虑 等后果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人教部编版 (共23张PPT)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独在异乡为异客,
一种香气浓郁的植每逢佳节倍思亲。
物,古人在重阳节
重阳节有登高
插戴茱萸的习俗。遥知兄弟登高处,的习俗。
遍插茱萸少一人。
品读诗意 孤身一人
他乡、外乡;家乡以外的 地方
独在异乡为异客 作为他乡的客人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作他乡的客人。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 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 弟。
品读诗意
每当
遇到
美好而快乐的节日
加倍,格外。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当遇到节日就倍加思念亲人。
想一想:为什么王维这么思亲?
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 寞。
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遥知兄弟登高处
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 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登高处?
古代习俗,重阳节人们都要登到高处避灾。
二、给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填序号)
异: ①不相同的; ②特别的; ③另外的,别的; ④ 奇怪; ⑤ 分开。 1.独在异乡为异客。 ( ③ ) 2.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 ① ) 3.大海深处的景色十分奇异。( ② )
随堂检测
2.诗中的“山东” 是指( B )。 A.山东省 B.华山以东 C.山的东面
随堂检测
3.“异乡” 是指( B )。 A.山东 B.他乡,外乡 C.不同的家乡
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放爆竹 喝屠苏 迎红日 换桃符
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ຫໍສະໝຸດ 抒发了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质教学课件
你还有什么疑惑? 请与同伴交流!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探索 很成功,但探索远还没有结束, 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一 起慢慢去发现新大陆吧!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吃重阳糕、赏菊、饮菊花酒、宴师
入声 仄声
平声
短暂急促
独
孤独、寂寞
声音绵长
诗人
当春节阖家团圆时,父亲因为工作原因无法回家,你 看着那个空出的位置,会情不自禁地说“少一人”。 当中秋全家赏月时,哥哥因为疫情管控远在他乡,你
看着平日他最爱的柚子,会不由自主地说“少一人”。
节日的意义
回家
小结与思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节日的意义是什么呢?
团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 忆 山东兄弟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 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 习惯,用来御初寒、避邪气。
三年级(下)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完美版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1、学生交流。
(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学习王维的一首诗。
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
“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
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
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
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3.指读全诗。
思考。
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
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1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
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
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词:普遍 一遍
造句:明天我国南方地方 普遍有雨。
书写指导:“扁”撇长且 斜度适当。
chā
插
结构:左右
音序:C 部首:扌
组词:插入 插秧
造句:在我军重重包围下,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部
敌人已经插翅难飞。
上撇短,横略长,竖要直。
多音字
shǎo (多少 少数) 少
shào (年少 少女)
再见!
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_看__到__深__夜__篱__笆__旁__的__一__盏__灯__在__发__亮__,__知__道__是__孩__子__们__在__拨__弄__蟋__蟀__。_
2.我独自在异乡做客人,每到佳节就加倍地思念亲人。 _独__在__异__乡__为__异__客__,__每__逢__佳__节__倍__思__亲__。_________________
bèi
倍
结构:左右
音序:B 部首:亻
组词:加倍 事半功倍 造句:我要加倍努力学习。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 部第二横稍长,“口”不要 过大。
yáo
遥
结构:半包围
音序:Y 部首:辶
组词:遥望 遥远
造句:我遥望着远方,感 受大自然的壮美。
书写指导:内部结构紧凑, “辶”长托上。
biàn
遍
结构:半包围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遥知”写出了诗人联想家乡的兄弟们此时登高,插
茱萸,欢度重阳节,可惜只缺自己一人的情景,表面上看 好像不是自己为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而遗憾,反倒 是兄弟们为佳节时刻未能家人团聚而遗憾;似乎自己独在 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因家人不 能团聚而更感遗憾。更进一步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书写指导:上部较宽,竖 弯钩的转弯圆润。
fénɡ
逢
结构:半包围
音序:F 部首:辶
组词:相逢 重逢
造句:我和老朋友相逢在 上海。
书写指导:“辶”起笔低, 平捺长伸,托住被包部分。
jiā
佳
结构:左右
音序:J 部首:亻
组词:佳节 佳期
造句:全国人民喜迎新春 佳节。
书写指导:右边四横间距均 匀。上下竖对齐但不相连。
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思乡怀亲的感情。
串珠问题:
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是什么引发了诗人的乡 愁,令他想起家乡的什么习俗? 重阳节。想起家乡的兄弟们团聚在一起登高, 插茱萸,欢度重阳节。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突出了诗人思念家乡, 孤独寂寞的心情。
课文结构
9 古诗三首
助读 初读 学习 品读 结构 课堂 当堂 资料 感知 字词 释疑 主旨 拓展 检测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
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走近作者
王维:唐代诗人,擅长各种诗 体,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他是 “山水田园派”诗人,与孟浩然并 称为“王孟”。
主要作品:《鸟鸣涧》《从军 行》《鹿柴》《送元二使安西》 《使至塞上》等。
我会认
yì yì féng jiā bèi chā
忆异逢佳倍插
我会写
yì
忆
结构:左右
音序:Y 部首:忄
组词:回忆 记忆
造句:这一幕引起了他对往 事的回忆。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 右部弯处要圆润。
yì
异
结构:上下 音序:Y 部首:卄 组词:异地 异响 造句:爸爸在异地工作。
核心问题: 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串珠问题: 1.这首诗中是什么引发了诗人的乡愁, 令他想起家乡的什么
习俗?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梳理文意 忆:想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 阳节。民间很重视这个节日, 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 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 灾。
积累: 你还知道中国的哪些传统习俗? 例:重阳节 登高 插茱萸 _元__宵__节____吃__元__宵__;__端__午__节____划__龙__舟____吃__粽__子__;__ _中__秋__节____赏__月____吃__月__饼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问题: 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九
月
为异客 在异乡
倍感孤独
九
逢佳节
日
忆
山
东
登高处
思 乡 怀 亲
兄 想家乡
触景生情
弟
插茱萸Leabharlann 课文主旨诗人描写自己独在异乡,在重阳佳节想起了远方 的亲人登高,插茱萸的情景,抒发了诗人思乡怀亲的 感情。
推荐阅读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译文】 《秋风引》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
(唐)王维
山东:指华山以东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今山西),王维的 家乡就在这带。
独:单独。 异乡:他乡、外乡。 逢:遇到,遇见。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加倍,更加。
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 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远远地想到。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浓 烈香气的植物。
五、 根据对诗句的理解选择。 1.下面的诗句分别写的什么事?
A.夜挑蟋蟀;B.重阳登高 (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A )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 ) 2.是什么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A.江上秋风;B.每逢佳节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B ) (2)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A )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 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 一个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两句诗有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
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 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 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既朴素 自然,又曲折有致。
插秧(c_h_ā_ cā) ●
深夜(s_h_ē_n shēnɡ) ●
二 、我会查字典。
加倍(_bè_i_ péi) ● 相逢(fé_n_ɡ bénɡ) ● 遍布(b_ià_n_ piàn) ●
“逢”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辶__部,再查__7__画。在“每逢
佳
遇到,碰到
节倍思亲”亻中,“逢”8的意思_________丨_____。
送来了大雁一群群。清早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 上,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秋风的声音。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斗蛐蛐: 亦称“斗促织”,即用蟋蟀(xī shuài)相斗取乐
的娱乐活动。蛐蛐们互相较量,几经交锋,败的退 却,胜的张翅长鸣。它是中国特有的文化。
一、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挑促织(tiáo ti_ǎ_o)_ ●
“佳”的部首是______,共有____j画,第四画是_j_iā__。 “佳”
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再查音节______。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知有儿童挑促织( ① ) ①知道;②知识;③通知。 2.独在异乡为异客( ① )( ② )
“独”:①独自;②唯独;③孤独。 “异”:①不同的;②另外的;③特别的。 四、 写诗句大意,或根据大意写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