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题(12)新人教版-精装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资料范本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题(12)新人教版-精装版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精选】20xx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题(12)新人教
版
李仕才
一、语言文字运用
1.(成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画出大画家,大画出小画家,不足为怪.笔墨的精炼和画面的简洁是小品画的特征.
②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大腹便便,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③他对这件事的看法确实是一孔之见,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④沿着岷江且行且看,既能感受都江堰鬼斧神工、动人心魄的伟大,又能领略沿江两岸鲜为人知的民族文化,体会别样的风土人情.
⑤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创新扶贫机制,瞄准扶贫对象,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百姓箪食瓢饮的生活状况.
⑥我们同时拾起同一片秋叶,愕然地抬头看着对方:两只手都握着枫叶的一端,好似都对那片枫叶情有独钟.
A.②③⑤ B.①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答案A
解析①不足为怪: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正确.
②大腹便便:肚子肥大的样子(含贬义).此处应用“心宽体胖”. ③一孔之见: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多用作谦辞).错误.④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正确.⑤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本句形容贫困地区百姓的生活,使用对象错误.⑥情有独钟:对某人或某事物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正确.
2.(病句)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世博会结束后,使主题馆将转为标准展览场馆,与世博中心、中国馆、星级酒店、世博轴和演艺中心一起形成以举办展览、承接会议和住宿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B.在房价持续走高的形势下,大多数买房居住的人都不免陷入紧缩日常开支的境地,使整个社会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下降,导致国内需求不振.
C.美国金融和经济的稳定不仅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而且也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网络的普及,在给现代人带来丰富多彩的视听艺术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人们在印刷媒介时代所形成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
答案:D解析A.成份残缺,缺主语,应去掉“使”B.成份赘余,应删去有“支付能力”C.语序不当,“不仅”和“而且”后的内容要调换.
3.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
A.某校校庆前夕,一位校友发给联络办的老师的短信: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B.朋友把你心爱的书借去了很久也没还,你想委婉地让他归还,于是说:我那本书很好看吧,不然怎么会让你爱不释手呢?
C.午宴上,某中学生遇到父母的朋友劝酒,不想喝,便说:谢谢足下,家父从来不准许我喝酒.
D.张老师给原来同事打电话:王老师,昨天在书店里遇到了令堂,几年不见她还是精神矍铄.
答案C
解析“足下”“家父”过于书面,比较文雅,不适用于有父母的朋友参与的饭桌上.
4.下面是紫砂壶成型过程的简要框架图,请把这个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答:
答案紫砂壶的成型过程,首先是通过打泥条、做壶身,并在壶身加上壶柄、壶嘴和壶盖,完成壶身的捏制;而后是对捏制好的壶身进行贴花、绘画和刻字的装饰加工.
二、古代文化知识
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B.“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陛下”,本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进言天子时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D.“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殂、驾崩、仙逝、薨、不禄”等等.
答案D
解析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仙逝”即去世,像仙人一样离开人间,是对“死”委婉的说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郦道元《三峡》一文中“ ”四个字将春冬之时的潭水用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地描绘出来.
(2)《诗经·氓》中“ ,”
两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靓丽.
(3)李白《蜀道难》中形容山泉奔瀑、冲击崖石的猛势,如万壑雷声的两句诗是“ ,”.
答案(1)素湍绿潭(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四、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安贫
韩偓①
手风慵展八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
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②.
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
注①韩偓:唐末五代诗人,唐昭宗曾欲拜他为宰相,但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逐出朝廷.后来朱温篡唐,建立梁朝,韩偓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涯.②蒲卢:又名蜾蠃,一种细腰蜂,每产卵于小孔穴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歌首联中的“风”指四肢风痹.“八行书”指信札.“暗”是形容老眼昏花,视力不明.“九局图”指棋谱.“手风”和“眼暗”,都写自己病衰的身体.
B.颔联就室内景物略加点染,进一步烘托出“安贫”的题旨.“窗里日光飞野马”一句暗示时光如白驹过隙,难以把握.“筠管”,竹管,这里指毛笔筒.
C.《新唐书·韩偓传》记载,一次朱温上殿奏事,侍臣们纷纷避席起立,唯有韩偓端坐不动,引起朱温的恼怒.这就是诗中自谓的“安蛇足”“捋虎须”,也就是诗人致贫的来由.
D.尾联紧承颈联对往事的回忆,运用了“滥竽充数”这一典故,表达自己对黑暗世事彻底失望、愿意隐退,满腔的愤懑最终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
E.本诗是唐代诗人韩偓晚年感叹身世的作品.诗作将现实与回忆连成一片,这里的“贫”,一语双关,不光指经济上的困窘,同时也指政治上的失意.
2.诗题为“安贫”,诗人真的安贫吗?这首诗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精析
1.BD [B项颔联中的“野马”指浮游于空气中的埃尘,语出《庄子·逍遥游》.该句意思是:闲居无聊,望着室内的埃尘在窗前日光下浮动.D项尾联,诗人在回顾自己报国无成的经历之后迸发出了一个质问:世界上怎会没有人将人才问题默记于心,可又有谁准备像齐愍王听竽那样认真地选拔人才以挽救国事呢?质问带有那么一点微茫的希望,而更多的是无可奈何的感慨:世无识者,有志难骋,不甘于安贫自处,又将如何!满腔的愤懑终于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诗人的心情是矛盾的,并非“彻底失望、愿意隐退”.] 2.(1)不是真的安贫.
(2)①颈联中诗人敢于坚守礼法,触怒权贵.他感到自己虽愚拙,但报国不避艰危,(故表面以“安蛇足”自嘲,实际上以敢于“捋虎须”而自负)透露出他在颓唐外表下隐藏着的一片舍身许国的忠诚.②尾联,诗人确实有感于世事黑暗,没有明辨贤愚的明君,人才只能沉默无言,表达了内心的失落与无奈.③题作“安贫”,实质是不甘安
贫,希望有所作为;但由于无可作为,又不能不归结为自甘安贫.表现了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国语·周语上》载厉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做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歌则不同.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
这一转变,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这一形态与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治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这一性质,除决定“诗”最初的作者主要应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诗”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
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且由于政治演说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
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将诗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诗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
不过,即使是使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诗也与歌不一样.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诗则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由于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
(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与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的的歌不同源.
B.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
C.“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形式上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
D.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
[解析] A“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的的歌”于文无据.C以偏概全,不光是“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D中“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是不准确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诗在当时社会承担着政治言说的两方面功能,一是可以补察时政,二是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
B.第一段中引用《国语》和《礼记》,论证了“诗”的产生与当时统治阶级的礼乐政治活动的紧密联系.
C.通过与“歌”的大量比较分析,本文重点论述了“诗”的起源、作用和所承担的更多的社会功能.
D.本文作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歌”无法满足统治者教化百姓的需要,因而才产生了“诗”这种形式.
[解析] 重点论述了“诗”分析不当,本文只是论述了诗、歌二者的起源以及各自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B.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因为它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C.早期的歌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
D.“诗”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后,诗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
[解析] C把歌和音乐割裂开来,是不正确的,因为原文第二段“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这两者是一体的,另外借助音乐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的是“诗”而不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