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典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茵陈
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

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

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

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

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

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

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

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

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

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

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刘寄奴
刘寄奴本来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为什么又成了一味中药名呢?原来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

第二天他又上山,却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

”寄奴一听,便大吼到:“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

”童子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给人治疗,颇有奇效。

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

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

这是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到现在。

仙鹤草
古时有两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路过一片沙滩地带。

时值炎夏,烈日当空,晒的他们汗流浃背,又渴又累。

这时,一个秀才流出鼻血,另一个慌了手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到哪里去寻药呢?他们急中生智,用土块塞,用纸堵,但都无济于事,血又从嘴里流出来。

正在这时,忽然看见一只仙鹤嘴里衔着一根草,慢慢从头顶飞过来。

他们想,如果我们也象仙鹤那样,长个翅膀,赶快飞走多好呀!他俩用羡慕的口吻喊到:“仙鹤,仙鹤,慢慢飞呀,把你的翅膀借给我们用用,让我们赶快飞出这个鬼地方!”谁知仙鹤被他们这一叫,吓了一跳,把嘴一张,衔着的野草掉了下来。

他们打趣地说:“翅膀借不下来,先拿野草润润嗓子吧。

”流鼻血的秀才急忙把野草放在嘴里嚼了起来,有了水分的滋润,嗓子不干了,口也不渴了,没一会儿,鼻血也不流了。

他们高兴地急忙赶路。

后来,他们都中了进士,当了七品县官,就派人到山上找那种野草。

经医生辨认试验,证明它确实有止血之功。

为纪念送草药的仙鹤,就把它取名叫“仙鹤草”。

王维买药
相传,唐代大诗人王维在居士山隐读时,一天偶患小病,前往一家药店买药,见柜台内是一位衣着朴素的美貌少女,于是想趁买药之际,试试这女子的才气。

王维开口说:“我要买宴罢客何为?”
姑娘微微一笑:“宴罢酒酣客,是…当归‟。

”忙问:“当归要多少?”
“且慢,我还买黑夜不迷途。


“…熟地‟不怕天黑夜,此药本店有的是。


“三买艳阳牡丹妹。


“牡丹花妹…芍药红‟,芍药今天方到货。


王维暗暗佩服这女子才思敏捷,对答如流,便继续考道:“四买百年美貂裘。


“百年貂裘是…陈皮‟。


“五买蝴蝶穿叶飞。


“…香附‟蝴蝶双双归。


“妙!答得好!”王维连声喝彩,不得不佩服姑娘出众的才华。

中药名记趣
中药与四季:春砂仁、夏枯草、秋桑叶、冬葵子。

中药与气象:风茄子、云茯苓、雨伞草、雪里青、雷公藤。

中药与空间:东白芍、西青果、南贡实、北沙参、人中白。

中药与五味:酸枣仁、甜石莲、甘草、苦参、辣蓼草、五味子。

中药与地理:望江南、河白草、海金砂、洋金花。

中药与五行:阴地蕨、阳起石、金石斛、木棉花、水獭肝、火麻仁。

中药与生肖:鼠曲草、牛蒡子、虎杖根、菟丝子、龙骨、蛇含石、马勃、羊踯躅、猴枣、鸡骨香、狗肝莱、猪牙皂。

中药与数字:一见喜、两面针、三个虎、四叶参、五加皮、六月雪、七月莲、八月扎、九香虫、千年健、万年青。

被迫“改名换姓”的中药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可视为一种封建迷信,在古代为了避讳帝王的一些忌讳,人们在言行上常常会受到很大的约束,就连一些中药也是难逃“劫难”。

下面这些中药就是为了避讳某位君主而被迫“改名换姓”的。

山药:是一味补脾益肾的佳品。

在历史上经历了2次改名换姓。

山药入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名为“薯蓣”。

到了唐代,为了避讳唐太宗(李豫)之讳(因“蓣”与“豫”同音),改名为“薯药”。

到了宋代,又为了避讳宋英宗(赵曙)之讳(因“薯”与“曙”同音)而改名为“山药”,并一直沿用至今。

玄参:具有滋阴降火作用的玄参,其入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玄者,黑也,故有“黑玄参”之名。

到了清代,因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改“玄”为“元”。

“元参”之名便由此而得。

玄明粉:是从中药芒硝中提炼所得,又被称为“风化硝”。

在清代,遭受了与玄参相同的命运,因避讳康熙皇帝(玄烨)之讳,改“玄”为“元”,故得名“元明粉”。

延胡索:常常用来治疗胃脘痛的延胡索,在历史上也经历了数次的“改名换姓”。

早在南北朝时期该药已开始入药,名为“玄胡”,唐代始有“玄胡索”之名(见于陈藏器的《本草拾遗》)。

元代名医王好古曰:“本名玄胡索,避宋真宗讳,改玄为延也。

”该药因此而得名“延胡索”。

明代贾所学在《药品化义》中称其为“元胡索”,现常简称为“元胡”。

鸡年漫话鸡之药
鸡是滋补佳品,入药疗疾以乌骨鸡最负盛名。

传统名药乌鸡白凤丸就是以乌骨鸡为主药制成的妇科良药,适用于妇女气血两虚、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诸证。

近代临床发现,乌鸡白凤丸还可增强男子性
功能,治疗男子阳痿、遗精及慢性前列腺炎;又是肝病良药,能补肝血、养肾阴、调补肝肾,用于治疗慢性肝炎、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

可见鸡的药用价值非同一般。

在中药学中还有包括鸡内金、鸡胆在内的许多以“鸡”命名的中药,谨此一并择而述之。

鸡内金即通俗所谓之“鸡肫皮”,是家鸡的干燥沙囊内壁。

杀鸡后,取出鸡肫,立即剥下内壁,洗净,干燥后入药。

鸡内金性平,味甘,功能健胃消食、涩精止遗。

治饮食停滞、消化不良或小儿疳积,常与神曲、白术同用;治肾气不固之遗精可与金樱子、芡实配伍;治小儿遗尿常配桑螵蛸、煅牡蛎煎服;鸡内金又有化坚消石之功,治石淋、尿痛,用之配海金砂、金钱草等煎服有效。

鸡内金口服能使胃液分泌量及酸度增加,胃的运动机能增强。

其所含胃激素易受高热破坏,故不宜久炒,并以生用为宜。

用量每日3~10克,研末吞服每次量为1.5~3克,效果比煎剂好。

鸡胆方
鸡胆含胆酸、异石胆酸、鹅胆酸等,有消肺止咳、止痉化痰的功能,主治百日咳。

方如:(1)鸡胆1个,置碗内刺破加白糖适量,隔水蒸15分钟即可。

1岁以下3天服完;2岁以下两天服完;2岁以上1天服完。

因味苦每天药量分数次服完。

(2)鸡胆外用也有较好的止痉止咳效果,可选用冰硼散1~2克,百部、黄连、连翘各6克,鸡胆1~2个,米醋适量,将诸药研末混匀备用,2岁以下用
鸡血藤
为豆科攀缘灌木密花豆(三叶鸡血藤)和香花崖豆藤(山鸡血藤)等的藤茎。

性温,味苦、微甘;功能补血、活血、通络。

常用于月经不调、经行不畅、痛经、血虚经闭,以及关节酸痛、手足麻木、肢体瘫痪、风湿痹痛等证。

鸡血藤含有鸡血藤醇及铁质等,经熬制而成的鸡血藤膏有较好的补血、镇静、催眠、降血压作用,并能增强子宫节律性收缩。

鸡血藤补而不滞、性质平和,每日用量10~15克,大剂量常用至30克。

鸡骨常山
为虎耳科落叶小灌木植物黄常山的根。

其性寒,味苦、辛;有毒。

生用涌吐痰饮,如《千金方》以常山与甘草、蜜同用,煎汤服,取其涌吐之力而治胸中痰饮积聚。

本品酒炒后,配草果、槟榔、青皮等药,用水酌加酒煎,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用,可治疟疾久发不止。

鸡骨草
又名黄食草、小叶龙麟草,为蝶形花科相思子属鸡骨草的全草。

鸡骨草的根、茎、叶皆可入药,功效相同,但种子有大毒,药用时应摘除豆荚(果)。

本品味甘淡,性凉;功能清热利湿、舒肝止痛。

可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胃脘痛,又治小便淋涩刺痛,还可治跌仆伤痛、风湿骨痛及蛇咬伤。

鸡矢藤
为茜草科藤本植物鸡矢藤的全草。

因其茎、叶揉碎后有鸡屎味,故名“鸡矢藤”。

其茎叶味微甘、微涩,性平;根苦涩微温。

干品30~60克,水煎内服,可治食积、咳嗽、黄疸、痢疾、风湿骨痛。

鲜品捣烂外敷治跌打伤痛及蛇咬伤。

鸡头实
即中药之芡实,为睡莲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芡的种仁,因其茎上花似鸡冠,苞形类鸡,故有“鸡头”之称。

芡实味甘涩,性平。

有健脾止泻、益肾固精、祛湿止带之功。

研究证实,芡实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核黄素、抗坏血酸等多种营养物质。

对中老年人脾肾两虚者,尤有裨益。

食疗法如:①东坡美容法:秋末冬初采芡实,蒸熟去皮晒干,炒用,每日嚼服10~20粒,随唾液慢慢咽下。

②芡实粉粥:芡实粉60克,粳米100克。

先将粳米煮稀粥,芡实粉加水调成糊,入粳米粥中搅拌煮2~3沸即成。

对脾虚久泻、脾肾不足,遗精带下有良效。

③鸡头粉羹:芡实粉200克,羊脊骨(带肉)一根煎熬取汁,二味同制汤羹,食时加生姜汁10克,并入五味调和,分二次空腹食用。

对湿痹、腰膝痛有效;且能益精气、强心志、利耳目、强身健体。

中药及剂型名称拾趣
中药是中国特产,看似土生土长,其实,它也不断吸收外来“营养”。

汉魏时期,曾从西域引进不少药物,在中药家族中,特意为这些新成员加上“胡”字作为标识,如胡桃、湖芦巴、胡萝卜、等。

南北朝以后,东南海路开通,又从海上传入许多药物,这些新品种都是“海”字辈兄弟,如海零、海棠、海桐皮等。

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从域外吸收而进入中药大家庭的就更多了。

按时间先后而言,先引进的称“番”或“舶”,后引进的称“洋”,如番泻叶、舶乳香、洋姜、洋参等。

中药经过加工制作,一般有丸、汤、散、膏、丹等不同剂型。

若欲考究丸之为丸、散之为散的奥义,其中还真有些趣闻。

原来“丸”的读音,在方言中与“缓慢”的“缓”十分相近,在吴方言中几乎相同,所以,大凡丸药,药效来得迟缓,却能久存体内,慢慢作用;相反,“汤”的读音与“涤荡”的“荡”颇为近似,所以,与丸药相比,药效来得迅猛。

至于“散”在中药剂型中,皆示散化之意,常用来治疗痼疾;而“膏”这类中药剂型,则独含膏滋之意,用于内服,每有养身、强体的功能。

何以为“丹”?朱丹原是一种矿物,而用矿物炼制的中药,也就常被称为丹了。

本是同根生药用有差异
有些中药材取自同种植物的不同部分,因此功能也各不相同,销售中药饮片的营业员在审方抓药时不可不知。

笔者按子、丑、寅、卯等顺序介绍十二种“本是同根生,药用有差异”的中药,以方便营业员朋友们记忆。

子:桑叶、桑白皮、桑枝、桑葚。

桑叶、桑白皮、桑枝、桑葚源于桑科植物桑的干燥老叶(桑叶)、根皮(桑白皮)、嫩枝(桑枝)及果实(桑葚)。

桑叶味苦、甘,性寒,功效为清热散风。

桑白皮味甘辛,性寒,功效为清肺消肿,止咳平喘。

桑枝味苦,性平,功效为清热散风、通络。

桑葚味甘、酸,性寒,功效为滋养补血。

丑: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

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源于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紫苏叶)、梗(紫苏梗)和种子(紫苏子),味辛,性温。

紫苏叶功效为发汗散寒,行气解毒;紫苏梗功效为顺气安胎;紫苏子功效为除气平喘,消痰止咳。

寅:麻黄、麻黄根。

麻黄、麻黄根源于麻黄科麻黄的干燥、绿色枝(麻黄)和根(麻黄根)。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功效为发汗、平喘、利水;麻黄根味甘,性平,功效为止汗。

卯:葛根、葛花。

葛根、葛花源于豆科植物葛的干燥块根(葛根)和花(葛花)。

葛根味甘、辛,性平,功效为馊韧刚睿 蛑箍省8鸹ㄎ陡剩 云剑 π 饩贫尽?br> 辰:枸杞子、地骨皮。

枸杞子、地骨皮源于茄科植物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枸杞子)及根皮(地骨皮)。

枸杞子味甘,性平,功效为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地骨皮味甘淡,性寒,功效为清热凉血,退虚热。

巳:槟榔、大腹皮。

槟榔、大腹皮源于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成熟种子(槟榔)及果皮(大腹皮)。

槟榔味苦辛,性温,功效为杀虫、消积、利气、行水。

大腹皮味辛,性温,功效为下气、行水。

午:荷叶、莲子、藕节、莲房、莲心、莲须。

荷叶、莲子、藕节、莲房、莲心、莲须源于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叶(荷叶)、果实(莲子)、根茎节部(藕节)、花托(莲房)、胚芽(莲心)、雄蕊(莲须)。

荷叶味苦,性平,功效为清热解暑。

莲子味甘涩,性平,功效为健脾止泻。

藕节味甘涩,性平,功效为止血。

莲房味苦涩,性温,功效为消瘀止血。

莲心味苦,性寒,功效为清心火。

莲须味苦涩,性平,功效为止涩固精。

未:肉桂、桂枝。

肉桂、桂枝源于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肉桂)和嫩枝(桂枝)。

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功效为温中补阳,散寒止痛。

桂枝味辛、甘,性温,功效为发汗解肌,温通经脉。

申:柏子仁、侧柏叶。

柏子仁、侧柏叶源于柏科植物侧柏的干燥成熟的种子(柏子仁)和枝叶(侧柏叶)。

柏子仁味甘、辛,性平,功效为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侧柏叶味苦涩,性微寒,功效为凉血、止血。

酉:川楝子、苦楝皮。

川楝子、苦楝皮源于楝科植物川楝树的干燥成熟果实(川楝子)和干燥的树皮(苦楝皮),二者均味苦性寒。

川楝子功效为舒肝止痛、杀虫;苦楝皮有毒,可驱蛔虫。

戌:益母草、茺蔚子。

益母草、茺蔚子源于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干燥全草(益母草)和果实(茺蔚子)。

益母草味苦辛,性微寒,功效为祛瘀生新,活血调经。

茺蔚子味甘,性微寒,功效为活血调经,凉肝明目。

亥:何首乌、夜交藤。

何首乌、夜交藤源于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何首乌)及藤(夜交藤)。

何首乌味苦、甘、涩,性温,生用功效为通大便、解疮毒;制熟功效为补肝肾、益气血。

夜交藤味甘,性平,功效为养血安神。

中药命名概说
中药材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它的命名与名称都与医疗应用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它的命名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顾名义,可以帮助了解一些药物的性能,更重要的是利用药材的形、色、气味来治疗疾病,所以有的药材用它的突出点命名,有药材因为具有特效而流传成故事,因此也用来命名,有的药材是该地道产质量量最好,以产地冠以命名。

更有的是某些药材有生长特性,药用部分,从国外进口、名称译音等,都以此作为药材命名的依据,现将它们的命名分述如下:
(一)以药材的产地命名
例如:川牛膝,川贝母,川白芷,川木通,川芎,巴豆,广防己,广霍香,广豆根,杭麦冬,杭白芷,怀山,怀牛膝,银柴胡(银川),多伦赤芍(内蒙古)。

(二)以药材采收季节命名
例如,冬桑叶,夏枯草,半夏,冬虫夏草(夏季采收),冬花(茎叶经冬不凋、花冬季盛开)。

(三)以药材的形态命名
例如,马鞭草,鸡爪黄连,半边莲,乌头,皂角刺,人参,牛膝,木蝴蝶,凤尾草,罂粟壳,金樱子(都有一个“罂”字即大腹小口之瓶)。

(四)以药材的颜色命名
例如,朱砂(红色),赫石(猪肝色),血竭(血红色),丹参(外皮红色),红花(红色),橙皮(橙黄色),黄连(皮肉俱黄),白芷(断面色白如粉),白术(断面白色),白花蛇舌草(其花色白),玄参(断面黑色),青黛(表蓝色),紫草(内外皆紫色),紫色地丁(其花色紫)。

(五)以药材的质地命名
例如,沉香,浮石,浮小麦,轻粉,桑螵蛸,海螵蛸等。

(六)以药材的气命名
例如,麝香,沈香,苏合香,安息香,藿香,木香,香薷,鸡屎藤,臭牡丹等。

(七)以药材的味命名
例如,细辛之辛,甘草之甘甜,酸枣仁之酸,苦参之苦,咸翻新石之咸,淡竹叶之味淡,五味子具五种不同之味等。

(八)以药材的入药部位命名
例如,麻黄根,葛根,山豆根,白茅根,杏仁,桃仁,月季花,鸡冠花,金银花,洋金花,桑枝,栀子等。

(九)以药材功效命名
例如,益母草(专治妇科疾病),防风(能治诸风),远志(益智强志),泽泻(胜湿利水),肉苁蓉(补而不峻),千年健(祛风湿,强筋骨),决明子(清肝明目,治目赤肿毒),大风子(治疗麻风)等。

(十)以传说或人物故事纪念发明人名
例如,使君子,相传潘州有一个姓郭名使君的医生,善用该药治疗小儿疳积,因而出了名;何首乌,相传古时有一性何乳名田儿的老头,身体虚弱,头发皆白,不曾有子,他在夜间看见一种藤本植物自行缠绕,自感好奇,挖根煮吃,久而久之,身体好转,头发发黑,寿长而百余岁,故有何首乌之名;徐长卿,相传古时有一个姓徐名长卿的人专以此药治疗邪病,而故名;杜仲,李时珍在《纲目》中谓:“杜仲,人名也。

昔用杜仲服此得道,固此名之。

”刘寄奴,此药为甯高祖刘裕所发明,以他乳名寄奴命名。

(十一)以国外进口命名
例如,番泻叶,胡黄连(历史上习惯将异邦称为“番”或“胡”),西红花,西洋参,东洋参,高丽参(朝鲜参)。

(十二)以外国语言的译音命名
例如,曼陀萝,诃子(诃黎勒)等。

(十三)以药材集散地命名
例如,藏红花,广木香等。

(十四)以加工的药材改变原有的性状而形成特有的体质命名
例如,炙甘草,炮姜,焦白术,熟大黄,建曲,六神丸,阿胶,黄明胶,鹿角胶等。

(十五)以数码命名
例如,一点红,一支黄花,一支蒿,二月律,三七,三棱,四季青,四块瓦,五味子,五谷虫,五倍子,六月雪,七叶一枝花,八月紮,八角茴香,九节菖蒲,九香虫,十大功劳,百草霜,千金子,万年青,七厘麻,七叶莲。

(十六)以十二生肖命名
例如,龙胆草,蛇床子,牛蒡子,马兜铃,羊蹄,猪苓,狗脊,猴枣,菟丝子(兔耳风),鸡内金(鸡冠花,鸡血藤),鼠粘子(鼠妇虫),虎杖,虎耳草。

(十七)以药材生长方位命名
例如,东防风,东贝母,西大黄,西河柳,南沙参,南梗桔,北五味,北细辛,北沙参,北豆根,中麻黄。

(十八)以药材物理性质命名
例如,磁石。

[链接]
“中药命名概说”见本网“中药纵横——中药文化”栏目2004-11-3刊出,有兴趣者可翻检阅读。

中药趣名种种
中药的命名方式极多,有以功效主治、产地分布命名的;有以色泽形态、气味滋味命名的;也有以采收季节及传说中人物命名的。

总的倾向是偏重于形象化,于是出现了种种名实相异的药名趣闻。

谓子不是子:瓦楞子,实为泥蚶、魁蚶的贝壳;没食子,实为没食子蜂寄生在没食子树上的虫瘿;天癸子,实是毛莨科植物天癸的块根;而黄药子、白药子也均为植物块根。

以上这些“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种子类药材。

谓草不是草:冬虫夏草,实为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等幼虫上的实体及幼虫尸体;凤眼草,实为臭椿的果实;而灯心草、通草则是以该植物的茎髓入药。

谓砂不是砂:蚕砂、夜明砂、望月砂分别是夏蚕(不是春蚕)、蝙蝠、野兔的粪粒,与矿物砂大相径庭。

谓脂不是脂:五灵脂,实为复齿鼯鼠的粪粒;而补骨脂,乃是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成熟果实。

谓石不是石:浮海石,实为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的骨胳;鱼脑石,为大黄鱼头盖骨内的耳石;淡秋石则是石膏在尿中久浸后的表面凝结物。

谓肾不是肾:海狗肾、黄狗肾、鹿肾,实为海狗、海豹、狗、鹿的带睾丸阴茎;而菜头肾只是植物的根;荔枝肾,是一种本草植物,与动物肾脏风马牛不相及。

中药“美白仙子”
白术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根茎,味苦,性温,其对皮肤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古籍《药性论》称:“用白术蘸酒(或醋),均匀涂抹脸上,可治雀斑。


白芷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味香、辛,性温,历代被视为美容佳品。

无论是在千金面脂方中或是在玉容散中,白芷都是制作面脂的主药。

白芨
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芨的地下茎,味苦、甘,性平、涩而黏滑。

外用可润滑肌肤,除面疮。

白苏为人工栽培。

取鲜白苏叶涂擦腋下可治狐臭。

白蔹
为多年蔓生草本植物,叶子多而细,取其根茎入药。

味辛、甘,性凉。

《药性论》曰:“可治面上疮疱而美白肌肤。


白附子
味辛、甘,可作面脂。

取其捣碎成细粉,以酒拌和,用来敷面,可治粉刺和雀斑。

白蒺藜又名刺蒺藜,1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蒺藜的果实。

味苦、辛,性温。

含有多种生物碱和甙类及多种丰富的过氧化物分解酶,有明显抗衰老作用,可明目轻身,去除面痕。

《本草纲目》曰:“洗面黑,去斑。


白果仁
为银杏的成熟种子。

外用可治头面手足碍容性皮肤病,并可防止皮肤粗糙。

白茯苓味甘、淡,性平。

《本草品汇精要》曰:“取白茯苓研末,与蜜和,敷面可疗面疮。


白丁香
味辛,性温,为雄麻雀屎。

用它浸蜜可防治面疮和粉刺,能莹肌如玉。

白僵蚕
为蚕蛾科家蚕的幼虫在未吐丝前,因感染白僵菌而发病致死的僵化虫体。

外用其药,味咸、辛,性平。

可治面黑、碍容性疾病及口眼歪斜等症。

金银花的七十二变
金银花是忍冬科常绿缠绕藤本忍冬的花蕾。

因其花“初开时花色俱白,二三日后花色变得金黄,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

”金银花清香飘逸,沁人心脾,是人们喜爱的观赏植物,也是一种常用中药。

金银花,又名忍冬、银花、双花等,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

它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

金银花既能宣散风热,还善清解血毒,用于各种热性病,如身热、发疹、发斑、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证,均效果显著。

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中的有效成分主要有三方面作用:
一是抗菌及抗病毒。

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绿脓杆菌以及流感病毒等都有明显抑制作用。

二是有增强免疫的功能。

金银花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三是抗炎、解热。

金银花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对炎症有明显抑制作用。

金银花饮片大致可分为生药、炒药、炭药3种。

这3种制品的性味和功效有差别,在应用上也各有擅长。

生药是把鲜品金银花经过日晒、阴干或烘烤等方法而获得的干品,也指鲜品金银花。

生药味甘微苦,性寒,善清解上焦和肌表之毒邪。

可用于温病初期,常与连翘、薄荷、淡豆豉、荆芥等同用,以加强疏散清热之力。

主要用于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者,代表方如“银翘散”。

还可用于痈疽疔毒,金银花自古有“疡科之圣药”之称。

常与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合用,能增强解毒消肿作用。

对于痈疽疖毒,红肿疼痛,无论溃脓还是未溃脓者,使用金银花(用量宜重)均能起到极佳效果。

代表方有“五味消毒饮”等。

炒药炒药是把金银花置锅内,用文火将花炒至深黄色为度。

炒药味甘微苦,性寒偏平,其清热解毒之功善走中焦和气分,多用于温病中期。

常与黄芩、石膏、芦根、竹茹、栀子等同用,具有清解内毒、透邪外出、和胃止呕作用。

可用于邪热内盛而出现发热烦躁、胸膈痞闷、口渴干呕、舌红苔燥及脉象洪数等。

炭药是用武火清炒(但火力不宜过大),将银花炒至焦黄或焦黑,贮存备用。

炭药味甘微苦涩,性微寒,重在清解下焦及血分之热毒。

主要用于痢疾。

如赤痢,因湿热内蕴、胃不消导等所致肠络损伤而出现的腹痛、下痢脓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舌苔黄腻等证。

银花炭常与黄连、木香、赤芍、马齿苋、蒲公英等合用,可起到清肠解毒、活血化滞之功。

又如疫毒痢,因毒疬过盛,疫毒深滞肠胃,侵入营血所致。

特点是发病急,病情重。

如突然出现高热、寒战、烦渴、腹痛急剧,痢下脓血黏稠,次数频多,恶心呕吐,甚至神昏谵语等危重证候。

类似于“中毒性痢疾”。

银花炭可与地黄、赤芍、丹皮、黄连、黄柏、白头翁等合用。

具有清营护阴、凉血止痢的作用。

金银花常规用量:生药10~30克,炒药10~20克,炭药10~15克。

注意:治疗疮疡脓肿者宜重用金银花,剂量为60~90克。

曹操诗谜考华佗
晚年的曹操患了头脑痛风症,僚臣华歆向他推荐了神医华佗,并讲述了华佗医术高超的一些故事。

于是曹操命人将华佗星夜请来。

然而,曹操是个素来疑心很重的人,虽说把华佗请到丞相府中,,但他仍不轻易相信华佗的本事,想亲自考考华佗,看其对中草药是否精通。

于是曹操口授徐庶写了一信,上曰:
胸中荷花,西湖秋英。

晴空夜明,初入其境。

长生不死,永远康宁。

老娘获利,警惕家人。

五除三十,假满期临。

胸有大略,军师难混。

接骨医生,老实忠诚。

无能缺技,药店关门。

华佗看后,自语道:“相爷在考我也。

”原来这是一首诗谜,每一句打一种中草药名。

华佗不愧为神医,立即挥笔,刷刷刷写下16种中草药名,由徐庶带回交给曹操。

曹操看后大喜,道:“果真是有能之辈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