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秋水》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2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了解在庄子的思想及本文寓意;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性教学手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千古绝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后两句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研讨课文:
(一)、作者介绍:
1、庄子其人: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被后世称为“老庄”。
庄子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2、庄子其书:《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自著,外篇和杂篇为其门人或后学所著。
《庄子》善用寓言、比喻说理,行文汪洋恣肆,意境开阔,想象神奇,构思独特,文采斐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鲁迅称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3、庄子思想: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本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的《秋水》。
《秋水》是一组内容驳杂、气势磅礴而富有文采的哲理散文,共七篇,课文所选为第一篇的第一段。
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二)、朗读课文:
正音:泾jìng涘sì渚zhǔ殆dài
(三)、课文分析:
第一句:时,按时令,按季节(名→动)。
百川,众多的河流。
河,黄河(古今异义词)。
第二句:泾,通“径”(通假字)。
辩,通“辨”(通假字)。
前两句给我们描写了怎样一种景象?“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秋天的雨水按季节一到,众多的河流注入黄河,
河水泛滥,气势非常壮观!“泾流之大……不辩牛马”,是说畅通无阻的水流这么大,以至于河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请是牛是马了,进一步写出了黄河的壮阔。
第三句:于是焉,在这个时候,以………为,以为。
美,美景(形→名)。
尽在己,全在自己这里。
这时候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呢?他是黄河之神,看到黄河这么壮阔,于是感到自己很了不起,当然就洋洋得意起来,这表现了他的骄傲自满。
第四句:东,向东(名→状语)。
至于:到达,(古今异义)。
面,面对,面向(名→动)。
河伯到了大海之后,所看到的大海是怎样一种景象呢?“不见水端”,这说明了大海比黄河更加广阔。
第五句:旋:掉转。
面目:脸部(古今异义)。
闻道百:听说了很多道理(定语后置)。
莫己若:没有谁比得上自己(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说的就是我啊(宾语前置)。
少:小看(形→意动)。
非………则……,如果不是………就……。
见………于……,被………所……(固定句式)。
大方,指明白到理的人(古今异义)。
河伯到了大海边,看到了大海的广阔后,是怎样的神态呢?始旋其面目,“望洋兴叹”。
为什么要叹息呢?-这个时候它才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不禁为自己的骄傲自满而感到惭愧,对自己的狂妄无知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
(四)、知识积累:
1、古今异义:河、至于、面目、大方
2、词类活用:时、美、东、面、少、轻
3、特殊句式:闻道百、莫己若、我之谓、
非………则……
见………于……
(五)、问题探讨:
1、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
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3、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既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的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六)、课堂讨论:
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①人贵自知之明;②谦受益,满招损;③自大由于无知;④知耻近手勇;⑤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⑥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七)、艺术特色:
1、通篇设喻,用神话般的寓言说明哲理,化抽象为生动的形象。
2、对比夸张,汪洋恣肆,文采斐然,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3、意境雄阔,想象神奇,构思独特,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阅读拓展:
1、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讲到)海者,拘(局限)于虚(同“墟”,住处)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限制)于时也;曲士(迂腐的人)不可以语于道(正道)者,束(拘束)于教(所受的教育)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方才)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正道)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海底的泄水口)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这是因为)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不可计算)。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自以为多)者,自以比形(生存形态)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正该)存(存在想法)乎见少,又奚(怎么)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éi)空(蚁穴)之在大泽(旷野)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小米)之在大仓乎?号(号称)物之数(多)谓之万,人处(占)一焉;人卒(尽)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继承),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有才能之士)之所劳,尽此(指毫末)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刚才)之自多于水乎?”
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鲲化为鹏》
3、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 《庄子钓于濮水》
附:备用材料:【原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
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
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
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
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