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优秀课件 实用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祇:只是。 ➢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 骈(pián)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 槽(cáo)枥(lì):喂牲口用的食器。 ➢ 以,因为,介词。 称,称颂,称道。
翻译: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 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 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②故虽有名马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③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④是马也
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词
⑤策之不以其道 古义:方法 今义:道路
文言积累 4、词类活用
①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吃完。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合作探究
第3自然段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嘴 脸?
平庸浅薄,愚妄无。
合作探究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 之不能通其意” 中 三个“不”字 , 将“ 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 , 这是 一种什么 修 辞 手法?句中三个“之”字 用法是否一致?
排比的修辞手法; 三个“之”字用法不同:前两个“之” 都是代词,指代千里马;最后一个“之”是 助词,无实际意义。
翻译: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 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 饲料来喂养它。
疏通文意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 欲与常马等,安求其能千
里也?
➢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 见,同“现”,表露。 且:犹,尚且。
➢ 欲:想要,要。
等:相当。
➢ 不可得:不可能。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 其:难道,表示推测。
➢ 邪(yé):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 其:恐怕。
知:懂得。
翻译: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
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文言积累
1、通假字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同“衹(只) ”,只、仅)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同“饲 ”,喂) ③才美不外见(“见”xiàn,同“现”,表现) ④其真无马邪(“邪”yé,同“耶”,表示疑问, 相当于“吗”)
写作特色
(2)条理清晰,中心突出。 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
论述。开头指出唯有伯乐知马,而“伯乐不 常有”,所以千里马“不以千里称”是必然 结果;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说到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 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连用多个“ 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揭示 了问题的实质;最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得出结论“其真不知马也”,点明文章的中 心。
合作探究
本文以“其真不知马也”一句作结, 有什么好处?
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点 明了全文的中心。
合作探究
俗话说,不平则鸣。韩愈为何要替一 匹马的不公遭遇鸣不平呢?这岂不是 小题大做?你是怎么理解呢?
作者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千里马 比喻人才,而伯乐则是赏识人才的人,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以 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抒发 了自己的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恨心 情,并非小题大做。
文体知识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议 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 作者对当时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和主 张,写法十分灵活,跟现代的“杂文” 大体相似。 “说”就是“谈谈”的意 思,比“论”随便些。我们曾学过类似 的文章《爱莲说》。
背景链接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 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 , 他曾三次 上书宰相求提拔 , 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 试觅官 , 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 , 最后无限怨郁 , 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 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 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 , 表达了自己怀才 不遇的愤懑之情。
整体把握
朗读课文,体会句子的语气。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陈述语气。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语气。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转折语气。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诘问、感叹语气。
整体把握
概括各段大意。
一、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二、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三、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夸张。写马一食能尽粟一石,表现 了马的强壮和日行千里的能力,反衬了 食马者的不知马,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 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抒发了作者怀才 不遇的愤懑之情。
合作探究
第3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合作探究
请从第3自然段中找出千里马被摧残、 被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在三个 方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 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合作探究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原因是 什么?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 美不外现。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之。
合作探究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 里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问句,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 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
合作探究
“一食或尽粟一石”运用了怎样的修 辞手法?目的是什么?
文言积累 2、一词多义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 同“饲”,喂养

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打

故虽有名马 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文言积累 2、一词多义
不以千里称也 以 策之不以其道
因为 按照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能 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虽有千里之能 的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志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无义(补充音节)
合作探究
主旨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 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 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 怀才不遇的愤懑。
合作探究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 的看法。
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 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 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 任人唯才的好领导;②领导要有伯乐的 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③社 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 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 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写作特色
(1)以马为喻,托物寓意 本文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
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 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埋没和摧残 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 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祗辱于 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悲惨遭 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千里马 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了人们的不平之感,也表达 了当时千万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 ……‘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 更具 有辛辣嘲讽的意味。
韩愈
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期人,姓孙名阳。一次, 伯乐受楚王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 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 行进。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 大声嘶鸣。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 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 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 却不如普通的马。”伯乐买下了这匹千里马,经 过悉心喂养,马果然变得精壮神骏。后来千里马 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今天我们将学 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 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 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抚养。卒谥“文” ,又世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 、诗人,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 起八代之衰”的美誉。在文学上,倡导“ 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主张 文章一定要言之有物,反对内容空泛;在 文学语言上主张“陈言之务去”,即除去 陈词滥调,讲求文学语言的流畅简洁。他 所提出的“不平则鸣”的文学创作观点影 响深远。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课堂小结
《马说》共151字,写法灵活,讲究文 采,言辞华丽,是一篇寓言式杂文。在结构 方面,本文脉络清晰,丝丝入扣,全文围绕 “其真不知马也”这一中心层层推论。作者 揭示了千里马命运的悲惨,讽刺了统治者的 浅薄、愚昧和无知的摧残千里马的行为,也 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情,引起了人 们的强烈共鸣。幸运的是,我们生活的时代 是和平的幸福时代,成才的途径很多,希望 大家努力学习,提高各方面的素养,早日成 为一匹千里马,实现自身的价值!
板书设计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痛惜) 马说 (二)千里马被埋没(谴责)
执策而临之
它,代千里马
文言积累 2、一词多义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他

鸣之不能通其意 他的
其真无马邪
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转折连词,可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顺承连词,不译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转折连词,可是
执策而临之
顺承连词,不译
文言积累 3、古今异义
①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连接词
➢ 鸣之:(马)嘶鸣。
➢ 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翻译: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 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 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疏通文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 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执策:拿着马鞭。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 临:面对。
➢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翻译: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
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
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
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疏通文意
策 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 之而不能通其意,
➢ 策:鞭打。
之,指千里马,代词。
➢ 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 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才能、才干。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含 义,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正确认识 伯乐和人才的关系。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 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 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作者简介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
疏通文意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 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
➢ 之,助词。
➢ 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
或:有时。
➢ 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 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
➢ 食(sì):通“饲”,喂养。以下除“食不饱”的
“食”念shí,其余的“食”都念sì。
➢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整体把握
点明了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哪一句? “其真不知马也。”
整体把握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 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 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 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合作探究
课文第1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千里马在没有被伯乐发现的 遭遇,暗含了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
合作探究
课文第2自然段说明了什么?
作者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 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 施展才华。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 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 惋惜。
疏通文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 有,而伯乐不常有。
➢ 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 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 而:连词,此处表转折关系,译为“可是”。
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 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 常有。
疏通文意
故虽有名马,祇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么观点?突 出强调了什么问题?
摆明的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 千里马”。
突出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如果没有 伯乐的慧眼,千里马就会被埋没,即伯 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合作探究
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呢?
辱没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 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 出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