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及
解析
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
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有删改)。

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指在生产食品的过程中,在食品中加入的化学物质。

食品添加剂一般不单独作为食品来食用;它可以是天然物质,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物质;把它加入到食品中是为了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同时也能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食品添加剂品种达到25000种,它们都可以食用。

但是,像三聚氰胺、孔雀石绿、苏丹红等物质却禁止在食品中添加,因为它们是化工原料。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规定了各类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用量。

如作为甜味剂的“甜蜜素”,其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如下表所示。

甜蜜素(C6H11NHSO3Na)是白色固体,味甜,外观与蔗糖相似,甜度为蔗糖的40~50倍,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行业,其熔点是265°C,分解温度约
280°C,无明显现象。

蔗糖的熔点是186°C,在190—220℃的较高温度下,蔗糖发生反应,最终形成黑色物质。

目前,97%的食品中使用了各种添加剂,可以说,食品添加剂已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1)苏丹红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食品添加剂。

(2)某检测员在100g某品牌九制话梅中检测出1.01克的甜蜜素,判断该话梅中甜蜜素是否超标,并写出判断依据__________。

(3)鉴别甜蜜素和蔗糖的方法是_________。

(4)下列关于选购食品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只选择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食品
B.关注食品营养表中添加剂的品种和用量
C.选择加工度低的食品,以免摄入过多的添加剂
D.只关注食品的营养成分,不在乎是否含有添加剂
(5)我们是否需要食品添加剂?说明理由。

(任选A或B作答,若两个均作答,按A计分。

)________
A.需要的理由是。

B.不需要的理由是。

【答案】不是 超标,判断依据是:100g 中添加1.01g 甜蜜素相当于1000g 中添加
10.1g ,10.1g 〉8.0g ,超出1000g 话梅中甜蜜素的最大使用量。

分别取等量固体于试管中加热,先熔化的是蔗糖(或最终形成黑色固体的是蔗糖)。

或取一种固体于试管中加热,若最终形成黑色固体的,则原固体是蔗糖,另一种固体为甜蜜素。

B 和C 选择A ,从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延长食品的保质期等方面以及食品添加剂确实提高了现代食品的品质说明。

选择B 从安全用量及副作用等方面说明。

【解析】
根据题中信息知,甜蜜素(C 6H 11NHSO 3Na )是白色固体,味甜,外观与蔗糖相似,甜度为蔗糖的40~50倍,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行业,其熔点是265°C ,分解温度约280°C ,无明显现象。

蔗糖的熔点186°C ,在190—220℃的较高温度下,蔗糖发生反应,最终形成黑色物质。

像三聚氰胺、孔雀石绿、苏丹红等物质却禁止在食品中添加,因为它们是化工原料。

(1)苏丹红不是食品添加剂。

(2)某检测员在100g 某品牌九制话梅中检测出1.01克的甜蜜素,判断该话梅中甜蜜素是否超标,并写出判断依据100g 中添加1.01g 甜蜜素相当于1000g 中添加10.1g ,10.1g 〉8.0g ,超出1000g 话梅中甜蜜素的最大使用量。

(3)鉴别甜蜜素和蔗糖的方法是分别取等量固体于试管中加热,先熔化的是蔗糖(或最终形成黑色固体的是蔗糖)。

或取一种固体于试管中加热,若最终形成黑色固体的,则原固体是蔗糖,另一种固体为甜蜜素。

(4)下列关于选购食品方法正确的是B .关注食品营养表中添加剂的品种和用量。

C .选择加工度低的食品,以免摄入过多的添加剂。

(5)我们是否需要食品添加剂?说明理由。

选择A ,从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延长食品的保质期等方面以及食品添加剂确实提高了现代食品的品质说明。

选择B 从安全用量及副作用等方面说明。

点睛:本题是一道能力考查题,善于从材料中捕捉有效信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村料一:人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在胃肠道里与水反应,生成氨基酸。

氨基酸的种类很多,如:乙氨酸(C 2H 5O 2N )、丙氨酸(X )、丁氨酸(C 4H 9O 2N )、戊氨酸(C 5H 11O 2N )等。

材料二:乙氨酸的化学式也可写成NH 2CH 2COOH .乙氨酸的某些性质与醋酸类似,如都能与NaOH 溶液反应。

已知醋酸与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 3COOH+NaOH =CH 3COONa+H 2O 。

(1)根据材料一,推测丙氨酸的化学式X 为_____。

(2)根据材料二,写出乙氨酸与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C 3H 7O 2N 22222NH CH COOH+NaOH NH CH COONa+H O =
【解析】
【分析】
根据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推测丙氨酸的化学式X 为C 3H 7O 2N 。

故填:C 3H 7O 2N 。

(2)根据材料二,乙氨酸与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222NH CH COOH+NaOH NH CH COONa+H O =。

故填:22222NH CH COOH+NaOH NH CH COONa+H O =。

【点睛】
掌握酸的化学性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目前我国空气质量常规监测的项目为二氧化硫(SO 2)、二氧化氮(NO 2)、可吸入颗粒(PM 10)、细颗粒物(PM 2.5)、一氧化碳(CO )和臭氧(O 3)。

某研究小组依据2005-2016年的监测数据,研究中国部分污染物的时间分布特征,结果如下。

表1 部分污染物随季节变化的统计数据
首要
污染物
出现天数占总污染天数的比例(%)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PM 10
68.64 55.13 63.63 59.75 SO 2
4.3 2.11 4.13 13.32 NO 2 1.08 0.46 1.15 1.1
2016年1月1日全国实施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新标准提高了对某些污物的控制标准和限值要求,衡量空气质量的“尺子”更严了。

北京市为提升空气质量,依据研究结果、能源发展趋势(图2) 、城市特点等制定综合整治方案,如调整燃煤锅炉的能源、平房的“煤改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

综合整治使北京市这样的北方超大型冬季供暖城市
的污染物浓度得到了有效控制。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空气质量监测项目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至少答两种)。

(2)依据图1可知,全国PM 2.5月均浓度变化特征是______。

(3)对北京市采取的整治措施进行分析。

①结合表1分析,冬季供暖“煤改电”可使______污染物的排放降幅最明显。

②由图2可知,未来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多的能源有天然气和______。

③三元催化器可净化汽车尾气,其主要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请补全图中微粒______。

【答案】SO 2、NO 2和CO 1~12月,全国PM 2.5月均浓度先降后升 SO 2 其他可再生能源
【解析】
【详解】
(1)目前我国空气质量常规监测的项目为二氧化硫(SO 2)、二氧化氮(NO 2)、可吸入颗粒(PM 10)、细颗粒物(PM 2.5)、一氧化碳(CO )和臭氧(O 3),氧化物定义为:只有两种元素并且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的是SO 2、NO 2和CO ;
(2)依据图1可知,全国PM 2.5月均浓度变化特征是1~12月,全国PM 2.5月均浓度先降后升;
(3)①根据表1可知,污染物SO 2在冬季时所占比例明显增加,主要是因为冬季烧煤取暖,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所以冬季供暖“煤改电”可使SO 2污染物的排放降幅最明显。

②由图2可知,未来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多的能源有天然气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等);
③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由图示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2NO+2CO 2CO +N 催化剂,图中微粒应补充一个氮气,故填:。

4.波尔多液的制备及组成测定波尔多液是常见的杀菌剂,为天蓝色碱性悬浊液。

以硫酸铜、生石灰及水为原料,制备波尔多液。

为测定从波尔多液中分离出的天蓝色固体
[CuSO 4•aCu(OH)2•bCa(OH)2•cH 2O]的组成,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称取64.4g 天蓝色固体,加入足量稀HNO 3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过量Ba(NO 3)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得白色固体23.3g 。

(1)判断 Ba(NO 3)2溶液已过量的方法是: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______溶液,无现象。

(2)不能在铁制容器中配波尔多液。

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__。

(实验Ⅱ)另取64.4g 天蓝色固体,用如图装置进行热分解实验
(资料)①CuSO4、Cu(OH)2、Ca(OH)2在一定温度下能受热分解,分别生成两种氧化物,分解过程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改变。

②天蓝色固体在110℃时,完全失去结晶水。

③Cu(OH)2在100℃时分解完全。

CuSO4和Ca(OH)2在580℃左右时开始分解,到650℃时均能分解完全。

④浓硫酸可用于吸收SO3。

(3)按图连接好装置,实验前要先______。

(4)控制温度在110℃充分加热,测得B装置增重10.8g。

再升温至650℃充分加热,B装置又增重了15.2g。

最终剩余固体中的成分是______。

(5)整个加热过程中,天蓝色固体分解生成水的总质量为______g。

(6)天蓝色固体CuSO4•aCu(OH)2•bCa(OH)2•cH2O中,a:b:c=______。

【答案】硝酸钡 Fe+CuSO4=FeSO4+Cu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uO和CaO 18 1:4:5 【解析】
【分析】
【详解】
(1)判断 Ba(NO3)2溶液已过量就是检验硫酸根离子无剩余,所以对应的方法是: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无现象。

(2)不能在铁制容器中配波尔多液。

是因为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称取64.4g天蓝色固体,加入足量稀HNO3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过量Ba(NO3)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得白色固体23.3g,沉淀为硫酸钡,设硫酸铜的质量为x,对应的硫酸铜分解生成的三氧化硫的质量为y,硫酸铜对应的分解产物氧化铜的质量为z。

SO~CuO~CuSO~BaSO
344
80?80?160233
y z x23.3g
8080160233
===
y z x 2.33g
x=16g
y=8g
z=8g
浓硫酸可用于吸收水和SO3.所以测得B装置增重10.8g。

再升温至650℃充分加热,B装置又增重了15.2g。

整个加热过程中,天蓝色固体分解生成水的总质量为10.8g+15.2g-
8g=18g。

Cu(OH)2在100℃时分解完全。

CuSO4和Ca(OH)2在580℃左右时开始分解,到650℃时均能
分解完全,控制温度在110℃充分加热,测得B装置增重10.8g。

再升温至650℃充分加热,B装置又增重了15.2g。

最终剩余固体中的成分是CuO和CaO。

再升温至650℃充分加热,B装置又增重了15.2g,由于其中有吸收的8g三氧化硫,所以生成水的质量为15.2g-8g=7.2g,来自于氢氧化钙的分解,则氢氧化钙的质量为a,对应的氧化钙的质量为b
()
2
2
Ca OH~H O~CaO
741856
a7.2g b
741856
a7.2g b
==
a=29.6g
b=22.4g
则氢氧化铜对应的氧化铜的质量为64.4g-10.8g-15.2g-z-b=64.4g-10.8g-15.2g-8g-22.4g=8g
则对应的分解生成的水的质量为c,对应的氢氧化铜的质量为d
()
2
2
Cu OH~H O~CuO
981880
d c8g
981880
d c8g
==
c=1.8g
d=9.8g
则结晶水的质量为18g-7.2g-1.8g=9g
天蓝色固体CuSO4•aCu(OH)2•bCa(OH)2•cH2O中,a:b:c=9.8
98
g

29.6g
74

9g
18g
=1:4:5
由于过程中需要准确测定水的质量变化,所以按图连接好装置,实验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5.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即使艳阳高照、天气晴好,有时人们也会出现眼睛刺痛、咳嗽等不良症状。

专家认为,这很可能与臭氧(O3)有关。

臭氧原本是大气中自然产生的一种具有特殊臭味的微量气体,在常温常压下即可缓慢反应生成氧气,当温度达到165℃时迅速反应。

绝大部分臭氧存在于离地面25公里左右处的大气平流层中,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臭氧层。

臭氧量往往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

研究人员发现,天空中的臭氧层能吸收99%以上的太阳紫外线,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

为何它又成了危害健康的污染物?地表臭氧并非自然产生的,而是由石油产品(如汽油)等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如二氧化氮)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而形成的。

强烈的阳光照射会加速这一化学反应。

地表空气中的臭氧对人体极为有害,一些易于过敏的人长时间暴露在臭氧含量超过每立方
米180微克的环境中,会产生上述不良症状。

研究表明,空气中每立方米臭氧含量增加100微克,人的呼吸功能就会减弱3%。

对于运动员来说,空气中的臭氧含量可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耐力和比赛成绩。

自2013年中国执行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监测6种污染物以来,臭氧便成为一些城市夏季空气质量“超标日”的首要污染物。

下图为某地夏季某日昼时(7:00-18:00)臭氧、二氧化氮(N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图。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臭氧的一条物理性质________。

(2)写出臭氧迅速生成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3)如上图,某地夏季某日昼时,臭氧污染最严重的时间段是_____(填序号)。

A.8:00~10:00 B.10:00~12:00 C.12:00~14:00 D.14:00~16:00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臭氧层具有吸收紫外线的作用 B.地表空气中臭氧的含量与天气阴晴无关
C.臭氧和氧气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相互转化D.空气中臭氧浓度不同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5)为了减少臭氧污染,请你向市民提出一条生活中可行的倡议________。

【答案】特殊气味、气体臭氧氧气 D ACD 少开车
【解析】
(1)由资料可知,臭氧是一种具有特殊臭味的微量气体;
(2)臭氧在165℃时迅速产生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臭氧氧气;
(3)由图可知,臭氧在14点—16点时污染最为严重,故选D;
(4)A、臭氧层可以吸收紫外线,防止对生物的破坏,正确;
B、由资料控制,臭氧在地表空气中臭氧的含量与天气的阴晴有关,错误;
C、臭氧在温度达到165℃时迅速产生氧气,故正确;
D、空气中臭氧的浓度的多少对人体有直接的影响,正确。

故选ACD。

(5)地表臭氧并非自然产生的,而是由石油产品(如汽油)等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如二氧化氮)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而形成的,故我们应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少开私家车。

6.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你吃过木糖醇口香糖吗?
木糖醇为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时吸收大量热,甜度与蔗糖相当。

木糖醇广泛存在于各种水果、蔬菜、谷类中,但含量很低。

商品木糖醇是将玉米芯、甘蔗渣等农作物进行深加工制得的。

我国木糖醇生产工艺路线如下:原料→水解→中和→…….→加氢、结晶→包装。

其中原料水解时用硫酸做催化剂,再用碳酸钙将硫酸除去。

龋病是人类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其发生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微生态环境是牙菌斑。

目前普遍认为,牙菌斑中的细菌在代谢食物中糖类的过程中产生酸性物质,酸性物质可导致牙釉质溶解,进而形成龋病。

牙菌斑pH 变化可反映牙菌斑内产生酸性物质的情况。

木糖醇不致龋且有防龋齿的作用。

第三军医大学韩旭对木糖醇防龋过程进行了研究,部分内容如下。

研究1:用10%的蔗糖、葡萄糖、木糖醇溶液漱口,牙菌斑pH的变化
研究2:用蔗糖溶液涑口后咀嚼口香糖,牙菌斑pH的变化
研究表明,饭后咀嚼木糖醇口香糖可以起到防龋的作用,可以明显降低患龋率。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木糖醇生产中用碳酸钙将硫酸除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龋病的形成是______(填“酸性”或“碱性”)物质导致。

(3)根据研究1,木糖醇不致龋的原因是______。

(4)根据研究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5)下列有关木糖醇与蔗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甜度相当
B.均能形成溶液
C.分别食用蔗糖、木糖醇,蔗糖对牙菌斑酸性变化影响小于木糖醇
【答案】CaCO3 +H2SO4 == CaSO4 + H2O + CO2↑酸性木糖醇对牙菌斑pH的影响不大用蔗糖溶液漱口后,咀嚼木糖醇口香糖可使牙菌斑pH在较短时间内升高 AB
【解析】
【分析】
(1)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 +H2SO4 == CaSO4 + H2O + CO2↑;(2)从短文中可知道:酸性物质可导致牙釉质溶解,进而形成龋病;(3)从研究1可看出木糖醇对牙菌斑pH的影响不大,故木糖醇不致龋;(4)根据研究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用蔗糖溶液漱口后,咀嚼木糖醇口香糖可使牙菌斑pH在较短时间内升高;(5)A、从短文中可知道,木糖醇与蔗糖甜度相当,正确;B、木糖醇与蔗糖均易溶于水,故均能形成溶液,正确;C、从研究1可以看出,分别食用蔗糖、木糖醇,蔗糖对牙菌斑酸性变化影响远大于木糖醇,错误;故选AB。

7.食品添加剂公众谈食品添加剂色变,是因为人们对它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一: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
人们这样认为是把一些非法添加物如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的罪名扣到食品添加剂的头上,事实上食品添加剂具有许多功效,如防止变质、改善感官、提高营养价值、方便供应和加工等。

误区二:天然的食品添加剂比人工化学合成的更安全
许多天然产品的毒性由于检测手段和内容所限,尚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由已检测出的结果比较,天然食品添加剂并不比人工化学合成的毒性小。

误区三:符合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用量就能安全食用
食品不是每种添加剂都需要,例如:某企业采购的是完全符合生产要求的合格肉,没有添加香料剂的必要,但可以添加防腐剂山梨酸。

山梨酸起抑菌作用,其防腐效果随pH减小而增强。

山梨酸的使用标准如下:
因此,我们应根据需求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

阅读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三聚氰胺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食品添加剂。

(2)食品添加剂的功效有________、________(写两种)。

(3)某检测员在100g某品牌牛肉中检测出0.015g的山梨酸,该牛肉中山梨酸________(填“超标”或“未超标”),山梨酸的抑菌作用受________影响。

(4)材料中可作为驳斥误区二的有力证据是________。

(5)根据文中信息,试推测为防止腐败,向2kg果汁中添加山梨酸的最大用量是________g。

【答案】不能防止变质改善感官(合理均可)超标酸碱性由已检测出的结果比较,天然食品添加剂并不比人工化学合成的毒性小 1
【解析】
【分析】
(1)三聚氰胺不是食品原料,不能作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有害,会导致结石,引起癌症等。

(2)从题目可知,食品添加剂的功效有防止变质、改善感官、提高营养价值等。

(3)根据山梨酸使用标准,肉类最大使用量为0.075g/kg,某检测员在100g某品牌牛肉中检测出0.015g的山梨酸,按照标准,100g牛肉最多含0.0075g山梨酸,所以该牛肉中山梨酸含量是超标了。

山梨酸的抑菌作用随酸性增强而增强,随碱性增强而减弱,所以山梨酸的抑菌作用是受酸碱性的影响。

(4)天然的食品添加剂并不比人工化学合成的更安全。

由已检测出的结果比较,天然食品添加剂并不比人工化学合成的毒性小。

(5) 根据山梨酸使用标准,果汁的山梨酸最大使用量0.5g/kg,向2kg果汁中添加山梨酸的最大用量是1g。

8.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自从2019年年末新冠肺炎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以来到2020年3月已经蔓延到全世界,过氧乙酸作为高效消毒剂被广泛使用。

过氧乙酸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挥发,易溶于水和醋酸。

它对呼吸道黏膜有刺激性,高含量的过氧乙酸溶液对皮肤有腐蚀性。

一般商品过氧乙酸是40%的醋酸溶液,使用前通常先用蒸馏水等将其稀释,消毒时可用喷雾法消毒,也可将其配制成0.2%的水溶液洗手消毒。

过氧乙酸不稳定,易分解生成无毒物质,若用喷雾法消毒,过氧乙酸在半小时内就可完全分解。

(1)在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40%的醋酸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__,溶剂是
__________。

(2)分别指出过氧乙酸的一点物理性质和一点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00 g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0.2%的洗手液中含过氧乙酸________g。

(4)不慎让高含量的过氧乙酸溶液沾到皮肤上,应做怎样的处理?___
(5)根据过氧乙酸的性质,用过氧乙酸喷雾消毒过的房间,人若要进去,应注意什么?___
【答案】过氧乙酸醋酸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挥发,易溶于水不稳定,易分解 0.2 用大量水大量冲洗必须在消毒半小时以后才可进去房间
【解析】
【分析】
【详解】
(1)在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40%的醋酸溶液中,溶质为过氧乙酸,溶剂为醋酸。

故填:过氧乙酸;醋酸;
(2)根据题目中信息知:物理性质有: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挥发,易溶于水和醋酸;化学性质有:过氧乙酸不稳定,易分解生成无毒物质。

故填: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挥发,易溶于水;不稳定,易分解;
(3)100 g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0.2%的洗手液中,过氧乙酸的质量=100 g×0.2%=0.2g。

故填:0.2;
(4)根据题目中信息知,高含量的过氧乙酸溶液对皮肤有腐蚀性,所以不慎让高含量的过氧乙酸溶液沾到皮肤上应该用大量水冲洗。

故填:用大量水大量冲洗;
(5)根据题目信息知:若用喷雾法消毒,过氧乙酸在半小时内就可完全分解。

所以用过氧乙酸喷雾消毒过的房间,人若要进去必须是消毒半小时以后进入。

故填:必须在消毒半小时以后才可进去房间。

【点睛】
液体与液体混合形成的溶液中,量大的称为溶剂,量小的称为溶质。

一定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9.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纯净的臭氧(O3)在常温下是天蓝色的气体,有难闻的鱼腥臭味,不稳定,易转化为氧气。

它虽然是空气质量播报中提及的大气污染物,但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保护地面生物不受伤害。

而且近年来臭氧的应用发展较快,很受人们的重视。

生产中大量使用的臭氧通常由以下方法制得。

臭氧处理饮用水。

早在 19 世纪中期的欧洲,臭氧已被用于饮用水处理。

由于臭氧有强氧化性,可以与水中的有害化合物(如硫化铅)发生反应,处理效果好,不会产生异味。

臭氧做漂白剂。

许多有机色素的分子遇臭氧后会被破坏,成为无色物质。

因此,臭氧可作为漂白剂,用来漂白麻、棉、纸张等。

实践证明,臭氧的漂白作用是氯气的 15 倍之多。

臭氧用于医用消毒。

与传统的消毒剂氯气相比,臭氧有许多优点,如表 1 所示。

表 1臭氧和氯气的消毒情况对比
消毒效果消毒所需时间
(0.2mg/L)
二次污染
投资成本
(900m3设备)
臭氧可杀灭一切微生
物,包括细菌、病
毒、芽孢等
<5min
臭氧很快转化为氧气,
无二次污染,高效环保
约45万元
氯气能杀灭除芽孢以外
的大多数微生物,
对病毒作用弱
>30min
刺激皮肤,有难闻气
味,对人体有害,有二
次污染、残留,用后需
大量水冲洗
约3~4万元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臭氧的一点物理性质_________。

(2)处理饮用水利用了臭氧的___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臭氧转化为氧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其反应的微观实质是①_____,
②______。

(4)为了快速杀灭病毒,应选择的消毒剂是_____。

(5)下列关于臭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

A臭氧的漂白作用比氯气强
B由氧气制得臭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C臭氧稳定性差,不利于储存,其应用可能会受到限制
【答案】在常温下是天蓝色的气体,有难闻的鱼腥臭味化学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臭氧 ABC
【解析】
【详解】
(1)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所以臭氧的一点物理性质是:在常温下是天蓝色的气体,有难闻的鱼腥臭味;
(2)臭氧处理饮用水是利用臭氧有强氧化性,可以与水中的有害化合物(如硫化铅)发生反应,利用了化学性质;
(3)通过分析臭氧转化为氧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的微观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4)臭氧和氯气的消毒情况中臭氧所需时间少,快速杀灭病毒;
(5)A、臭氧的漂白作用是氯气的15倍之多,故正确;
B、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物理变化,由氧气制得臭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C、臭氧不稳定,易转化为氧气,所以臭氧稳定性差,不利于储存,其应用可能会受到限制,故正确。

故选:ABC。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从题干中获取有用信息,掌握臭氧消毒的过程。

10.阅读下面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硫酸铜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吸水性很强,吸水后反应生成蓝色的五水合硫酸铜
[Cu(H2O)4]SO4·H2O或CuSO4·5H2O],其水溶液因水合铜离子的缘故而呈现出蓝色,故在实验室里无水硫酸铜常被用于检验水的存在。

硫酸铜常见的形态为蓝色晶体,即五水合硫酸铜,俗称胆矾或蓝矾,它并不稳定,在加热的条件下,逐渐失去结晶水而变成硫酸铜粉末,给硫酸铜粉末继续加热至650℃高温,可分解为黑色氧化铜、二氧化硫及氧气(如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