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
月考试题(含解析)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
1.武王伐纣的五百多年后,作为商族后裔的孔子,面对辉煌的周朝,这样倾心表达对灭掉他祖宗之国的周朝的认同:“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认同周朝是因为周朝
A. 强化了中央集权
B. 强化了对商族后裔的统治
C. 强化了家国认同感
D. 巩固了王位世袭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表达对灭掉他祖宗之国的周朝的认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宗法制等措施强化了家国认同感,从而使孔子认同周朝,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建立的,故A项排除;B项包含在C项之中;王位世袭制与孔子认同周朝无关,故D项排除。
2.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同”“节葬”“节用”,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
墨家是战国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
这
A. 反映了统治政策影响文化走向
B. 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 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
D. 起因于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墨同为春秋战国时期显学,当时有“不入于儒,即入于墨”之说。
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曾是分庭抗礼。
战国后期,墨学的影响一度甚至在孔学之上。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其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从外部因素来看,统治政策是导致墨家学说“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的原因之一,故A 正确;BC两项所述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无体现,排除;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也是统治者
加强统治的需要,是由统治政策决定的,故D错误。
3.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
这一变化反映了
A. 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
B. 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C. 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
D. 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可知,孔子不讲怪异、暴力、混乱、鬼神,这表明孔子是无神论者。
而材料“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
”并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其目的是神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一,C正确;据上分析,A违背史实;据所学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B错误;据所学可知,孔子作为圣人的地位就是此时确立,D 违背史实。
4.《春秋繁露》云:“与大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英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此话强调,君主应
A. 加强集权
B. 独尊儒术
C. 推行教化
D. 顺应天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春秋繁露》是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著作。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的儒学体系。
题干摘录的材料大致意思是:遵循天道的统治者能够使国泰民安,违反天道的统治者则会使天下大乱,故统治者的英明之处在于顺应天意、利用天道统治百姓。
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D项符合题意。
A项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故排除。
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故排除。
C项材料也没有体现,故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
5.史学家钱穆把汉代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他认为:“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
”促使“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的关键是
A. 郡国并行
B. 士族兴起
C. 察举取士
D. 独尊儒术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武帝时推崇儒家思想,精通儒学成为教育和选官的重要内容,这有利于形成“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故D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中由“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的转变无关,故A错误;士族兴起在汉代以后的魏晋时期,是不符合题意,排除B;察举取士是选拔官吏的方法,与政府特点的转变无关,故C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联系所学西汉推崇儒学、重用儒学人士做官的相关知识分析解答。
6.下表是史书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数量的粗略统计。
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
B.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C. 地方家族势力左右史书编纂
D. 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孝”“义”是儒家思想主张的社会伦理观,从表格反映的“义门”代表人物的增多,体现了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故B正确;题干中未提及经济发展和宗法制度的相关内容,排除AD;表格信息也未反映地方家族势力的影响,排除C。
7. 李贽因思想“异端”而被明神宗御批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
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自杀身亡。
布鲁诺因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被天主教会宣布为“异教徒”,并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以上史实说明()
A. 君主专制统治阻碍社会发展
B. 科学发展与思想解放同样艰难曲折
C. 教会势力
的强大D.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李贽是明中期的思想家,他敢于挑战正统,遭到封建君主的迫害;布
鲁诺是意大利的天文学家,否定教会的宇宙观,遭到天主教会的迫害;故A只能反映李贽;C 只能反映布鲁诺;李贽属于地主阶级士大夫,排除D;材料中李贽说明了思想解放的艰难,布鲁诺说明了科学发展的艰难,故选B。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
8.元世祖忽必烈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将郭守敬等修订完成的历法取名为《授时历》,意思是指将历法付与百姓,使之知时令变化,不误农时。
由此可知,《授时历》
A.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B. 是我国施行最久的历法
C. 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D. 以现代的公历完全相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指出颁行《授时历》意在使百姓“不误农时”,这说明《授时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故A项正确;《授时历》是我国施行最久的历法,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授时历》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但这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授时历》与目前国际通用的公历的一年周期相同,但材料中也没有信息,故D项错误。
9.1884年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在《中国宗教》一书中提出“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指日本)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
”1933年,日本侵占热河、察哈尔时,陈登原编写的《高中本国史》最早出现“四大发明”一目。
当时把“四大发明”的概念引入历史教科书是为了
A. 强调西方传教士的论述
B. 重塑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C. 印证古代科技的影响力
D. 证明社会环境推动科技发展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1933年,日本侵占热河、察哈尔”反映日本侵略中国;此时《高中本国史》将“四大发明”引入历史教科书,意在说明日本虽在军事上企图征服中国,但在文化上中国领先于日本,旨在重塑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B项正确。
A项说法脱离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时代背景,排除。
表面上是说明古代科技的影响力,实质上借“四大发明”重塑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环境推动科技发展,排除D。
所以选B
10.宋书法尚意,意之内涵,包含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
这说明宋代书法A.深受理学影响B. 强调意境表现C. 突出创作风格D. 始有文人意趣【答案】A 【解析】【详解】宋代书法尚意的内涵体现出理学的特征,表明宋代书法深受理学的影响,故A项正确。
材料能够说明宋代书法强调意境表现,但不是材料内容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故B选项错误;突出创作风格不是材料主旨内容,也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故C选项错误;D项中“始有”一说明显错误,故D选项错误。
11.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当下,有学者认为要想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
明清小说A. 满足底层百姓的文化需求B. 反映市民阶层的精神追求C. 充满现代主义的风格色彩D. 满足了统治者的心理要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说的出现与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有直接的关系,小说通俗易懂的特点适合市民阶层的需求,通过小说更能够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且“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说明小说反映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故B选项正确;“要想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说明小说能够更具体的体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没有体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故A选项错误;明清小说为体现现代主义的风格,而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选项错误;小说是适应当时市民阶层的文学形式,而不是符合统治者的政治文化需求,故D选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明清小说的兴盛,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市民阶层的崛起。
12.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向西方学习,改变现有制度。
同时,先进知识分子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维新,历史选择了他们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这主要说明
A.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B.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开始上升到制度层面
C. 知识分子与民族资产阶级有共同的愿望
D.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先进知识分子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维新,历史选择了他们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可知,历史选择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故D正确;A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上升到制度层面,排除B;材料反映历史选择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无法体现知识分子与民族资产阶级有共同的愿望,排除C。
13.洋务运动时期,保守派指斥修筑铁路“破坏风水”,新式学校同文馆的学生仍然在练习应考的八股文,留美幼童也被保守派官僚提前召回。
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A.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异常尖锐
B. “中体西用”取得了实效
C.落后社会心理阻碍近代化发展
D. 中国社会依然故步自封【答案】C 【解析】【详解】材料中“保守派指斥修筑铁路‘破坏风水’”“新式学校同文馆的学生仍然在练习应考的八股文,留美幼童也被保守派官僚提前召回”反映出洋务运动时期守旧思想对当时洋务运动的一些主张起阻碍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故答案为C项。
AB项,材料不能体现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异常尖锐和“中体西用”取得的实效,排除;D项,洋务运动已经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只是由于诸多原因致使中国在近代化进程方面进展艰难而不是“依然故步自封”。
14.五四运动前夕《每周评论》特辟《国内劳动状况》专栏,先后报道了北京男女佣工、河南修武煤矿、唐山煤厂、山东东平县佃户等地劳动者的生活状况。
该报道表明A. 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传入中国B. 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动C. 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民众生活D. 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关于工农群众生活状况的报道。
五四运动前夕,新文化运动的研究者们关注工农群众生活,这是深受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同时也说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方向发生了变动,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社会主义革命思想,A错误;C错在“开始关注”;D不符合五四运动前夕的中国国情。
点睛:新文化运动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主张民主与科学,后期在十月革命的胜利的影响下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15.1921年,梁漱溟指出,“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时羞涩不能出口”,以至于“孔子的道理成了不敢见人的东西”。
材料所述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孔子创立的儒学已经成为糟粕
B. 人们已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C. 新文化运动文化观的极端倾向
D. 民众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
【解析】
【详解】据题干时间信息可以得出,所述现象在新文化运动之后,材料所述“谈到孔子时羞涩不能出口”在于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盘否定,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故C正确;儒学至今仍然有其现实意义,故A不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不等于人们已经摆脱了封建思想束缚,故B不正确;新文化运动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所以民众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的说法不正确,故D不正确。
16.五四新剧的倡导者们特别钟情于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戏剧。
在《玩偶之家》的影响下,胡适首先创作了《终身大事》。
此后,欧阳予倩的《泼妇》、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等,塑造了一批“出走者”形象,被称为“娜拉”剧。
以上历史现象典型地说明了
A. 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深入人心
B. 五四新剧深受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C. 先进知识分子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D. 五四新人追求人格独立和个性解放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在《玩偶之家》的影响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塑造了一批敢于冲破旧礼教、旧道德书法的“出走者”的形象,说明了五四新人追求人格独立和个性解放,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深入人心”;B项错误,《玩偶之家》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与工农相结合,故C项排除。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明确《玩偶之家》所塑造的主人公的性格及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然后结合材料和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新文化运动中这些现象的目的即可。
17.“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精神穹宇方面的建设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
在井冈山创业时期,共产党就结合中国国情完成了精神穹宇基本框架。
”材料中的“精神穹宇基本框架”
A. 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B.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
C.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走向成熟
D. 克服了王明等人“左”倾错误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井冈山”“结合中国国情”可知材料中所说的“精神穹宇基本框架”指的是中共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井冈山道路,选项A正确;北伐战争推动国民革命走向高潮,且与材料中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间不符,排除选项B;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材料中井冈山创业时期不符,排除选项C;遵义会议克服了王明等于“左”倾错误,与材料中井冈山创业时期不符,排除选项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井冈山”“结合中国国情”的解读。
18.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A. 开始改革开放
B.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邓小平南方谈话思想的指导下,中共十四大会议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要早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A项错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B项错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展开,要早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C项错误。
19.下图是1985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图中,左侧文字为“图中信息:游行队伍高举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下面文字为“图中信息: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下方文字为“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对其呈现信息的合理解读是
A. 否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价值
B. 肯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C. 展现了中国入世贸组织的成果
D. 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可知,中国早先出现游行队伍高举马克思的画像,说明了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
后来在改革开放中出现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
而美国等国家认为“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熙相机等”是资本主义国家所特有的。
所以认为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主义,这是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后的发展情况,因此D选项正确。
依据材料中“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等信息可知美国看到了中国发展成就,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价值,排除A;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时间是1992年,在21世纪初才确立起来,1985年市场经济体制尚未确立,排除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合,排除C。
20.“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费孝通曾经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极好的阐释。
下列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B.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C. 乾隆时期的文化专制
D. 21世纪初美国单边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君子和而不同”实际上就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是主张各种思想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A项属于巩固政权的措施,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文化专制同样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单边主义与材料“合而不同”矛盾,故D项错误。
点睛:对材料“君子和而不同”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1.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学生在总学生中的占比,从比值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出
A. 国家发展工业的需要
B. 教育体制照搬苏联模式所导致
C.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 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表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习文、法、商等文科生的所占比例从1949-1956年期间不断下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中国着重发展重工业,使得学习文科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少,故A选项正确;这时期中国高校文科生在总学生中所占比例减少的原因是中国着重发展重工业,这适应了国家发展工业的需要,与教育体制照搬苏联模式无关,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因此这时期还没有完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C选项错误;这时期国家没有进行调整国民经济,故D 选项错误。
22.1988年9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
……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指出科技发展最终要靠生物工程技术
B. 促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确定
C. 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D. 启发袁隆平成功选育“南优二号”
【答案】C
【解析】
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邓小平强调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为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故C项正确。
A选项说法错误,无法得出科技发展最终要靠生物工程技术这个结论,而且这个结论本身也是有问题的。
材料没有涉及到我国的全民教育方针,故B项错误。
无法从材料中看出它对袁隆平的“南优二号”产生直接作用,所以排除D选项。
23.古希腊悲剧认为所有的苦难都是来源于神的安排。
面对这些苦难,古希腊悲剧中人物都用一种高贵的方式去承担和行动,从不陷入消极的无助的悲叹之中。
这说明古希腊
A. 戏剧推动了民主进程
B. 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
C. 城邦和公民走向堕落
D. 摆脱神对城邦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希腊悲剧中人物都用一种高贵的方式去承担和行动,从不陷入消极的无助的悲叹之中”的信息说明古希腊依据塑造个体的力量来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故B项正确。
材料中并不是说明戏剧推动了民主的进程,A错误;材料中也没有说明雅典的城邦和公民走向了坠落,C错误;“古希腊悲剧认为所有的苦难都是来源于神的安排”说明此时的雅典城邦并没有摆脱神灵的控制,故D项错误。
24.“一些囚徒从小住在洞穴中,身体都被绑着,不能转头,只能看到墙壁上的影像,便错将这些影像当做真实的东西,此时一人摆脱了束缚逃出了洞穴,看到了太阳,发现了事物的真相。
”(摘自古希腊《理想国》第七章“洞穴隐喻”)这反映了
A. 希腊人愚昧无知
B. 追求自由可以发现真理
C.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人的理性高于主观感觉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前半部分说明了人的感觉有可能受到外界限制,材料的后半部分反映了摆脱限制之后,人的理性的价值,该设想旨在强调理性高于感觉的思想。
故答案为D项。
A项,希腊人愚昧无知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追求自由可以发现真理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的是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标准,不能完整反映题干中的材料信息,排除。
25.1338年,佛罗伦萨已有二百多家呢绒纺织工场,从业工人三万人,占全城人口的三分之一,年产呢绒七八万匹。
该城的丝织业也远近驰名。
这说明当时的佛罗伦萨
A. 是地中海最繁荣的工商业城市
B. 具备文艺复兴运动的经济基础
C. 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最大中转站
D. 是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的中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佛罗伦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达,这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