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概括要点-专题练习(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九
概括要点
例3(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四堡雕版
冯骥才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
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
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
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
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
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
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
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的这个“活化石”。
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
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
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
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
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
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
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
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
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
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
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
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
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⑦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
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
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
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⑧其实并非如此。
直到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
书古版。
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
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一个谜。
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
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地遍地开花。
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
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
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
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
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
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
”我相信他的话。
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11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
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12那么,谁救四堡呢?
(节选自《癸未手记》,有删改)【注】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
印刷业兴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
(4分)
【综合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8分)
别人的村庄
马步升
离开村庄后,对我来说,所有的村庄都是别人的村庄了。
离开村庄的前几年,每年还是至少要回两趟村庄的。
因为村庄里,还有父亲和两位兄长。
有他们在,我与这个村庄的关系尚处在存续期。
即便这样,在父兄那里,我已经获得客人的待遇了。
这与以前我在村庄时的情形有着本质的区别。
14岁那年暑假,我进子午岭拉了一趟木头,三个昼夜,往返三百里山路,几百斤的重车,赶回来,正是大晌午,人快要累虚脱了,撂下架子车,刚喝完两大碗凉水,父亲说:“缸里没水了。
”我二话没说,挑起水桶,又到深沟挑了一趟水。
往返又是几公里。
我没有不高兴,也没有别的想法。
考上师范院校,吃饭国家全包了,女同学见我能吃,就把她们节余的饭菜票赠予我,我一直吃双份伙食。
白天上课,晚上熄灯后,点起煤油灯苦读到半夜,却仍然精力过剩,睡不着觉,便与几个同学猛踹马路边的水泥墩练腿功。
有力气干活了,假期回家,想把在学校用来翻墙踹水泥墩子的力气用于正途,帮父亲做点事。
工具刚抓在手里,父亲便喊:“放下,你能干个啥!”他居然害怕把自己闲得发慌的儿子累着了。
我要做的这些庄稼地里的活儿,本来只有成年人才可以承担的,可我在10岁之后就在做了。
那时候,我真的不堪重负,但必须做;现在,我有力气了,却不让做了。
最终获准做的,也就是每天到沟里去挑一趟或两趟水,或者赶上一头驴、两头牛,到山坡上遛遛,牲口在吃草散心,我在割草散心。
在学校听电铃作息惯了,回到家里,听不着电铃,窑洞里光线暗淡,天大亮了,还没有睡醒,听见外面有响动,急忙爬起来,父亲已经做了许多事了。
我便有些不好意思,埋怨父亲:“怎么不喊我一声呀?”父亲笑着说:“你睡你的,起来那么早干吗?”大约从三四岁起,在家,我就从来没有睡过懒觉。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非常严格。
大雪天,大雨天,早上起来什么事也做不成,但必须起来,哪怕坐在炕上都行,睡下却是不行的。
假期在家的日子里,
每天起床时,都是日上三竿了,父亲从来没有表示过不满。
我们这样一个大家族,爷爷叔叔辈的,见了我,也变得和颜悦色,这在我成长经历中太罕见了啊。
一起在打打闹闹中长大的伙伴,我不去找他们,他们是绝不会找我玩的,我去了,互相之间,也只是说一些很客套的话,再也玩不起来了。
第一个假期就这样过去了,在第二个假期到了一半时,我忽然明白了:我已经是村庄的客人了,无论在乡邻那里,还是在父兄亲人那里。
我们家族无论在任何时候,发达时,倒霉时,只要客人上门,总是礼数周全。
我是客人。
在我所在的城市,我是客居者;在公家那里,我是一个雇员;在亲人那里,我是偶尔登门拜访的客人;在村庄那里,我是来去匆匆的过路客。
有手不打上门客,对待客人嘛,起码的礼数是要有的。
真正的自家人,吃我的,用我的,住我的,理直气壮,谁也用不着客气。
失去自己的村庄后,几十年间,又去过无数别人的村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或半日走马观花,或一日例行访谈,互相之间的关系再明白不过。
来了,别人来了,别人来咱村了;走了,别人走了,别人离开咱村了。
我是所有村庄的别人,我去的都是别人的村庄。
父亲去世后,我彻底失去了村庄。
虽然,一个兄长仍然住在村庄里,可是,我知道,即便是亲兄弟,我仍然是被当作客人对待的。
做过村庄主人的我是不愿沦落为村庄的客人的。
在自己家里做客,那不是什么尊贵的待遇。
离开了,就永远离开了;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
有村庄的人是有根的活法,飘零的人是无根的活法。
我是一个飘零的人,归宿在哪里,我不知道。
我以别人的身份寄居在别的地方。
我不仅是所有人的别人,所有地方的别人,我也是我的别人。
因为我无法告诉别人,我确切的所在,确切的归宿。
(有删改)1.简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
(1)牲口在吃草散心,我在割草散心。
(2分)
(2)我以别人的身份寄居在别的地方。
(2分)
★3.联系文章第三段,概括在村庄中“我已经获得客人的待遇”的具体表现。
(4分)
4.联系文章探究标题“别人的村庄”的丰富意蕴。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