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鲁春波
来源:《成才之路》2012年第20期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
教学实践证明,朗读是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它不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其思想也有助于学生掌握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不仅对阅读能力提高有所帮助,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的文本的理解。
所以,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现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做好课上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理解能力也有限,有时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不是十分准确。
教学中教师若能进行适当地范读,把教师所理解感受到文本的内容和其中的情感表达出来,这样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之后孩子们再去读,把从老师这里得到的,融入自己的理解这样更有益于孩子理解文本。
教师适时地范读可以帮助孩子提高朗读水平。
但是教师的范读也不要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让孩子一味模仿。
教师应该起到指点、引导的作用,让孩子从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出发,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如在教学《故乡的芦苇》时,有这样一段“那密如织网、纵横交错的小河:那灿若群星、叫不出名儿的各种各样的芬芳的野花;那朗朗秋空下……”孩子们读了几遍,可都没有那种感觉,读不出来文章中的感情,这时我端起书来饱含深情地给孩子们把这段读完了。
我读完之后教室里鸦雀无声,几秒之后掌声响起。
这时同学们再读,仿佛融入了老师的感情之中,听起来更有味道,更美了。
二、给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教学《难忘的故乡》一课时,把全文读完后,我请学生闭上眼睛,我把文本内容结合自己小时候的经历,给孩子们娓娓道来,“冬天,在雪地里扫出一小片空地来,将米撒下去……;冬天,我们在厚厚的雪地上打雪仗,堆雪人……”这是很多农村生活的孩子常有的经历,可在今天的孩子眼里已经看不到了。
通过我的讲述孩子们沉浸的这冬天的童话里。
当孩子们睁开眼睛时,我让他们把自己看到的画面讲述出来,孩子们都抢着讲述自己看到的美丽画面。
我想这已经不单单是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了,而是给了孩子一双想象的翅膀。
三、抓住文中关键词、特殊的标点符号进行朗读指导
每一篇课文的每个自然段都有其统领中心的关键词、重点句。
在朗读指导时,要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朗读训练。
如《风娃娃》一课中3、4自然段中的“一下子”“吹”要指导读出重音,语气要快。
“美滋滋”要读出美的自我陶醉的语气。
《比本领》一课中,梅花鹿和金丝猴都觉得自己“一定”行,后来急的“团团转”“垂头丧气”如果把这些重点词读好了,句子的意思也就更清楚了,文章要表达的内容也一目了然了。
标点符号标志着朗读的语调和停顿。
根据不同的标点指导朗读,就更能读出正确的语调和适当的语气。
如《故乡的芦苇》第十一、十二、十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后面都用了省略号,我先引导学生试读,最后总结出“快乐的奔跑着,忘情的呼唤着……”及后面两句要读出作者对童年无忧无虑的怀念,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而文章结尾处“啊,故乡的芦苇!”要发自内心地把自己对芦苇的喜欢表达出来。
“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芦苇!”把感叹的语气读出来,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就油然而生了。
四、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朗读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和技巧的提高是需要一定的训练,这种训练需要长期地反复地进行。
单单只依赖课堂教学的短短的四十分钟是不行的,还需要课外阅读的配合。
例如我们班级利用班会课每周都举行“朗读比赛”“成语故事比赛”“读书能手PK擂台”等读书活动。
让学生相互评论,相互交流,我想这更是一种提高的途径,让孩子们在朗读中学会理解,学会感悟。
培养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其他能力培养一样,绝非一日之功,而在于长期地不懈地训练。
所以,教师应利用每一课教材,挖掘教材的核心内容,帮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更快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