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下列加点的字,与“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中的“函”用法不同的是 
A.进兵北略地B.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C.朝济而夕设版焉D.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答案解析】D
2
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谢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
【答案解析】C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夜缒而出而,修饰关系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被
C.使毕使于前于,介词,在D.敢以烦执事以,因为
【答案解析】D
4
对下列文言句式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即“竖子不足与之谋”)
B.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厌”)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除”表被动)
D.以其无礼于晋(介宾后置,即“以其于晋无礼”)
【答案解析】C
5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A.为之奈何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答案解析】A
6
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
B.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C.卒起不意
D.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解析】B
7
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群臣怪之
B.既东封郑
C.使使以闻大王
D.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解析】A
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电子工业要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人才是十分重要的。
B.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使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C.文章对环境污染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同时也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引起人们对环境科学的重视。
D.许多胃肠专家认为,空腹时嚼口香糖,会使人感到恶心、头晕、胃疼、胃溃疡。
【答案解析】C(A句式杂糅B缺主语D搭配不当)
9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B.杭州第八届全国残运会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待人和蔼亲切,不论你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等闲视之。
C.人们之所以对波切利另眼相看,不仅因为他俊朗潇洒的外表,更因为他在歌剧舞台上能够完美演绎出那种纯粹而真诚的情感。
D.人类的生活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动物的生存,工业化的加速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大自然生灵涂炭,很多物种都濒临灭绝。
【答案解析】C(A天伦之乐,指父子、兄弟、夫妻、亲戚之间的关系。
指家庭亲人之间团聚的欢乐。
注意适用范围,只能是亲人之间,不可用于同学、朋友。
B.等闲视之:当做平常的人或事物看待,不予重视。
此处属望文生义。
C项,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
D项,生灵涂炭:形容人民处于
极端困苦的境地。
此处使用对象不当。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颍阴侯灌婴者,睢阳贩缯者也。
高祖之为沛公,略地至雍丘下,章邯败杀项梁,而沛公还军于砀,婴初以中涓从击破东郡尉于成武及秦军于扛里,疾斗,赐爵七大夫。
从攻阳武以西至洛阳破秦军尸①北北绝河津南破南阳守齮阳城东遂定南阳郡。
沛公立为汉王,拜婴为郎中,从入汉中,十月,拜为中谒者。
从还定三秦,下栎阳,降塞王。
击项羽将龙且、魏相项他军定陶南,疾战,破之。
赐婴爵列侯,号昌文侯,食杜平乡。
复以中谒者从降下砀,以至彭城。
项羽击,大破汉王。
汉王遁而西,婴从还,军于雍丘。
王武、魏公申徒反,从击破之。
攻下黄,西收兵,军于荥阳。
楚骑来众,汉王乃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习骑兵,今为校尉,可为骑将。
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臣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
”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郎中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
受诏别击楚军后,绝其饷道,起阳武至襄邑。
以骑渡河南,送汉王到洛阳,使北迎相国韩信军于邯郸。
还至敖仓,婴迁为御史大夫。
(节选自《史记·列传第三十五》)
【注】①尸:尸乡,地名。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略地至雍丘下略:大概B.受诏别击楚军后别:另外
C.汉王遁而西遁:逃跑D.军于荥阳军:驻扎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高祖之为沛公,略地至雍丘下②顷之未发
B.①汉王乃择军中可为骑将者②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C.①受诏别击楚军后,绝其饷道②吾其还也
D.①西收兵②又欲肆其西封
12.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攻阳武以西/至洛阳/破秦军/尸北/北绝河津/南破南阳/守齮阳城
东/遂定南阳郡
B.从攻阳武以西/至洛阳/破秦军尸北/北绝河津/南破南阳守齮阳城东遂
/定南阳郡
C.从攻阳武以西至洛阳/破秦军尸北/北绝河津/南破南阳守齮阳城东/遂
定南阳郡
D.从攻阳武以西至洛阳/破秦军/尸北/北绝河津/南破南阳/守齮阳城东
/遂定南阳郡
13.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从还定三秦,下栎阳,降塞王。
(3分)
 
(2)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乃拜灌婴为中大夫。
(3分)
 
 
【答案解析】10.A(:夺取)
11.B(A项前一个“之”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后一个“之”是动词,意为“到”;B项均为“于是”;C项前一个“其”为代词,代指楚军,后一个“其”为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意为“还是”;D项前一个“与”为连词“和”,后一个“与”意为“结交,亲附”。
)
12.C(“破秦军尸北”不可断开,排除A、D;“遂”表承接,应放在句首,排除B)
13.
 
 
沛公被封为汉王之后,汉王授予灌婴郎中之职,他跟从汉王进军汉中,十月间,又被授予中谒者之职。
跟从汉王还师平定了三秦,攻取了栎
阳,降服了塞王司马欣。
在定陶以南地区与项羽的部下龙且、魏国丞相项他的军队交战,经过激烈的拼搏,最后击败敌军。
因功被赐与列侯的爵位,号为昌文侯,杜县的平乡被封作他的食邑。
1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山花子春恨
陈子龙①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②。
寂寞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③,虫衔画粉玉楼空。
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注:①陈子龙:明末清初爱国名士,史家称誉“生而文章名世,没而忠义传世”。
②五更钟:亡国丧音。
③蝶化彩衣:《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彩蝶的故事,此处形容明皇族贵胄死后的萧瑟悲凉。
14.词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6分)
15.“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有什么深层寓意?(6分)
【答案解析】14.答:前两句呈现了四种意象:弥漫的晓雾、迷离的杨柳、零落的杏花、凄凉的钟声(2分),这些意象形成了一种残败清冷的氛围(2分)令人凄惶惆怅(1分)(5分中只要打出4分的采分点即可)
15.这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2分)表面上写燕舞东风的春景,实际上以燕子的无情反衬皇室衰落残败的凄凉和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叹。
(4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6分)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
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
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
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
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
杨昌济,长沙板仓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
后游历德国、瑞士。
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
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
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
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
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
”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
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
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
”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
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
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
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
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
风。
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
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
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
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
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
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
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
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
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
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
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
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
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
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
于是就有
了“时事通”的外号。
这更加深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918年,毛泽东从长沙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节选自金冲《毛泽东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6分)()()
A.毛泽东也看重立志,但他反对对前人中有成就者进行简单的模仿,他认为,应当首先寻找真理,并将其与社会需求相联系,才是真正的立志。
B.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学习,所以他要求好友萧子升阅读古代经、史、子、集著作,并开列了推荐书目77种。
C.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是湘士学风的全部特征,这一风气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毛泽东自然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D.毛泽东在校期间分别与萧子升和蔡和森进行过“游学”,这两次“游学”经历养成了他注重调查研究的作风。
E.本文选取毛泽东在长沙一师时的学习生活材料,围绕“修学储能”这个中心,表观了一代伟人在青年时代就展现出的卓尔不群的素质。
(2)长沙一师的老师们给了毛泽东哪些方面的影响?请简要分析。
(6分)
 
 
(3)从三、四两段看,毛泽东在一师期间是如何对待学习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6分)
 
 
(4)长沙一师五年的师范生生涯,为毛泽东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答案解析】(1)(6分)EA(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C、D 不给分。
)
解析:C项遗漏了“推崇性理哲学”的信息。
B项原文信息是“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并无“要求”意味。
D项与“调查研究作风”相关的“游学”不只是“两次”,而且并没有立刻“养成”调查研究作风,文中说的是“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
(2)(4分)①修身方面的谆谆教诲。
②做学问内容和方法方面的指导。
③改造社会方面的释疑解惑。
(3)(4分)①有批判精神,喜欢质疑问难。
②学习重点明确,主次分明。
③懂得为学之道,能处理好博与约、中与西、普通与专门
的关系。
④惜时苦读,持之以恒。
⑤认真研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打下扎实的学问根基。
(4)(6分)①立下了正确的人生志向:心系社会,探求真理。
②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广博学习,注重方法。
③形成了重视社会实际的思想方法:关心世事,经世致用。
④初步养成了调查研究的作风(或获得了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几番游学,深入生活。
⑤培养了关心时事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订阅书报,风云在胸。
(能就其中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即可,要求有理有据。
每个方面的探究2分)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因为责任,烛之武临危受命,智退秦师;因为责任,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因为责任,燕丹养士报强嬴……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铁肩担道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的内涵。
请以“责任”为话题,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文章。
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