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怆第二乐章》演奏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怆第二乐章》演奏分析
第一篇:《悲怆第二乐章》演奏分析
《悲怆第二乐章》演奏分析
贝多芬的c小调第8号钢琴奏鸣曲,Op.13,又名《悲怆奏鸣曲》(Sonata Pathétique)。
创作于1798~1799年,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
有人认为该作品时是贝多芬前半生的写照,反映了作曲家内心孤独但又不向命运低头的执着的性格。
也有人认为此曲是贝多芬在察觉到自己的耳朵有毛病时忧伤而作。
也有人将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较,认为这是对青春的咏叹。
(相关看法见维基百科)b第二乐章的节奏是Adagio cantabile(如歌的柔版),速度大约在35~40 Beat per minute。
A大调,2/4拍子,总体来说比较轻柔而从容,像是在叹息,在力度上较弱,在速度上较慢。
1-8小节是一乐句,以弱而进入。
9-16节是乐句,与之前相似,前16小节是主要主题,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接受悲伤的现实而叹息,色彩暗淡,很平静。
17小节开始是第一个插部,稍强一些,反映了作者的情感上起了波澜,一些高音和强音体现了作者的挣扎、不甘心。
17~23小节是乐句,旋律跨度较大,之后24~28小节这一乐句又回到中低音,却暗流涌动,然后向主题过渡,复归平静。
在此段可以增强力度上的变化,以体现作者的情感波动。
29~36小节是主题的原调再现,复归平静,淡淡的忧伤。
37~50小节是第二个插部(中段主题),力度比较强烈一些,左右手交替呈示旋律。
37~44小节是一乐句,音域跨度大,尤其是42、43两个小节,很强烈、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不屈意志和抗争精神,力度上的对比更大,比第一个插部更加紧张,情感不只是波动了,而是在沉默与压抑中爆发。
我不禁想起《琵琶行》里的一句话:铁骑突出刀枪鸣。
很有火药味。
45~50是一句,比前几小节稍弱,但也是强的,再次向主题靠拢。
51小节开始,进入主题的原调复现,复归平静,淡淡忧伤,可以
比之前的主题部分稍强一些。
织体也由从前的二等分变成了三连音节奏。
其实这个节奏在第二插部中已经出现了,作了铺垫。
51~58小节、59~66小节分别是乐句,哀伤,前后呼应,首尾相照。
67~73小节是最后一个乐句,在乐章的尾声,可以强调一些力度上的对比变化,由强及弱,有收束感,最后平静地结束。
第二篇: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第二乐章》风格及演奏阐释
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第二乐章》风格及演奏阐释
摘要:贝多芬第二十一号C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他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在他众多以反抗、斗争为主题的作品中,由于描绘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反映了作者的自然观而独树一帜。
本文将从把握乐曲整体风格、曲式结构以及演奏技巧为主线来剖析这部经典之作。
关键词:贝多芬黎明奏鸣曲曲式结构演奏技巧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第二十一号《C大调钢琴奏鸣曲》Op.53,是一首具有田园风格的作品,无论从曲式结构、音乐构思,还是演奏技巧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特点,是学习钢琴演奏的必弹曲目。
一、贝多芬生平简介
维希·凡·贝多芬(1700—1827),德国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与海顿、莫扎特被誉为“维也纳三杰”。
他不仅是欧洲古典乐派的代表,同时为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城的贫民家庭,很早就显示出了音乐才能,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如交响曲《英雄》《命运》。
钢琴奏鸣曲《月光》《悲怆》《热情》等。
他一生坎坷,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完全丧失听觉,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到禁止的复辟年代里,贝多芬依然坚持“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写下了不朽的《第九交响曲》。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
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的音乐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二、黎明奏鸣曲
贝多芬一生的创作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共创作了三十二首奏鸣曲。
第一阶段是维也纳初期(1793—1802),在这一阶段,他刚步入维也纳的上流社会,由于贝多芬的思想、立场与之不同,所以,他的理想与爱情等在现实生活中屡遭挫折,从而,将未能实现的心声充分地注入到音乐之中,这一期间以《C小调悲怆奏鸣曲》(Op.13,1798)《升C小调月光奏鸣曲》(Op.27,No 2,1798)为代表作。
第二阶段是成熟时期,他的创作中逐渐显示出一种狂风暴雨般的、富于戏剧性的特质,其中以《C大调黎明奏鸣曲》(Op.53,1804)《f小调热情奏鸣曲》(Op.57,1804)为代表,在这期间,《英雄交响曲》的完成,充分标志着他在创作风格上成熟时期的到来。
第三阶段是他的创作晚期,在这一时期,他的创作风格由于政治局势的改变,由抒情性的风格代替了原本占统治地位的英雄性风格,其代表作为《A大调奏鸣曲》(Op.101,1817)。
贝多芬众多作品的创作逻辑都是“通过斗争,取得胜利”。
这充分体现了贝多芬的英雄观和斗争意识,然而在他成熟时期所创作的第二十一号《C大调钢琴奏鸣曲》Op.53,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深刻地体现了贝多芬对人生、对社会,以及对自然的认识,鲜明的反映了他的自然观。
此曲完成于1803--1804年间,全曲共两个乐章,在第二乐章前有一简短的序奏,最初由于题赠给非常敬重他的才能,从精神到物质都给了他长期巨大帮助的华尔德斯坦伯爵,所以又名为《华尔德斯坦奏鸣曲》,这位伯爵很早就认清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是他青年时代最热烈的拥护者。
这首著名的奏鸣曲就是在伯爵所赠的新钢琴上创作完成的,可见此曲与伯爵有着莫大的关联。
然而这首奏鸣曲广为流传的别名《黎明》也绝不是偶然的,它明确地反映了大自然的形象在这首作品中所起到的作用,包含了崇高的诗意形象。
这一标题在贝多芬原谱上是没有的,但它与其音乐的性质并不相矛盾。
此曲最大的特点不仅在于构思雄伟,乐思新颖,具有丰富的抒情性,还因为此曲的曲式结构、演奏技巧十分丰富、新颖,所以,这些特点共同使得该曲在贝多芬所有奏鸣曲中享有盛誉。
三、曲式结构与演奏技巧
由于“黎明”的旋律主要出现在第二乐章,而第二乐章前有一个简短的序奏,所以下面我将重点分析这两部分的曲式结构与演奏技巧。
(一)序奏
1.曲式结构
这一序奏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乐章,而本质是第二乐章的导入部,单三部曲式,F大调,6/8拍,慢板。
短短的二十八个小节里蕴涵了无穷的深意:朦胧暗淡,有着一种幻想的沉思和庄严的宁静。
此序奏A段是以附点的大跳音型为主,左手浑厚低沉的八度和右手带附点的大跳进行,缓慢并以极弱的演奏,表现出一种安静,如梦境般的美。
B段是以A段的基本音型变化发展而来,新出现的连续小切分模糊了拍点,更加增添了幻想和憧憬的意境。
A′是第一部分装饰性的变化再现,右手大跳音程的幅度更大,左手织体更加丰富,随着内心情绪的增长和力度的不断加强,出现了戏剧性的高潮。
在结尾处,柔和明亮的右手长音像远处传来的牧笛声,预示着人民群众载歌载舞欢乐场面的出现。
2.演奏技巧
(1)这一乐段集中体现了贝多芬奏鸣曲创作的乐句线条长和力度对比鲜明的特点,谱面上无处不在的大小连线与力度标记显示出了作者在这方面极高的要求,力度表情标记是作者写给演奏者的话,只有按照谱面所给记号精准的演奏,才可能距离作曲家的创作初衷更近一些。
乐句是音乐中的呼吸,把握好乐句的起落是关键,第一大乐句即A段,(1—9小节)是由四个小乐句组成,两小节为一个层次,以PP为起点,随着音高音量及感情上层层递进,在第6小节时达到sf,再缓缓落下,以PP结束。
弹奏时,对于力度的控制要注意触键时的速度与深度,虽然很弱但也要缓慢地把每个音弹到底、弹扎实,随着力度的加大那就要借助手臂甚至是腰部的力量把音乐推向高潮。
在乐句中不停出现的八分休止符应格外注意,它的存在虽然使音响暂时停止了,但音乐中的意境和感情仍然在继续,休止符也是音乐的一部分。
如果练习时一看到休止符便潦草地把手抬起,那么,音乐的连贯性就会被打断,情感的起伏与音乐的流动更是无从谈起。
同时,踏板的转换必须要干净利落,不能将前音的音响延留到休止符处。
第二大乐句即B段,(9—16小节),是序奏的主旋律。
这一乐句的开始与上一乐句的结束在同一小节,音域的降低与突强的力度标记使前后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此乐句是由四个小乐句组成,是根据音区的变化和力度
表情记号的转换来划分的,所以,它们之间的对比也是非常明显的。
第一小乐句是在C、D音突强后迅速减弱并收住。
第二小乐句是从11小节的第二个十六分音符开始的,整体音域提高且力度很轻,与前一句形成较大反差,就如两个人在一应一答的对话一般。
弹奏时,应注意节奏,不能因为是另一句子的开始而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上有所停顿,并要迅速转换思维和触键方式,只用指尖轻柔的弹下琴键的三分之一深度即可,甚至可以弱到似有似无,在演奏B段时应重点弹奏出音乐的层次,要使音乐具有立体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个平面上。
(2)A′部分是A的装饰性主题变化再现,右手大跳音程的进行幅度更大,音域更高,左手织体由三拍一个的和弦丰富为三十二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在情感上比A段更向前推动一个层次。
调式从F大调逐渐向C大调过度,最后三小节回到pp的平静,右手高音不时出现的音响,象征着将要到来的曙光。
演奏时,最后一小节的延长号与突强记号(sf)要注意,延长记号可以自由处理,G音要有分量的果断、扎实的弹到底,并有耐心地等待音响慢慢消失,在这期间,手指、手腕、手臂,甚至全身都应保持一个姿势,以免影响音色。
序奏部分的最后停留在C大调的属和弦加强了期待感,预示着黎明的到来。
总结:人们这样形容这个乐章:“宽阔无边的原野,洒满了阳光,好像一个夏日,这样的日子永远不会够的!”主要主题的旋律有德国民歌风格,在温暖的C大调分解三和弦的伴奏下,在清彻的高音区妩媚、愉快地唱出来,一幅晴空万里的画面油然而生。
从演奏技巧上讲,这个乐章织体是个技术困难的段落。
但是,由于那无比光辉美妙的艺术形象的感召,钢琴家们都乐于克服演奏技巧的困难。
回旋曲的主要部分重复多次,每次重复之间又都插入新的对比的音乐。
当主要部分最后一次出现时,音乐转入极快板,情绪进入高潮,最后辉煌、宏伟地结束。
贝多芬是在承受着命运的致命打击下,写出这样没有一丝阴云的音乐的,他的人格是多么伟大!他超凡的意志又是多么坚毅!
作者:09级石朝斌
200912200029
第三篇:悲怆
这是贝多芬早期的作品,标题是他自己加的,那时似乎都有点耳聋的现象了,多听听品味一下罢,每个人感觉都应该是不同的,若不知道这叫悲怆,你可能还会想的更多呢(^-^)。
我小时候第一次听第三乐章回旋曲时还以为此乐章是属欢乐的,被其他人笑了半天,告诉我这是悲怆(丑事就不提了....)。
以下是某位达人的说法,作作参考吧:“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这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曰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看“悲怆”的谱子时,发现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
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乐曲录音时,我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很符合的名字了。
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
在这首作于1798—1799年间的标号为op.13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 Sonata Pathetique”(悲怆大奏鸣曲)。
在他的32部钢琴奏鸣曲中,只有这一部和op.81a“告别”是由作曲家自己加上标题的。
二十八、九岁的贝多芬,正值青春年华,事业蒸蒸曰上,为什么要写上这么一个标题呢?罗曼·罗兰在他著名的《贝多芬传》中回答了我的疑问:“……然而痛苦已在叩门;它一朝住在他的身上之后就永远不再退隐。
1796年至1800年间,耳聋已开始它的酷刑。
”1801年,贝多芬在给韦该勒的信上写道:“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
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
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
我的敌人们又将怎么说,他们的数目又是相当可观!……在戏院里,我得坐在贴近乐队的
地方,才能懂得演员的说话。
……人家柔和地说话时,我勉强听到一些,人家高声叫喊时,我简直痛苦难忍……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普卢塔克教我学习隐忍。
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多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
” “悲怆”奏鸣曲本身和这封信,揭示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题目“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
但音乐的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
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可以说是完美的音乐典范——它是日记式的生活状态的反映,而贝多芬在他的音乐声中告诉我们,他已超越了现实,摆脱了尘世的困苦,在精神上他是胜利者。
有人曾将这首奏鸣曲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较,指出在这两部作品中,存在着共同的“青春的哀伤感”。
可能人们是从这个标题出发,将它和当时德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相对应而作出这种结论的。
确实,在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在莫扎特的g小调第40交响曲中,都弥漫着类似的情绪。
但贝多芬毕竟有其独特的个性,实际上,他的作品中弥漫着的是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弥漫着一种对无限、对理想的渴望。
他已经超越了自己的肉体上和生活中的种种痛苦、恐惧、忍让、敬畏,他感悟到了生命的升华。
正如E·T·A·霍夫曼所说:“人的心在尘世之物中感悟超尘世之物。
”
贝多芬在他的生活中感觉到了悲怆,感悟到了生命中自我的力量,他将这些写进了这部奏鸣曲,用音乐把我们带出生命的躯壳,导向那无垠的精神疆域,向我们的灵魂中灌注了英雄的理想和人格。
“我的王国是在天空。
” “我是替人类酿制醇醪的酒神。
是我给人以酒神上至高的热狂“我们这些精神上无限而生命有限的人,就是为了痛苦和欢乐而生的。
几乎可以这样说:最优秀的人物通过痛苦才能得到欢乐。
” 贝多芬在自己的痛苦中培育出精纯美丽的花朵,献给世人,解救世人,造福世人,他是人类的英雄,人类的普罗米修斯。
” 129 | 评论
那么这首贝多芬第三乐章
我想不用多说了是很熟悉的一首曲子了
这首曲子我感觉很有韵味富有生机的一首曲子他是献给他要好的朋友所写的悲怆现在来说一共有四首热情
黎明月光还有一个就是你说的这个了那么我感觉这首曲子技巧方面有很多
看起来很简单
个人认为感觉跳音连音踏板都要做的很好
强拍
若拍
渐强渐弱
都要体现出来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三连音弹得一定要稳
速度不要弹得很快
如果弹得很快容易造成给人感觉太尴尬了
所以速度适当就行了
曲子主要考察的就是你的技巧和基本功的练习
好了该说的大概给你叙述了一遍
这是我们中央音乐学院的基本要求
第四篇:大提琴演奏呼吸分析论文
摘要:呼吸在演奏大提琴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呼吸动作对演奏中的情绪变化、音乐表现也有着密切关系。
正确的呼吸有助于肌肉和心理放松,对提高和发挥演奏技巧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大提琴演奏中只有做到正确划分乐句,合理运用呼吸,才能把音乐作品演绎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大提琴演奏呼吸音乐
我们知道呼吸是生命的基础,没有呼吸人类将无法生存。
在音乐作品中,会有或长或短的乐句,在乐句中间会有停顿与相连的问题。
这里的停顿与相连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呼吸。
音乐是人类语言的高级状态,它同语言一样有着句子的长短之分,有着抑扬顿挫的语气变化,有表达一个中心思想的结构性和完整性。
它跟人类的呼吸一样,
没有呼吸就没有乐句,也就没有了语调和结构,没有了生命。
有些学生在大提琴演奏中出现不顾音乐的分句,演奏中缺少音乐的呼吸的问题。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常忽略这一非常重要的问题,致使学生对乐句的认识模糊,处理作品缺乏音乐的律动性和歌唱性,从而给人一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缺乏层次感,也缺少了作品应该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正确划分乐句是音乐呼吸的基础
划分乐句是为了理解乐句,理解乐句是为了理解乐曲。
一篇文章,只有懂得了每句话的意思,才能理解全篇的意思。
同样,一首乐曲,演奏者只有懂得了每个乐句的含义,才能领悟全曲的含义,分清了乐句,就能体会到各句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简单地分析一下怎样划分乐句。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对作品要反复认真地体味、感受,从心理上接纳每一个音和每一个句子,了解每一个音和每一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
培养这种良好的音乐感受力是正确划分乐句最可靠的途径。
这一点在歌曲中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特别是那种结构方整性的歌曲,比如四句歌词对应着的四个乐句,句与句之间都有明显的呼吸。
而器乐曲中乐句也有的类似歌曲,分句比较清楚,容易理解,但有的就不那么一目了然了,这就是“器乐化”的乐句。
但无论如何,所有旋律实际存在着乐句的构成。
我们若细心研究分析,从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到作品创作的风格特征,从作曲家的创作特征到作者的创作原因,再加上反复的聆听感悟,做到了这些再去理解乐曲便不再是难事了,这是正确划分乐句的第一步。
第二,与文章的句子不同,一个乐句有多种的划分方案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这几种方案都有其道理,可以说是成立的。
但客观地说,它们之中只会有一种是最能令听众满意的方案。
这个时候就要演奏者细心比较这几种划分法,用心体会它们的细微差异,才能选择出在听觉和感觉上最满意的一种。
第三,要特别注意远距离的音以及顿音、跳音、被休止符隔开的音的划分。
这些音都不相连,但不见得不是一个乐句,对此的感受要
注意它们之间的运动趋势及在表情达意上的连贯性。
而有些乐句的划分方法却不总是在明显的停顿处,有时也会划分在连续的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中间。
所以说,重视作品中的每个音对于处理好作品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细心体会。
二、理解音乐作品,合理运用乐句之间的呼吸
要理解乐句,首先要理解它们的气质、性格、风格,以及乐音运动的趋势、逻辑关系,把理解到的内容与音色的选择、连弓与分弓的奏法、力度及其对比变化指法等各种演奏记号与表情术语结合起来。
理解乐曲上的所有标记——这是最基本的一点。
我们知道任何一位作曲家对于其作品所做的处理都有其内在的道理,绝不允许演奏者轻视马虎。
只有尊重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尊重各种演奏记号,才能对作品进行较好的演绎。
例如法国作曲家圣-桑创作的《天鹅》,作者基于对天鹅的艺术审美感受,将许多高贵的品性赋予它,使它拟人化地成为淳朴、优雅、高洁的象征。
旋律流畅如歌,柔美舒展,加上力度的变化,听起来扣人心弦。
但是希望发出什么样的音色?是深吸一口气从容的开头,还是急吸一口气灵巧的开始?这些都要根据演奏者对曲子的理解而定。
只有演奏者有了准确地理解,才能恰当表达乐曲所描绘的意境。
其次,应注意的是呼吸的时间问题。
我们知道,音乐本来就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在时间中展开又在时间中结束。
笔者认为,演奏者对于呼吸时间的把握,应该考虑到音乐本身的节奏特征和律动特点。
演奏者要善于体会这种感觉,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好呼吸的时间。
在演奏一句长达几十个小节的大起大落的旋律时就必须以舒缓而绵长的气息为根本。
同样,在需演奏情绪高涨激昂,或者速度较快的一段乐句时,演奏者本人的呼吸也应该相应加快,到高潮音之前的呼吸可以较深一些。
但不管怎样,演奏者本人的呼吸与乐句的呼吸在根本上应该是一致的,而且与乐段乃至整首乐曲的呼吸也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此外,对于学生演奏中呼吸的掌握,应采用先让学生把乐曲演奏熟练完整的情况下,通过反复哼唱乐曲的旋律来深入体会乐曲的断句,然后将它运用到实际演奏中去,即将自身的呼吸与音乐的呼吸融为一体,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