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复习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
一、有关中国古代的商业问题
1、商业的发展情况
A、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
B、周朝将商人设官统一管理
C、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庶人成为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私商逐渐取代官
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随着商业的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D、隋唐时期,商业蓬勃发展起来;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E、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朝更广泛流通纸币
F、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
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2、城市的繁荣情况
A、自周秦至唐代,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并与居民区隔开,商业受到政府的严
格控制。
这时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B、宋代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
增强
C、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
中小工商业市镇
3、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A、早期商业的发展,在社会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
C、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
控制工商业
D、明清时期,政府严格限制商人活动,依然坚持执行抑商政策
E、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
止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严重阻碍了
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
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4、阻碍中国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障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
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农民极端贫困、购
买力低下,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
的发育成长;清朝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
的传统政策;清朝长期关闭国门,实行海
禁政策
二、有关中国的工业化问题
1、洋务运动
A、经过:1861年,曾国藩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
所,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
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官办军用企业;19世纪70年代,
洋务派提出了“寓强于富”的口号,开始创办民用工业,1881年投产
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B、作用:洋务运动虽然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是,它对中国
的早期现代化却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2、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
A、出现:原因:19世纪70年代前后,在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
和影响下出现;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
来牟机器磨坊
B、初步发展:原因: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
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代表人物:张謇、荣宗敬、荣德生
3、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A、出现原因:一战期间,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商品和资本的输出;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激发了他们的热情;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民国政府所提倡的倡导国货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发展表现: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化学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以范旭东为代表
4、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A、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的经济基础。
B、工业化的进行:我国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于1953年开始实
施“一五”计划。
C、“一五”计划结果:到1957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
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三、有关改革的问题
1、苏联赫鲁晓夫的改革
A、背景: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1953
年斯大林去世也为赫鲁晓夫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B、改革内容:农业: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开垦
荒地;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卖给集体农庄;工
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
资等权力,调动生产积极性
C、作用: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
定成效,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D、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只是在维持原
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带有很大
的盲目性,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赫鲁晓夫个
人作风急躁,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2、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A、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的政策
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B、改革内容: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政
府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蓝鹰”运动;调节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
以工代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
C、改革的结果: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
程度上得到了恢复;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
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了
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3、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A、改革的开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
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农村率先进行改革,普遍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农村改革的开始及作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安徽和四川两省
开始的;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
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村乡镇企业的发
展,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发展: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
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1997年,中共“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认为“非公有
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对经济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
4、从三国的改革当中得到的认识:历史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
立要立足于国情,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尽管这一过程充满曲折与艰辛,只要勇于探
索,不断调整,不断创新,一定会开创出充
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造福于人民!
四、关于世界市场形成过程和经济全球化的问题
1、新航路开辟与世界市场的雏形
A、形成的时间:新航路开辟后,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
B、形成的作用:作为欧亚大陆一端的西欧开始崛起,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
沿岸;在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活动中,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
之灾;新航路开辟后,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白银的
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
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2、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A、工业革命的原因:18世纪中期,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导致了工业革
命的发生
要的推动力
输的改进和通讯技术的发明则进一步刺激了国际贸
易的增长;除了商品在国际间流通外,人口和资本在
这一时期也大规模流动;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坚船利
炮,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网撒向全球的各个角落;以
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二战之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A、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原因:为了防止战争悲剧重演,规划战后世界秩
序;二次大战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了欧洲的
世界中心地位,使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
深刻的变化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1944年,战时盟国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
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
雷顿森林会议”。
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
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总称
“布雷顿森林体系”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意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从而确立了美国在“二
战”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
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D、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
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E、“关贸总协定”的意义:《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F、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
的三大支柱。
4、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
(1)经济区域化
A、欧洲共同体出现的原因: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二战”
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美、苏以欧洲为
主战场的“冷战”使欧洲人认识到了联合的重要性B、欧共体成立的经过: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经
济一体化的开始;1957年,六国首脑签署《罗马条约》;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在布鲁塞
尔宣告成立;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
体
C、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199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订了《北美
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域组织。
这是一种贸易伙伴的关系
D、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作用: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三国之间在经济上
形成了互补。
但同时这种贸易的自由也给发展中国
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E、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及特点: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亚洲及太
平洋地区经济合作
组织正式成立,简称“亚太经合组织”。
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中国香
港加入该组织。
亚太经合组织既包括世界最发
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包括大量发展中国家和地
区
F、亚太经合组织的组织原则:“APEC方式”
G、亚太经合组织的作用: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
展中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创造出了一个新的
模式
(2)经济全球化
A、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科学技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经济全球化提
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层出不穷的新型
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两极格局的结束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B、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
司数量增加,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经济全球
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
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辑,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