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限时集训:10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限时集训(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
放潮流与三民主义
(时间:40分钟分值: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苏北四市一模)陈登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由鸦片战争,以至于庚子事变之六十年间,国人之对外态度:首为昧外,次为畏外,继为媚外。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主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理性认识西方先进文明
C.西学东渐导致认识误区
D.民族屈辱造成心理落差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闭关锁国政策是在西方不断入侵下被动放弃,故A项错误;材料“首为昧外,次为畏外,继为媚外”都不是对待西方文明的正确心态,带有很大的感性色彩,故B项错误;材料“首为昧外,次为畏外,继为媚外”都是在西方重重侵略之下,国人的心理变化,并非主要由西学东渐引发,故C项错误;材料“昧外……畏外……媚外”反映了国人由贵华贱夷,到自愧不如的心理变化,故D项正确。

]
2.(盐城调研)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总结鸦片战争的教训时说:“以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舰,迪可大洋角逐乎?不知自反,而惟归咎于船炮之不若,是疾误庸医不咎方,而咎药材之无力也。

”由此可知,魏源认识到() A.中国需要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B.军事武器落后是导致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
C.战争失败的根源在于制度层面
D.军队腐败和指挥失误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D[材料中魏源认识到,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是“无律无谋之兵”,没有涉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清政府
军事武器的落后,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出清政府制度层面的落后,故C项错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无律无谋之兵”,即军队腐败和指挥失误,故D项正确。

]
3.(扬州调研)梁启超在给严复的信中自述:“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

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不包括()
①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②为宣传新思想而采取的策略
③西政与古事本质上一致④国人对西方缺乏深入了解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B[材料中“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

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表明①正确;
梁启超和严复都是近代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依据材料中“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的信息可知②正确;“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其实是不理解西政的近代民主本质,故③错误;注意“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正是针对国人对西方缺乏深入了解的策略,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
4.(苏北三市三模)梁启超说:“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

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

二者缺一,时乃无功。

”这说明培育“新民”的关键是()
A.全面学习西方思想B.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C.彻底否定儒家学说D.兼采中西文化精髓
D[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中梁启超认为新民并不是完全抛弃传统旧民,而是吸收传统和西方精华合二为一,故D项正确。

A、C两项说法绝对,B项说法不全面,均排除。

]
5.(苏锡常镇四市调研)1902年,严复在论及中国教育时说:“必将阔视远想,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

”严复的这一看法体现的文化理念是()
A.贯通中西B.中体西用
C.全盘西化D.革故鼎新
A[根据材料中“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说明当时严复主张中西贯通,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中体西用,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主张全盘西化,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中西贯通、古今贯通,不仅仅是革故鼎新,故D项错误。

]
6.(扬州中学考前质检)学者马勇认为:“甲午战后,朝野上下很快重建了维新共识,着力克服先前三十多年洋务新政埋头经济不问政治的偏向,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地方自治、民间经济、政府管控之外的社会逐渐发育和成熟,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级即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就在政府和外国资本的夹缝中艰难成长。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中体西用”成为维新共识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创建
C.社会团体彻底摆脱政府管控
D.君主立宪进入改革议程
D[材料中这一时期维新共识是“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而“中体西用”反对政治改革,故A项错误;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创建于甲午战前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材料“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体现出社会团体仍然处在政府管控下,故C项错误;材料“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指保留君主制,君主立宪制进入改革议程,故D项正确。

]
7.(南京三模)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

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
A.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
B.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C.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
D.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
D[A项中的“时代要求”较模糊,只能说黄宗羲的主张脱离清初的时代要求,但不能说他的主张脱离近代的时代要求,故A项错误;向西方学习不一定需要搬出黄宗羲的旧学说,故B项错误;C项完全背离史实,可以排除;黄宗羲的思想在近代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其反对君主专制等主张适
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故选D项。

]
8.(南通、扬州、泰州三市三模)“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其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

……盖独有所见,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已。

”这里的“先生”是()
A.林则徐B.康有为
C.孙中山D.陈独秀
B[林则徐与材料中“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不符,故A项错误;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与材料中“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骤予以权,固自不易”相符,故B项正确;孙中山主张革命与材料中“非徒感今上之恩”
不符,故C项错误;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1915年,陈独秀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与材料中“感今上之恩”不符,故D项错误。

]
9.(苏州一模)康有为说:“若夫泰西立国之有本末,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设)议院以通下情,君不甚贵,民不甚贱,制器利用以前民,皆与吾经义相合,故其致强也有由。

吾兵、农、学校皆不修,民生无保、养、教之道,上下不通、贵贱隔绝者,皆与我经义相反,故宜其弱也。

”上述材料表明康有为()
A.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西方文化
B.企图用“托古改制”之法变革现实
C.以有无保民养民之道判断国之强弱
D.决心与中国封建传统势力彻底决裂
B[材料中康有为认为西方国家的强大是“皆与吾经义相合,故其致强也有由”,中国的落后是因为“皆与我经义相反,故宜其弱也”,说明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要优于西方文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康有为之所以认为西方的强大根植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其目的在于利用、改造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实现社会改革,即“托古改制”,故B项正确;材料中“(设)议院以通下情,君不甚贵,民不甚贱”认为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西方强盛的重要保障,故C项错误;材料中康有为主张利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来实现维新变法,说明他并没有与中国封建传统势力彻底决裂,故D项错误。

] 10.(苏锡常镇四市调研)著名政治活动家梁启超曾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
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下列对其中“旧心理”
和“新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儒家文化和君主立宪
B.儒家文化和民主共和
C.程朱理学和开明君主
D.程朱理学和民主科学
B[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是指辛亥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新制度是指民主共和制度不是君主立宪制度,故A项错误;旧心理是指旧的儒家思想,新制度是指民主共和制度,故B项正确;新制度是指民主共和制度不是开明君主,故C项错误;新制度是指民主共和制度不是民主科学,故D项错误。

] 11.(无锡一模)陈独秀认为,以往的历次革命都是“单独政治革命”,均未触及“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艺诸端”,对中国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

材料反映陈独秀()
A.彻底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号召在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C.割裂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关系
D.主张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相结合
D[陈独秀主张在政治革命的同时,要“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不是彻底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故B项错误;材料主张政治革命需要思想革命的推动,不是割裂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关系,故C 项错误;陈独秀主张以往的革命都是“单独政治革命”,需要“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说明陈独秀主张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相结合,故D项正确。

]
12.(苏北四市调研)“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于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的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材料表明“反孔”斗士们()
A.片面评价历史人物B.彻底批判儒家思想
C.理性认识孔子本人D.全面认同传统文化
C[从材料“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的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可知,是从不同角度评价孔子,而不是片面的,故A项错误;从“而对作为一代哲人的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可知,材料体现的不仅是对儒学的批判,还涉及对孔子个人的评价,故B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表述,排除;从材料中“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的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们反对的是以孔子为权威维护君主专制的儒家思想,但肯定孔子个人的功绩,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可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没有全面认同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

]
13.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认为,“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由此说明孙中山()
A.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
B.首创了民主共和思想
C.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
D.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
D[A项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只能体现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不能体现首创,故B项错误;1905年,维新变法早已失败,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可知,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故D项正确。

]
14.(苏锡常镇四市调研)1925年3月,孙中山在《致苏俄遗书》中说道:“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

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晚年为了继续完成“民族革命” ()
A.提出了三民主义B.倡导了三大政策
C.领导了辛亥革命D.主张“平均地权”
B[本题考查孙中山提出的“三大政策”。

提出三民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
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所谓的“民族主义”指的是反对帝国
主义,因此是指新三民主义,它的核心是三大政策,故B项正确;C项与
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平均地权”与材料中的民族革命无关,故
D项错误。

]
15.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

”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A.阶级属性发生改变
B.完全接受了中共的革命主张
C.革命策略有所调整
D.认为中国的出路是社会主义
C[孙中山提到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国富民穷、贫富差距悬殊的虚假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即通过新三民主义的
民生主义,改善民众的生活,确立了“扶助农工”的政策,说明其革命策
略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孙中山仍然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认为中国的出
路是资本主义,不可能完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故A、B、D三
项错误。

]
二、非选择题(15分)
16.(15分)(镇江三模)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华文化近代化在奋斗与挫折、希望与失望中缓缓延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840年后的将近半个世纪以内西学的输入是缓慢的,它对中国士大夫的影响是表面的,特别是和西方文化在19世纪日本的迅速发展及其改造影响相比就更加明显。

它在中国却于数十年中被限制在通商口岸范围之内和数量有限的办理所谓“洋务”的官员之中。

在1860年以后的数十年间,基督教传教士向中国内地的渗透,就思想的交流而言,收效甚少;但事实上,这种渗透引起了社会文化的冲突,扩大了中国和西方之间心理上的隔阂。

中国大多数的士大夫仍然生活在他们自己传统的精神世界里。

——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材料二近代文化思想启蒙由潜流到洪涛,需要三方面的转化条件。

其一是
政治局势的逼迫,其二是民族文化心理壁垒的松动,其三是强有力的宣传鼓动队伍的组成。

两种异质文化不可避免的冲突,从洋务运动时的体用之辩,到维新变法时的新学、旧学之争,再到五四时期的孔家店与德、赛二先生的对抗,科学与玄学的辩论,几十年间从未间断。

围绕着如何认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如何评价封建文化与资产阶级文化、如何看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系,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学者各抒己见。

他们代表了不同阶级、阶层、党派、政治力量对于中华文化命运的共同关注,提出的种种主张、方案,表明中华民族的文化反省已经深入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作者认为“在1840年后的将近半个世纪以内西学的输入是缓慢的”,概括其依据。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文化思想启蒙由潜流到洪涛,需要三方面的转化条件”,试以中国19世纪末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7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近代前期中国文化近代化的状况,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文化反省的认识。

(4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它对中国士大夫的影响是表面的”得出影响表面化,根据材料一“于数十年中被限制在通商口岸范围之内和数量有限的办理所谓洋务的官员之中”得出传播范围小、人数少,根据材料一“和西方文化在19世纪日本的迅速发展及其改造影响相比就更加明显”得出与日本对比。

第(2)问政治形势逼迫,根据材料二“其一是政治局势的逼迫”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文化心理壁垒的松动,根据材料二“其二是民族文化心理壁垒的松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洋务运动破产,中体西用思想受质疑与冲击;宣传鼓动队伍的组成,根据材料二“其三是强有力的宣传鼓动队伍的组成”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与革命派建立团体、学会、办报等。

第(3)问,根据材料一“这种渗透引起了社会文化的冲突”得出文化反省伴随着痛苦与冲突,根据材料二“对于中华文化命运的共同关注,提出的种种主张”得出文化反省有利于文化转型与社会进步,根据材料二“从洋务运动时的体用之辩,到维新变法时的新学、旧学之争,再到五四时期”得出文化反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根据材料二“近代文化思想启蒙由潜流到洪
涛”“几十年间从未间断”得出复杂艰难,不断深入,根据材料二“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学者各抒己见”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文化反省时应有文化自信。

【答案】(1)依据:影响表面化、传播范围小、人数少;与日本对比。

(2)政治形势逼迫:《马关条约》签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文化心理壁垒的松动:洋务运动破产,中体西用思想受质疑与冲击;宣传鼓动队伍的组成: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与革命派建立团体、学会、办报等。

(3)认识:文化反省有利于文化转型与社会进步;文化反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化反省伴随着痛苦与冲突,复杂艰难,不断深入;文化反省时应有文化自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