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环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龙卷风主要发生在中纬度(20-50)(美国最多)。 • 龙卷风的形成与积雨云中强烈升降的气流有关。
龙卷风
(3)旱涝灾害
旱——降雨量低于正常值(平均值), 涝——降雨量高于正常值,旱灾与涝灾合称旱涝灾害。
旱涝灾害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大气环流、海水温度 异常变化(厄尔尼诺)、太阳活动、地球自转等因素较重要。
5. 生态系统的分类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陆地生
荒漠生态系统
自
态系统
极地生态系统
然 生
高山生态系统
态
苔原生态系统
生 态
系 统
水生生
海洋生态系统
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系
人工复合 城市生态系统
统
生态系统 矿山生态系统
半自然生态系统
6. 生态平衡
在一个生态系统内,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产 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动态的稳定的状态。
酸 雨
破 坏 臭 氧 层
南极上空的臭 氧空洞
5. 大气环境变迁
冰期:地球上气候极其寒冷(比现今年平均温度低 8~12℃)、高纬度冰川和高山冰川扩展的阶段。
间冰期:两个冰期之间气候相对温暖的阶段。 地球历史上曾有过3次大的冰期:震旦纪全球大冰期、
石炭-二叠纪南半球大冰期和第四纪全球大冰期。
二、地球的水环境
风速可达20~50m/s,大者可达110m/s。 台风的成因:一般起因于大气低压。
不同的地区给予不同 的名称,西太平洋地 区的热带气旋称台风, 东太平洋和大西洋地 区称飓风,印度洋地 区称热带风暴,南半 球称热带气旋。
(2)龙卷风
龙卷风的特点:中间短、活动小(直径从几十米到几百米), 中心气压极低,风速快(100~200m/s),龙卷风常与台风相伴。
一、大气环境
1、大气圈的主要作用 (1)阻挡紫外线
• 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但也有少量紫 外线和红外线;
• 紫外线和红外线主要被热成 层和平流层吸收。热成层吸收 波长小于0.175 m的紫外线, 波长为0.175~0.4 m的紫外线被 平流层的臭氧吸收99%以上。
(2)保温作用 温室气体:地球大气圈中具有保温作用的气体,
•
• 地理环境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上层建筑要素 影响人类社会;
•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 具有不同的影响方式和结果。
4、人类社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同阶段影响性质、程度各不相同。
思考题:
1、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如何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地理环境?
主要有CO2、H2O和CH4。 • 温室气体对红外波段的长波长电磁波吸收最强; • 地面物体吸收了太阳辐射后不断以长波长电磁
波向外辐射能量,这部分能量易被大气中的温 室气体吸收;
• 大气在吸收长波长能量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 吸收的能量与辐射的能量保持平衡时就可以使 地面保持基本恒定的平均温度。
(3)调节能量分配和改造地面性质
水、海洋
病、神经麻痹、癌症
放射性 污染物
铀、锶等
铀矿开采、核电站、
核试验、
地下水、海洋
医学等
引起遗传变异、 癌症
三、地球的生态环境
1. 生物种群与群落
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 群落——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分类单元种群。
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和种类组合和一定的种间相互 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的不同地段可重复出现。
五、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地球表层人类生存的客观环境。 •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包含海陆表面的上下一定厚度的空间范围,通
常认为:上界是对流层顶,下界是地表下2 km 2、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
(1)整体性和差异性 (2)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3、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出现、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 件;
氮的氧 化物
有机挥 发物
硫的氧化物 粉尘
CO
固体废弃物处理
固定的化石 燃料燃烧
工业 生产
其它
交通运输
主要污染物
主要污染源
大气污染的危害 • 损害生物健康,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或中毒
• CO2超量排放导致“温室效应” , “温室效应”将 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带北移,地理 景观变化,虫灾增加等。
1、地质环境的容量 • 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
最大潜能。
• 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 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2、地质环境的质量 • 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 • 原生地球化学背景 • 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 • 受污染、破坏的程度 • 地质环境在人类作用力的影响下,对物质和能
• 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上的稳定,以及能量输入、 输出上的稳定。
• 成分多样、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途径复杂的生态系 统易于保持稳定。
• 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限,超出限度,生态系 统本身的调节能力就会丧失,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
四、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固体地球表层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 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给人类所提供的环境。
3. 水环境污染
(1)水体污染及污染源
• 水体污染 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 一定的指标以及水体的自净能力,结果对人体、动植物等产 生危害的水质状况。
• 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源有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海水 倒灌,使沿海土地盐碱化
石油泄漏造成的海洋污染
埋于地下的汽油和工 业化学物质储存罐
副热带高压带下降的干热空气造成了纬度30附近的沙漠景观
2. 气候带
天气: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短时间综合状态。 气候:一个地区多年平均天气状况的综合。
根据气象要素 (气温、降水量、风 和湿度等)的特点, 可以把世界气候分成 热带气候带、温带气 候带和寒带气候带。
3.气象灾害
由气象要素变化而引起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台风、 龙卷风、旱涝、霜冻、酷热等。 (1)台风:在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大而深厚的热带气旋,
1. 水环境的基本特点
(1) 水体分布不均一:海水占地球表面积的 71%,占地球表层水体总质量的97.5%;陆地 水中,冰川占陆地水的85%,而且主要分布 在两极地区;
(2) 水体物质成分的差异性 不同类型的水体所含的物质组成差别大。 溶解物质和悬浮物质的差别大。
(3) 水体循环及其环境效应
水循环发生在气态、固态与液态之间,海洋与陆地之间,非生 物与生物之间。
2. 食物链与营养级
食物链:生物之间以食物 为钮带的链锁关系。
营养级:食物链中的每一 个环节。
3. 生态系统及其组成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
的总和。系统内生物与生物或非生物之间借助于能量流动、物 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形成 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大到全球的生物圈,小到一个池塘。
• 在大气环流的作用下,调节大气中的能量分布; • 运动的大气可以带走城市等,局部地区上空的污
染物,是降低大气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 大气的运动在地面附近形成风,风的吹蚀作用和
磨蚀作用可以改造地表形态; • 大气环流在纬度30附近的地表形成副热带高压
带,导致土地荒漠化,形成沙漠景观等。
全球沙漠分布
废物处理 或倾注井
农田漫灌和 使用杀虫剂
污水池
垃圾堆或 垃圾掩埋
地面污染物进入地下水 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运动方向 井内污染
抽水井
地 下 水 污 染 的 途 径
(2)水体污染物及其危害
污染物 类型
主要物质
来源
主要污染水体
危害
需氧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 生活污水、某
污染物 木质素、脂肪
些工业废水
地表水、地下 水、海洋
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使水体厌氧细菌发育,
造成水体缺氧
植物 营养物
氮、磷、钾等
生活污水、化 肥、鸟粪等
地表水、地下 水、海洋
促进水中生长,藻 类过度旺盛,水中
溶解氧降低
油类 石油、柴油、汽
物质
油等
石油开采 石油运输
地表水、海洋
造成水质恶化,生 物死亡
重金属 汞、镉、铅、砷、
污染物
铬等
工业废水
地表水、地下 引起肝病、骨痛病、肾
量的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关系进行调整,建 立新的平衡关系。
2.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 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 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 象或事件。
地质灾害可根据成因分为:
• 自然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 • 人为地质灾害(地面沉陷等)
① 传送能量:通过降雨把太阳能向高纬度地区传送; ② 运输物质:把溶运物和悬运物向汇水区运输; ③ 调节气候:水汽是“温室气体”;海洋是“空调器”; ④ 清洁空气和净化污水:降雨能清洁空气;
2. 水圈灾害
• 水圈自然灾害主要有暴雨、洪水、冰雹、海岸侵蚀、海啸、 雪崩等,其中以洪水造成的危害最大。
• 水圈灾害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保持生态系 统的协调发展和降低环境污染是减小水圈灾害的重要前提。
生态系统的结构
光合作用 生产者 化学合成植物
生
第一消费者——草食动物
物 群
消费者 第二消费者——肉食动物
生落
第三消费者——大型肉食动物
态
分解(还原)者——有机营养微生物
系
媒质——水、空气、土壤
统
无 机
基质——岩石、砂、泥
环
太阳光(或其它光)
境
物质代谢原料
CO2、H2O、O2等 无机营养盐分
食物(有机物)
4.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n
1/10
n次
次级消费者 (食肉动物) 10 初级消费者 (食草动物)
基础生产者 (绿色植物)
100 1000
•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 通过食物链来实现的。
• 在通量流动过程中,前一 营养级的能量转移给后一 营养级的能量效率一般为 10%左右,其它的能量通 过散热或呼吸、排泄等形 式输出生态系统。
(4)霜冻
在春、秋农作物生长季节里,由于温度骤降到0以下,致 使农作物受到危害、死亡的天气现象。霜冻与气候带的短时 间局部异常有关,而局部异常则与多种因素相关。
4. 大气污染
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远远超过正常含量,对人体、 动物、植物和物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大气状况。 • 污染源有自然源和人为源。 • 污染物主要有烟尘、SO2、CO、NOx、SO、H2S、CO2、铅 尘、有机化合物等。
龙卷风
(3)旱涝灾害
旱——降雨量低于正常值(平均值), 涝——降雨量高于正常值,旱灾与涝灾合称旱涝灾害。
旱涝灾害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大气环流、海水温度 异常变化(厄尔尼诺)、太阳活动、地球自转等因素较重要。
5. 生态系统的分类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陆地生
荒漠生态系统
自
态系统
极地生态系统
然 生
高山生态系统
态
苔原生态系统
生 态
系 统
水生生
海洋生态系统
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系
人工复合 城市生态系统
统
生态系统 矿山生态系统
半自然生态系统
6. 生态平衡
在一个生态系统内,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产 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动态的稳定的状态。
酸 雨
破 坏 臭 氧 层
南极上空的臭 氧空洞
5. 大气环境变迁
冰期:地球上气候极其寒冷(比现今年平均温度低 8~12℃)、高纬度冰川和高山冰川扩展的阶段。
间冰期:两个冰期之间气候相对温暖的阶段。 地球历史上曾有过3次大的冰期:震旦纪全球大冰期、
石炭-二叠纪南半球大冰期和第四纪全球大冰期。
二、地球的水环境
风速可达20~50m/s,大者可达110m/s。 台风的成因:一般起因于大气低压。
不同的地区给予不同 的名称,西太平洋地 区的热带气旋称台风, 东太平洋和大西洋地 区称飓风,印度洋地 区称热带风暴,南半 球称热带气旋。
(2)龙卷风
龙卷风的特点:中间短、活动小(直径从几十米到几百米), 中心气压极低,风速快(100~200m/s),龙卷风常与台风相伴。
一、大气环境
1、大气圈的主要作用 (1)阻挡紫外线
• 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但也有少量紫 外线和红外线;
• 紫外线和红外线主要被热成 层和平流层吸收。热成层吸收 波长小于0.175 m的紫外线, 波长为0.175~0.4 m的紫外线被 平流层的臭氧吸收99%以上。
(2)保温作用 温室气体:地球大气圈中具有保温作用的气体,
•
• 地理环境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上层建筑要素 影响人类社会;
•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 具有不同的影响方式和结果。
4、人类社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同阶段影响性质、程度各不相同。
思考题:
1、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如何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地理环境?
主要有CO2、H2O和CH4。 • 温室气体对红外波段的长波长电磁波吸收最强; • 地面物体吸收了太阳辐射后不断以长波长电磁
波向外辐射能量,这部分能量易被大气中的温 室气体吸收;
• 大气在吸收长波长能量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 吸收的能量与辐射的能量保持平衡时就可以使 地面保持基本恒定的平均温度。
(3)调节能量分配和改造地面性质
水、海洋
病、神经麻痹、癌症
放射性 污染物
铀、锶等
铀矿开采、核电站、
核试验、
地下水、海洋
医学等
引起遗传变异、 癌症
三、地球的生态环境
1. 生物种群与群落
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 群落——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分类单元种群。
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和种类组合和一定的种间相互 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的不同地段可重复出现。
五、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地球表层人类生存的客观环境。 •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包含海陆表面的上下一定厚度的空间范围,通
常认为:上界是对流层顶,下界是地表下2 km 2、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
(1)整体性和差异性 (2)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3、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出现、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 件;
氮的氧 化物
有机挥 发物
硫的氧化物 粉尘
CO
固体废弃物处理
固定的化石 燃料燃烧
工业 生产
其它
交通运输
主要污染物
主要污染源
大气污染的危害 • 损害生物健康,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或中毒
• CO2超量排放导致“温室效应” , “温室效应”将 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带北移,地理 景观变化,虫灾增加等。
1、地质环境的容量 • 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
最大潜能。
• 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 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2、地质环境的质量 • 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 • 原生地球化学背景 • 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 • 受污染、破坏的程度 • 地质环境在人类作用力的影响下,对物质和能
• 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上的稳定,以及能量输入、 输出上的稳定。
• 成分多样、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途径复杂的生态系 统易于保持稳定。
• 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限,超出限度,生态系 统本身的调节能力就会丧失,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
四、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固体地球表层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 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给人类所提供的环境。
3. 水环境污染
(1)水体污染及污染源
• 水体污染 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 一定的指标以及水体的自净能力,结果对人体、动植物等产 生危害的水质状况。
• 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源有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海水 倒灌,使沿海土地盐碱化
石油泄漏造成的海洋污染
埋于地下的汽油和工 业化学物质储存罐
副热带高压带下降的干热空气造成了纬度30附近的沙漠景观
2. 气候带
天气: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短时间综合状态。 气候:一个地区多年平均天气状况的综合。
根据气象要素 (气温、降水量、风 和湿度等)的特点, 可以把世界气候分成 热带气候带、温带气 候带和寒带气候带。
3.气象灾害
由气象要素变化而引起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台风、 龙卷风、旱涝、霜冻、酷热等。 (1)台风:在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大而深厚的热带气旋,
1. 水环境的基本特点
(1) 水体分布不均一:海水占地球表面积的 71%,占地球表层水体总质量的97.5%;陆地 水中,冰川占陆地水的85%,而且主要分布 在两极地区;
(2) 水体物质成分的差异性 不同类型的水体所含的物质组成差别大。 溶解物质和悬浮物质的差别大。
(3) 水体循环及其环境效应
水循环发生在气态、固态与液态之间,海洋与陆地之间,非生 物与生物之间。
2. 食物链与营养级
食物链:生物之间以食物 为钮带的链锁关系。
营养级:食物链中的每一 个环节。
3. 生态系统及其组成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
的总和。系统内生物与生物或非生物之间借助于能量流动、物 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形成 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大到全球的生物圈,小到一个池塘。
• 在大气环流的作用下,调节大气中的能量分布; • 运动的大气可以带走城市等,局部地区上空的污
染物,是降低大气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 大气的运动在地面附近形成风,风的吹蚀作用和
磨蚀作用可以改造地表形态; • 大气环流在纬度30附近的地表形成副热带高压
带,导致土地荒漠化,形成沙漠景观等。
全球沙漠分布
废物处理 或倾注井
农田漫灌和 使用杀虫剂
污水池
垃圾堆或 垃圾掩埋
地面污染物进入地下水 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运动方向 井内污染
抽水井
地 下 水 污 染 的 途 径
(2)水体污染物及其危害
污染物 类型
主要物质
来源
主要污染水体
危害
需氧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 生活污水、某
污染物 木质素、脂肪
些工业废水
地表水、地下 水、海洋
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使水体厌氧细菌发育,
造成水体缺氧
植物 营养物
氮、磷、钾等
生活污水、化 肥、鸟粪等
地表水、地下 水、海洋
促进水中生长,藻 类过度旺盛,水中
溶解氧降低
油类 石油、柴油、汽
物质
油等
石油开采 石油运输
地表水、海洋
造成水质恶化,生 物死亡
重金属 汞、镉、铅、砷、
污染物
铬等
工业废水
地表水、地下 引起肝病、骨痛病、肾
量的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关系进行调整,建 立新的平衡关系。
2.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 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 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 象或事件。
地质灾害可根据成因分为:
• 自然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 • 人为地质灾害(地面沉陷等)
① 传送能量:通过降雨把太阳能向高纬度地区传送; ② 运输物质:把溶运物和悬运物向汇水区运输; ③ 调节气候:水汽是“温室气体”;海洋是“空调器”; ④ 清洁空气和净化污水:降雨能清洁空气;
2. 水圈灾害
• 水圈自然灾害主要有暴雨、洪水、冰雹、海岸侵蚀、海啸、 雪崩等,其中以洪水造成的危害最大。
• 水圈灾害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保持生态系 统的协调发展和降低环境污染是减小水圈灾害的重要前提。
生态系统的结构
光合作用 生产者 化学合成植物
生
第一消费者——草食动物
物 群
消费者 第二消费者——肉食动物
生落
第三消费者——大型肉食动物
态
分解(还原)者——有机营养微生物
系
媒质——水、空气、土壤
统
无 机
基质——岩石、砂、泥
环
太阳光(或其它光)
境
物质代谢原料
CO2、H2O、O2等 无机营养盐分
食物(有机物)
4.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n
1/10
n次
次级消费者 (食肉动物) 10 初级消费者 (食草动物)
基础生产者 (绿色植物)
100 1000
•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 通过食物链来实现的。
• 在通量流动过程中,前一 营养级的能量转移给后一 营养级的能量效率一般为 10%左右,其它的能量通 过散热或呼吸、排泄等形 式输出生态系统。
(4)霜冻
在春、秋农作物生长季节里,由于温度骤降到0以下,致 使农作物受到危害、死亡的天气现象。霜冻与气候带的短时 间局部异常有关,而局部异常则与多种因素相关。
4. 大气污染
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远远超过正常含量,对人体、 动物、植物和物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大气状况。 • 污染源有自然源和人为源。 • 污染物主要有烟尘、SO2、CO、NOx、SO、H2S、CO2、铅 尘、有机化合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