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绍兴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生物体内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X、Y代表元素,A、B、C是生物大分子.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人体中,单体a种类有4种
B.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C结构的多样性造成的
C.人类的白化病基因起源于图中的①过程
D.图中A和C是组成染色体的主要成分
考点:D 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DNA分子的基本单位;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分析:本题是对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和功能、生物多样性与蛋白质多样性和DNA多样性的关系、人类遗传病的起源、染色体的组成的综合性考查,分析题图可知,X是N、P
元素,a是脱氧核糖核苷酸,b是核糖核苷酸,A是DNA,B是RNA,Y是N元素,c是
氨基酸,C是蛋白质;①是DNA分子的复制过程,②是转录过程,③是翻译过程.
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A是DNA,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根据碱基不同,脱氧核糖核苷酸分为4种,A正确;
B、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的多样性,即DNA分子(图中A)的多样性,蛋
白质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B错误;
C、人类的白化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基因突变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分子复
制时,即图中①过程,C正确;
D、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即题图中的 A和C,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核酸的分类、基本组成单位和功能,生物多样性与蛋白质多样性和DNA 多样性的关系,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转录和翻译过程,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是解
题的突破口,对于DNA分子的复制、转录、翻译过程的理解和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A.RNA病毒中不存DNA分子
B.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分子
C.mRNA分子在不同类型细胞中的种类差异较大
D.DNA分子与RNA分子中有些片段可被称为基因
考点: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DNA与RNA的异同;RNA分子的组成和种类;基因与DNA 的关系..
分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遗传信息储存在DNA中;
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遗传信息储存在RNA中.
解答:解:A、RNA病毒无细胞结构,遗传物质是RNA,不存在DNA分子,A正确;
B、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分子,B错误;
C、基因具有选择性的表达,每个细胞中进行表达的DNA不同转录出的mRNA就不同,
RNA翻译成的蛋白质就不同,mRNA分子在不同类型细胞中的种类差异较大,C正确;
D、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正确.
故选:B.
点评:考查DNA与RNA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能力、分析能力.
A.种子萌发过程中幼叶开始光合作用,有机物总量就开始增加
B.植物茎向光弯曲是因为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而促进细胞分裂
C.沙漠植物根尖成熟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一般比草原植物要大
D.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的高尔基体数量相对成熟区细胞要少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A选项中有机物的积累量=光合作用﹣呼吸作用;B选项中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C选项中水分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细胞液浓度越大,吸水能力越强;D选项中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解答:解:A、幼叶刚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时,光合作用比较弱,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没有有机物的积累;等到植物可以实现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才能实现有机物的积累,故A错误;
B、植物茎向光弯曲,是因为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
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而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故B错误;
C、植物吸水主要场所是根尖成熟区细胞,水分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
由于沙漠地区外界溶液浓度高于草原地区,说明沙漠植物细胞液浓度一般比草原植物要大,故C正确;
D、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与核糖体、线粒体和高尔基
体密切相关,则数量较多,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的光合作用、向光性、吸水和有丝分裂等相关知识,比较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2分)(2013•洛阳一模)如图表示植物细胞新细胞壁的形成过程,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图中D表示内质网
B.图中C是高尔基体,图中E的主要成分是加工后的多肽链
C.该细胞的核基因在有丝分裂后期不能转录,但是能够进行翻译
D.该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植物细胞新细胞壁的形成过程,其中结构A为细胞板,将形成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的功能;结构B为细胞膜;结构C为高尔基体;结构D为内质网;
结构E为囊泡.
解答:解:A、图示为植物细胞壁的形成过程,而植物细胞壁形成于有丝分裂末期,因此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末期,A错误;
B、图中C是高尔基体,图中E中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B错误;
C、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上的DNA高度螺旋化,不易解旋进行转录过程,但细胞中
仍留有部分mRNA,因此该细胞的核基因在有丝分裂后期不能转录,但是能够进行翻译,C正确;
D、该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性(流动性),但没有体细胞功能特性,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植物细胞新细胞壁的形成过程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结构的图中,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
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根据题中和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5.(2分)如图为某种高等植物的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细胞无叶绿体,此种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这是一种需氧型生物,但此细胞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C.该细胞内的细胞器与细胞膜、核膜共同构成了生物膜系统
D.该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进行细胞分裂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高等植物的细胞结构,含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基本结构,其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内质网是细胞中膜面积最大的细胞器,参与有机物的合成、加工和运输.
解答:解:A、该细胞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此种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故A错误;
B、该细胞含有线粒体,是一种需氧型生物,但此细胞也可进行无氧呼吸,故B正确;
C、该细胞内的细胞器膜与细胞膜、核膜共同构成了生物膜系统,故C错误;
D、该细胞所含液泡较小,说明还没有高度分化,还能进行有丝分裂,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结构示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6.(2分)2009年2月,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卫生中心研究所杰纳斯•雷克研究小组认为,肿瘤细胞能释放一种叫微泡的“气泡”让肿瘤与血管内皮细胞进行交流,并改变这些内皮细胞的行为.这些微泡在离开肿瘤组织时携带一种特殊的癌症蛋白.当微泡与内皮细胞融合,它们所携带的这些癌症蛋白就会触发促进新血管异常形成的机制.这些新生血管向着肿瘤方向生
C、原则上分子直径较小的物质可通过核孔,大分子物质如酶或mRNA也能通过核孔,
故C错误;
D、在有丝分裂的前期核膜和核仁消失,在有丝分裂的末期核膜和核仁重现,故D正
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8.(2分)(2013•徐州一模)实验中的变量主要有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下列控制无关
A.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做饥饿处理
B.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先将每一组温度控制在37℃
C.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
D.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每一组都加入等量的淀粉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分析题干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实验过程对于变量的控制,梳理变量控制的相关知识,根据选项相应的提示,分析如何控制变量并作出判断.
解答:解:A、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做饥饿处理,去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所以A描述正确.
B、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PH应是自变量,温度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
应一致且适宜.所以B描述正确.
C、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光照强度是自变量,用黑纸包住叶片,是控制
自变量,不是控制无关变量.所以C描述错误.
D、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淀粉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
应保持一致.所以D描述正确.
故应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变量的控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变量进行分析,控制变量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
9.(2分)植物的气孔是由两个保卫细胞围成的孔隙,它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大门.右图是科学家研究保卫细胞中蔗糖浓度与K+浓度与气孔张开和关闭调节关系的一项实验研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K+通过保卫细胞细胞膜的方式是主动转运
B.气孔的开闭是保卫细胞中细胞液渗透压改变引起
C.如果细胞中缺K+,则气孔在一天中就不能张开
D.蔗糖浓度在一天中的变化应与光合作用强度有关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保卫细胞膨胀而张开,表示气孔张开.由于保卫细胞为半月形,因外侧较薄而内侧较厚,保卫细胞吸水时,细胞膨胀,细胞厚度增加,两细胞分离,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时,细胞收缩,细胞厚度减小,两细胞并合,气孔闭合.所以植物在外界供水充足时,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在光合、呼吸、蒸腾作用等气体代谢中,成为空气和水蒸汽的通路,其通过量是由保卫细胞的开闭作用来调节,在生理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答:解:A、K+通过保卫细胞细胞膜的方式是主动转运,需要载体、消耗能量,A正确;
B、根据曲线分析,蔗糖浓度与K+浓度大时,气孔开放程度大;蔗糖浓度与K+浓度小
时,气孔开放程度也小,说明气孔的开闭是保卫细胞中细胞液渗透压改变引起,B正确;
C、曲线表明,在23时K+浓度为0,但气孔开放程度不为0,所以如果细胞中缺K+,
气孔仍能张开;且K+浓度浓度低而蔗糖浓度高时,气孔开放程度较大,C错误;
D、根据蔗糖浓度的变化曲线可判断,蔗糖浓度在一天中的变化应与光合作用强度有
关,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气孔以及保卫细胞的关系以及保卫细胞中蔗糖浓度与K+浓度与气孔张开和关闭调节关系.
10.(2分)(2014•安徽)某种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照片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基因重组
B.图乙中,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相同
C.图丙中,染色体的复制正在进行,着丝点尚未分裂
D.图丁中,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配对但未形成四分体;乙图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且有同源染色体,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丙图表示减数二次分裂末期;丁图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解答:解:A、图甲中,细胞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发生基因重组,A正确;
B、图乙中,着丝点分裂后,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不一定相同,B错误;
C、图丙中,染色体变为染色质,形成新的核膜,产生两个子细胞,C错误;
D、图丁中,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所以染
色体数目没有减半,D错误.
故选:A .
点评: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分)如图示意图表示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部分操作过程,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A.图①视野中的图象是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
B.利用图①视野中的图象,要看清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向左移动
C.若图②表示将显微镜镜头由甲转换成乙,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
D.若图②表示将显微镜镜头由甲转换成乙,为了方便操作,可以将镜筒升高
考点:细胞观察实验..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图中①视野中含有根冠、分生区、伸长区细胞,因此是低倍镜观察的物象,图②中甲和乙都是物镜,且乙物镜长为高倍物镜,甲是低倍物镜.
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①看到根尖不同区域的细胞,是在低倍镜下观察的物象,A 正确;
B、由图①可知,分生区细胞处于视野的左边,因此要看清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应将
装片适当向左移动,以便使物象向右移动,B正确;
C、如果显微镜镜头由甲转换成乙,放大倍数增加,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
C正确;
D、换用高倍物镜时,不能将镜筒升高,应该直接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D错误.
故选:D.
点评:对于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的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12.(2分)用呼吸抑制剂处理培养的细胞,下列各项表示物质吸收量变化情况,其中正确的A.B.C.D.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呼吸抑制剂处理培养的细胞,会导致细胞呼吸减弱,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减少.而题中细胞吸收氨基酸和钾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吸收O2、
H2O、甘油和脂肪酸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解答:解:呼吸抑制剂处理培养的细胞,使细胞中ATP的产生减少,主动运输减慢.氨基酸和钾离子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需要载体,消耗能量;而本题中其他的物质通过简单扩散进出,不需要消耗能量,所以图B所示变化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3.(2分)(2014•江苏)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和较大的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
B.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
C.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
D.为了节约实验时间,通常可以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
考点: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分析:据图可知,第一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正常状态,第二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蔗糖溶液中的质壁分离状态,第三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质壁分离复原状态.
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质壁分离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解答:解:A、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不能看到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故A选项错误;
B、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故B选项正确;
C、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引液体在盖玻片下移动,使植物细胞完全浸在液体中,故C
选项错误;
D、不可以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这一步的观察现象要作为对照,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意在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4.(2分)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
A.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
B.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的
C.a组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组
D.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分析: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的比值为1时,水分进出细胞达到平衡;比值小于1表明细胞吸水,且比值越小花冠吸水越多,则吸水量a>b>c;比值大于1表明细胞失水,且比值越大,花冠失水越多,则失水量d<e<f.
解答:解:A、据图可推知a组吸水多于b组,因此实验后a组细胞液中溶质浓度低于b组,故A选项错误;
B、f组比值大于b组,因此失水量大于b组,故B选项错误;
C、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故C选项错误;
D、由c组吸水,d组失水知细条细胞液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故D选项
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渗透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
15.(2分)如图表示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和b为物质的两种运输方式,下列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如图示为肝细胞膜,则CO2的运输方向是Ⅱ→I
B.适当提高温度将加快②和③的流动速度
C.细胞间的识别、免疫与①有关,细胞的癌变与①无关
D.若某毒素破坏细胞内线粒体的功能,则会影响b过程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分析图形:①是糖蛋白,②是磷脂双分子层,③是载体蛋白;Ⅰ侧为膜外侧,原因是膜外侧有糖蛋白,Ⅱ是膜内侧;a代表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b代表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解答:解:A、如图为肝细胞膜,则二氧化碳是由膜内向膜外进行运输,运输方向是Ⅱ→I,A正确;
B、由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所以适当提高温度将加快②和③的流动速度,B正确;
C、细胞间的识别、免疫与①有关,细胞的癌变以后,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所以与
①有关,C错误;
D、b过程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某毒素破坏细胞内线粒体的功能,则会影响能
量的释放,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以细胞膜转运部分物质示意图为载体,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并能够结合图示所给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解题关键能够从物质运输方向、是否消耗能量、是否需要载体、膜内外的判断等对图示进行分析.
16.(2分)如图表示在不同条件下,酶催化反应的速度(或生成物)变化情况.以下有关叙
述不正确的是()
A.图①能用来表示反应物浓度变化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B.图②虚线可表示增加酶浓度(其它条件不变)后,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C.若图②中的实线表示适宜条件下过氧化氢酶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率,则虚线可表示Fe3+的催化效率
D.图②也可以用来表示处理温度不同的情况下,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比值与时间的关系
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有:温度、pH、底物浓度、酶浓度等.
分析题图:图①表示随着横坐标因素的增大,纵坐标所示因素减小;图②表示生成物的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多,且虚线调节下,反应速率更快.
解答:解:A、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物浓度随反应的进行而逐渐降低,因此曲线①可表示反应物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A正确;
B、增大酶浓度,只能加快反应速率,不会改变生成物的量,因此曲线②可表示增加
酶浓度后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B正确;
C、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Fe3+的高,因此曲线②中实线可表示Fe3+的催化效率,而
虚线可表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C错误;
D、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催化效率,实线可表示某温度下酶的活性较低,而虚
线表示的温度对酶的活性更适宜,催化效率较高,因此曲线②可表示处理温度不同的情况下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几种主要因素的曲线图,判断图①和图②中曲线所代表的含义,需要注意的是图
②,要求考生明确虚线所代表的酶促反应速率更快,所以虚线所对应的条件下酶的活
性更高.
A.绿色植物在黑暗条件下不合成有机物
B.叶肉细胞在有光或无光条件下均能产生CO2和消耗ATP
C.用纤维素酶处理后的植物细胞不发生渗透作用
D.松土能促进根系吸收有机肥料,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过程.
1、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
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
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解答:解:A、绿色植物在黑暗条件下不能进行暗反应,但能进行翻译等过程合成有机物,A 错误;
B、叶肉细胞在有光或无光条件下均能进行细胞呼吸和其他生命活动,所以能产生CO2
和消耗ATP,B正确;
C、用纤维素酶处理后的植物细胞能发生渗透作用,但不能发生质壁分离,C错误;
D、松土能促进根系进行有氧呼吸,促进吸收无机盐离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18.(2分)(2014•山东)神经系统正常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数量的调节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