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试: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测评Word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测评
(基础过关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推动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是()
A.火药
B.造纸术
C.印刷术
D.指南针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其中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支持,符合题意,故选D项。

答案:D
2.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统一,民族融合,青瓷与白瓷闻名世界,火药用于军事,其京都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

这一时期应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解析:唐朝时,出现“南青北白”的局面,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其都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的文明都市,故B项正确。

答案:B
3.据载,唐代四川和江淮一带民间已经每岁“以板印历日”,在市场出售,以致不等朝廷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

这表明()
A.唐代的历法已相当科学完备
B.唐代的雕版印刷已相当发达
C.唐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松弛
D.唐代民间印刷技术高于官方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唐代民间每年都要印刷“历日”,甚至早于官方,这是唐朝雕版印刷发达的反映。

故选B项。

答案:B
4.下图是元代画家元祯对当时一项技术程序的描绘。

与此相关的科技成就是()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火药
解析:图中展示的是活字印刷中从拣字、制版到印刷的程序,故选C项。

答案:C
5.根据下列文本材料所示内容,可以推断出的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解析:汉承秦制,汉初在地方上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汉武帝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

因此,B项正确。

其他选项都不能同时符合上述条件,故A、C、D三项错误。

答案:B
6.汉代名医淳于意提出:“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

”这表明汉代()
A.中医学的理论已较为成熟
B.手术已成为救治病人的重要方法
C.针灸治疗技术已相当发达
D.临床治疗的操作程序已相当完备
解析:“切”就是切脉搏。

望、闻、问、切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理论与方法。

淳于意提出,要想医治病人,在医治之前,必须先通过切脉了解其病情,这反映出当时中医治疗的理论已较为成熟。

答案:A
7.《红楼梦》中迎春曾用一个灯谜来说明我国古代一工具的神奇:“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乱纷纷?只为阴阳数不同。

”该灯谜的谜底应是()
A.司南
B.浑仪
C.算盘
D.活字
解析:算盘上下两部分珠子所代表的数目是不同的,符合“阴阳数不同”。

答案:C
8.元代王祯的《农书》中记载:“古人云‘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

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

若能多广栽种,不惟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远之利
焉。

”作者在这里强调广种树木的作用在于()
A.能够提高粮食产量,解决衣食问题
B.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C.能够防止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平衡
D.比种粮食成本低,经济效益更好
解析:题干中作者强调广种树木,可以解决衣食问题,防止自然灾害,还可以用来交换所需其他物品,最终实现“久远之利”,即农业可持续发展,故选B项。

答案:B
9.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文人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

”下列对材料有关信息的理解有误的是()
A.材料有助于研究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B.《玉堂杂记》最早记载了活字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开创了人类印刷史上的新纪元
D.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时代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可知材料说的是活字印刷术。

根据时间“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可知当时处于南宋,而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最早”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B项。

答案:B
10.梁启超称《诗经》的许多篇章乃是“中国最初之史”。

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诗经》()
A.为研究夏商社会生活留下了宝贵素材
B.以华丽的文采表现出大一统时代的气度
C.反映了周朝从建立到结束的兴衰过程
D.提供了研究公元前11—前6世纪的重要资料
解析:《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公元前11—前6世纪),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时代风貌,故选D项。

A、B、C三项说法均错误。

答案:D
11.“他生活在(唐朝)兵连祸结,天下鼎沸的时代,将自己所身受的,所观察到的一一捉入他的苦吟的诗篇里去。

”“他”是()
A.王勃
B.李白
C.杜甫
D.岑参
解析: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兵连祸结”的时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故选C项。

答案:C
12.《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

”《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以上材料反映了()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C.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D.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可知D项正确。

A项“八大篆书字体之一”说法错误;B 项题干没有反映出来;C项“汉代”说法错误。

答案:D
13.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从中我们能够汲取的历史信息包括()
①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的发展变化体现出继承性的特征②文学的表达方式逐渐趋于灵活③诗歌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④词是古代文学发展的最高形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从宋代开始,诗歌虽然不再是文学形式的主流,但它仍然存在,延续至今;词仅是文学形式的一种,明清时期小说逐渐成为文学形式的主流。

因此,③④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答案:A
14.永乐九年(1411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扮者与同罪。

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这一禁令说明()
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
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初年官方干预杂剧演出,在这样的限制之下,明朝初年的杂剧几乎只能是以正统的忠孝节义的教化戏、正统的历史戏以及空洞无物的神仙戏为主,并且是在当时政治允许的范围之中进行,这体现了文化政策为政治服务,故B项正确;秦始皇时期即有文化专制,如“焚书坑儒”,故排除A项;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B
15.明末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对盛泽镇有这样一段描写:“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

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

”这一材料可用来作为()
A.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B.反映明代北方市镇经济发展的第二手材料
C.说明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
D.研究明代短篇小说写作的直接材料
解析:文学作品能反映一定的历史,但经过了文学加工不是原始资料,排除A项;盛泽镇在南方,B项错误;材料的描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问题,排除C项。

题干材料可以作为研究明代短篇小说的直接材料,故选D项。

答案:D
16.某历史著作在评价明清时期一部小说时说:“它描绘了贵族集团的生活场景,抨击礼教对人性的戕害……达到古典小说的高峰,其思想和手法都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它评价的是()
A.《西游记》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解析:《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答案:D
17.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隶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情感
B.“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C.生、旦、净、丑是京剧的四大行当
D.楚辞奠定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学艺术。

汉字成为自觉的艺术是在魏晋时期,且该时期士人的崛起,笔墨纸张等工具的改进为汉字发展成为艺术提供了条件。

隶书的特点是端庄洒脱,深沉浑厚。

故选A项。

答案:A
18.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提出“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的观点。

他强调画家创作要追求()
A.布局构图的精妙
B.畅神写意的原则
C.社会教化的功能
D.绘画技法的创新
解析:材料“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是说绘画不应讲求写实,“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绝不如画”则肯定了绘画的写意原则。

因此,A、C、D三项未能从题干中反映,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
19.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办画院,采用唐朝诗人的诗句命题招考画师。

其中有一题“蝴蝶梦中家万里”,夺魁者王道亨画苏武牧羊假寐,以见万里意。

从此画的风格来判断,它应属于()
A.宫廷画
B.文人画
C.民俗画
D.风水画
解析:借景抒情,表达个性,又集书法、篆刻于一体,这明显是文人画的特征。

答案:B
20.“它的历史从侧面展示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同时也展示了元代中国有文化修养的精英阶层在促进这种相互作用时的新作用。

”这里的“它”最有可能指()
A.文人山水画
B.杂剧
C.昆曲
D.京剧
解析:元代文艺的新发展是指元杂剧的出现。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汉族士大夫们苦于仕途无望,进入社会下层,这推动了元杂剧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共40分)
21.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15世纪到今天,欧洲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面向21世纪的科技》材料二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成就
《尚书》中的日食记录;《竹书纪年》记载的流星雨;《淮南子》中记载的太阳黑子。

《春秋》中的哈雷彗星记录;《汉书》中的新星记录;僧一行对子午线的测量。

(1)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技术革新对社会变革产生的重大影响。

(3分)
(2)概述材料一中提到的中国三大发明对资产阶级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6分)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革命相比有何差异?(5分)
参考答案:(1)铁器时代的到来和牛耕的运用,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的出现(或社会转型)。

(2)火药帮助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推翻封建制度;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印刷术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3)差异:中国的天文学只局限于对观测到的现象和数据的记载,缺乏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而西欧天文学注重在观测基础上对科学规律的总结和严密推算。

22.美国科学史学家乔治·萨顿说:“科学史的目的是,考虑到精神的全部变化和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全部影响,说明科学事实和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

其中,科学的进步是注意的中心,而一般历史经常作为背景而存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的科学史权威薮内清精辟地指出:“在古代文明中,天文学一直属于高层次的科学,而且深深地染上了世界各种文明时代所具有的特色。

构成中国天文学史主流的是历法研究和以占星术为目的的天文观测。


——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李时珍指出:“医者贵在格物。

”他为写作《本草纲目》,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详尽阅读、研究前代医药典籍,广泛披阅……他动手栽培和加工炮制过不少药物,为了解某些药性,甚至冒着危险亲自试服。

宋应星为写作《天工开物》,长期深入田间、作坊……他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科学的结论应当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皆须试见而后详之。

”……徐光启博闻强识,“……考古证今,广咨博讯……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

故学问皆有根本,议论皆有实见。

”……他主持编撰的《农政全书》,其写作特点是“杂采众家,兼出独见”,主要以辑录前人农业文献为主。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分别列举两汉、宋元时期的天文历法成就。

(至少两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科学成就取得的社会背景。

(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三位晚明科学家在科学态度与方法上的共同特点。

(6分)
参考答案:(1)成就:张衡发明浑天仪;郭守敬编订《授时历》。

背景:专制统治的需要;农业生产的需要;“天人感
应”思想的影响。

(2)特点:反对明朝中期以来知识界“空谈心性、不重实事”的学风;亲身实践、强调实验;对前代科学成果进行总结。

23.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

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腔,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金闾(今苏州城西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请完成: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3分)
(2)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分)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4分)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2分)
参考答案:(1)娱乐演艺兼营商业的场所。

(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3)京剧。

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

(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